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教学对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

2023-05-30刘明菲陈致远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

刘明菲 陈致远

摘    要:文章以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流课程“营销管理与策划”为例,探讨课程思政教学对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作用机制。以武汉某“211”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借助“问卷网”平台进行问卷设计与发放,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正向影响大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兴趣调节课程思政教学与持续学习能力间的关系;学习目标与动机在课程思政教学对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持续学习能力;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3-007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論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政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2]。目前,国内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大多数聚焦于理论推演与归纳层面,较少通过数据分析的形式对研究结果进行阐述。

一、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及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做了大量的研究。赵磊等人以在线教育为研究背景,探究了该环境下对大学生持续学习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提出采取以大学生为中心强化教学设计、优化课程平台等措施以促进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形成[3];徐凌总结了教学过程中借鉴e学习教学的具体应用,将课内外时段有机融合,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的相关做法[4];A. 祖尔(A.Zur)提出大学生的学习愿望及教师的鼓励机制是影响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5];周天倜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某高校的体育课程思政现状及实施路径进行了分析[6];李靖从制度、理念、平台等多方面对课程思政的建设进行了解析和探索[7]。

持续学习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持续学习能力,才能在专业领域深耕,收获更多知识,实现能力增值。文章以国家级一流课程“营销管理与策划”课程为例,旨在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构建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探究课程思政教学对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影响、兴趣如何调节这种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通过学习目标与动机的中介作用得以实现等问题。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1.SOR理论

SOR理论,即刺激机体反应理论(Stimulus Organism Response Theory),是用来解释用户行为的理论。SOR理论认为人类的复杂行为可以分解为两部分:刺激和反应。而人的行为是受到刺激的反应。SOR理论着重强调人类行为的形成机理[8],人类在接受环境中的刺激时,形成自己的情感认知,并做出与刺激相应的个体反应。SOR理论的影响机理可以通过图1进行说明。

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此处的外界刺激是指融入到国家级一流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这样的教学模式给大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影响,进而有助于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形成。

2.心流理论

心流理论最初由美国学者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提出,他认为当人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某项难度适中的活动中时,会自动忽略周边的环境及时间的流逝,进而产生高度兴奋及充实感,这就是产生心流的感觉。心流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包括游戏设计、教育培训、娱乐体验、界面设计、健身健体等[9]。文章将心流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认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产生心流,能更好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进而提高持续学习能力。

(二)研究假设

1.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度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要推进课程思政持续性发展,需要在理念上更突出“教学口”,文字上更突出“专业味”,内容上更突出“新要求”,举措上更注重“真效果”,应更多地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科学性和特色化着眼,从高质量人才培养着手,从理念、原则、路径、方法、内容、评价等各环节要素着力,从而建立一套符合专业育人特点、符合认知科学要求、使思政工作落地见效的教育教学体系。目前,部分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还存在“表面化”“硬融入”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无法建立落地见效的教育教学体系。因此,文章提出“课程思政教学融合度”的构想,更深入地探究课程思政教学带来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2.持续学习能力

持续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克服学习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完成当前课程并继续修读其他课程的能力[10]。只有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和行为习惯,学习者才会进行有意义的深度学习,不断获取知识,实现能力增值,提高学习效率。持续学习能力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学术界对持续学习能力的研究更多地聚焦于中小学生群体,针对大学生的研究较少。然而,大学生接受了基础教育和专业的高等教育,是年轻有活力的一代,是具有开拓性的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大学生能否持续有效地学习,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

大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可以表现为该群体的自觉学习意识、科学学习方法、独立学习知识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主动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等[11]。文章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持续学习能力作为构想,全面深入地探究影响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3.课程思政教学与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

通过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提出背景及其实现路径的了解,可以看出课程思政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举止等各方面产生正面影响,对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课程思政教学之所以能对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其原因可能在于:教学过程中强调的积极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为触发大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提供了良性循环机制[12]。大学生在课堂中潜移默化接受到的正面影响越多,越容易形成持续学习能力,进而更好地融入课堂。对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H1:课程思政教学正向影响大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

4.兴趣及其调节效应

兴趣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人们若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兴趣,就会乐于接触、观察这种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中奥秘。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13]。对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H2:兴趣调节课程思政教学对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影响。兴趣越浓厚,课程思政教学对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影响越大;反之,影响越小。

5.学习目标与动机及其中介效应

学习目标与动机是一种引发并维持学习行为,使之指向学业目标的动力倾向。根据SOR等理论,动机是触发行为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大学生的持续学习行为产生前,需要有一定的学习目标与动机;另外,清晰合理的目标对大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一定的正向影响。课程思政教学在思想价值层面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所以其对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有效的。对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H3:学习目标与动机在课程思政教学对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课程思政教学融合度、持续学习能力、学习目标与动机及兴趣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研究者于2021年11月在武汉某“211”高校对上过“营销策划与管理”课程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9份,回收有效问卷65份。

(二)研究工具

研究者借助“问卷网”平台进行问卷设计与发放。问卷主要包括课程思政教学、大学生兴趣水平、大学生学习目标与动机,以及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4个部分。为确保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初始问卷的编制采用成熟量表改编,量表全部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

四、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研究者采用SPSS26.0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课程思政教学、大学生兴趣水平、大学生学习目标与动机、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4个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值分别为0.847、0.728、0.833、0.788,总量表系数达到0.881,表明量表内部一致性良好。

(二)相关分析及误差检验

研究者使用SPSS26.0計算各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得到课程思政教学和大学生兴趣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425**(p<0.01)、课程思政教学和大学生学习目标与动机的相关系数为0.686**(p<0.01)、大学生学习目标与动机和大学生兴趣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522**(p<0.01))。该结果表明课程思政教学、大学生兴趣水平、大学生学习目标与动机均两两相关。

(三)中介效应检验

研究者采用因果逐步回归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首先,分析得到课程思政教学对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130,证明两者存在显著影响关系。其次,分析得到课程思政教学对大学生学习目标与动机的回归系数为0.175,表明两者存在显著影响关系。最后,检验加入中介变量大学生学习目标与动机之后的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回归系数均显著,说明该模型存在中介效应,即大学生学习目标与动机的中介效应检验成功。

(四)调节效应检验

文章采用层次回归法对调节效应进行检验(表1)。

表1显示,模型2的R方与模型1的R方有显著差异,参照其大小可知模型2显著好于模型1,说明存在调节效应。

(五)结论

第一,课程思政教学正向影响大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在课堂中,线上线下异步的讨论、案例教学的使用程度越高,教师个人影响力越正向,课堂活跃度越高,越有利于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形成。第二,兴趣在课程思政教学与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兴趣越高,课程思政教学对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影响越明显。相反,当兴趣低时,大学生的自我能动性被削弱,课程思政教学对大学生的正向影响也并不显著,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明显提升。第三,课程思政教学正向影响大学生学习目标与动机。课程思政教学不但直接影响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学习目标与动机进一步影响大学生持续学习能力。课程思政教学传递的积极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越多,越能激起大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目标与动机的形成,进而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契合了当今社会教育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要求,持续学习能力也是大学生急需掌握的一种能力。因此,探究如何利用课程思政教学最大程度帮助大学生提高持续学习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教师应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拥有较大的学习兴趣时,大学生更容易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形成积极正向的价值理念。其次,教师应多关注大学生学习目标与动机的建立,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成更持续的学习。最后,教师应更多地思考如何灵活运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合理设计课程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从而达到更出色的教学效果,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正向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4.

[3]  赵磊,冯佳玉,高树仁.在线教育环境下大学生持续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2):144.

[4]  徐凌.借鉴、融合与提升:通过课内外时段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J].化学教与学,2020(3):13.

[5]  ZUR A.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Entrepreneu- rial Continuous Learning through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Education Sciences,2019(10):67.

[6]  周天倜.南京审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现状调查及实施路径研究[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21.

[7]  李靖.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发展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1.

[8]  王智慧.基于SOR理论的奖励政策对用户在线评论的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1.

[9]  崔晓雪.基于心流理论的MOOC教学实践应用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21.

[10]  蘭国帅,郭倩,钟秋菊.MOOC学习投入度与学习 坚持性关系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2):67.

[11]  曹琪,刘明菲.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8):221.

[12]  刘明菲,周凯,程琦,等.新文科背景下理工类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35):86.

[13]  唐思晴.云南大学学生理工科(STEM)学习兴趣调查[D].昆明:云南大学,2015.

编辑∕陈晶

收稿日期:2021-12-15                                                         修回日期:2022-03-15

作者简介:刘明菲(1963—),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市场营销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双一流背景下理工类高校市场营销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探索”(2020170)

猜你喜欢

学习兴趣
刍议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浅析激发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谈如何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