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观点分歧,还是爱的撕扯?

2023-05-30夏光清

新班主任 2023年3期
关键词:南京市女儿爸爸

夏光清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家庭教育名师,被评为“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南京市第六届十佳家长”,获得“南京市行知教学奖”。出版家庭教育专著3部,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开展家庭教育、班级管理讲座二百余场,百余集“家庭教育义诊”微视频被誉为“云宣讲的一面旗帜”。现为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实验小学班主任。

儿子放学回到家,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先完成作业再玩,而是看爸爸玩手机。妈妈忍不住了,苦口婆心地规劝儿子。爸爸突然插了一句嘴:“哎呀,不写就不写呗,歇一会儿多大的事啊!”儿子看了妈妈一眼,見妈妈目光坚定,才依依不舍地走进房间写作业。

见儿子写作业心不在焉,手里还拿着奶奶削好的苹果,妈妈忍不住又开始教育:“写作业怎么能三心二意呢?写完再吃!”此时,一局游戏玩毕的爸爸也出现了:“光学不玩,聪明的娃也变傻。去,玩会儿再写!”

这样的情景是否很熟悉?每当妈妈教育孩子时,家里总会出现一个拆台的人,这个人何止是爸爸,可能还是自诩有教育经验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教育方法不一致,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呢?

影响儿童价值观的形成。妈妈希望孩子好好读书,爸爸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孩子的内心一定倾向于爸爸,因为爸爸的观点最符合自己的要求。明确的价值观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安全感,否则,孩子会失去一种确信的感觉,生活没有主见,或经常钻空子,变成“两面派”,对严格要求的一方产生憎恨心理,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会让儿童产生负罪感。父母一旦为孩子的教育产生争执,不仅难以树立威信,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认为父母吵架都是因自己而起的。这样的负罪感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情绪或行为上问题。

不利于儿童情商发育。父母化解矛盾的方式,表达情绪的方式,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最终变成自己的行为。父母就是现实版的教材。孩子看到的是父母的争吵,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处理问题,在集体里往往不合群,不知道如何与人友好相处。

当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一致时,应该怎么办?

学用“木桶效应”,父母相互支持

一个水桶无论多高,它盛水的高度都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木桶效应。同样,家庭教育也呈现木桶效应,任何一位家长放弃原则,或放低标准,孩子都会立马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以躲避惩戒。这一次的教育自然会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教育需要补上“心太软”的短板,无论父母哪一方先开启教育模式,另一方都要帮对方“撑场子”。如,孩子拖拉,晚上10点还没写完作业。

妈妈心平气和地说:“磨磨蹭蹭导致作业没完成,要是我,肯定不会休息的!”

孩子把脸转向爸爸,爸爸坚定地说:“妈妈说得有道理!速度快一点就能写完。”

奶奶在一旁点点头,说:“我们一家人都觉得不行!你写,奶奶陪着你。”

尽管孩子想睡觉,尽管孩子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但此时教育无短板,孩子的内心已经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正确的认识:一是作业没写完,是自己拖拉造成的;二是今日事今日毕。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重复错误行为的概率会低很多。

就家庭教育而言,一定要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如果妈妈爱孩子,先好好爱孩子的爸爸;如果爸爸爱孩子,先好好爱孩子的妈妈。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百分之百按照父亲或母亲的方式行事,而在于这样的方式能有效养育孩子,与此同时,夫妻双方依旧维系着一种互敬互爱的关系。

采用“轮值管理”,理念达成一致

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父母不思进取,总想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当父母双方因为孩子的教育各执己见,不妨采用“轮值管理”的方法。如,第一个月由父亲按照他的方法管教,母亲不干预,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记录对方做得好的地方和做得不到位之处,将日常的指责化为建设性的建议与方法。

如果孩子抱怨爸爸:“从小到大你都没怎么管过我,现在管我干吗?”

爸爸无须争辩,可以说:“养不教,父之过。这是我和妈妈商量好的,比一比谁会陪伴孩子。”

妈妈可以在一旁解释:“炒菜是不是只能一个人掌勺?如果另一个人在一旁指手画脚,菜是炒不好的!”

第二个月,父母双方按照约定更换角色。两个月下来,父母把教育观察拿出来一起讨论,还可以邀请孩子参与,让孩子说说最欣赏父母什么样的陪伴,并给父母的教育方式打分。这样,父母对教育的整体认知会不断提升,当双方的教育理念达成一致时,教育自然会同步。

运用“责任倒置”,教育真正发生

一名女生读初一,天天手机不离手,还自拍短视频,一心想成为网红。妈妈准备没收手机,但看到女儿一副要死要活的样子,心也硬不起来,爸爸一气之下把女儿的手机摔得粉碎,谁知女儿用头撞墙,直到头破血流。无奈之下,父亲又买了一部新手机给女儿。

女儿沉迷于手机,收掉手机,就等于要了她的命。当孩子的内心已经启动防御机制,就会用极端的手段对抗父母,这让家长很焦虑、无助。该如何引导呢?两个字:谈判。

妈妈眉头紧锁:“女儿,你现在一门心思玩手机,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帮助你。”

女儿头也不抬:“我就是学不进去嘛!”

爸爸也语重心长地说:“爸爸平时忙于工作,对你关心不够,爸爸也需要成长。你能不能告诉我,我们怎么做才好呢?”

女儿抬起头,看见爸爸眼眶里的泪水,心一横:“我……我学不好,打工也能养活自己。”

“打工也得掌握基础知识呀。现在的课本知识,你真的一点都不懂吗?小学阶段不是学得不错吗?”

女儿忙岔开话题:“表哥不是也玩手机吗?爸爸回到家不也玩游戏吗?”

爸爸似乎意识到问题所在:“表哥虽然玩手机,但是学习从不耽误。我可以承诺,从今天起不再玩手机,每天陪你读书1小时,你看可以吗?”

这样的交流或谈判,父母没有指责或否定孩子,也没有发号施令,而是多用协商的语气,把孩子当作生活的老师,请教她“父母该怎么办”。女儿最终说出来的方法往往是最适合她的教育方法。这在心理学上叫“责任倒置”。

什么是责任?责任就是边界意识。如,学习是孩子的事,工作是父母的事。

什么是责任感?责任感,对内是“读书归我管,我是老大”的力量感,对外是“我会负责到底”的价值感。

什么是负责?负责是“学习是我该做的事儿”的自觉行为。缩短“说到”与“做到”之间的距离是让孩子拥有日臻强大的执行力。

没有真诚沟通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把孩子挡在生活之外,让孩子体谅父母,了解自己,调动自身的内驱力,才是最佳的劝学方式。当亲子关系慢慢变得融洽,当父母、子女真正看到彼此的不易,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发生。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南京市女儿爸爸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大三的女儿
海的女儿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