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阿命运共同体视野下中国对阿拉伯世界国际传播中的价值阐释

2023-05-30刘欣路

对外传播 2023年2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

【内容提要】新世纪以来,阿拉伯世界“向东看”趋势日益凸显,并从以经济视角为主转向从中阿命运共同体高度看待中国和中阿关系。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国际传播应抓住机遇,优化话语体系,重点阐释好、传播好中国的安全观、发展观、文明观,夯实中阿共同价值基础;应提高传播的精准性,把阿拉伯专家学者、意见领袖这一信息多级传播中的关键环节作为重中之重;同时提高传播的亲和力,挖掘共同议题下具体、生动的故事,讲述好其背后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关键词】 中阿命运共同体 共同价值 国际传播 “向东看”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是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把中阿双方凝聚在一起的不仅是共同利益,更是共同的价值追求,新时代中阿关系正超越利益共同体向命运共同体跨越。在此背景下,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国际传播也应当在创新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中阿共同价值的阐释和传播上实现突破,回应阿拉伯世界“向东看”过程中不断丰富的信息需求。

一、阿拉伯世界“向东看”战略升级为优化对阿传播提供机遇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阿拉伯国家陆续提出“向东看”战略,而随着地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阿关系的发展,其内涵也日益充实和提升。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第一个10年,阿拉伯世界更多的是从经济视角来看待中国和中阿关系。约旦著名学者萨米尔曾经在2008年出版专著《文明的追随——中国的崛起与阿拉伯人的未来》,获得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阿拉伯人的中国观。萨米尔认为:“阿拉伯世界只有从文明的视角而非经济的视角出发,才能够与中国建立紧密的关系,不过从当前情况看,中阿关系的重心仍然是经济层面。”①他把这种经济视角归纳为两方面:一是中国的崛起对全世界而言都意味着重要的发展机遇,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可以搭中国发展之便车;二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发展基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发展经验可以为阿拉伯国家所借鉴。他详细分析了中阿合作的重点领域,对中国部分具体的经济发展经验作了归纳和总结。不过能够看出,彼时阿拉伯世界虽然“向东看”,但视野较为局限,正如萨米尔在书中强调的,阿拉伯国家没有为与中国形成全面的文明伙伴而做好准备。 ②

2010年末中东发生剧变以来,阿拉伯国家经历了十多年激烈动荡。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种反差促使阿拉伯世界开始从文明高度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历程、发展范式,重新思考东西方关系及未来发展道路。2019年,萨米尔出版了他的第二本关于中阿关系的著作《东方的复兴》,从中亦能够发现这种思想上的演进。他在书中对阿拉伯民族遭遇的文明危机进行了深刻剖析,认为阿拉伯人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其对于时代、身份、文化、民族的自我认同,日益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要克服危机,关键在于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摆脱对西方的依赖和“盲目的模仿”。他强调,与10年前相比,阿拉伯世界认识到从文明而非利益的高度认知和推动中阿关系至关重要,与中国形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是阿拉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③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2022年12月7日至10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出席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的首届中阿峰会、中海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阿命运共同体”成为“三环峰会”的关键词,阿拉伯媒体报道的重点并非数百亿美元的大单,而是中阿领导人在全球治理、发展与安全、文明对话等重大问题上达成的共识,是对中阿双方共同价值理念的深入解读。可以看到,阿拉伯世界正前所未有地关注中国,不仅关注中国发展之“术”,更研究中国发展之“道”,中国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价值观念、处世哲学成为当前最吸引阿拉伯国家的软实力资源。

二、中阿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对阿国际传播应做好共同价值阐释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东地区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阿拉伯人民要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更加迫切,追求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④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国际传播应当增强问题意识,突破正面宣传中国发展成就和中阿关系成果的范式,以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回应阿拉伯世界求和平、促发展的呼声,阐释好、传播好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扩大、夯实中阿共同价值基础。从当前地区问题的痛点、难点以及阿拉伯民众对中国的主要期待来看,对阿国际传播应重点阐释好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阐释好中国的安全观。中东地区长期面临严重的和平赤字、安全赤字,旧有矛盾尚未化解,新的矛盾又层出不穷。一些西方国家以延续自身霸权地位为出发点构建中东秩序,要么将中东视为“后院”,要么将中东作为大国对抗的代理人和前沿阵地,借多边之名行单边之实,借“规则”之名行双标之实,借“民主”之名行霸权之实,这正是中东之殇难以消解的重要根源。“乱则思定”,经过长期剧烈动荡后的阿拉伯各国都在深入思考,中东国家能否跳出近代以来不断循环往复的冲突陷阱,而破解之道正变得日益清晰,且中阿双方有高度共识,那就是改变传统的基于西方地缘政治的秩序观、安全观,摒弃零和思维,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破解“百年中东之问”要有大情怀、大视野、大智慧。中国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提出中东安全架构,以新安全观为理念指引,以相互尊重为基本遵循,以安全不可分割为重要原则,以构建安全共同体为长远目标,以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為实现路径。这既展现顶层设计的宏观思维,又包含解决实际问题的微观视角,是破解中东缺乏安全互信、缺少安全机制的“正道”。当前中东正处在乱与治的十字路口,道路选择关乎地区国家的未来,对阿国际传播应当阐释好中国的安全观对中东国家维护地区和平、消弭冲突根源、实现长治久安的至善性秩序价值。

第二,阐释好中国的发展观。1798年拿破仑以武力打开埃及大门为阿拉伯近现代历史揭开了序幕。200多年来,阿拉伯民族一直在追求民族的复兴,却始终没有追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究其原因,西方国家不断的殖民、入侵、干预无疑是重要因素,但多数阿拉伯国家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独立发展道路则是根本原因。阿拉伯思想界普遍认为,阿拉伯世界的发展观出了问题,要么将西方化奉为圭臬,要么将复古视为良方,且二者日益极化。当前,中国的发展观日益受到阿拉伯世界的关注和赞赏,是因为与西方的发展观相比,追求“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的中国既更好地解决了“我”的问题,也更好地解决了“我们”的问题。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和接续奋斗,走出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新路,打破了现代化的一元论谬误,在解答时代课题、全球议题、人类难题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阿拉伯国家自主发展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方向与希望;另一方面,中国从不谋求势力范围,从不干涉中东国家内政,始终支持阿拉伯人民独立自主,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支持阿拉伯国家团结协作,愿意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更强调支持阿拉伯国家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同时,中国既提出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的发展原则,又提出涵盖发展合作、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绿色创新、能源安全等在内的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等具体举措。当前阿拉伯世界追求发展的意愿空前强烈,对阿国际传播应阐释好中国发展观的底层逻辑,与阿拉伯思想界和民众就他们最关心的发展问题形成广泛的思想交流。

第三,阐释好中国的文明观。当今世界,“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依然甚嚣尘上,美西方国家凭借话语霸权不断散布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伊斯兰恐惧症”等谬论,在不同文明间制造矛盾和冲突。对阿拉伯世界而言,“伊斯兰恐惧症”不仅成为西方国家的集体潜意识,更转化为集体显性行为。中国的文明观则决定了中阿关系具有坚实的价值观基础。与西方历史上长期殖民、占领中东,现在又动辄要领导、改造中东相比,“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始终是中阿关系的主旋律,近年来中国又提出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强调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获得阿拉伯世界的广泛赞誉。习近平主席指出,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也强调,和平、中道、宽容和仁爱才是伊斯兰教的真谛。中华文明向来秉持“和而不同”的传统理念,伊斯兰教始终主张“和平”“宽容”思想,两个文明秉持着相似的思想内核,因此能够在交融互鉴中携手前行。对阿国际传播应当挖掘好、阐释好中国的文明观,这是双方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重要价值基础。

三、共同价值的阐释和传播应增强亲和力和精准性

在中阿共建新时代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中国对阿拉伯世界国际传播的话语应当超越一般意义上符号性的中国文化,将阐释和传播中国故事背后承载的中阿共同价值作为突破点,并将增强精准性和亲和力作为工作重点。

第一,增強精准性。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明的内核,是集中反映文明特性的最基本的观点。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传播相比,价值观的阐释和传播是一个更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尽管阿拉伯世界向东看倾向明显,阿拉伯民众有着深入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但以往中阿在共同价值领域的深层次交流互动是相对薄弱的,现有认知水平是相对有限的。因此,加强传播精准性是提高传播效能的重点,而把握住阿拉伯专家学者、意见领袖这一信息多级传播中的关键环节则是重中之重。他们是“向东看”的推动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者和研究者,加强其对中阿共同价值的认可和接受,既可以向上影响政府决策,也可以向下影响社会大众的认知和情感。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应充分激发高校、智库、民间组织的“二轨外交”作用,以深层次的学术对话将中阿共同价值讲清楚。

第二,增强亲和力。共同价值的阐释和传播既是宏大的,也是具体的;既是理念层面的,更是实践层面的;既要宣传主张,更要阐明贡献;既要讲清个性,更要说明共性。在表达方式上要展现出亲和力、感染力,避免成为枯燥的政策宣讲,或脱离于客体的“他者”。安全观、发展观、文明观以及其他价值观念都不是脱离于社会现实的纯粹的行而上,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阿之间有着越来越多共同关心和共同面对的议题,例如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消除贫困、抗御灾害、防治疾病、抢救文物,以及文化认同、民族团结、法治建设、城乡发展等等,对这些议题的看法和解决办法实际上就反映了价值观念。对阿国际传播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议题,挖掘好相关具体、生动的故事,讲述好其背后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进而塑造与扩容中阿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彼此深层次理解和信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冷战后全球主流媒体意识形态演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国际舆论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ZDA320)的阶段性成果。

刘欣路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院长、教授

「注释」

①[约旦]萨米尔·艾哈迈德:《文明的追随——中国的崛起与阿拉伯人的未来》(刘欣路、吴晓琴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1页。

②同上,第145页。

③萨米尔·艾哈迈德、刘欣路:《东方的复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3页。

④《习近平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中国政府网,http:// www.gov.cn/govweb/xinwen/2022-12/10/content_5731162.htm,2022年12月28日。

责编:吴奇志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与西媒“错位竞争”,合力发出影响国际舆论“最强音”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