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领导权理论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导论
2016-11-24熊英王祚桥
熊英 王祚桥
摘要: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和阶级意识理论以及列宁的领导权思想,对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着深刻的启迪。重温葛兰西关于文化领导权、知识分子、有机知识分子和阵地论思想,有助深化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意涵的认识,发挥有机知识分子领导权主体作用,运用“阵地战”策略,切实有效地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领导。
关键词:葛兰西;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文化领导权;有机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号:D033.3;D6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01
“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意识形态安全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习近平指出,高校党委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主动权。意识形态领导权概念,出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葛兰西理论内涵丰富,重温葛兰西领导权理论,有助深化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领导主体以及领导策略的认识,切实把握领导高校意识形态权。
一、文化领导权与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意涵
葛兰西的革命生涯集中在20世纪上半叶,他深入研究所处的时代,发现现代国家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国家不只是暴力统治的工具,广义上来说,“国家=市民社会+政治社会”,还是以一种文化意识关系整体而存在的“市民社会”;“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政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2]316,即政治社会对应有“政治领导权”,发挥“直接的支配”作用,通过实施强制性命令对不同意的群体实施“强制”,市民社会对应有“文化领导权”,通过作用于大众的哲学或共识,引导大众“同意”统治集团的思想体系。市民社会“代表着从经济领域中独立出来的与政治领域并列的伦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它既包括政党、工会、学校、教会等民间社会组织素代表的社会舆论领域,也包括报刊、杂志、新闻媒介、学术团体等所代表的意识形态领域。”[3]国家以意识形态为基础,把观念、价值、道德内化为社会成员的统一意识,通过统一大众的世界观、主导社会意识形态,来巩固统治。所谓意识形态,是“一种在艺术、法律、经济行为和所有的、个体的及集体的生活中含蓄地显露出来的世界观”[2]328。葛兰西观察到,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大众的思想意识深受资本主义影响,为资产阶级统治者所掌控,市民社会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笼罩,似乎已变得“坚不可摧”。他认为,国家在其产生、发展和消失的历史过程中,“政治社会”会被逐渐强大的“市民社会”所吸收,市民文化形成的社会网络结构是社会的主体,只有形成了对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国家政权才能稳定,占领文化领导权是取得政治领导权的条件。文化领导权,是将一个社会集团的“主导意识形态”转化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控制力,是一种非暴力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手段,也就是意识形态领导权。马克思认为,“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他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4],意识形态对人民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制造社会氛围、把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信念灌输给社会成员。显然地,葛兰西的国家和阶级意识思想与马克思相关思想一脉相承,他提到了马克思“民间的信念往往具有物质力量的那种能量”论断,进一步明晰了国家的变化、发展,在列宁的无产阶级“政治领导权”的基础上,提出“文化领导权”概念,指出精神和道德的文化领导权对于国家政权巩固的重大意义,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和阶级意识理论以及列宁的领导权思想。
当今时代,多元价值交流、交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借助传统媒体和网络加大了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香港“占中”事件和一些利用宗教进行的政治分化活动等给中国的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带来威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场所,相比其他社会组织,有着较为独立、兼容和自由的学术氛围,是思想运动的活跃区。在这里,各种文化思潮聚集、交汇,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相互叠加,高校成为敌对势力关注的焦点,也是意识形态争夺的战场。我国现有高校2000多所,在校大学生2400多万人,高校专任教师中60%以上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高校青年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庞大而重要的青年群体,他们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强,但由于成长环境、社会阅历所限,对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了解不深,很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近年来,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海归”教师逐年增加,一些高校中已占到20%~50%。他们中的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模糊,个别人在课堂上或网络上发表偏激的言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葛兰西领导权理论启示我们,高校作为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智力源地,也是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高地,要从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对高校师生的精神和道德上的引导。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强化思想引领,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所谓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是基于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一种思想教育引导,是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防止腐朽思想对师生头脑的腐蚀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不是进行思想控制或思想专制。高校党委要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通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舆论、哲学等工具,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各种文化思潮,使这些文化思潮从属于共同的社会信仰、政治理想和主导价值,实现对高校意识形态走向的把握和控制。具体而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通过规范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规范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强化高校教育教学和学术管理,做好价值引导和舆论氛围营造。同时,要抓住意识形态领域的焦点,着力解决当前高校师生中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通过追踪、了解师生的思想动向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地解决问题,防止舆论主流偏离正确的方向,抵制对指导思想的西化、分化和矮化。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形势越来越严峻。需要注意的是,葛兰西领导权思想既包含政治社会的“强制”,更强调市民社会的认同,“文化领导权”的确立不是统治集团自上而下的单向的“文化操纵”,而是从属阶级的积极同意、服从的结果。相对于政治领导权而言,文化领导权更依赖被统治者的自愿赞同,依赖一致舆论和意见的形成,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共识。因此,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要把握分寸,在现实的条件下使被领导者感到合情理、能接受。若控制过紧,会破坏高校独立、兼容和自由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各级各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若控制力太弱,则不利于意识形态稳定的大局。
二、有机知识分子: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主体
葛兰西首创了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他认为,现代国家统治的中心是取得文化领导权,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导权中起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分子,是专门从事具有一定技术性分工的人。那些与大众结合,引导大众哲学(常识)的知识分子是有机知识分子,“只有知识分子已经有机地是大众的知识分子,已经解决并把大众在其实践活动中提出的原则与问题连贯成一体,并因而建构出一个文化与社会的集团,才能拥有文化上的稳定与思想的有机性质。”[5]所谓有机性质,一是指知识分子与社会集团的紧密联系,一是指知识分子与大众结合。葛兰西认为,革命只有在具有自觉的意志的人即有机知识分子那里才是可能的,至少在开始的时候不可能来自群众,除非通过精英的中介。有机知识分子的使命是掌握文化领导权,引导大众哲学或“共识”,使他们成为反抗资产阶级统治的、具有自觉而坚强革命意志的集团。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政权,仍要坚持文化领导权。“不存在知识分子的独立阶级,每一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或者在努力造成这种阶层。”[6]知识分子依附于统治集团,有立场明确的阶级性和社会干预性,在对社会的意识形态、精神文化规则的创造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他们是知识、智慧、文化意识形态的掌握者,更要成为组织者和创建者。在葛兰西看来,没有知识分子,也没有组织,为确保获得文化领导权,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使每个党员成为有机知识分子,还应争取到更多的“同盟”。他说:“任何真正走向统治地位的集团,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从‘意识形态上竭力同化并征服传统的知识分子。这种同化和征服的工作做得越快、越有成效,则该集团在精心造就自己有机的知识分子的工作中就越成功。”[2]180实现统治权的关键在于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文化领导权的获取要通过有机知识分子的组织和领导来实现。
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机构、重要学术组织,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一个缓冲地带。出自“政治社会”的最高权威,中央对高校党委作出了指示、提出了要求,高校党委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主体、领导责任主体,要肩负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使命,不断强化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和创新对意识形态工作科学、规范、有效的领导,使学校各级班子成为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力组织者。作为“市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国家争取文化领导权的主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高校教师。文化领导权的职能在于,论证国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文化的生产、传输、阐释过程就是意识形态的生产、建构过程。高校教师有着鲜明的阶级属性,他们服务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是“有机知识分子”的重要来源。一方面,高校教师是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创新的主要社会群体,建设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职责和价值所在;另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领导不是一味地强制性灌输、督导,而是要依靠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优势,将艺术、法律、文化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传播到校园生活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深入广大师生的心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习近平曾在与高校教师、青年学生座谈时告诫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政党的全体党员应当看作是知识分子”[2]428,作为共产党员的知识分子,是有机知识分子的核心和中坚。高校有机知识分子,尤其是高校师生中的共产党员,他们传达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和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思想理论的倡导者、传播者,同时也肩负着批判和战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使命和资政育人的重大责任。可见,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在于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高校意识形态领导要通过有机知识分子的组织和领导来实现,高校有机知识分子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主体,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行使者。
三、阵地论与高校意识形态领导策略
葛兰西剖析了资产阶级统治集团成功的深层原因,即利用市民社会的相对稳定性,以“阵地战”策略主导意识形态领域,形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格局。他认为,“在俄国,国家就是一切,市民社会处于原始状态,尚未开化”[7],西方国家则有着稳定的市民社会结构。所以国情不同,决定了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不能像俄国一样采取“运动战”,而要运用“阵地战”策略。所谓阵地战,是以“市民社会”为场域,以普遍性的意识箝制为手段的相对平和稳定的斗争策略形态。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控制的市民社会里,无产阶级政党传播革命意识,不断改变市民社会中的力量对比,扩大工人阶级在市民社会的领导权,逐渐瓦解从属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通过长期的意识形态革命,在市民社会建立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域,组成新的历史联合体(工农联盟),建立新的集体意志。赢得市民社会的制导权,也就获得了社会的统治权,取得了“阵地战”的胜利。意识形态的斗争不是短暂的、剧烈的,“阵地战”是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的一场持久的思想战斗,是对资本主义旧的意识形态的瓦解。
传统社会科技和媒介不发达,意识形态的渗透过程漫长而缺乏持续性,很难在短时间内对主导意识形态构成严重威胁。当今时代,各种媒介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使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和广度。用“阵地战”思维来审视当代全球化趋势,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导我们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导策略进行深入思考。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场所、学术研究的基地,也是是意识形态主导权争夺的战场,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主动出击。今天这场“持久战”“阵地战”的实质,已经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对旧的意识形态的瓦解,转化为社会建设时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守和巩固。高校教师必须增强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运用“阵地战”策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以理论创新和潜移默化等方式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御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马克思指出,理论对立的解决“绝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且是现实生活的任务”[8],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也应完成好“认识的任务”和“现实生活的任务”。
首先,利用高校课堂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增强认同,构筑思想“防火墙”。高校课堂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渠道,广大教师尤其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增强意识形态自觉性,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原则,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宣传贯彻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严肃对待西方价值观的批判性介绍,杜绝有意的传播和灌输。特别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引导青年学生认同社会主义主导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增强意识形态自信,自觉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渗透和负面舆论谣言,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其次,掌握校园生活空间主导权、话语权,引导行为,构筑行动“主阵地”。校园是高校师生的主要生活空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加强校园各类媒介和学术活动管理,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的渠道。互联网将校园生活与外部世界紧密联系起来,网络空间已经与传统校园媒体,共同构成了高校师生重要的思想文化生活场域,他们的学习生活几乎片刻离不开网络,如果主流意识形态不去占领网络这个阵地,就会被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所抢夺。应高度重视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在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的“阵地战”中,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建设和管理好校园网:开办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站栏目,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活动引导师生,使校园网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鼓励教师开设博客、微博、微信,参与网络文化活动;及时发现和处理网上不良信息。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作为网络上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群体,要在网络上唱响主旋律,形成一支网络宣传员队伍,主导网络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壮大主流舆论。
综上,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中,具有战略制高点地位。高校党委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党员等有机知识分子的作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防御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意识形态领域噪音、杂音的出现,同时,建立网络防控体系和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有效控制已发生的不安全突发事件的发展蔓延,确保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2]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衣俊卿.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1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50253.
[5]Antonio Gramsci: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hegemony [M]∥J.C. Alexander and S. Seidman : Culture and Socie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52.
[6]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2.
[7]葛兰西.狱中札记[M]. 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91.
[8]杨军.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两个任务[EB/OL].人民网,(20150212)[20151218].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212/c405312655 6531.html.
(责任编辑文格)
Abstract: Gramsci's ideological leadership theor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Marx' nation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theory and Lenin' leadership thoughts. It is very thought-provoking for the ideology work of colleges. To review the theories of Gramsci about cultural leadership, scholars, organic scholars and positioning is very helpful for deepening the recognition of ideology of colleges, letting organic scholars take major leadership and pragmatically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leadership of colleges.
Key words: Gramsci; the ideological leadership of colleges; cultural leadership; organic schol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