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舆情发展中的互动研究

2023-05-30于婧雯李海晨

国际公关 2023年3期
关键词:自媒体传统媒体

于婧雯 李海晨

摘要:2021年12月,电影《雄狮少年》以留守少年群体为背景,讲述了关于成长的故事。《潇湘晨报》评价该片:“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与精神”,亦不乏媒体认为该片的“眯眯眼”形象“迎合了西方观众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在议题方面,《雄狮少年》涉及“留守儿童”“城乡发展”“文化自信”等热门话题,引发了各路媒体的关注。笔者对电影《雄狮少年》在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上引发舆情这一现象进行数据分析,以新浪微博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舆情中的互动过程。

关键词:自媒体;传统媒体;舆情互动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新闻传播带来了突破性的技术和手段,一大批新兴媒体异军突起。作为一项赋能技术,互联网赋予了新兴媒体更加个性化、互动化的传播能力,使得传统新闻的采编、播报流程得到了颠覆,传统的传播与受众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传与受,受众地位不断上升。随着新的媒体形态的出现,新旧媒体产生碰撞、互动,无论是传播方式、媒体格局还是舆情生态,都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此背景下,社会议题往往在传统媒体与自媒体间双向互设,并对社会舆情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国内学界对于不同媒体间的互动过程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从宏观层面总结规律。如王之璞等人(2022)认为,传统媒体与自媒体之间的互动方式是共鸣与溢散,并在互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议程断裂[1];董天策则认为,媒体融合加快了舆情在不同媒介中的流动和整合[2];二是从个案舆情事件传播过程中总结规律,并对其他相关案例进行验证。如滕露等人以“2019年亚马孙雨林火灾事件” 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议程互动与主导权转移规律,并引出对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和展望。[3]在国外,学界侧重于研究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议程设置互动机制、规律等。本文将从《雄狮少年》引发的舆情个案出发,分析国内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过程,总结规律,并据此提出舆论引导策略。

一、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电影《雄狮少年》的上映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议题讨论,并最终导致舆情传播。本文使用Python采集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关于《雄狮少年》的报道内容,在此基础上基于内容分析法,对议题进行统计、分析。

(二)样本筛选

电影《雄狮少年》于2021年12月17日上映,引发群众关于“眯眯眼”“辱华” 等相关话题的关注。后续经过众多自媒体报道,舆情持续发酵。群众舆论在自媒体的推动下走向高潮,后经传统媒体调查定性,舆情逐渐消减。整个舆情持续集中在影片上映的当月内,后续虽然仍有相关议题讨论,但规模已经极小。本文使用Python抓取影片上映两周内(12月17日—30日)的相关报道内容作为分析数据集,主要以“雄狮少年” 作为抓取的关键词,以“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作为传统媒体报道数据抓取平台,以新浪微博为自媒体报道数据抓取平台,去除重复引用后,所得内容作为本文研究数据。最终取得有效报道样本85718份,其中传统媒体报道8098份,自媒体报道77080份。

(三)议题分类

根据报道内容将《雄狮少年》议题分为影片相关和现实相关,影片相关议题包含票房、影评、舞狮文化、国漫发展等;现实相关议题包含文化自信、城乡发展、“眯眯眼” 争议与延伸等。

票房议题主要讨论与影片相关的排片、票价、入座率情况;影评议题主要是对剧情、画面、配音、动作、题材等方面的评价;舞狮文化议题主要是对舞狮文化认同及审美的争议;国漫发展主要是讨论国产现实主义动漫的市场定位、现状及未来发展。

文化自信议题主要讨论传统民俗文化传承、表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城乡发展议题主要讨论城乡差距、留守儿童、寡居老人困境;“眯眯眼” 争议与延伸主要声讨有关对中国的辱华、丑化、刻板印象;其他议题主要是关注其他国产动漫与对比情况等。

二、自媒体与传统媒体议题内容的互动

(一)议题数量统计

1.議题在日期维度上的统计

使用Python在报道样本库中使用关键词检索筛选,统计《雄狮少年》相关议题在自媒体和传统媒体样本中所占数量和比例(详见图1)。

议题数量占比统计显示,从12月17日起,《雄狮少年》相关议题在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平台均有涉及;到12月26日相关报道量达到顶峰,分别占了各自报道总量的15%和12%;12月27日至30日报道数量开始有所回落。

自媒体由于内容产生方式、传播介质、群众参与渠道等与传统媒体相比更为灵活,因此在报道总量上比传统媒体多出将近9倍。

2.议题在分类维度上的数量统计

自媒体报道与传统媒体报道对《雄狮少年》上映后的关注点有所不同。自媒体使用较多篇幅报道“眯眯眼” 事件与延伸、城乡发展差距、国漫发展方面;传统媒体则倾向于报道票房、评价、电影对舞狮文化的表达、国漫发展、传统文化等宏观方面。二者均对“眯眯眼” 事件与延伸有较多的延伸报道。

(二)议题互动表现

传统媒体对《雄狮少年》的报道议题分布比较均匀,议题占比按照排序分别为:“眯眯眼” 事件与延伸、城乡发展、国漫发展、传统文化、票房、影评、电影对舞狮文化的表达。自媒体报道的议题分布则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眯眯眼” 事件与延伸、国漫发展、城乡发展等;传统媒体对《雄狮少年》的报道在“眯眯眼” 事件与延伸、城乡发展、国漫发展这三个议题存在明显的重叠性,关注度也较高,存在共振现象。

本文将《雄狮少年》引发舆情的生命周期划分为S1阶段、S2阶段和S3阶段:

S1阶段:初始期,发生于12月17日—24日;

S2阶段:发展期,发生于12月25日—28日;

S3阶段:回落期,发生于12月29日—30日。

在S1阶段,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关注度集中在国漫发展、影片票房、影评等议题上,此时两者具有较高的重叠性。

在S2阶段,舆论率先在自媒体领域达到了顶峰,“眯眯眼” 事件与延伸议题得到了高频率的报道,随后传统媒体对影片的关注也转移到了“眯眯眼” 相关议题上,此时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推进了舆论的发展,议题存在强烈共振表现。

在S3阶段,传统媒体对《雄狮少年》的关注开始转移到国漫发展、传统文化等表达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内涵的报道上,并开始影响自媒体议题走向,此时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开始出现议题分化表现。传统媒体对议题关注的转移直接影响了自媒体舆论,整个舆论情绪开始有所分散,并在“眯眯眼” 事件与延伸议题上逐渐衰减。舆论回落后虽然自媒体关注度仍然集中于“眯眯眼” 事件与延伸议题上,但是总体热度已骤降。

三、舆情发展中的互动表现

(一)舆论初始期表现

影片《雄狮少年》早在2021年6月就开始进行宣发,并以舞狮表演短片的形式在微博发布了“高考加油” 视频,同时有少数评论提到了“刻板印象”。同年,陷入辱华争议的有清华美院事件、尚气电影事件、陈漫作品争议,在这一系列涉嫌辱华事件作为铺垫之后,《雄狮少年》早在11月发布的人物预告微博下方就开始有更多针对主角造型的争议。影片上映后各大媒体开始转载评论相关报道。

上映前期涉及的议题范围较窄,大多是关于票房、排片、国漫相关的报道,在此期间两类媒体的议题没有明显的流向。自媒体报道的迅速传播使得民众对影片的关注开始攀升。而关于画风争议的传播及主创相关采访的进行,《新京报》转载导演关于“眯眯眼” 争议的回应,如“大家拿出镜子或者手机”“想想身边的人的样貌”。21日,央媒评《雄狮少年》是文化自信;25日,三只松鼠争议广告出现,同日奔驰广告“吊梢眼” 争议,舆论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在初始阶段,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不明显,相关报道趋向于票房、电影发展相关的正面、中性表达;议题在自媒体传播的溢散效应则很明显,关于“眯眯眼”“辱华” 的议题开始流向传统媒体。

(二)舆论发展期表现

随着自媒体对“眯眯眼”“辱华” 议题的关注和传播,民众对《雄狮少年》的负面情绪也不断爆发。传统媒体开始对民众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报道、回应。

26日,三只松鼠旧年广告的眯眯眼模特登上热搜;27日及之后,电影引发的舆情热度不减,民众对“眯眯眼”“辱华” 相关话题关心显著。共青团中央在27日发微博回应《雄狮少年》的眯眯眼争议,认为“眯眯眼” 标签不是审美自由,而是羞辱与歧视,值得警惕;同日,《人民日报》也围绕眯眯眼争议发文,认为尊重受众的影片才能赢得市场;28日,共青团中央批判“东方主义” 审美。舆论发展中持中性报道的传统媒体有《中国妇女报》的“雄狮少年:繁华落幕是平凡”,《南方周末报》的“雄狮少年:现实主义动画电影的地平线”,《潇湘晨报》的“《雄狮少年》是文化自信,更是国产动画的另一种可能性” 等。

在舆论发展期,自媒体的溢散效果进一步扩大,并彻底流向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在议题的共鸣效应下对舆论进行回应,开始展现出舆论导向作用,凭借新闻采集和事实把控能力对事件进行全面回应,引导自媒体舆论走向。

(三)舆论回落期表现

在輿论回落期,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相关报道逐渐减少。传统媒体提出的观点发挥了舆论主导作用,自媒体也开始响应传统媒体。开始有自媒体在批判影片“眯眯眼” 争议的同时,也肯定了电影的文化表达和新颖题材,并延伸了对民俗传承、城乡发展等的思考。在这一阶段,自媒体和传统媒体虽然还是围绕着“眯眯眼” 争议开展报道,但有了更多的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议题。

四、从媒体互动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从传统媒体与自媒体通过良性互动继而对《雄狮少年》引发的舆情走向产生影响的结果来看,传统媒体凭借着专业性扮演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在舆情引导上,传统媒体比自媒体更加可靠,更能引导舆情往良性方向发展。但由于双向互动性较弱,传统媒体对议题讨论的介入稍显滞后。自媒体在议题发现、议题推动直到最终舆情生成方面具有优势。但是自媒体信息繁杂、门槛低,“把关人” 缺位导致其在专业性上不如传统媒体。自媒体传播中的“关注转发” 行为,使得信息在网状结构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裂变式” 传播[4],但此过程也容易被添加不实信息,形成“流言传播机制”。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各有利弊,互相不可取代,包含自媒体在内的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协同有机发展是可见的趋势。传统媒体是否与自媒体达到有机互动的关键,是看前者是否有足够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与传统的大众传媒单向传播,最大的区别是能否双向互动。面对自媒体在内的新媒体的步步紧逼,传统媒体应当做增量、改存量。做增量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如设立融媒体中心,接纳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等信息发布平台,并建设自己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充分利用网络渠道,让一部分人力资源充当网络信息员的角色,为自媒体提供信息源,这既可以提高自媒体信息源的可靠性,又可以让传统媒体的调查结果及早传播出去,起到整合网络信息资源的作用。改存量就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优化内容生产流程,在坚持“内容为王” 的前提下,加强渠道再造。

五、总结

在《雄狮少年》舆情事件上,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议题演化上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在舆情酝酿的初期,天然具有开放属性的自媒体产生了更多情绪属性。虽然自媒体的部分议题与传统媒体存在重合,但是呈现了分化现象;舆情中期,自媒体议题流向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基于权威调查改变不同情绪议题的占比布局,对自媒体议题产生了影响;舆情后期,传统媒体议题重新流向自媒体,使自媒体的议题产生了共鸣效应。在此阶段,传统媒体对舆情的引导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借助自媒体进一步传播舆论、引导舆情。包括自媒体在内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媒体生态。正是由于两者自身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推动了两者在舆情发展中良性互动、各展所长,形成了稳定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之璞,常嘉玲,唐义凯.试论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整合发展之路[J].东南传播,2014,(11):66-67.

[2] 董天策.新媒体与新闻传播机制创新[J].新闻界,2020,(3):12-16.

[3] 滕露.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在议程设置上的主导权探究:以“2019年8月亚马孙热带雨林火灾”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020,11(18):72-73.

[4] 张颖.“信息流行病”下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博弈[J].青年记者,2020,(24):30-31.

作者简介: 于婧雯,女,汉族,黑龙江绥化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网络舆情;

李海晨,男,汉族,辽宁辽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咨询与服务。

猜你喜欢

自媒体传统媒体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