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对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启示

2023-05-30常晓史洋

关键词:葛兰西

常晓 史洋

[摘 要]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是一套意蕴深厚的文化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有着持久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对该理论的逻辑演进和思想脉络进行了梳理,阐明了其文化领导权是无产阶级在市民社会领域以实践哲学为理论基础培养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并用阵地战的方式带领其与资产阶级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文化策略。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所蕴含的旨趣是意识形态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精神资源。我们要以高度的人文关怀和思想觉悟解读这一理论在中国土壤下生长发展的可能性,并借助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推动中国话语的自我塑造和当代价值的实现、重塑具有中国风格和魅力的话语权、构建一套代表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方向的中国话语体系。

[关键词]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脉络;中国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B2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3)02-0026-05

作为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的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年),在立足于西欧特定的历史环境反思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文化领导权”为核心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进行了创造性地阐发与继承,因此被佩里·安德森归入“主要关注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行列,并和卢卡奇、科尔施一起被并列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模式的真正创始人”  [1](P41) 。本文梳理了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内在逻辑和思想脉络,从多元维度探寻了这一理论与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契合性,阐发了其对于我国进入新时代后祛魅西方话语霸权并重塑中国话语权的借鉴启示意义,证明了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是“理论和实践的革命统一”  [1](P60) 的理论。

一、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研究向度

葛兰西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所提出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无论是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其他自由学者都产生了重大启发和深远影响,在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葛兰西及其思想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热点,从最初的生平及思想观点介绍、著作翻译到今天的理论研究向纵深和多维度拓展延伸,关于他的研究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整体与细化研究多轨进行。在将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的同时将其细化为不同学科门类进行针对性解读,大致构建起了该理论的框架并探寻其深层意蕴。二是现实向度的理论运用。国内学者以文化领导权理论为切入点,在理论阐发时重点结合当今国际关系和我国社会发展实际,采用多维度视角和新颖的方法去研究这一理论给我们当代社会的借鉴和启示。

不可否认的是,在对葛兰西理论进行解读和阐释时,其中小部分文献资料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着缺陷:一是解释结构单一。这一小部分文献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分析大多是同质的,缺乏创新和鞭辟入里的文本价值向度的解读。二是一些文章将葛兰西和与之理论相关的某个人物进行孤立的比较研究,缺乏将变化了的实际和理论产生的历史进程相结合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呈现出碎片化和非系统性的特征并造成理论自身发展的束缚。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继续推动葛兰西理论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与范式的转变,不断发掘理论新的生长点。

二、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理论内涵

在葛兰西独创性的文化理论体系中,文化领导权是其思想的核心和逻辑交汇点,其他概念分别是对这一理论的内涵和逻辑路径从不同维度的阐释。文化领导权包含哲学基础、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阵地战这四个基本意蕴,葛兰西用其来阐明自己的思想旨趣:无产阶级如若想获得革命胜利,必須在市民社会领域以实践哲学为理论基础培养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并用阵地战的方式带领其与资产阶级争夺文化领导权。

(一)实践哲学是实现文化领导权的哲学基础

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阐述。有种观点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葛兰西为了逃避狱中检查所采用的指代写法,但更多的观点认为葛兰西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实践哲学,意在打破传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突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葛兰西认为,历史是由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实践)创造的,他既承认持续的人类实践活动是客观实在,又强调了历史发展中人的主体意识,特别是理论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总而言之,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本体论或者实践一元论。世界统一于人的实践理论是葛兰西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突破性的发展,同时,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突出强调主体意识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存在历史默契性,从这个维度出发,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可以演化为对意识形态的重视。

(二)市民社会是实现文化领导权的场域

葛兰西和马克思各自的市民社会概念都来自于黑格尔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在葛兰西的理论中,市民社会是统治阶级传播阶级思想的意识形态的场所,是与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并列的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的领域,同时也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坚强后盾,是资产阶级整个防御系统中最坚固的堡垒。不同于马克思的将市民社会归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产生意识形态和文化关系的总和。但是,葛兰西并没有否定马克思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而是立足于资产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下,结合当时的现实情况对市民社会进行了重新思考和阐释,反而体现了他对马克思理论的创新性继承和发展。

葛兰西提出市民社会理论时资本主义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他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即资产阶级不再单纯的依靠强制机构和暴力手段维护其统治,还通过一定的社会集团,如工会、教会和学校等市民场所灌输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思想上的统治。葛兰西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分析,在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拓宽了国家这一概念的外延,即完整的国家状态=市民社会+政治社会。资产阶级除了运用军队、法律等强制手段稳定其统治,更重要的是发挥在市民社会的教育和塑造文化的功能,使其意识形态成为被统治者的“同意”及主动接受。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实质是夺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即文化、精神、道德的领导权,其核心是“同意”。同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国家通过施行教化的功能使被统治者自愿赞同和认可其政治管理以及主张,从而获得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世界道德观的一致性。葛兰西还注意到,想要获得市民的同意,单纯的塑造和传播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是不够的,统治阶级需要作出适当的妥协、考虑并满足各阶层的利益需求,只有自身需求得到满足被统治阶级才会主动自愿认可统治阶级的政治领导,从而接受其传播给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葛兰西看来,被统治阶级的“同意”是维护统治阶级稳定性的前提,只有获得广泛阶层的认同、拥有了稳固的群众基础,才能铸造统治阶级统治的“铜墙铁壁”,进而才能够抵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三)有机知识分子是实现文化领导权的主体

在葛兰西夺取文化领导权的观点中,获得市民社会自下而上的“同意”的过程实质上是对群众进行教育的过程。教育的主体阶层和依靠力量便是知识分子,其通过文化启蒙和教化以及宣扬意识形态领导权从而为无产阶级争取大众的积极“认同”。葛兰西对知识分子涵义的界定相较于马克思有所不同。马克思认为,应从社会的本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的维度探寻对知识分子群体的界定。随着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社会劳动中产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现象,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的划分也正是基于这一分工的出现。因此在马克思看来,知识分子专指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葛兰西则认为,这样界定知识分子的涵义过于狭隘,主张从总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标准。在葛兰西看来,在任何职业领域和体力劳动中,甚至是在最机械和最低级的劳动中都包含着个人的才能和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因此他将知识分子的界定范畴扩大到社会一切领域,只要作用于社会的人都是潜在的知识分子。

同时,葛兰西对知识分子是否真正发挥直接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说所有人都是知识分子,但并非所有的人在社会中都具有知识分子的职能。”  [2](P6-7) 他独创性地将知识分子区分为传统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两个范畴。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群体是智识阶层,他们具有内守性,即不论社会如何演变都始终追求文化资源的拥有和传承以及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特和自治的生活习性。这样独立于统治阶级之外的精英群体与葛兰西的知识分子具有阶级属性的观点是相悖的,是无法承担无产阶级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历史重任。有机知识分子从新的生产关系变革中产生,代表着新的统治阶级利益并掌握着新的劳动技术知识。在葛兰西看来,作为新兴阶级的代理人,有机知识分子相较于一般群众更具先进性,他们融入市民社会,充当统治阶级和大众的粘合剂。“要积极地参与实际生活不仅仅是做一个雄辩者,而是要作为建设者、组织者和‘坚持不懈的劝说者,我们的观念从作为工作的技术提高到作为科学的技术,又上升到人道主义的历史观。”  [3](P5) 这一概念在本质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内核。有机知识分子不仅以生产技术为基础深入群众当中,还是组织和宣扬统治阶级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教育者,更是统治阶级建立文化霸权的依靠力量。

显而易见,在资本主义文化霸权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为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带来了新的曙光。譬如,无产阶级想要夺取文化领导权、把握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政党首先应培育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并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其作为吸纳其他阶层、壮大自己队伍的“战斗堡垒”。葛兰西还进一步分析了培养属于自己阶层的有机知识分子的具体措施:首先,校园是培育有机知识分子的重要场所。因学校的知识分子来自不同领域和不同阶层,故而应尽可能通过实现校园育人来打造价值观世界观一致的有机知识分子。其次,要发挥好无产阶级政党的教育和智识职能。无产阶级政党应努力建立并积极传播和教化新的思想文化理论,成为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领导者,以此改造和同化传统知识分子,使各阶层形成与旧世界对抗的新的世界观,从而使无产阶级政党的有机知识分子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推动历史的前进。

(四)陣地战是夺取文化领导权的方式

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夺取领导权可以采用运动战和阵地战两种革命策略:运动战是直接发动革命夺取国家政权;阵地战则是无产阶级政党带领有机知识分子攻占市民社会场所,夺取话语权和意识形态领导权,最后取得国家政权。可见阵地战的特点在于它是“分子式的入侵”,是一个不断渗透、进攻、瓦解的过程。在对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和发展阶段进行深入分析之后,葛兰西主张阵地战革命更适合西方国家。但这并不表明葛兰西反对采用运动战,他仍然认为暴力革命是必不可少的,强调要根据具体的国家情况辩证结合运用阵地战和运动战,阵地战最终是要为运动战做准备。

在葛兰西看来,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是因为当时俄国的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因此国家就是一切,其职能就是政治强权统治。而市民社会还处于初生并尚未分离的混沌状态。因此,单一的经济力量就可以摧毁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而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完善的西方国家,这种“疾风骤雨”的运动战显然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在那里,国家和社会存在着一种恰当的关系,当国家发生动摇,市民社会稳定的结构就立即显现出来,国家只不过是外围的一条壕沟,它后面还屹立着坚固的堡垒和工事群。西方国家因此具有二重本质特征:一是强权,一是以契约和民主为基础的认可、同意。一方面,西方国家越来越依赖市民社会,文化、伦理和教育的职能越来越增强;另一方面,国家虽然仍保留强权的职能,但更多是通过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领导权来行使的。因此运动战只能摧毁资本主义国家的防御外线,西方革命的核心,需采用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瓦解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建立无产阶级思想高地、取得文化领导权是夺取政治权利的先决条件。

三、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对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启示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既是哲学思想,又是可以关照现实的方法论。在全球文化交流不断加深,文化自觉意识日渐强大的背景下,我们应充分挖掘葛兰西理论在我国现实土壤生长发展的可能性,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展示理论和现实结合的非凡意义。

(一)探赜西方话语霸权的隐秘逻辑

葛兰西在深入分析了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结构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完整国家是由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结合,而这一创新性的理论是以实践哲学为理论奠基,揭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背后的话语领导权问题,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开辟了新的路径。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想要取得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胜利,首先要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政治智慧对西方话语霸权的运行机理做深入的剖析。西方话语霸权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形成的,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对外扩张中,不仅通过经济、军事手段在全球塑造资本主义化的世界,更是通过兜售西方世界观、价值观的文化入侵方式获得世界话语权的霸权地位。当今,世界文化输出与融合日益复杂,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更具隐秘化,采用文明与文化对话的方式伪装成全球认可的文明话语,以低廉成本煽动非西方国家进行颜色革命。因此我们除了认真梳理西方话语霸权的深层机理,还应把握西方国家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的文化新策略和手段,辨析其宣传普世价值新的修辞术,不断揭示西方话语霸权的隐秘逻辑,为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认识论。

(二)构建意识形态领导阵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的国际吸引力的辩证统一,而意识形态则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第一要素,取得了意识形态领导权才能在国际范围内树立和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勘正了文化领导权斗争的理论路径,即要进行关乎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意识形态斗争。这一思想与我国当今重视意识形态的现实相邂逅,无疑会助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中国话语权体系的正确路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与时代化,基础维度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本和革新。马克思主义的固本可以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避免人们信仰的缺失,陷入无意义的泥淖。而革新马克思主义能够抵消各种社会思潮产生的多元价值离心力,凝聚文化自信的向心力。

因而我们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唤醒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首先应培育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成果,只有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其次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是努力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流文化产品,正确认识文学艺术和哲学科学研究的政治属性,坚决反对“纯艺术”和“纯科学”。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才能引领时代,获得最优秀的成果和最广泛的受众。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提升文化安全意识。除了要警惕西方资本主义霸权文化以及对我国民众思想的渗透,还要消解国内网络媒体通过电影、节目宣扬的错误思潮,诸如历史虚无主义、佛系等错误价值观。最后我们除了通过宣传、教化等途径加强意识形态的引导力,还要从宏观转向微观,满足人民多元的文化需求,鼓励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发展,这样才能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获得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总之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努力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高地,增强四个自信,瓦解和超越西方文化霸权理论,在国际间形成共鸣和协作,促进世界多元化发展繁荣,体现中国话语权的全球价值。

(三)提升党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领导力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中,政党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政党是吸引和组织全体民众跟着自己走的先锋队,在把控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这一理论对提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启示意义。因此中国共产党应从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大众化、重构意识合法性等多维度作为切入,从而在社会变革中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化民众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首先要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具体可体现在加强中国共产党在高校、企业、农村三个领域的意识形态领导力;另一方面,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多元发展,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体,努力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文明担当精神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有效提升中国的世界影响力。

(四)重视校园育人,推进有机知识分子队伍的建设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中,有机知识分子是宣传文化意识形态的话语主体,在夺取思想阵地中具有“战斗堡垒”的作用,而高校这一微观市民社会是对有机知识分子进行教育的重要场域,青年学生是成为有机知识分子的主力。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  [4](P4-16) 既展现了其对于校园育人所寄予的厚望,也体现了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与新时代青年教育存在现实的默契性。这也告诫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高校是社会众多思潮的聚集地,是各政治势力争夺青年意识形态的主战场,为此要提升高校积极创新校园育人模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其正确的文化自信观。一是打造一支道德素质高,文化知识过硬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队伍。高校教育工作者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承担着传播我国意识形态的和社会实践的理论任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思想理念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因而,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对中国式道路进行理论性阐发,还要展现中国特色主义的实践对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世界性意义。二是丰富课外活动,充分运用当地的红色资源,让大学生感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其成为滋养其文化自信的深厚土壤。三是发挥网络媒体的思想政治载体功能。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一系列健康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增强其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同感,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四是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形成强大的情感场域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精神文化修养,使得高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目标。

(五)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以温和、无声的阵地战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启示:夺取文化领导权要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落地生根,聚合为现实的文化影响力。因而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宣传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其创新成为了体现中国力量的话语体系的核心变量。新的时代孕育新的话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西方话语处于核心地位的大背景下,如若想让世界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就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因理念”为根本遵循,即“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5] ,从而实现知情达意与同频共振的统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所展现出的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其语言兼具品质与温情的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功能提供了诸多启示。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引经据典,用传统文化的魅力消解话语陷入假、大、空的桎梏。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善用修辞、俚语等朴素平实的语言阐明道理,以睿智幽默的表达方式使得观众想听、爱听,在温暖亲切的语言中直指人心,展现亲民大国形象。最后,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总是与时代社会的发展相声应和。总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既有思想的高度,又有生活的温度,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习近平总书记语言艺术特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感染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不断丰富。

[参 考 文 献]

[1] 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高铦,文贯中,魏章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熙,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安東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姜丽,张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责任编辑 常延廷]

猜你喜欢

葛兰西
葛兰西文化哲学的实践概念
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深化与曲解:改革开放以来葛兰西实践哲学之争的研究综述
浅析葛兰西实践哲学
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阐释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浅议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马克思和葛兰西有关国家职能观点之比较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比较研究综述
《实践哲学与霸权
——当代语境中的葛兰西哲学》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