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话语体系转型中的新叙事举凡

2023-05-30蔡敏慧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子目资本主义话语

蔡敏慧

由于人类的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从欧美发轫,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世界”被“西方化”。西方基于自身的利益,塑造了西方意识形态下的话语体系。李友东曾梳理过西方文明叙事模式的层累历史,指出自启蒙运动后, 西方学术界对“西方”文明进程的“层累”叙事建构及意义赋予,其目的在于论证“东方”与“西方”文明是截然相反、二元对立的两种不同文明,进而赋予西方文明以四种影响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解释了西方为何能走向“现代”, 以及为何在“大分流”中领先于东方(韦伯);第二,论证“西方”历史发展道路是“世界历史”的归宿 (黑格尔) ;第三, 团结西方, 解决西方的现代性危机 (卡莱基);第四, 论证“西方”的道路是“汇聚”的道路,是“东方”社会未来的必由之路,并由此使“西方”具有凌驾于“东方”之上的批判权力(现代化理论)。“这种‘层累叙事,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逐步建构。”[1]

随着时代变迁、中国崛起与中国学术发展,学术领域面临着话语体系转型的时代任务,从前的西方话语体系必须转型为中国话语体系。作为新时代中学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无疑承担着这种历史话语体系转型的重任。笔者在对《中外历史纲要》教学实践以来的观察与研究中,深切感受到话语体系转变的必要。一些教师站在中国的历史课堂的讲台上,却无形中勾画着“西方中心论”的历史叙事,娓娓道来,自视精彩,却不自知地传播着西方意识形态,这不是中国历史教师的应然形象。笔者对一些教师进行历史新语境的指导,这些老师惊叹于旧语境的无孔不入,深感西方意识形态的危险,对西方话语体系产生了警惕,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用“中国历史新语境新叙事”,发现很多课程变得逻辑自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上也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中学历史教师更需要案例故事的举凡,这些具体的案例具有鲜活的在场活动特征。本文例举几个《中外历史纲要(下)》中的课程,用来阐释历史话语体系转型的新叙事意义。

一、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二单元承担着人类文明从古代期到中古期的变迁、中古期又孕育着朝现代期转折的新因素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逻辑的叙事功能。但古代、中古、现代这种历史的三分法,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家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体系建构,经历西方殖民主义活动和启蒙运动,这种历史分期中不断强化“欧洲中心论”的内涵。在处理本单元中,一定要对“中古时期”这一历史分期的历史有所交代,防止掉进西方历史语境下的意识形态陷阱。

按照“中古时期”为人类的“封建时代”(或者说地主阶级统治时代)这一含义,亚洲进入更早。那么“纲要”为何将“中古时期的欧洲”放在本单元第一课呢?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历史叙述体系下的叙事痕迹:欧洲率先进入资本主义体系意义上的近代。回观本单元的整体叙述框架,也便不难理解为何将“中古时期的欧洲”放在亚洲之前的编排方案,这是为了突出第一单元的“古代”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之后,人类进入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时代这样的教材逻辑。由是观之,审视《中外历史纲要(下)》的整体框架,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结构上的解构认知:人类历史基本经历了前后相继的五大社会形态这样的一种人类文明“进化史”,第一单元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第二单元为封建社会时期,第三至第七单元为资本主义社会时期,资本主义依靠自己的本身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及侵略扩张,建立了世界性的经济、政治、文化、殖民四大体系,然后资本主义将人类带进世界大战,而大战中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人类自此进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新时代,所以第八、九单元强调了资本主义诸体系的瓦解、危机与新的世界体系的建立问题。

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历史话语体系的叙事逻辑里,第4课除了要分析出亚洲在人类历史的竞争赛程中出现了演化慢跑,同时也要突出亚洲文明对人类的贡献,而不能认为中世纪时期,亚洲文明暗淡了下去。文一《科学革命的密码——枪炮、战争与西方崛起之谜》中论述,亚洲乃至东方文明没有进入欧洲意义上的近代文明,并不是发展落后,而是文明过早成熟,选择了暴力道路的欧洲却没有文明的道德障碍,从而获得了野蛮竞争的优势。[2]亨廷顿也说过:“西方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越,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西方人常常忘记这一事实,非西方人却从未忘记。”[3]西方在近代的“率先”近代化,反证了亚洲在中古史时期的文明的一种进步性。

二、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中的历史新叙事

第19课是比较难处理的一个课程,其中的“国家的宏观调控”一目因为老教材中有更为详细的内容,所以不难理解和把握,但第二子目“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与第一子目之间很难建立解释逻辑,第三子目“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与第四子目“‘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的内容殊难放进课程结构与课程大概念中,这导致一些老师在教学该课时出现严重的碎片化教学现象,与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精神脱节。

有的老师为增强课程的结构化,甚至在教学中对该课中的一些内容过度解释,强构逻辑。如将信息技术革命分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命力见证,将“中间阶级”的人数增加、“福利国家”看成西方当代社会的进步性从而论证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等等。如在处理第四子目中的“社会运动”时,强构逻辑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权发展。这些过度的历史解释很危险,它给学生造成了意识形态的混乱,使他们误以为西方更是人类当代文明的美丽灯塔,这恰恰掉入了西方意识形态陷阱之中,中了西方历史叙述话语体系的圈套。

在处理该课时,教师一定要有一种自觉的“语境”清醒:不能为西方资本主义唱赞歌,本课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陷入必然困境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真相;本课是极佳的正确历史观和意识形态教育的素材。

基于历史叙述语境的转型立场,该课的逻辑可以如此梳理和建构:

1.第一子目“国家的宏观调整”部分,要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与经济调整的反复“折腾”,恰恰证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制度癌症的不断恶化。西方国家这个时候不但国家形体上不得不反复调整,而且出现了新的“世界性”霸权控制,它们通過建立新的西方利益下的国际秩序来缓解基本矛盾下的制度之病。

2.第二子目“科學技术的新发展”部分,运用唯物史观原理,分析出,资本主义的这种科技新发展正是西方霸权主义和新型殖民主义在科技方面的表现。

3.第三子目“社会结构的新变化”部分,可以进行新的历史叙述方式的历史解释,如科技新发展导致的信息时代,使一批传统的工人阶级转型为知识服务型阶层;西方从工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型,创造出一批金融服务阶层;西方产业的大转移,一方面使得传统的劳资阶级矛盾转嫁到亚非拉国家,从而缓和与掩盖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同时造就了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家”形象,使西方社会出现了大量的服务型和福利型中产阶级。通过这一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西方中间阶层的壮大,并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消失了,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阶级矛盾的问题解决了,解决这些矛盾,只能依靠社会主义。

4.第四子目中的“社会运动”部分,如何处理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和西方的妇女运动,是本课的一个难题。这两个子目可以作为本课的主体逻辑的一个“证明”,即西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因为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表现得越来越激化,虽然西方资本主义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向世界范围的转嫁手段转嫁危机,但基本矛盾依然在,其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运动都是这种基本矛盾的结果,这两个现象级别的社会事件恰恰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本质。

“文化纵横杂志官方账号”2022年5月8日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魏南枝文章“‘我绝不希望孩子被资本撕裂:一位70后妈妈的犀利深思 ”。该文中说道:“如果单从女性解放角度看,以资本为核心逻辑的一整套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性别不平等的制度。”“从历史和现实中可以发现,资本主义最擅长通过推动反对资本的议题来巩固资本主义。因为一旦普通人在议题中形成立场,进而互相对立时,就不可能团结起来,去对抗资本主义本身了。”“国内外都有研究指出,今天舆论场上的一些话语话题或‘文化战争背后,是资本主义最上层精英的无形操盘。”[4]美国资产阶级运用统治工具进行社会阶层的分裂,同样制造种族歧视的意识形态舆论,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延续寻找保护,而这些无非都是其制度本身的原罪。

三、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的新叙事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31日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5]。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具有很鲜明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的历史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色彩。第23课三个子目都贯穿着这一理论努力的成果。

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领域均面临着诸多严峻的问题,说明基于西方资本主义、霸权主义逻辑的国际秩序体系需要改革,需要中国智慧为其提供新的方案,本课对中国智慧下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进行历史依据上的语言叙述。本课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的一个结束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造的人类世界确实应该改变,西方数百年来构建的人类历史话语体系已经不能再继续,人类历史需要中国贡献,需要来自中国学术界对人类历史的语境重构。

于2019年成立的中国历史研究院,其主要职责包括:讲好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致力于推进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历史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史学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这正是新时代历史话语体系转型的历史必要事件,它助证了我们的中学历史教材中的语境转型的事实与使命。

总之,新时代的中学历史教学,在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的诸“新”之下,一定要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要积极加入重述人类历史学的伟大事业之中,站稳我们的讲台,讲好中国故事和世界故事。我们会在这一话语体系的转型中,惊喜地发现,这一新叙事视角,更能让我们获得历史理解、历史教学的自由。

【注释】

[1]李友东:《西方文明叙事模式评议》,《史学理论研究》2018年第4期,第52—64页。

[2]文一:《科学革命的密码——枪炮、战争与西方崛起之谜》,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2年,第175页。

[3][美]萨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文明的冲突》,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年,第1页。

[4]《文化纵横》杂志官方账号: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757559。

[5]求是网,2021年6月2日: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6/02/c_1127522386.htm。

猜你喜欢

子目资本主义话语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浅谈陕西省2004 年消耗量定额中的换算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通风空调工程造价控制实务分析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浅谈历史教学中子目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