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建设质量的提升路径研究

2023-05-30王保健赵鹏吴立平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3期
关键词:质量保障体系专业建设高等教育

王保健 赵鹏 吴立平

摘    要: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已经成为时代课题,然而,高校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参差不齐,影响专业建设质量。文章總结江苏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运行项目、持续改进机制和发挥成效,对新设本科专业和专业综合评估实践中专业建设的问题、成功经验进行梳理分析显示,专业建设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对标新要求和新标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核心要素的发展水平,建立健全专业层面的质量监控机制。

关键词:专业建设;专业评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3-0045-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总方向和总思路。随后,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及《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系列文件出台,旨在全面着手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精准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本科教育、专业建设、内涵发展和教育质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江苏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基础

(一)江苏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现有高等院校167所,本科院校54所,独立学院23所,高职院校90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院校34所,博士学位授予权院校28所,部属院校10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4所。本专科在校生201.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0.2%。现有本科专业门类12个,专业大类92个,专业411个,专业布点4092个,目前的专业布局、在校生人数分布均与当前省内产业结构基本一致。江苏省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稳中有进,进中有优,部分指标全国领先,体现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科评估、ESI前1%的机构数和学科数、国家和部级科学技术奖和创新平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双一流”高校建设数量等方面。

(二)江苏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建设

近年来,江苏省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通过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特聘教授计划、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等多项基础建设项目,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基础建设项目已经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投入专项经费62.9亿元,培育了465个优势学科(一期122个,二期165个,三期178个);选聘了600名特聘教授;培育和建成了70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0个为国家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已建设200个在全国同层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在世界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本专科品牌专业;自2017年起,江苏省财政每年拨款1亿元支持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重点高校(8所),每年拨款3000万元支持培育高校(4所);自2018年起,江苏省财政每年拨款9.17亿元的专项经费支持江苏省15所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高校;自2017年至今,已遴选22所高水平高职院校,江苏省财政每年每校投入近1.5亿元,高职院校结构进一步优化,打造了30个江苏省高职产教融合集成化实践平台,专业集群和骨干专业布局合理,高职教育质量、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江苏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的形式

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试验的合格评估,到审核评估、专业认证的组织与实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的形式与内容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评价范围由之前的局部试点扩大到全国,且与国际接轨,进行相关指标的国际比较。江苏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的主体由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发展到行业、企业、社会、学生、家长、政府等多元化主体;评价的动力由外部压力和工作任务转变为内部自身质量提升需求和外部压力并存,并以内部自身发展需求为主;评价结果由单一的结论扩展为“通过/暂缓通过/有条件通过/非通过”等多元结论,更加重视评价结果的效用;评价单元由院校整体发展为更具体的学科和专业;评价方式由进校现场考查发展为线上网评和线下现场考查等多渠道的评价方式;评价依据由学校填报转变为学校填报、信息采集、数据挖掘等多方面相印证的模式;评价效果由短期成效转变为更加重视持续改进的效果。从探索实践和项目运行成效来看,江苏省构建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帮助院校和专业加强内涵建设,打造质量文化,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江苏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

(一)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框架

江苏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由院校内部保障体系和外部保障体系构成,其中院校内部保障体系是主体,构建院校、学院、专业等层面的质量保障体系,外部保障体系是学生、家长、社会、行业、企业、政府等多元化主体对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评价,对于帮助院校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江苏省一直致力于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从外部体系着手,帮助高校优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目前,根据保障主体、保障性质、保障功能和目的、保障内容和形式等,江苏省已经构建了立体式、全方位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以院校整体为单位的分类评估,以学科(专业)为单位的评估或认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动态监测,高等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高等教育评价区域联盟建立与运行,行业组织与学生、社会的参与支持等。具体内容和开展项目详见表1。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改进机制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这是检验教育评价效用的唯一途径,也是改進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保证。江苏省已经建立并实施了较为完备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改进机制。一是“飞检”机制。2019年启动该机制,对已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院校,在不告知高校的情况下,组织若干督导小组,以听课、访谈、考察、座谈、问卷等形式,对有关高校进行检查回访,重点了解高校评估整改情况。二是“跟踪”机制。2002年以来,江苏省一直组织开展论文抽检(博士、硕士、本专科)工作,对抽检结果出现“不合格”意见的论文,次年持续抽查并加大抽检力度,将抽检范围扩大至该专业涉及的相关同类专业。三是“印证”机制。在结果认定过程中,将有关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专业评估和论文抽检与评优的结果进行参考对照,互相印证,既可以保证结果的客观,也可从立体层面确保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四是“三公示”机制。评估前,公示高校的自评材料数据信息;评估中,公示相关结果和排名;评估后,公布评估整改方案和整改报告。五是“联动”机制。在评估活动组织、质量报告生成及改进成效认定等方面,一直重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行业机构、主管部门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互动和评价,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

(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成效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义,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江苏省一直在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旨在切实帮助高校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闭环建设,形成持续改进机制。目前已经取得良好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校积极构建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多数高校在保障培养目标、实施条件、培养过程、结果应用等方面形成闭环,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不断凸显。二是高校对评估工作和持续改进机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高校更加重视并发挥教育动态监测、专业综合评估、专业认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毕业设计(论文)抽检与评优等机制的作用,不断加强持续改进机制的建设。三是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效果明显。各高校进一步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以高校的质量标准、政策制度为核心,不断增强教师的使命感,持续提高学生发展水平,加大管理人员的监控力度,将质量意识渗透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将质量管理上升为文化建设,质量文化的培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三、江苏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专业评估实践

(一)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设专业评估

自2016年江苏省启动对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设专业的评估工作开始,目前,已完成440个本科新设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包含6个指标和39个评估要点。专业目标的评估要点为: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师资队伍的评估要点为:生师比、教师结构、教学任务、专业负责人、教研能力、青年教师发展、职业道德;教学资源的评估要点为:教学经费、图书资料、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教学过程的评估要点为:科学性、课程结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秩序、考核方法、实践教学、实验开设、实习教学;学生发展的评估要点为:招生录取、专业认同度、境(校)内外学习、入学教育、学业管理、学风建设;质量评价的评估要点为:创新能力、身心发展、满意度(专业学习、学习环境、师德师风)、质量标准与质量监控制度、持续改进。

江苏省本科新设440个专业评估实践发现,大部分本科新设专业虽然基本满足新设专业建设要求,但由于建设时间短、软硬件投入不足、与其他相关相近专业尚未有效融合等,部分专业尤其是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的新设专业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一是专业目标。专业设置缺少充分的论证调研;专业目标设置缺乏主次逻辑,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发展方向;在校内专业缺少相关较强的学科支撑,学科建设力量薄弱。二是师资队伍。高层次专任教师数量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水平和数量欠缺;教学团队建设成效不明显,尤其是青年教师团队建设薄弱;缺少科学完备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举措、培训制度与政策。三是教学资源。专业实验室数量偏少,综合利用情况不佳;综合性实训硬件和软件相对较少;专业图书和期刊建设滞后,专业外文文献资料缺乏;高水平优质实习基地缺乏,校外基地的综合利用率不高;校企合作质量不高。四是教学过程。精品课程较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力度不够,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不清晰、不科学,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不明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完善,校企合作薄弱;学生接受创新创业锻炼的机会少;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提升方面积极性不强。五是学生发展。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不明显,专业吸引力和认同度普遍不高;学生境(校)内外学习交流情况普遍不理想,缺少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不足。六是质量评价。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运行缺少闭环,质量文化建设未得到明确重视和推进;专业层面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有待加强和完善;机构和人员、保障制度和项目运行未能落实到位。

(二)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估

目前,江苏省已完成6个专业大类的311个专业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和27个评估要点。专业目标与要求的评估要点为:培养方案的目标与要求;师资队伍的评估要点为:生师比、教师结构、行业背景教师、教学获奖、科研和创作、中青年教师发展、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资源的评估要点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图书与信息化资源、教学经费、合作教育;培养过程的评估要点为:核心课程、课程构成、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学生发展的评估要点为:招生录取、转专业、学业指导与创新创业、学习跟踪与培养效果、就业质量与满意度;质量保障的评估要点为:质量标准与监测、反馈与改进;附加项目的评估要点为:专业特色。

江苏省专业综合评估实践发现,参评专业呈现的整体特点和优势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培养历史长,培养规模大。专业开设时间长,覆盖院校数量多,学生数量大。二是师资力量强,教学资源丰富。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充足;教师教学获奖比例高;教师发表的年均科研成果、专利及作品数较多,人均科研项目经费充足;专业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素质、能力,以及教学资源完全能够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三是培养过程规范,教学改革意识较强。课程体系符合国家标准,课程教学大纲完整,课程目标明确,课程设置、毕业要求、实践教学体系较为完善,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学校、专业和教师教学改革意识较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优化培养过程。四是学生质量普遍较高,社会认可度较高。学生专业发展水平高,科研创新创业项目和成果获奖的比例较高,学科和技能竞赛获奖的比例较高;就业率超过95%,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85%,社会认可度较高。

参评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已经反馈给相关专业,共性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专业目标与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未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行业企业新要求进行动态调整;专业目标的设置未能结合高校发展特色与学科发展水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缺少调研论证,尚未真正发挥企业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家长等群体的参与作用。二是师资队伍。具有行业企业背景、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少;部分专任教师的学科和专业背景与相关专业不匹配;高级职称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双创、科研、竞赛等比例较低。三是教学资源。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尚不规范;缺少长期稳定、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利用率较低,成效不明显;教学经费需进一步科学地规划与使用;缺少校企、校校、校地、校所深入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合作育人成效不明显。四是培养过程。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技能课程权重有待增加,精品在线课程数量少;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不清晰,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不够好;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实习教学计划不明确,实习教学过程管理不规范、不严谨、不严格。五是学生发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发表论文和作品,申请专利等普遍不积极。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与评估机制的执行力度不强,虽制定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机制,但未能有效落实,未能及时有效发挥反馈机制对改进教学质量的作用。六是质量保障。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较为笼统,未能根据专业特点科学合理地优化质量标准;质量监测数据的客观性、时效性、可靠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质量监控制度体系不完善,质量意识不高,质量反馈不及时,持续改进机制落实不到位,尚未形成质量文化。七是专业特色。未能有效发挥高校和学科资源优势,打造专业特色;未能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实际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专业发展理念;未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合作育人成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专业吸引力不强,社会赞誉度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未能形成专业品牌。

四、专业建设质量的提升路径

基于江苏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和建设成效,分析江苏省本科新设专业和专业综合评估的前期经验,结合专业发展要求,提出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的路径。

(一)对标新要求、新标准聚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质量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成为新时代教育评价的总纲。新时代的教育评价改革必须及时扭转以往部分院校和科研机构存在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坚持科学的价值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改进高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等内容对专业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2]。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启动了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发布了最新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其中,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学生发展、卓越教学、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等具体要求和标准为专业建设明确了改革方向[3]。结合教育部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和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当前的专业建设必然要对标新标准、新要求,聚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一是强化立德树人根本宗旨,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创新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成效,重视学生合格公民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政治觉悟、责任意识和大局观[4],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和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二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教研教改项目建设的深度融合,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促进教与学、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推进教学内容及考核评价方法改革[5],加强教研教改项目建设,编写高水平教材、案例,积极发挥项目成效,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全面提升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三是提升合作交流质量,通过开发国际、校际合作交流平台,提供更多师生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四是重视学生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开发长期稳定、质量较高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鼓励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双创、科研和竞赛等活动或项目,持续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核心要素的发展水平

江苏省专业评估实践探索为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利于积极培育和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评估的程序一般为参评院校专业公示、材料评审、现场考查、评估整改情况复核及答辩、专家委员会审议等环节,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分析总结以往评估经验,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应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核心要素的发展水平。一是以经济结构變化、行业发展需求、科技发展态势为导向,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学科发展水平优化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充分调研论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引培结合,改革师资队伍,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和落实教师管理,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培育和提高教师教研能力,不断增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成效。三是基于新理念和新要求完善教学大纲,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验实训室的综合利用率,建立课程评价机制,打造“金课”体系,强化课程管理和质量监督,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人才培养过程。四是及时更新专业发展理念,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提升合作育人成效,突出专业特色成果,增强专业吸引力,坚持内涵式发展,培育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创造鲜明特色,形成比较优势,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形成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6]。

(三)建立健全专业层面质量监控持续改进机制

江苏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提升质量是教育的永恒话题,在当前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努力做到类型多样、主体多元、内容多维、方式创新,要不断发展完善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和新挑战。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如质量提升本身,永远在路上。综合江苏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项目的开展情况及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实际发现,质量不是靠外部评价评出来的,而是靠内部持续改进改出来的,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及良好运行一直在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建设质量的提升,本质上还是要依靠专业层面建立健全质量监控机制和持续改进体制机制。一是坚持专业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透明,坚持评价的有效反馈与持续改进,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手段,全方位、多元化采集数据,准确诊断专业发展问题症结,提升评价的有效性和价值[7]。二是重视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建立、组织、维护、运行和评价结果的采用,在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生发展等环节加强质量监控和反馈力度,完善学生学业考评制度。三是从量化评价转向高质量评价、从关注专业建设的结果转向专业建设过程和专业建设成效,以量化评价的反思和澄清为切入点,以高质量评价为方向,检视专业建设的偏差,重申“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建设高质量评价理念[8],将质量意识渗透专业发展的全过程,将质量管理上升为文化建设,将质量文化的培育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谢雯,宗晓华,王运来,等.新时代本科专业评估:逻辑理路、应用探索与发展趋向[J].中国考试,2021(11):3.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2-01-05].http://www. 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 t20201013_494381.html.

[3]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01-21)[2022-01-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1/s7057/202102/t20210205_512709.html.

[4]  林健.一流本科教育:认识问题、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1):24.

[5]  李志义,朱泓.以先进的质量保障理念促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内涵解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6):77.

[6]  汤建民.论学科专业发展指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1,37(4):32.

[7]  孙成梦雪,杜瑞军.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与发展新活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1,37(5):59.

[8]  王建华.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评估[J].教育研究,2021,42(7):136.

編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2-01-05

修回日期:2022-03-08

作者简介:王保健(1991—),男,江苏赣榆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高教学会评估委员会课题重点资助项目“专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与实践”(2020-Z03)

猜你喜欢

质量保障体系专业建设高等教育
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有效实施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