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代价值探析

2023-05-30宋鸽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和谐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代价值

摘要: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宏阔视野,着力于构建人与自然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如何寻找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点,既能保证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又能保证经济社会向好运转,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矛盾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谐共生;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4;X2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3.02.004

恩格斯在《勞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书中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他进一步指出“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生存、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文明的延续都离不开自然界。但是进入工业文明以后,随着人类不断追求物质文明,人与自然的边界不断被打破。人类通过探索征服自然迅速累积资本,但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这些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地损害到了人类的发展,甚至已经引发了全球危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回答了全球生态治理及我国社会文明发展实践需求中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一系列重大创新理念和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原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3]。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4]。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过:“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5]

所谓“和谐共处”,就是指我们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唇亡齿寒。马克思曾指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体,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的社会体系联系到了一起,自此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的关系便成了人们探讨的基本课题。我们经历了依附自然的农耕文明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自然界占据主导地位,人类完全顺应自然的规律进行生产生活。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将自然视为生产的工具,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人类占据主导地位,人类认为自然界的存在是理所应当的“为我所有”,对生态环境开始肆意开采、破坏、污染,最终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当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的时候,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命共同体”恰好回答了这一问题,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基础,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自然界又和人类社会形成有机整体,二者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生态自然是一切物质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只有承认自然第一性,人们才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而不是将生态自然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工具进行毫无节制的开采与使用。强调自然的首要性与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物质生命的存在离不开自然,而且还因为人类的文明诞生和发展也离不开自然。我们所了解的比较发达的古文明,其诞生地都是生态环境比较优越的地方,就像恩格斯描写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6]。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在历史上都有过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土地肥沃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华夏古文明在此地诞生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文明重要历史源头。但由于后来人口过快增长,森林、草地被开辟为田地,加之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战乱,导致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成为文明重心从西北地区向中原转移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说过“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亡之危”。人类社会面临的所有困境追踪溯源都是生态危机所带来的,比如说人类当下所面临的能源危机、气候危机,包括现在国际上日益紧张复杂的局势都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劣、生态资源匮乏所造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思辨的方法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思考,最终分析得出,资本主义所面临的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是无法避免的。生态问题就是人、自然、社会三者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想要达成人的全面解放就离不开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大论断,强调生态优劣与文明兴衰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7]这些关于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论断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核心的理论篇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两山论”具体而形象地向大家揭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发展所处的不同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人类用绿水青山来换金山银山,人类对生态资源毫无节制地获取,以此来获取巨大的利润。第二阶段就是人类既想要金山银山,又想保留绿水青山。因为第一阶段的毫无节制地获取,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生态自身的修复能力已经被打破,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生态环境恶劣,生态资源匮乏,消极的负面问题已经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社会生活,人类开始反思生态环境与生存之间的关系。第三个阶段,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利用金山银山保护好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再为人类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将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通过绿色环保的方式结合起来,以这种经济生产方式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逐渐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向和谐。

如何能够将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首先就是要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结构,优化资源结构配置。增强各地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互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利用好地区现有的资源,形成资源节约型经济模式,推动产业优化,地区经济发展能力不能超过本地生态系统的界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强调要摒弃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多地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尽早地实现诸如低碳、循环经济,从而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想要真正实现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了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涸泽而渔和缘木求鱼来比喻两种经济发展模式,既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过度透支生态资源,也不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固步自封舍弃经济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提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开展经济活动,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所谓的绿色发展理念,就是在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动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之间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果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最终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8]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又将“沙”纳入到论述当中,强调了治沙问题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揭示了人与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本质,在这个整体当中,山水林田湖草沙是协调共生、彼此之间紧密相连的。也就是指整个生态环境的治理不能是割裂的,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候要有一个统一协调的思想,将其看作一个整体。要有一个整体的全局意识,不能只进行局部的表面的治理,要从整體的战略布局出发。

“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就是要让我们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时候坚持标本兼治、统筹协调、区域合作、多措并举等原则,能够系统地、全面地看待生态文明保护问题,从整体上把握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这种整体协调的观念也要求我们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同时兼顾与其他社会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解决生态问题,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生态附属产品。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当中没有明确地提出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理论,但是他们二人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研究的时候,深刻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面对当下新问题、新形势进行的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通过实践改造自然,反过来又受到自然的约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旨,并且习近平总书记也针对这一主旨发表了许多论述。其中“生命共同体”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一次升华,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刻地表达了出来。

关于自然环境和生产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环境是一切物质生命存在的前提,人类通过自然环境获取物质资料,一切生命活动和社会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生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环境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力的进步反过来会改变自然环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两山理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等重要论断正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重要创新发展。

关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胆地预测了人类社会必将由工业文明时代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6],并且有“曾经的文明之地变成了贫瘠的土壤”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二人生活的时代正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高速发展的早期工业文明时代,其恶劣影响还没有显现出来,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已经预料到了人类将要面对的生态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思想,生态文明是扬弃和超越工业文明的更为高级的文明,也符合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深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时代精华。

关于人的主体性。马克思、恩格斯十分注重人的主体性,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并且通过人的异化、劳动的异化等概念来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产主义、真正的共同体应该是消灭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于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论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回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认为只有人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达成与自身的和解、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的解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了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回答了我国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总结凝炼前人的思想精华,进一步升华得出切合当下的生态文明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同时也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为充实。

首先,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长期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的基础之上最终形成的理论体系。从保护环境的观念到成为基本国策,从相关规定到国家法律法规,党和国家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基于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其次,关于建设社会主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涵盖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而且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比如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提出了绿色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理念等一系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理念、新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五位一体”总布局当中,就是要统筹发展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达成人类社会和生态自然和谐共处的双赢局面。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价值

●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诉求

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新阶段,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经历了新冠疫情之后,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标准变得越来越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核心理念,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诉求,并得到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个环节设定中也都体现了满足人民需求是我们前进方向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达成人们对美好生态的向往。

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发展理念。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以人民的环境需求、百姓的生态权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安全,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发展空间。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从而能积极带动经济的发展与个人的进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旨在构建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存安全的科学有效屏障,同时为社会经济转型寻找到了切入点和途径,为人民群众个人发展空间提供了重要方法与保障。其次,要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生态问题。面对严重的污染问题,党和国家提出了蓝天战略;面对植被恶化问题,党和国家提出了绿地战略;面对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党和国家提出了净水战略;为防止土地资源不合理开发,党和国家提出了优化国土开发战略布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直聚焦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回应并解决生态问题对于人民群众生活产生的困扰,甚至在问题发生前进行预判并给出解決方案。

●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了中国贡献

中国在全球生态危机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平等相待的伙伴关系。因为每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发展程度都不尽相同,在全球生态危机治理的过程中诉求也不尽相同,所以世界各国在生态危机治理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矛盾与分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在尊重各国差异的基础上,追求维护各国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既能符合全球生态治理的趋势,又能满足人类社会对美好生态的追求。

中国在全球生态危机治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公道正义的安全格局。全球化的进程下,生态危机已经不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单独面对的问题,它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危机。割裂的处理已经不能应对这一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安全相互联系,彼此影响。我们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点”[9]。

中国在全球生态危机治理的过程中,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作为全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生态环境治理已经是维护人类安全的共同事业。因此,只有全球各国、各地区联合起来,才能消除这个给全人类带来安全威胁的全球危机。为了促进各国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10]。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大国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倡议的提出者、“南南合作”的支持者,中国正不遗余力地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

[3]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

[5]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

[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23.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25.

作者简介

宋鸽,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助教,哲学硕士。研究方向:哲学与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 解梅娟

猜你喜欢

和谐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代价值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
基于遗址保护的城市和谐共生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