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器以载道 涅槃重生

2023-05-30周浩然王红泉吕健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浩然 王红泉 吕健

摘 要: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人爱瓷惜瓷,为了弥补瓷器易碎的特质,智慧的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了锔瓷技艺,锔瓷技艺伴随着瓷文化的发展不断成熟,在民间传统技艺里占有一席之地,曾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清代深受皇室贵族的推崇,甚至流传海外,对日本和欧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锔好的瓷器集实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身,体现了中华民族敬天惜物的传统思想和匠人的工匠精神。在历史上,锔瓷技艺几经沉浮,濒临失传。目前,锔瓷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回大众视野,为现代生活注入了传统技艺的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锔瓷;民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6.033

锔,在古籍中的解释是“以铁缚物”,简单来讲,就是用铁钉将破损的器物修复完善的一种古老的手工艺技法。这种技法在古代曾广泛流传于民间,是民间七十二技之一。

锔艺可以用于修复多种材质的器物,包括陶器、瓷器、玉器、铜器、石器、木器、骨器等,最常见的是应用于修复瓷器的锔瓷技艺。山东博物馆收藏的两件青花云龙炉,均是经过锔瓷技艺修复过的瓷器。其中一件为明万历青花云龙炉(图1),盘口,直颈,鼓腹,平底,青花色泽明艳,绘双龙戏于祥云之间,上书“大明国江西道饶州府浮梁县景德镇信士吴文鹏吴宗明喜奉炉瓶一副”等字样,另外一面书“皇帝万万岁”。此炉在器腹中间有一圈横向裂璺,用锔钉锔补,锔钉为铁钉,绕器一周,排布较为均匀。另外一件为清康熙青花云龙炉(图2)。侈口、垂腹、圈足,绘双龙纹,上书“虔造磁炉壹座供奉济南府南门外”“康熙廿五年四月吉日信士弟子李士俊熏沐拜献”字样,此件瓷炉的璺为纵向(图3),从口沿延伸至接近器底部位,器腹上锔有数十枚锔钉,使瓷炉重归完整。这两件瓷炉均为供器,其烧制与明清时期佛、道教盛行有关。

1 锔瓷技艺的历史

锔瓷技艺在正史中缺乏明确记载,具体的起源时间不可考。钻孔锔补的思想在新石器时代或已有之,据现代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在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就已经发现有钻孔修补的痕迹。进入历史时期,锔瓷在唐、宋、元各代均有少量考古发现,元代的文献中已有关于瓷器修复的明确记载。明代,李时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写道:“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其中提到的“钻”就是指“金刚钻”,钻玉补瓷就是指金刚钻可以用来在玉器、瓷器上打孔锔补。金刚钻是锔瓷技艺中的主要工具之一,有句尽人皆知的歇后语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来源于锔瓷这一行当。还有“锔碗的戴眼镜—找碴(茬)”等民间俗语也与锔瓷有关。日本儒学家伊藤东涯所著的《蚂蟥绊茶瓯记》一书中,记载了一件著名的锔器,名蚂蟥绊茶瓯,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2019年曾在故宫举办的“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特展”中展出。这件龙泉瓷碗是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足利义政的收藏,破损后送回中国,原想寻找一个相似的碗,因未能找到,于是请明代的工匠用锔艺进行了修复,带回日本后,日本人认为锔钉似吸附于瓷器之上的蚂蟥,故而取名蚂蟥绊。这件蚂蟥绊茶瓯传承有序、充满传奇色彩,即体现了明代锔瓷技艺之高超,又展现了中日文化之间的交流,可谓锔器中的明星。

清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皇室贵族的推崇,锔瓷还从民间走向了宫廷,盛极一时,在瓷器修复史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2 锔瓷技艺的工具和流程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技艺,古时的锔瓷匠人多走街串巷,招揽生意,他们肩上挑着扁担,扁担一头挑着带抽屉的工具箱,里面装着锔瓷用的工具和材料,另一头挑着小火炉和生火的风箱,扁担上挂着一个带锤的铜鑼,行走时会发出叮当的响声,为锔瓷匠人作代言。锔瓷技艺所用的工具并不复杂,主要是锔瓷钻和锔钉,还有锤子、剪刀、钳子、镊子、锉刀等辅助工具。锔瓷钻是核心工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钻头、钻杆和钻柄,古时的钻头为天然金刚钻,现代的钻头多被合金钻代替。虽然在古代钻头都是金刚钻,但是由于地域不同,锔瓷匠人所使用的锔瓷钻也有所区别,山东的锔瓷多用皮钻,河北的锔瓷喜用砣钻,河南的锔瓷善用弓钻,各种类型的锔瓷钻在速度和稳定性方面会有一些差别,相比较而言,弓钻快,皮钻稳,各有千秋。

锔钉是用来锔合的工具,多由锔瓷匠人手工制作,没有固定的形制标准,以两头尖的细长柳叶形最为多见,柳叶两尖回勾,形似现代的订书机钉。锔钉的大小依所锔瓷器的实际需要而定,锔大缸、瓮、大罐等大件瓷器时,使用大钉,增加锔合力,锔盘、碗、杯、瓶等小件瓷器时,则使用小钉,与小巧的器身相映成趣。

锔补的过程包括找碴、打孔、锔钉、修饰等几个重要环节。当锔瓷艺人拿到一件待补的破损瓷器后,第一步就是要观察破损情况,根据碎片碴口将破损的瓷器重新拼对成型,恢复破损前的瓷器样貌,这一过程叫做找碴。找碴是锔补的基础,极其考验工匠的眼力和耐性,尤其是面对破碎比较严重的瓷器,更需要认真观察,多次尝试,直到拼对成型。拼好的瓷器要用麻绳或布条等进行捆扎定型,使瓷器保持拼合好的状态,防止碎片脱落,方便后续工作的开展。捆扎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捆扎时要用力均匀,即不能用力过大使瓷器变形,又不能太松一碰就散,同时要考虑好捆扎的位置,即要使碎瓷片都被缚于绳内,防止掉落,又要做到尽量不遮挡裂缝,为后续的工作开展留出操作的空间。

捆扎好之后,锔瓷匠人会综合考虑裂缝的走势、器物纹饰布局、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等因素,确定锔钉的点位,做好标记,之后根据标记好的位置,用金刚钻钻孔,钻孔是门技术活,也是锔瓷中的一绝。瓷器的器壁较薄,一般只有几毫米,一些小件的精细瓷器或紫砂壶等更薄,对打孔的要求极高,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打孔时,要掌握好钻孔的深度,既不能太深,太深会钻透器壁,也不可太浅,太浅影响锔合的力度,锔不结实。一般钻孔深度为瓷器器壁厚度的三分之二为宜,同时,要根据锔钉的大小掌握好两孔之间的距离,使钻孔与锔钉两脚之间的距离相等,如果两孔之间的距离小于锔钉两脚的距离,则锔钉两脚不吃力,等于没钉,两孔之间的距离过大,大于锔钉的长度,则无法钉入。钻孔的把握需要锔瓷匠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手感。

钻好孔后,是钉锔钉,锔钉制作的优劣即能体现锔瓷匠人的手艺水平,又能影响后期的锔补效果,要做到大小合宜、美观实用。锔钉的数量要根据瓷器的大小、器壁厚薄、破损情况等进行综合考量,锔钉太多,费工费料,徒增成本,且影响美观性;锔钉太少,则锔补不牢固,影响后期使用。上完锔钉之后,还要用瓷粉调和蛋清进行补漏,使锔好的瓷器更加美观,达到滴水不漏的效果。在古代,锔瓷匠人在锔补完瓷器之后,会用锔好的瓷器向主家讨水喝,以此验证瓷器的锔补效果。

3 锔瓷技艺中的情与理

作为流传千年的古老民间工艺技术,锔瓷技艺虽没有高深的技法,却能做到寓情于器、寄理于技。锔好的瓷器集实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身,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匠人的工匠精神。

于情而言,锔瓷技艺源于中国古人“爱瓷之心、惜物之情”,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对世间万物报有尊敬、爱惜之心,追求“物尽其用”。瓷器的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瓷器薄脆易碎,在古代,瓷器的生产不如今日之普遍,破损的瓷器留之无用,弃之可惜,在“敬天惜物”的思想下,锔瓷技艺应运而生,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延续了瓷器的使用寿命,是古人“惜物”“勤俭”等美德的体现。瓷器锔补除了延续瓷器的使用寿命之外,有时还为了寄托美好情感。在古代一些地区的婚嫁习俗里,有给出嫁的女儿陪嫁带锔钉的土瓷罐的习俗,锔钉一般为五个,钉与丁同音,在瓷罐上添钉寓意“添丁添福”、而五个钉则象征五子登科,寄托了父母对子女美好的祝福。

于“理”而言,锔瓷技艺体现了匠人的锔补智慧,兼具实用性和科学性。对于瓷器的修复方法众多,古时除了锔合外,还有黏合的方法,《墨娥小录》成书于元代末期,其中曾记载过瓷器黏合的方法,指出粘官窑器皿,用鸡子清匀糁石灰,清代《景德镇陶录》中也有黏合修复瓷器的相關记载,相比较锔合的瓷器而言,黏合的瓷器没有器表的二次损伤,不破坏瓷器原貌,比较美观,但是《景德镇陶录》中同时指出黏合的瓷器“不可水内久浸”,另外,黏合的瓷器在使用的过程中,黏合剂也会混入食物,影响食用的安全性。相比较而言,锔瓷则有明显的优势,锔瓷技艺使用的是锔钉的物理特性,通过金属钉的张力将破损的瓷器复原,一般在器物的外壁进行修复,锔钉不会钻透器体,因此,与瓷器中所盛物品不发生接触,不会污染所盛之物,经过锔合的瓷器能够做到滴水不漏,可以长期使用。

此外,锔瓷即是修复,也是对瓷器的艺术再造。锔瓷匠人会因璺就势,巧妙设计锔钉的位置,每位匠人对锔钉的排布、大小、形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每一件瓷器的碎裂也都带有随机性和不可复制性,因此,每一件锔瓷都带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气韵,符合个性化的审美需求,锔钉与璺相映成趣,为瓷器增添了一丝沧桑感和历史气韵。尤其是锔瓷技艺中的“锔活秀”,更是将锔艺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锔活秀”兴起于清代中期,主要服务于贵族阶层,用于观赏瓷器的修复和装饰,满足上层社会玩赏、珍藏、彰显身份地位之需。秀活所用工具精致小巧,锔钉的制作也种类丰富,美妙绝伦,从材质上来说,秀活所使用的锔钉材质上乘,使用传统的锻铜工艺加工而成,也有使用金、银材质制作的锔钉。在形状上,秀活匠人会综合考虑破损瓷器的作器风格、图案、破损部位的大小、位置等,设计与器体和谐相融、独具特色的花钉,花钉不但能达到修复瓷器的目的,还能做到与器物相得益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充分体现了锔瓷的再造之美、智慧之美和意境之美。“锔活秀”兴起之后,在古董界和古玩行里曾经大放异彩,手艺精湛的锔瓷匠人也从单纯用锔艺修补瓷器,向主动用锔艺装饰、美化、艺术性再造瓷器的方向转变,秀出了锔瓷手艺的精绝和美妙,可以说秀活之“秀”,秀的是手艺,秀的是设计思想,展现的是对瓷器的再造之美,充分展现了古代匠人的匠心神韵,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4 锔瓷技艺的世界影响力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英文中中国与瓷器的拼写和读音相同,均使用“China”一词,由此可见中国瓷器在全世界范围内根深蒂固的影响力。中国的锔瓷技术作为与瓷器相伴相生的一种手工技艺,也随着瓷器在海外的流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漂洋过海传播到日本和欧洲等地,并与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结合,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锔瓷工艺,丰富了锔艺的艺术形式和工艺方法。

在日本,锔瓷技艺大约出现于16世纪。日本天文十三年(1544)的《茶具备讨集》、明治时代佐仓孙三所著的《台风杂记》中都有关于锔瓷的记载。日本锔瓷与中国锔艺相似,除了实用性之外,还更多地赋予了锔瓷审美的功能,那些用锔钉修复的珍贵瓷器甚至成为古代日本人展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追求陶瓷修复审美性的基础上,日本的匠人还将锔瓷与日本传统手工艺加以融合,创造出一种富有日本特色的新的瓷器修补技艺,即金缮工艺。金缮也被称为“漆缮”,是用朱合漆黏合修复破损瓷器,再以金箔等进行美化装饰的一种瓷器修复技法。金缮工艺追求外观的完美性,同时也符合日本流行的“侘寂”观念,既接受器物的不完美,又在不完美中通过修复工艺展现器物的岁月之美。

锔瓷技艺对欧洲也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在明朝万历十年(1583)到达中国,在中国定居近30年,他在《中国见闻札记》里对中国的锔艺进行了记载和描述。法国传教士殷弘绪被称为“西方研究中国瓷器的第一人”,在其书中也曾记录了清代景德镇匠人的锔瓷技艺。据研究,锔瓷技艺大约在18世纪晚期传入欧洲,在欧洲传播发展了300余年的时间。欧洲的锔瓷技艺与我国古代的锔瓷相比有一定的区别,主要是锔钉的不同。从材质来说,欧洲的锔钉主要为铜钉,我国民间的锔钉则多为铁钉。从锔钉的形状来看,我国古代的锔钉两脚之间做敲平处理,使锔钉中部呈扁平状,而欧洲的锔钉则保持铜丝原本的形状。由于对锔钉形状的处理不同,锔补修复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我国传统锔艺的锔钉可以做到紧贴瓷器的外表,与瓷器严丝合缝,而欧洲的锔钉由于未敲扁则会明显高于器表,且与瓷器表面之间会出现部分空隙,需涂白泥等进行美化,并防止渗水。近代,随着欧洲工业化的发展和瓷器生产成本的降低,大约在20世纪上半叶,锔瓷技艺在欧洲销声匿迹。

5 锔瓷技艺在现代的困境与发展

锔瓷技艺与瓷器的发展相生相伴,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也几经沉浮,民国之后,由于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大众的审美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瓷器虽然仍在百姓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塑料、玻璃、不锈钢等多种材料在生活中的介入,使得人们的生活用器极大丰富,冲击着瓷器市场。此外,随着现代化制瓷技术的发展,日常用瓷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得到极大满足,除旧换新的成本大大降低,使锔瓷的需求量锐减。市场需求的缩减使锔瓷行当难以为继,许多锔瓷匠人迫于生活压力而转行,因行业无利可图,也没有年轻人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门技艺,使得锔瓷行当后继无人。与此同时,随着修复技术的发展,现代的修复技术和修复理念也不断冲击着传统的修复技艺,因多方面的因素,古老的锔瓷技艺逐渐走出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昔日走街串巷、锔盆锔碗的匠人形象变成为了老人们脑海中的一抹记忆。

锔瓷是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锔瓷技艺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回大众视野,在现代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现代的锔瓷技艺在锔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广大锔瓷爱好者的推动下,融会了现代工艺与思想,与时俱进,绽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器以载道,涅槃重生。锔瓷技艺在历史上几经沉浮,流传至今,承载着中华民族重情惜物、勤俭持家等优秀文化传统,锔的是器,合的是道,传承的是精神。在今天,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之时,锔瓷技艺作为民族技艺的瑰宝,需要被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为现代生活注入传统技艺的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