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文化的二次诞生
2023-05-30李俞烨
摘要: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广州见证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广州的城市文化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破茧成蝶,二次诞生。本文将从广州城市文化二次诞生的背景、表现及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改革开放;城市文化;文化;广州
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的一线城市之一。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广府文化的中心。由于其绝佳的地理位置,使这里融汇了中外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改革开放后,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州能够审时度势,在文化上守正创新,不仅紧跟时代腳步,也为广州的城市发展增添了无穷的动力,因此才会出现广州城市文化二次诞生的局面。
一、独特的历史地理背景
(一)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1978年中央召开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并决定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次年4月,中央就赋予广东省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的权限,在《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广东省的有利条件,广东省临近港澳,华侨很多,发展对外贸易的条件十分有利,中央决定对广东省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让广东在开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加速发展地方经济方面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为国家四个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1],而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城市自然能在全国城市改革中先行一步。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下,在较大的社会变革面前,广州抓住了机遇,迈出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城市文化的爆发性发展便是最好体现。
(二)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
广州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同时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具有上千年的贸易传承史。而且广州毗邻港澳的地理条件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广州与港澳地区同根同源,文化相通,三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且交往频繁。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广州的不断开放,与岭南文化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全新的化学效应,使广州的城市文化经历了一次爆发性的快速发展,包括服装、音乐、建筑、饮食等多个方面。
(三)人们文化消费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城市文化艺术管理大多以体制内管理为主,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也是由国家进行统一培养和调配的。改革开放后,国家管理体制持续深化改革,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这就使得多种文化形态有了更加广阔和丰富的发展舞台。那么广州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环境,也就成为这个舞台最早的搭建者。
二、广州城市文化二次诞生的表现
从宏观来看,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岭南设置南海郡开始,广州这座城市便有了历史,现在的番禺区就是最早的广州城。根据广州的编年史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广州就与西方国家有了交往,到西汉初年,广州在造船和对外贸易方面已经有了一定成就,并形成了港口城市,后又成为“海上丝绸之路” 的起点。到唐宋时期,广州已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一大贸易港口。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东西方的交通重心也从陆路转向海路,广州也就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海上交通枢纽。到了明清时期,广州的地位就变得更加重要。1757年,广州甚至成为唯一的一个可以与西方国家通商的港口。凭借较早的城市发展史和对外贸易经验,广州很早就形成了属于本土的广府文化并延续至今。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江南北,特殊的支持和优越的条件使得广州的城市文化又有了全新的发展,这次发展也可以说是广州城市文化的二次诞生,影响了广州城市生活的多个方面。电影是人们评定、感知城市形象的重要视听载体,电影中的城市既是现实空间的镜像折射,也是创作者观念与情感的银幕显影。[2]本文将以珠江电影制片厂1978年以来所拍的“岭南电影” 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寻广州城市文化二次诞生后在不同方面的具体表现。
(一)个体经济文化
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个人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仅被写入了宪法,甚至确定其也是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198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为了促进和规范个体经济,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的补充》,又作出了新的补充通知。
1984年,张良执导的《雅马哈鱼档》上映,影片直接反映了个体经济在广州的快速发展。该片主人公失足青年阿龙,看到昔日的同伴不再无所事事,纷纷开办了个体档口,有的甚至已经成了“万元户”,阿龙也效仿周围的人,拉着好友和女朋友开了一家“雅马哈” 鱼档。在鱼档的周围还有许多经营其他商品或提供服务的档口,如理发店、乳鸽店、鲜肉店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物资越来越丰富,商品市场也开始活跃起来,农副产品也从过去的凭票供应,慢慢放开允许自由买卖。诚然,个体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在经营鱼档的过程中,阿龙也面临着金钱的诱惑,打“价格战” 扰乱市场秩序,他自己也再次变回了待业青年。但是个体经营者并不单指某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代名词,当群体中有人身处困境时,这个集体也就是个体青年劳动者协会便给予援助之手,影片中协会的负责人提出联合经营,按照比例分成,这也重新激起了阿龙的劳动热情,并最终实现了理想。所以广州不仅是改革开放的领军城市,也是人们心灵的归属地。除《雅马哈鱼档》外,珠影厂于1989年由胡炳榴执导拍摄了《商界》,分为上下两集。该片以银行对贷款对象进行抽样调查这一事件为主线,展现了80年代末期国营、集体和个体皮包公司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既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无论是“牺牲小公司,保全大公司” 的解决办法,还是“以物换物” 的危急措施,都是经济体制改革路上不可避免的问题。经营者们在摸索中前进,不断创造新的市场活力。影片中还提到了“港商投资”,这也是广州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拥有的特殊条件,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
(二)流行音乐文化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诞生于20世纪的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三四十年代是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80年代则是第二个高峰期,出现了多种风格的流行音乐和大量的作品。广州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不仅是个体经济文化的聚集地,还是流行音乐的发源地。80年代以前,广州的五星级外商酒店—东方宾馆就曾开设过一家夜间营业的娱乐场所,名为“音乐茶座”,但这一时期的茶座只对外籍商人开放。每晚的九点半,歌手们依次登台演唱时下港台最流行的歌曲。在当时内地流行音乐只能靠录音带传播的情况下,广州却能听到香港的广播,甚至可以看到香港的电视节目。据说当时香港歌星的新歌只要在公开场合一唱,次日就有人在广州唱了。對比同时期的其他城市,广州可谓是走在了时代的前沿。80年代后茶座慢慢开放,面向的群体也从单一的外商变成了普通大众。1986年珠影厂拍摄的《街市流行曲》就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电影中茶座既是人们闲暇放松时新的娱乐方式,也可以成为人们谋生的工具。茶座的普及化为广州流行音乐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歌手们不再满足于只是模仿翻唱港台歌曲,原创歌曲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当然仅有茶座作为歌手们大显身手的平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先进的设备支持。由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剧投资开办的太平洋影音公司就具备这样的条件。它是新中国第一家拥有整套国际先进水平、全新录音录像设备和音像制品生产线的音像企业。朱逢博的《蔷薇蔷薇处处开》和费翔的《跨越四海的歌声》等均出于此。另外,广州电台还创办了全中国第一个歌曲排行榜—健牌广东创作歌曲大赛。后来这个大赛演变为大陆第一支流行音乐排行榜。如此一来,歌手和制作人的热情空前高涨,广州开始涌现出一批经典的原创歌曲,如林依伦的《爱情鸟》和李春波的《小芳》等。
(三)市井文化的繁荣
市井文化不同于其他城市文化,它是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特殊类型。市井文化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很多生活化的性质,很直观地反映了所在区域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状态。但是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保留本土市井文化的城市却不多了,广州就是其中之一。广州市井文化的繁荣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菜市场里的市井文化。无论是电影《安居》中阿喜婆在市场里的讨价还价,还是《街市流行曲》里阿金哥四处叫卖烧鹅,都是其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菜市场大多隐藏在商住结合的“城中村”,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其次是公园里的市井文化。广州的老城区中有很多公园,许多退休老人经常在茶余饭后到公园里遛遛弯,逗逗鸟,甚至聚在一起开个小型茶话会,唱唱粤剧和新生代流行歌曲;再次就是茶楼文化。广州人爱饮茶的习惯由来已久,演变至今,茶楼里不单单是饮茶,还有与茶水搭配的茶点小食。相比于北方的“酒桌文化”,广州人更喜爱“茶桌文化”,商人可以把茶楼当作洽谈生意的好去处,普通人亦可将其当作亲友交谈聚会的场所。电影《雅马哈鱼档》阿龙就是在茶楼里向工作人员申请档口,《商界》里公司之间谈判交易也在茶楼,《安居》中阿喜婆庆祝生日还是在茶楼。总体而言,广州与其他一线城市的不同就是,虽然一直走在时代前沿,但还是保留了很多传统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
(四)饮食文化的复苏
饮食生活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属于私人领域的活动,但在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广州乃至全国人民的饮食生活是被高度卷入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3]这一时期的中国尚在计划经济体制内,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市民的饮食生活也被深深刻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简单来讲,就是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统购统销,也就是所谓的“票证时代”。原材料由国家管控,吃饭去食堂或是国营饭店。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政策逐渐放开,而广州作为改革的先锋者,再一次走到了时代的前沿,大力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在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基础上,允许集市贸易并允许家庭和集体开展副业。这样一来就极大地唤醒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副产品的产量也随之提高。在原材料充足且不限量购买的情况下,还有国家政策的加持,广州本土的饮食文化开始复苏。《绝响》中茶楼里丰富的茶点,《街市流行曲》里随处可见的广式烧腊店,《雅马哈鱼档》中反复提到的大三元酒家,《安居》里阿喜婆对烹煮食物的严格要求,这些都是广州饮食文化在市民生活中最直观的反映。
(五)商业广告文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商业广告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一些带有商业性质的广告也逐渐演变成企业对外宣传的手段之一。从现代商业文化的发展史来看,1979年以来,广告业逐渐恢复并快速增长,并大多集中在率先对外开放的城市中,广州就是其中之一。从《给咖啡加点糖》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主人公刚仔去文化馆画宣传广告,这说明在当时的广州商业广告已经流传开来。《街市流行曲》中阿金将他和阿眉的合影贴在了烧鹅店的窗子上,以此来招揽顾客,其实也是现代商业广告文化表现形式的一种。
三、广州城市文化二次诞生的影响
城市文化代表着广州的品格和特点,是广州的灵魂。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影响着广州的城市建设。首先,改革开放后,二次诞生的广州城市文化,在广州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影响了广州市民的物质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例如,很多广州土著居民至今仍然保持着喝早茶的习惯,处理问题较为灵活,等等;其次,城市文化的二次诞生也是广州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城市文化对广州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政策的制定、战略的选择,无不受到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城市文化又使广州经济发展具有极高的组织效率,人们在思想文化上相互认同,相互理解,才保证了经济可持续地向上发展。广州人民与港澳同胞同根同源,密切往来便是最好的体现;最后,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塑造形象和提高品位。二次诞生的广州城市文化既保留了传统的广府文化,同时又结合时代要求锐意创新,不仅给公众留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还引领了社会潮流。最早的牛仔裤、电视广告便都是从广州向全国各地发散的。
四、总结
一个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靠文化。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一个城市如果文化发达、思想解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扬科学精神,那么这座城市也会大有希望。
声明:特此感谢老珠江电影制片厂导演郑华先生为本文提供相关支持。
参考文献:
[1] 许桂香,许桂灵.改革开放后广州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其对外传播[J].岭南文史,2018,(4):65-70+24.
[2] 姚睿,孔文栋.影像广州:广州的城市叙事与文化想象[J].电影新作,2022,(2):51-57.
[3] 赵小敏.1949年以来广州市民饮食生活方式流变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9.
作者简介: 李俞烨,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