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潮汕动物民俗舞现状及传承
2023-05-30邓竣中
邓竣中
内容摘要:潮汕地区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以来,形成了多种具有潮汕本地特色的动物民俗舞蹈,而作为潮汕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今天,潮汕动物民俗舞面临着一系列的传承困难,同时在这几年的时间中,这些舞种又在一些领域上面取得了进展。潮汕动物民俗舞资源集中于澄海区,而澄海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动物民俗舞种为“蜈蚣舞”“鳌鱼舞”“双咬鹅舞”,以此为例研究潮汕动物民俗舞的现状及其传承状况。同时探究潮汕动物民俗舞传承的有利因子与未来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潮汕 动物民俗舞 传承研究
舞蹈是指“表情性、概括性的人体动作艺术”(1),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而民间舞蹈是劳动人民在长久的历史中所创造出来的文化现象,作为民俗舞蹈也是民俗文化重要的一种,动物舞蹈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人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动物舞蹈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生活中狩猎等的生产活动,也反映了意识层面上人类先民早期的图腾崇拜。
一.潮汕地区有着丰富的动物民俗舞蹈资源
潮汕地区自古文化丰富,有着众多独有的文化现象,而作为众多潮汕特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民俗舞资源尤为丰盛,其地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以及社会生产生活之中演变而来有了丰富多彩的潮汕动物民俗舞。潮汕地区的动物民俗舞蹈资源集中于澄海地区,而澄海地区较能够代表所有潮汕动物舞的有“蜈蚣舞”“鳌鱼舞”“双咬鹅舞”三种,笔者带领其团队前往澄海地区开展调研此三种舞蹈。
(一)蜈蚣舞
1.舞蹈简介
(1)历史渊源:蜈蚣舞起源于清同治至光绪年间,据现任传承人陈喜顺说法则是其第一代传人陈成锦与石文勇在建筑房屋时观察蜈蚣有感,后经编排,创造了蜈蚣舞这一舞种,距今大概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澄海地区颇受欢迎,成为当地著名的舞种,并先后在1926年前往汕头市审判厅演出,1937年前往香港庆祝英皇乔治六世加冕,1987年,2000年也先后前往广州,新加坡参加当地文化赛事,并在2008年6月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也发展到了今天的第八代传人——陈喜顺
(2)艺术形式:蜈蚣舞的主要道具是一条几经修补的“蜈蚣”以及配套的珠引以及乐鼓等道具。蜈蚣舞表演时至少由16人,并配两套以上人马以供轮换,主要由表演人员进入其相应的“蜈蚣节”,一部分的表演人员充当引珠,并配有鼓乐等的音乐演奏,“蜈蚣”在珠引以及鼓乐的引导下起舞,表演人员以“观音坐莲”“丁字步”等的武术步法来舞动,从而达到蜈蚣翩翩起舞的舞蹈效果,舞蹈现场十分壮观,且排面浩大。
(二)鳌鱼舞
1.舞蹈简介
(1)历史渊源:鳌鱼舞起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的诞生与抗日救国运动有着关系,1943年,原广东省农业厅干部余锡渠在抗日时期在潮汕一带从事地下活动,为了达到抗日宣传以及团结群众的效果,鳌鱼舞横空出世。在此后的时间里,鳌鱼舞逐渐成为澄海本地乃至潮汕地区著名的动物民俗舞种,经过了几十年的發展,鳌鱼舞现在以及传承到第三代余汉钿,并且在2009年成功申报非遗,成功录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艺术形式:鳌鱼舞的主要道具是一条偌大的“鳌鱼”。鳌鱼舞表演时一般分为四组,由5人负责“鳌鱼“舞蹈的舞鱼组,锣鼓组,渔女献舞组以及弦乐队,在锣鼓组以及弦乐队组鼓敲配乐的伴奏下,表演人员运以舞步,使得“鳌鱼”翩翩起舞,在“鳌鱼”翩翩起舞的同时,渔女献唱组同时表演,一时间表演现场音色丰茂,表演场面壮观,颇有观赏性。
(三)双咬鹅舞
1.舞蹈简介
(1)历史渊源:双咬鹅舞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潮汕艺人陈和存及其父创双咬鹅舞,打造狮头鹅的艺术形象,舞蹈的内容主要是讲述牧童出归的一个寻常故事,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其始创之初,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70年代双咬鹅舞传到陈厝洲村,在至今几十年的发展后,如今双咬鹅舞以及传到了第二代传人陈训波
(2)艺术形式:双咬鹅舞的道具主要是牧童头套,牧童服饰以及“狮头鹅”。双咬鹅舞表演时由1名表演人员身穿“狮头鹅”以及1名表演人员身穿牧童服以及头套,以互动的形式表演舞蹈,栩栩如生,灵动感十足,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二.潮汕动物民俗舞的现状与传承状况
潮汕动物民俗舞当下大多已经停止了所有的演出活动,训练活动随着演出活动的停止也在减少,但是舞团的规模以及传承仍在继续。传承总体态势良好,但是在总体态势良好的情况下,却也存在舞团之间交流匮乏,舞种对外宣传匮乏,舞种传承范围狭窄等的问题。
(一)蜈蚣舞
1.舞团现状:蜈蚣舞舞团有固定在近几年国家的鼎力支持之下,获建固定的舞团总部——永和园,舞团便固定在永和园开展训练、展示等的活动,目前舞团规模尚可,有老一辈的陈喜顺等的老表演人员,也有在20岁至40岁的青壮年,也长期招徕西门村的少儿儿童,舞团年龄结构合理。且舞团每月在永和园训练一次,演出赛事这几年则较少,长期接受各种来访,舞团目前呈现发展的态势。
2.演出状况:舞团原于重大节日以及省级以上单位邀请会有汇演,但是自从2019年以后,舞团因为疫情的因数则停止了一切演出。据舞团负责人口述,在2019年之前的演出,主要有重大节日(如端午节和春节)等的节日演出,也有受邀前往广州、佛山、东莞等地的文化节日参加演出,也有受邀前往境外(香港、新加坡)等地参加演出。
3.舞种传承
(1)传承状况:蜈蚣舞目前传承总体态势良好。舞团与附近的小学(澄海小学)有所合作,并在小学中设有蜈蚣舞传承基地,具备文化宣传,训练等的作用;同时每年有可观数目的少年儿童通过舞团的招收面试,进入到舞团中成为新生代的舞团成员,传承人数可观;舞团规模可观,年龄段发布合理,同时舞团每个月会在永和园开展训练,舞团活动并未中断。资料在永和园中妥善保存,且完备。
(2)传承困难:蜈蚣舞传承目前面临如下几大问题:一是资金来源单一且单薄。据永和园财政公示文件以及负责人口述,蜈蚣舞团每年从上级财政领取到的资金仍然不足,大部分资金由西门村村民筹集而成,以维持舞团的日常运转,外出演出时会有相应单位给予报销,但是收入颇少,资金短缺是目前蜈蚣舞传承的一大问题;二是舞团学员招新范围狭窄。据永和园舞团名册文件以及负责人口述,蜈蚣舞团每年会有相当数量的各地少年儿童来面试,但是最后大部分只取西门村本地的少年儿童,第一是因为本村人能够及时响应舞团活动且热情较高,第二是一定程度上的宗族观念影响了舞团新学员的招收,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蜈蚣舞在外宣传不足的问题。三是蜈蚣舞在外宣传缺乏。蜈蚣舞一直不为一个著名的文化现象为外界所知,甚至在汕头本地也缺乏相应的知名度,这对于蜈蚣舞传承是不利的,而蜈蚣舞在外宣传不足的主要是因为舞团本身对于宣传的不重视、舞团传承范围的狭窄以及近年演出活动的大幅度减少都有一定的关系。
(二)鳌鱼舞
1.舞团现状:鳌鱼舞舞团并不固定,大部分的演出人员都为兼职的状态,只有在舞团有演出任务时会聚到一起,舞团规模可观;鳌鱼舞在永新幼儿园设有传承基地,以及永新广场设有鳌鱼舞文化馆,聚文教于一身;鳌鱼舞自2019年以来活动基本暂停,但任然接受来访。
2.演出状况:据负责人讲述,舞团自2019年以来尚没有进行演出活动,受疫情影响。在2019年以前,每逢盛大节日以及国内外相关单位的邀请,鳌鱼舞团有着不少的演出。
3.舞种传承:(1)传承状况:目前鳌鱼舞传承总体态势良好,在国家非遗保护的支持下,鳌鱼舞建设了文化馆基地(位于永新广场)以及校园传承基地(永新幼儿园),并在园内有一支由幼儿园学童组成的鳌鱼舞队伍以及村中原有的鳌鱼舞舞团,规模可观。并且相关的文化资料也以保存在文化馆以及传承基地中,资料完备。(2)传承困难:目前鳌鱼舞传承主要面临以下几点的困难:一是舞团人员流动性强,鳌鱼舞舞团表演人员并不固定,也有不少表演人员身在外地,舞团凝聚力不足。二是缺乏训练。鳌鱼舞不像蜈蚣舞每月定期训练,鳌鱼舞缺乏训练的因素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传承。
(三)双咬鹅舞
1.舞团现状:双咬鹅舞团目前规模较小,主要由传承人陈训波及其家族成员主持舞团大局;双咬鹅舞没有独立的传承基地,训练场地并不固定,且在疫情以来,基本所有的训练活动都已经停止;双咬鹅舞团自2019年以来停止了一切演出活动
2.演出状况:2019年以后双咬鹅舞团停止一切的活动;在2019年以前,每逢村里重大节日以及各单位邀请,双咬鹅舞团会前往各地汇演。
3.舞种传承:
(1)传承状况:目前双咬鹅舞传承状态良好,但是对比如蜈蚣舞、鳌鱼舞如此的重点舞种的传承来看还是有待提高。目前双咬鹅舞舞团规模较小,但是也保持着合理的年龄段结构,每年也有同宗族少年儿童加入舞团。
(2)传承困难:双咬鹅舞主要面临几点困难:一是受重视程度不足。对比其他立项保护的动物舞,就如蜈蚣舞以及鳌鱼舞,分别获国家级立项保护以及省级立项保护,在传承状况上也是可见一斑,双咬鹅舞缺乏一定的关注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双咬鹅舞的保护与传承。二是没有独立的文化基地。双咬鹅舞没有固定的训练场地,也没有固定的文化宣传场馆,很大程度影响双咬鹅舞的对外宣传以及传承保护。
三.潮汕动物民俗舞传承的有利因子与机遇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国内大力倡导非遗文化的传承,并且适宜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各种利好因子皆有所成熟,正如国家利好政策的颁布,潮汕本地乡民的支持以及大众传媒的成熟,都对保护与传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潮汕动物民俗舞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
(一)国家大力倡导非遗保护。
我国非遗保护起步较晚,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和发展,随着我国非遗事业的不断完善,非遗保护工作重点已从建章立制的基础工作转向“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新阶段,这是非遗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2)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和同近年所发出的各项文件,国家正在大力支持全国各地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应国家倡导保护的号召,蜈蚣舞、鳌鱼舞等非遗文化单位纷纷获得支持建立了独立的文化传承基地,并获得了更大的支持,目前国家正尽力发掘、保护、传承各种非遗文化,在此过程中,潮汕动物民俗舞迎来了文化的春天,在此有利条件的支持下,潮汕动物民俗舞得以更好地发展契机。
(二)潮汕本地乡民认可度高。
潮汕动物民俗舞在潮汕本地乡土社会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与祭祀活动有所联系,而潮汕本地人民对于动物民俗舞的认可度高,归属感强使得舞蹈生存空间得以持续扩大,传承契机也在增加,对于潮汕动物民俗舞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三)大众媒体宣传途径成熟。
目前各大大众媒体的成熟(B站、抖音等)使得文化宣传得以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高速化,大众化,虚拟化的网络世界同时也为非遗文化走向大众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对于潮汕动物民俗舞这一非遗文化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契机,并且在相关的平台上,已经有潮汕动物民俗舞的数字IP出现,并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
四.新时代潮汕动物民俗舞未来传承的思考
从以上所列的三个代表舞种来看,潮汕动物民俗舞在传承方面既有做的优良的地方,有所进步,比如在村中以及学校内所建立的文化场馆,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正如财政支持问题,传承范围问题,以及不同层次舞种的重视问题等,这些都不可忽视,对于动物舞现状以及未来传承的问题,笔者有所思考。
(一)突破地域限制,改良传承模式。
在潮汕动物民俗舞的传承实践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传承范围的狭窄,由于考虑到多种的因素,舞团在选取新生代学员的时候会倾向于选取本地乃至本宗族生员,这是有利也有弊的,弊端在于无法实现文化的外溢,而在目前国家大力号召非遗保护传承,全国上下浩浩荡荡地进行非遗工作的当下,可以考虑实现动物舞舞团的与时俱进,号召各地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加入动物舞的传承工作中来。可以利用地域优势——汕头大学便是重要的大学生基地,而招徕长驻的生员为新学员的模式可以改良,设置一定数量的体验课程,使得各地青年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动物舞,而不必作为长期生员;同时长期生员的选取也可以考虑多元化,以此来扩大动物舞的传承范围。
(二)建设交流平台,突破信息孤立。
处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与传承成为必然趋势(3)潮汕动物民俗舞目前任处于“一村一品”的孤立状态,各舞种之间缺乏交流,而对外来说,也缺乏一个统一的平台来整合相关的文化讯息。所以建设一个动物民俗舞的交流平台,对于非遗传承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从互联网方面来说,可以在澄海政府网站以及网上建立信息化的平台,或者依托于其他成型的文化类平台(如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文化局网站)并将动物舞的基本信息以及演出日程等的活动推送在此上,以此来对内交流,对外宣传,一举两得。从线下方面来说,需要加强各舞种之间的联系,避免信息孤立而导致舞种交流匮乏。
(三)借助大众媒体,打造数字形象。
新媒体作为一种非遗技术手段的实践载體 在日常生活中,新媒体主要表现为手机、电脑所衍生的系列软件和这些软件带来的影响。(4)目前非遗传承的一大路径则是依赖于大众媒体,打造数字化的媒体形象,从而实现非遗文化年轻化以及宣传的效力。而对于潮汕动物民俗舞来说,这种方式也是适用的,而在具体实践中,也有在B站等的平台上见到有潮汕动物民俗舞数字IP的出现,并获得了广大年轻用户的一致认可。所以探究数字化路径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1]欧建平.舞蹈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159
[2]张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探究与思考[A]河北:大众文艺,2022(04)
[3]李信煜,宋欣.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与保护—以湖南汝城县香火龙为例[J]山西:文化产业,2022(19):139-141
[4]林春大,朱洪伟.新时代粤西乡土社会非遗文化保护的困境与机遇[A]江西:萍乡学院学报,2018,35(4):48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