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精神文明艺术传承的民间路径探索
2023-05-30李秀娟
李秀娟
摘 要:民间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民间艺术得到了挖掘,这些民间文化遗产丰富了当前的文化科学和文化艺术,也带给人们更好的精神文明享受,以会宁彩陶为例,其传承的价值深远,鉴于此文章将围绕会宁彩陶来谈谈如何更好地将彩陶本身及其艺术有机地传承下去。
关键词:精神文明;艺术传承;会宁彩陶;民间路径探索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6.039
0 引言
会宁彩陶艺术是甘肃省会宁的民间经典文化形式之一,查阅古籍可以发现:在这片黄土地上曾经有过无数经典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作品,更是记录历史文化最有力的保障。在会宁境内遍布着众多彩陶遗址,围绕着这些彩陶遗址可以很好地追溯会宁彩陶的历史文化,并找到继承他们的金钥匙,会宁作为彩陶的发源地之一,对于研究彩陶艺术和挖掘甘肃彩陶艺术的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实例从会宁彩陶的历史起源、会宁彩陶的特色和艺术表现以及会宁彩陶的民间传承路径的开辟来做全面的探索。
1 会宁彩陶的历史起源
要谈及会宁的彩陶意识和彩陶历史,首先要明确会宁在整个历史文化的发展中经历了哪些内在的变化。首先是会宁历史地理形态的变化。会宁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神奇和绚丽多彩的地方,从曾经的汪洋大海逐渐演变为“当今的山谷川塬,屹立在黄土高原上”,形成了光辉灿烂的史前文明,在甘肃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会宁的彩陶艺术便是建立在会宁历史地理的演变之上,在不断地演变中甘肃劳动人民创造出经典的彩陶艺术。会宁的祖先们处在农耕和游牧之间,这样的经历感受结合会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经历,让会宁的各个区域藏满了蕴含着朴素民众生活的优秀历史文化文明—彩陶文明。会宁凭借特殊历史大陆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成为各种化石和特色陶器出产的核心区域。总体而言,站在历史客观的角度来看,会宁的陶器艺术(包括彩陶)一共经历了四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始期,到了这个阶段不得不提及的一个历史名词就是“秦安的大地湾文化”,具体而言就是渭河中上游天水一带的区域,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起源,通过这里的原始民居我们可以了解到“史前文明的气息”,这里也留有彩陶风韵,被认为是会宁彩陶的文化起点,彩陶研究者也是从这里逐渐过渡到会宁的彩陶记忆和研究;
第二阶段为繁荣期,繁荣期主要是“仰韶文化”,该文化最早起源于河南省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顺着特定线索,一直追溯到了甘肃的仰韶文化,该文化于1923年在天水、礼县、清水一带出现,然后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于是考古学家沿着这一线索继续前行和追溯,果然文化的渗透性与关联性还是非常强的,于是在会宁县寨柯遗址出土了引以为傲的“仰韶石岭下时期的弧线网格纹彩陶壶和水涡纹双耳彩陶瓶”,这两件珍贵的文物被分别定级为国家一级和二级文物。
第三阶段是会宁彩陶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体现在“马家窖”文化这一时期,这一期时期彩陶文化的发展和发扬主要集中在“甘肃中南部、青海东北部、四川北部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马家窑文化下彩陶的发展艺术和精髓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影响,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庙底沟类型彩陶的明朗风格被借鉴到了“马家窑文化中”,但是客观来讲,马家窑文化群集中的彩陶在做工中线条更加精细,色彩靓丽,典雅风度。从艺术造诣而言,马家窑文化群集下彩陶作品的制作和探索艺术成就更高,影响力远远高于前面的仰韶文化。
最后一个阶段便是衰落期,到了衰落期,出现了四个彩陶文化群集,他们分别是“齐家、四坝、辛店、沙井文化”。其中齐家文化对会宁彩陶的影响最大,渊源颇深。因为齐家文化分布于陕甘宁境内,也受到了三个省份在陶器文化发展上的协同影响。该文化中同样包含着“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的一个支持非常重要的文化”,因此研究的价值较高,透过这个文化阶段的彩陶特色可以发现:“原始公社的解体和文明诞生已经有雏形了”。但是这个时期唯有齐家文化的陶器的艺术特色是最鲜明的,其陶器特点明显,种类繁多,包括泥质红陶、橙黄陶、灰陶和夹砂红陶等。这些陶器饰纹简单,以菱形网纹和三角纹为主。会宁县老人沟遗址出土的人头形器盖红陶罐就是齐家文化陶器中的精品代表之一。
2 會宁彩陶的文化价值透析
搜集有关会宁彩陶的一些史料,可以发现资料虽然不是非常丰富,但是在整个彩陶文化艺术的研究和继承发扬中,会宁是值得一提的。会宁彩陶是彩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将结合文物的文化精髓和彩陶的历史来谈谈会宁彩陶文化。
2.1 会宁彩陶的整体文化价值探析
会宁的起源是大有来头的,例如牛门洞和石湾史前遗址中出土的几件文物,这几件文物充分表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仰韶文化就在会宁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的生活与生产过程中诞生了丰富的陶韵,例如经典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及寺洼文化就诞生在这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会宁史前文化彩陶发展的生活和生态环境都相对优良,因此就孕育出了非常丰富和超前发达的史前文化。正是有这样的历史客观性,会宁史前文化中的彩陶才主要集中在会宁河流域和冰川河流域。会宁彩陶其实就是会宁河流域的彩陶。
对会宁文物和会宁的文物文献进行搜索,可以看到祖厉河流域有着非常丰富的彩陶艺术作品的遗址。祖厉河是黄河的一个支流,因此祖厉河也是华夏人的母亲河。在祖厉河流域的每一个角落都孕育着会宁祖先们所使用的彩陶文化,因此系统研究和分析会宁的彩陶艺术非常有意义。
2.2 会宁彩陶的艺术特色
艺术与历史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尤其对于陶器而言,它是记录史前人类生产活动和反映黄河流域的华夏人生活图景的主要资源。因此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会宁彩陶,才能为传承这一经典艺术做好铺垫。
2.2.1 质朴的外观与灵活的思维融合的艺术特色
虽然这些彩陶在现代人的眼中或许有些粗糙,认为它们只是简单的盆盆罐罐,然而站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的底蕴和不同历史人们的生活与思维的研究基石上,这些彩陶就是无价之宝。
在这个时期,人们将自己的母亲河以直线、曲线和连续的漩涡等展示在彩陶之上,从而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是“以圆形、葫芦形、椭圆形、网状形表示人、鱼、蛙、水和谐共存和相互依赖”。从彩陶上的单一线条到复合型的线条图画,这一点是线条上的较大突破。然后围土黄色的底色将这些图画栩栩如生地展示到陶器上,但凡认真鉴赏这样的彩陶,都会被这种独特的色彩所吸引,会在大脑中浮现出与这些陶器有密切关系的史前时代的生活图景(图1)。因为这些陶器来自现实,是质朴的用具,如果将它的做工作为鉴赏的核心来看,这些简单的图画就可以交织出丰富多彩的会宁河流域的生活图景。
2.2.2 形状各异特色鲜明的点缀艺术
如果真正进入会宁博物馆,尤其进入到“流动之美”和“多姿之美”的展厅一角,你会看到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流连忘返。展厅会展出出土于会宁河流域的各个文化时期的彩陶,有椭圆形的、圆锥形的、圆坛形、罐形的。最主要的是无论是同一类型还是不同类型的,它们的图案均不一样,有的上面是交叉形的图案,有的是轴对称的图案,有的是椭圆形图案,还有的是图案与图案镶嵌在一起自上而下反复循环。从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些图案的对称水平不亚于机器的精准度,可见史前人民的智慧是多么的伟大,也说明原始部落会宁河流域的彩陶与生活图腾的结合是透过陶器的点缀艺术来实现的。
3 精神文明艺术传承的民间路径开辟
上文从会宁彩陶的历史文化起源和会宁彩陶的文化价值透析两大方面引导人们了解了会宁彩陶历史文化的前世今生,经过论证可以发现:当前切实了解会宁彩陶的人并不多,此外深入了解会宁彩陶有助于传承华夏陶艺文化和研究会宁深厚的历史艺术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会宁、了解甘肃是大有裨益的,下面将从四个主要民间路径出发,对这一精神文明的成果进行继承和传承。
3.1 加大智慧博物馆体系构建,促进会宁彩陶的文化魅力走向世界
从根本上讲,能够真正将会宁彩陶引入大众的视野中唯有甘肃省内的博物馆,尤其是会宁的博物馆,会宁博物馆大胆尝试,积极挖掘现有馆藏资源并与其他保护文物和历史文化交流部门协同起来,设计出富有特色的线上动态更新的智慧E-museum,先从当地的社会单位、学校和社区民众开始,让E-museum可以进入千家万户,人们借助电脑、手机、平板等现代化手段就可以实现在公共开放时间进行线上鉴赏,让会宁彩陶可以真正进入到人民的视野中去。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会宁彩陶,了解其背后潜在的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从而在本区域的民众中激发一定层次的区域文化自豪感,然后让人们自发去了解有关会宁彩陶的故事和文化,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具体的设计如下面的案例。
案例1:会宁博物馆以“走进会宁彩陶历史长河—了解华夏先祖陶器文化”为主题设计一个网络调研活动,在完善设计好在线问卷后,甘肃各大博物馆可以和会宁博物馆联合起来,推送该问卷到各大社会单位、高校、政府文化部门、地方旅游协会以及社区委员会等,调动全民参与这一网络调研,推送会宁彩陶文化传承的初步假设方案,并设计有征求意见模块等,民众和政府、高校和专业人士等可以自由发挥,将自己的认知通过问卷传达给会宁博物馆。会宁博物馆可以在问卷收集结束后,结合自己的理解、民众的建议和学者传送的意见等做综合评估和分析,最后邀请专业文化传承工匠、博物馆核心管理者、高校的文化研究人和政府文化部门的指导专家来协同思考和审定,最后构建出可以全面打开会宁彩陶文化的大门,采用图文短片的方式推送与学习。
比如通过彩陶纪录片的拍摄以及馆员定期拍摄的“会宁彩陶鉴赏角”来专题报道会宁彩陶。只要将这些模块综合设计成网络智慧博物馆的品牌专栏,并定期开放,首先就能从本区域开始激发人们对这一优秀的史前文化的重视和热爱,进而在大众群体的了解和鉴赏下逐渐推向更广阔的区域。此外,博物馆还可以将这些内容逐年逐月丰富和优化,以纪录片和专题报告的形式吸引全国各地的彩陶研究专家和其他博物馆加入合作,从而深度引导和宣传会宁彩陶的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这就必然会为会宁彩陶文化的有机传承做了科学性的铺垫。
3.2 基于青少年的历史文化观培养,建设优秀的会宁彩陶研学基地
实体的东西影响力最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精神文明凝聚的民族精粹,想要深入人心,需从简单的了解和认识再到深度学习,在社会大众了解会宁彩陶以后,还需要从历史学习中为下一代做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最好的,只有将我们民族的东西真正发扬起来,才能为子孙后代源源不断地供给精神食粮。会宁彩陶不但是史前部落生活生产活动的象征和揭示,更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价值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我们不但要传承好,还要发扬光大。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中接受知识快,判断能力强,尤其是思维活跃,因此会宁县博物馆和当地学校取得联系,并专门在博物馆内开辟中学生了解学习会宁彩陶的研学基地,例如专设文化讲解区、自主学习实践区,具体的传承方法如下面的案例所示:
案例2:会宁地区的学校和博物馆的合作次数可以增多,围绕历史学科的教学育人,尤其是结合立德树人来建立博物馆与学校联动模式下的研学基地的建设。建设后,学校可以每隔一周引导学生进入到博物馆,按照会宁彩陶的历史文化溯源学习区进行学习(有讲解员),完成第一模块的学习以后,学生可以将学习感悟记录下来,然后与讲解员互动,从历史文化起源、经典的会宁河流域的原始部落民众的生活特点和生活畅想入手来讲解生活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以后会对会宁彩陶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到了第二个阶段,学生进入到“会宁彩陶”展厅,让学生面对面去学习和动手探索这些彩陶的特点和生活价值。到了最后学生可以去翻阅一些有关会宁彩陶的历史文化典籍,在历史文化典籍中感悟会宁彩陶的特点。学生利用在博物馆学习的内容,回校后再展开校本历史专题研究的研讨。历史教师将学生在会宁博物馆研学中所获取的资源分享到学校的媒体设备上,这样整个学校的历史学科教师和学生的专题历史学习就会有更加优秀的资源。最主要的是邀请会宁博物馆的专业研究员定期到各大校园做“会博大讲堂会宁人说会宁事之祖厉陶韵—会宁县博物馆彩陶精品展巡礼”的专题讲座,激发更多教育领域的人加入文化传递的行列,从而将会宁优秀的彩陶文化根植在他们的心里,也让更多的学生明确传承优秀民间历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3.3 基于民间工匠名人挖掘,协同多方力量积极推进彩陶艺术传承
会宁从史前历史开始就是民族文化的摇篮,彩陶是会宁的文化瑰宝,更是了解民间社会生产文化的根本。因此地方文化部门协同博物馆可以积极挖掘对彩陶有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民间文化艺人,然后围绕这些艺人,寻找民间喜闻乐见的会宁彩陶艺术探究形式。具体案例如下。
案例3:通过地方的民众和史料的搜集以及文化部门的协助,尽可能在民间挖掘还能制造彩陶和了解彩陶艺术的工匠艺人,然后将这些艺人纳入民间专家库,通过官方的出资和文化部门的定期培养,让这些稀缺的彩陶艺人成为会宁彩陶代言的主要名片,扶持他们建设工作坊、实训基地等,为社会更多的群体提供认识会宁彩陶的机会。
4 结语
本文以结合精神文明艺术传承的民间路径为议题,先后介绍了会宁彩陶的历史溯源、会宁彩陶的艺术价值,最后构建了三大民間传承案例,为会宁积极传承彩陶文化做了榜样示范,实现了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志勇.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设计路径探索:以阜新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例[J].文化学刊,2017(6):15-18.
[2]邵欣,齐彦,杨葵.传承天津民间手工技艺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城市工坊”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2(11):16-19.
[3]吉永梅.酒泉地区的史前文明研究:以彩陶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6):34-35.
[4]刘勐,胡文静.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数字化探索:以“花儿”特色数据库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0):99-101.
[5]闫梦影.对甘肃非遗民间传统文化走进综合实践课堂的探索[J].学周刊,2022(2):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