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建工作研究
2023-05-30夏雪
夏雪
摘 要:面对新时期国家关于教育对外开放新要求,如何在加快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稳固思想基石,夯实党建基础,坚持发展思政育人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的首要问题,高校根据自身情况拓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党建工作模式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党建的特殊性和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问题和困境提出建议,以期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对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新时期;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4-0018-04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部分和教育对外开放的关键形式,其核心是引入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公益性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国家要求合作双方要在多方面展开实质性合作。在“十四五”新时期,作为高等教育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外合作办学也将扮演重要角色。
一、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特殊性
(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双重背景
开放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特征,国际化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对外开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方式。教育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交流,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十四五”时期,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要求是加快对外开放脚步,扩大对外开放规模,始终对教育对外开放有着坚定的决心。教育部等八部门于2020年5月30日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阐述了教育对外开放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其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意义。办学主体通过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国际合作,能够给教育事业带来新的活力。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作为党建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从严治党在新时期依然是党务工作的重点。党中央从思想、管党、吏治、执纪、作风、反腐等六个方面坚定不移地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教育领域同样如此。2022年3月2日,教育部召开了2022年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视频会,要求教育系统严抓自身建设,将监督体系融入教育治理体系,坚持不懈把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期党建常态化工作。
中外合作办学处在全面对外开放新时期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双重背景之下,要求办学高校严格贯彻执行党中央的部署,遵照高等教育规律开展合作办学,加快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在中西方思潮的对冲下,创造性地开展党建育人工作,既要打开对外开放的“门”,又要收紧意识形态的“口”,需要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党建工作者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包容并蓄与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绝不动摇的关系。
(二)党建工作的主体人员构成多样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人员构成与普通专业有着鲜明的区别。为了严格管理,教育部出台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相关的实施办法和补充性文件。文件中规定,合作办学的机构或項目应当设立符合规定的管理机构,根据规模不同,可以设立董事会或理事会;项目合作办学可以设立管理委员会。其中,外方管理人员占比最高可以达到50%。教学相关的条款规定,外方教师所占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此外,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提升办学质量,可优先考虑有较长海外学习生活经历或在海外高校获得较高学历的归国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或者聘用外籍教师以优化外教与学生的师生比,打造精品小班课堂。
(三)校园文化环境包容性开放性更强
以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为目的,要求合作办学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开放的办学必然带来多元的文化,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化的碰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其次,外籍教师和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教职员工为学生开拓了国际国内双重视野。第三,学生群体具有独特性。通过各学校招生简章和公开招生信息可以了解到,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专业,其学费与普通专业相比普遍较高。这意味着选择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其家庭的经济条件需相对优越,才能够负担高额学费。一般而言,家庭环境优渥的学生更具外在表现力,性格特征鲜明。需要更有包容性的校园环境。第四,学校举办的多层次、多模式的交流活动和访学活动,使本土学生与国外同龄人有近距离全方位的交流机会,获得了更加多样的国际化认知。这些环境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外合作办学党建育人的环境。有研究表明多元化文化环境对学生思想意识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对几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开展了问卷式调查,发现有46.57%的学生认为多元文化环境对自身价值理念和文化自信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仅有4.95%的学生认为多元文化环境对自身没有任何影响[1]。中外合作办学多元化的环境对党建育人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将范式党建模式照搬套用。
(四)党建管理的时空分散特性
首先是办学地点的分散,部分高校合作办学项目分散在不同的地区。例如中山大学目前运行中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个,办学的地点分别位于广州和珠海两个城市。办学地理空间相距较远,要求办学地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要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其次是学生的分散性。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可在学习期间出国交流,导致党组织对于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学生党建的管理受到时空的阻隔。
二、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主要问题
(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联系程度低
党建工作是指党为了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而从事的一系列自我完善的活动。党建工作既包括党务工作,还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工作[2]。尤其在高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决不能撼动,高校党建应当注重学生的思想建设。作为基石,党建是高校开展思政育人的前提,思政育人是高校开展党建工作的有力保障。当前部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党组人员、学管人员与教学人员不具备党建思想教育的联动和环控的合力。
(二)网络危险防范意识薄弱
随着自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发展,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在校园迅速传播,多样的社会思潮侵袭传统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极大,西方意识形态通过新媒体手段渗透,对校园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至今,已经拥有相当庞大的学生群体,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校生总数已远超30万人。在多重网络信息流的冲击下,思想不坚定的年轻人理想信念容易动摇,难以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侵袭。同时,新媒体的多样化发展使得党组织对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立场把控难上加难。因此,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应当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纳入日常工作中。
(三)党建工作不具备延续性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绝大部分采用“2+2”或“3+2”办学模式,部分参与项目的学生会在完成2年左右的学习后,选择出国交流或在国外高校完成后续课程,这使得学生党员培养时间不足。出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经历客观上的时空转换[1],学生在国外求学期间,中方院校难以对境外学生进行直接管理,部分学生党员或积极分子出国后没有当地的党组织接纳,受地理因素的阻隔,发展和培养党员的过程受到阻断,党建工作难以延续。
(四)基层党建主体薄弱
基层党建主体薄弱主要体现在党建主体人员配置不足,党建工作没有专人管理,形成小马拉大车的现状。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高校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当在编制内配足,总数不低于全校师生人数的1%,每个院(系)至少配备1至2名专职组织员[3]。参照要求对比现实办学情况,只有少部分高校设置专职组织员岗位,大部分高校没有专职党务人员和思政工作人员,这部分的职能和工作任务基本落在基层学管人员的身上,通常由辅导员负责。针对专职辅导员的岗位配置,条例中也有相关规定,专职辅导员岗位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3],意味着每个专职辅导员,需要管理至少200名学生,还要负责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无疑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和党建工作难以平衡,难免出现纰漏。专职的基层党建队伍人员不足,导致党的声音虚化、弱化,党的新精神无法强而有效地传递至基层学生群体。
三、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党建育人模式探索性建议
要对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开展创新实践,要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根本立场,高质量硬核发展是必然要求,其最终目标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党委统一领导是进行对外开放的大前提,《意见》中规定了各级党委职责,对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关键点的阐述清晰明了,为各合作办学主体指明了党建育人的方向。
(一)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根本立场,坚持党建与思政育人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4]。作为前沿阵地,中外合作办学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会涉及国家主权意识不同、政策方针差异以及外事交往摩擦等问题,中外合作办学党组织要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对合作办学在思想上的领导地位。在日常管理中,始终坚持党领导行政,一切教学活动应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建主体要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完善监督制度,认真落实学生党组织建设。
1. 建立涉外管理制度体系
合作办学过程中,在尊重外籍人员的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的同时,要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监管。外籍教师在中国境内从事教学活动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在公共场所传教,不得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和政治观点。对于外籍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管理,应当由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主体建立一套包括教学监督、学生管理、资源引进、人员聘管在内的管理制度,并且尽到告知义务。日常工作中委派专人负责管理来华外籍教师,掌握外教基本情况,做好意识形态防控工作。
2. 建立“党、政、学”联合审查制度
行政管理人员负责构建教育资源引进程序,管理日常教学环节。由中外合作办学基层党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把控引进资源的意识形态,专业教学人员以促进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内涵化发展为指标,把控引进教育资源。三种职能联合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发展。
3. 设立海外师生基层党组织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党建的空间阻隔,办学主体可以根据海外师生實际数量和情况,在国内指派专人负责党务联络,掌握本机构在国外师生的具体思想情况;或在国外成立临时党小组,通过网络方式定期组织理论学习。
(二)完善体制机制,将中外合作办学党建纳入学校党建工作整体布局
第一,合作办学主体要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确保党建工作无死角,将党组织的“支端和末梢”全覆盖。第二,与时俱进建设基层学生党组织。创新党建活动的核心模式是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思想先进性与公益性有机结合,举办服务社会、促进个人发展的有益活动。目前有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党建已经积极开展新模式的实践,例如鲁东大学的“学生党支部建设+公益党员教育创新模式”和上海大学的“党建+”模式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5]。第三,开展对学生党员的发展性评价。在严格遵守章程前提下,将学生的日常表现、思想品德、学业水平等评价材料进行汇总,听取组织个人和群众的综合评价意见,形成党员考察发展性评价,过程透明公开,结果接受群众监督。
(三)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网络新媒体为手段,建设智慧党建体系
1. 依托智慧校园建设创新党建媒介,维护校园信息安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应用,高等教育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首先,借助互联网手段,新时期党建可以进行“云端化”管理。一是学校可以应用上级组织统一使用的智慧党建平台进行党建管理。二是学校可以借助智慧校园建设,根据自身特殊性补充建立校园内部基层管理的智慧党建平台,对细节性的日常党务工作例如学生党员的发展、考核、评价、监督进行云端管理;还可以对海外党员进行实时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形成电子台账,将基层党组织工作条理化、透明化、高效化。三是以网络为阵地,开展校园红色文化环境建设活动。借助VR或3D等技术手段,开展如“重走长征路”活动等沉浸式红色之旅体验,或开办线上红色文化展,举办线上讲座,使学生足不出校园就感受到中国革命历程。
2. 借助新媒体形式实行翻转育人
新媒体的出现为党建提供了新的工作方法。新媒体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使党建主体之间实现平等对话,避免了独白式灌入。党组织要重视新媒体运营,激励学生就正能量话题进行主动创作,并通过新媒体渠道对优秀个人作品进行推广,形成口碑效应,打造党建热点话题。作为创作者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让学生由受众角色翻转为党建宣传者,在关键节点和时期,利用新媒体影响力坚守舆论阵地,不仅将新媒体作为观点输出的平台,还要通过新媒体反哺党建工作。
(四)思政、学管、教学共同拉起党建育人联动网
第一,中方课程要贯彻落实思政进课堂,将思政育人融入教学设计。第二,教师或学管人员要进入外方课堂。对于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外籍人员,由辅导员进入课堂跟班监督;对于只能以外语授课的外教,由中方双语教师进入课堂作为助课教师,把控授课过程中的思想意识形态问题。第三,教师走出课堂参与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专职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从职业角度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争取做到三方联动,课堂内外无死角,拉起党建育人联动网。
参考文献:
[1] 徐日月.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21.
[2] 高俊峰. 论高校党建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J]. 公关世界,2021(23):84-85.
[3] 新华社.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EB/OL]. (2021-04-22)[2022-06-01].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4/22/content_5601428.htm.
[4] 黄萌月. 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J]. 党史博采(下),2022(02):45-47.
[5] 李永坤,潘旭.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建工作推进和质量提升路径探究——以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15级电信工程及管理专业学生党支部为例[J].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2019(06):115-124.
(荐稿人:关晓燕,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文化基础部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