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解释的水平差异与教学衔接策略
2023-05-30郑秋洁
郑秋洁
初高中的教学衔接始终是一线教师思考和探究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以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为例,选取《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操作,探究初高中课本历史解释的水平差异,以图获得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
一、初高中历史课本《辛亥革命》一课关于历史解释的差异
从思维层次来看,初中课本的历史解释更注重理解,高中课本则在理解的基础上更重视分析和评价。例如初中历史课本在插图中呈现了《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在“相关史事”“知识拓展”中介绍辛亥革命相关细节,相比于高中课本,在历史解释中更注重细节、突出故事性,有助于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史实。高中历史课本对辛亥革命过程的介绍则较简单,更多篇幅用来分析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所以,相比之下高中对于历史解释思维层次的要求更高。
从逻辑关系来看,初中课本的历史解释逻辑较单一,高中课本历史解释逻辑更多元。例如初中历史课本只介绍了辛亥革命前的系列武装起义,关于辛亥革命背景介绍的解释角度较单一,学生要全面理解革命爆发的原因比较困难。高中历史课本则分别从政治局势、思想基础、军事准备、个人经历等角度分析革命爆发的原因,因果关系的解释角度更多元化,为学生全面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素材。
从价值定位来看,高中历史课本在历史解释中更强调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和国家认同。例如在总结辛亥革命的意义时,初中课本主要解释了积极意义,未提及革命的局限性,解释角度较单一,重在让学生理解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高中历史课本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包括积极意义和局限性。这有助于高中生更加辩证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认识到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行不通的历史规律,从而增强对现代中国的国家认同感。
因此,高中历史课本《辛亥革命》一课中,关于历史解释的思维层次、逻辑关系和价值定位等要求明显比初中课本要高很多。根据以上差异,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衔接策略。
二、基于历史解释的初高中教学衔接策略
第一,创设新情境,史论结合提高历史解释的思维层次。
从思维层次来看,初中历史课本重理解,而高中课本重分析和评价。高中课标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历史术语,对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也有学者认为“历史解释”不仅仅局限于历史真实性,而是以“史料实证”作为基础,与史实结合所进行的价值判断。[1]可知高中历史解释要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评价。这可以通过史料的呈现,创设新情境新问题来训练。例如在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史料,如《时局图》、《同盟会纲领》、皇族内阁成员名单、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等,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假如你是满洲贵族、汉族官僚、革命军、资本家或农民,你是否会支持革命?为什么?通过新情境新问题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在矛盾冲突中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材料有理有据地解释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隐患,对辛亥革命的影响有基本的价值判断。
第二,深度解读教材,在多元中理解历史解释的思辨性。
从逻辑关系来看,初中课本的历史解释逻辑比高中课本要单一得多。高中课标历史解释素养水平3要求学生能够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还有学者认为辩证看待历史解释评判标准的历史局限,在多视角下再解释,能更好地适应新高考对历史解释新视角的考查。[2]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点碰撞中增强历史解释逻辑的多元性。结合本课,可以通过呈现关于辛亥革命评价的不同史料,包括初高中课本观点和其它材料,展示观点碰撞,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历史解释的原因。
观点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历史八年级上册》)
观点二: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进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發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中外历史纲要(上)》)
观点三: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这足以称之为中国的“光荣革命” 。
——伦敦《泰晤士报》的社论(1911年)
观点四: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
——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1919年)
观点五:从时间大视野的角度看,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通向近代化与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大门。
——步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2010年)
请回答:(1)材料中五个观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什么不同?(2)为什么会存在这些不同的评价?(3)哪种评价更为合理?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尝试从性质、来源和目的等多方面探讨关于辛亥革命评价存在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既能衔接初高中历史课本内容,又能在多元化历史解释中进一步明确辛亥革命的影响。
第三,结合社会实践作业,提高历史解释的价值定位。
初中历史课本在历史解释的价值定位上要求比高中课本要低,而高中历史课标则强调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所以教师在进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时,要注重家国情怀价值目标的培养。对此,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实践的作业,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应用能力和家国情怀,例如社会实践报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并完成一份《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的社会实践报告》。报告表上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1)辛亥革命纪念馆的概况如何?(2)分为哪些展厅?(3)如此分配是否合理?(4)有哪些史料可以证明课本的观点?(5)有哪些史料与课本内容不同?(6)请基于纪念馆的新史料对辛亥革命提出新的解释?(7)在此次参观中,你认为辛亥革命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发?等等,将课内所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以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同感与使命感。
【注释】
[1]孙真龙:《历史解释素养下的初高中衔接教育探析》,《教育》2021年第12期,第51—52页。
[2]陈玮、薛国军:《历史解释多样性的教学实践策略改进——以全球史视野下的两次鸦片战争为例》,《新课程评论》2021年第9期,第98—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