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小麦茎基腐病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2023-05-30刘帆
刘帆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已成为洛宁县小麦的一个主要病害。笔者近几年对该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对其发生规律及重发生原因进行了认真研究,并通过田间试验,分析、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
一、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概况
茎基腐病是小麦的一个主要病害,也是导致小麦产生白穗的主要原因之一。2022年洛宁县小麦茎基腐发生面积达0.32万hm2,平均病株率达到9.2%,病株率最高达21.7%。据调查,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部分麦田小麦出苗后,由于小麦莖基腐病的发生,麦苗由原来生长正常变得黄化瘦弱,随后渐渐死亡,最终造成麦田缺苗断垄。春节过后,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进入返青拔节期,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发展非常迅速,为害严重,导致小麦后期形成白穗、减产。
二、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规律
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主要有假禾谷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主要对小麦茎基部1~2节为害严重。小麦苗期受病菌侵染后,表现为发黄、长势较弱。受害小麦茎基部颜色由淡褐色渐变为暗褐色,湿度大时,节间、茎节处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茎容易折断。病情发展到后期,重病株提早枯死,形成白穗,导致小麦籽粒灌浆不足产生瘪籽或不灌浆无籽,对小麦的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如果大面积发生,将造成大幅度减产。从小麦苗期至成熟期皆可感染,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厚垣孢子的形式存活于土壤病残体组织中,一般可存活2年以上。病菌通过牙鞘侵入地中茎,然后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导致小麦叶片和根部的营养交换被阻断,病苗受此影响生长缓慢,严重时导致死亡。小麦茎基腐病有3个发病高峰,第一个发病高峰是在小麦播种出苗后11月底至12月中旬,表现为麦苗发黄或死苗;第二个发病高峰是在小麦返青拔节期,表现为矮化、干枯或青枯;第三个发病高峰是在小麦抽穗灌浆期,抽穗之后,受害小麦由于缺乏根系提供的水分和营养而形成“白穗”。
三、重发生原因
(一)小麦品种不抗病或抗病性较差
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茎基腐病的抗性不同。有些品质好、产量高的小麦品种,农民喜欢种植,可这类小麦抗病性一般较差,群众由于缺乏技术指导而盲目种植导致小麦茎基腐病重发生,故选择抗病性比较好的优良品种非常重要。
(二)麦苗长势弱
据近年观察,土壤墒情好、出苗好、长势健壮的麦苗,其抗病害能力就比较强;而麦苗生长较弱、土壤瘠
薄、农家肥和有机肥施用较少、有机质含量偏低的麦田,茎基腐病发生较重。
(三)小麦—玉米连续秸秆还田
大多数农民喜欢采取旋耕,而很少进行深耕。旋耕造成秸秆还田后秸秆上的致病菌在土壤中逐年积累,越来越多,导致小麦茎基腐病严重发生。
(四)防治不力
1.不少村子年轻人外出打工,家里剩下老人小孩没人能去打药防治。
2.小麦茎基腐病是近几年新发生的病害,不少农户对该病的发生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掌握最佳的防治时机。
四、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中抗品种有周麦27、济麦22、瑞华麦218、豫保1号、济麦19、烟农21、烟农19、郑麦9023,农户可因地制宜选择使用。
2.实行轮作倒茬。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较重的小麦—玉米连作区,农户可每隔2~3年实行玉米与油菜、大豆、蔬菜、中草药等作物轮作。
3.精细整地。农户对耕地深耕细耙、足墒打畦,提高整地质量,达到“深、净、细、实、平、足”的耕作层标准,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4.科学施肥,适期播种。农户要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施锌肥,每667 m2麦田可施用硫酸锌1~2 kg,能减轻小麦茎基腐病病情。另外,农户使用有机肥、生物肥可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也可减轻病害。适期晚播,避免过早播种,播深以3~5 cm为宜,不宜过深。
5.清除病残体。重病麦田应尽量避免秸秆还田,农户收获时做好留低茬,将秸秆清理出田进行腐熟或作它用。秸秆必须还田时应充分粉碎,及早中耕或深耕,加速秸秆腐熟,减少病原菌积累。
(二)化学防治
1.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农户播种前可以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每100 kg种子用2 g(有效成分)戊唑醇或6 g苯醚甲环唑包衣,晾干播种。可兼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黑穗病等土传、种传病害。
2.早春药剂防治。小麦返青拔节期,农户可选用戊唑醇、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等药剂进行茎基部喷雾,兼治纹枯病。每667 m2麦田可用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12 g,或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60 mL对水喷雾。农户在喷雾操作时注意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适当加大用水量,重点喷小麦茎基部。
(责任编辑 张梦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