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2023年胡集书会看新时代曲艺的传承发展

2023-05-30徐华云

曲艺 2023年3期
关键词:书会曲艺艺人

徐华云

2023年2月2日(正月十二),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胡集书会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胡集镇如约启幕。全国现存两大古书会之一头衔的光环、黄河大集等文化元素的融入以及因为疫情阔别3年首次重启线下演出的强势助力,使得本届胡集书会吸引了全国上下诸多媒体的关注和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书会现场人潮涌动、摩肩接踵,重现过去书会人气爆棚盛况。我们知道,作为“胡集书会”主角的曲艺多数属于农耕时代的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和文化娱乐形式多样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曲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出现了演出人才匮乏、观众流失严重、曲种濒临灭绝等重重问题。近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复苏回归,为曲艺的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时代有新的特点和新的要求,新时代曲艺如何在坚守自身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进行创新和转化,是曲艺发展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

胡集书会是全国性的曲艺盛会,每年的胡集书会都会受到曲艺艺人的广泛关注。2023年胡集书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300多名艺人、22个曲种参与,当代曲艺的创演、传播、生态等概况在书会上得以集中呈现。透过2023年胡集书会这个窗口,审视曲艺在新时代守正创新的实践和理念,剖析其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较为客观全面,也能对新时代曲艺的传承创新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一、展演曲目新旧交融展现新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原则,具体到曲艺传承发展来说,就是既要守住曲艺的本体特征,保护好曲艺留存下来的珍贵遗产,又要根据时代特征进行创作,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胡集书会展演曲目多为艺人经常上演或新创曲目,通过此次展演曲目可以看到当前曲艺创演既有对传统的忠实继承,也有对新时代的热情回应,展现出曲艺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首先,传统经典曲目仍是2023年惠民胡集书会现场演出的主打。例如河南坠子《小黑驴》、山东琴书《反正话》、山东快书《武松打虎》、评书《杨七郎打擂》、木板大鼓《偷年糕》等。曲艺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给我们留下了数目庞大的曲目遗产,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是历代说唱艺人和亿万听众共同智慧的结晶,经过长久岁月的磨砺在文学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度,其中不乏通俗幽默、哲理丰富、符合中华民族审美旨趣的精品,稍加打磨就可上台演出。将弘扬仁义礼智信、讴歌真善美等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曲目进行改编和传授,可极大缓解当前曲艺创作和演出人才匮乏困境,使传承取得立竿见影之效。从胡集书会现场演出情况来看,观众往往也是对传统经典曲目更加青睐。目前,传统经典曲目传承数量不足,尤其是传统曲艺精品的中长篇书目因不符合当下快节奏的观众欣赏习惯而缺乏线下演出机会,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这更需引起我们重视。

其次,除传承经典作品之外,2023年胡集书会也涌现出了大量聚焦时代热点、回应现实需求的新作品,尤其是网络展播节目中新创作品占据多数。如以黄河文化为主题创作的群口山东快书《黄河边 黄河滩》、音乐快板《新黄河谣》、山东花鼓《黄河滩相亲》等就是用曲艺语言讲述新时代的黄河故事;以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情景呱嘴《献礼二十大》、西河大鼓《二十大精神记心间》、乐亭大鼓《新时代思想领航程》等,饱含了广大曲艺工作者礼赞二十大的真挚情感。另外扶贫攻坚、红色故事、地方文化等也是近几年曲艺创作的热点。曲艺素有“文艺轻骑兵”之誉,方便快捷地反映现实、提振士气是战争年代曲艺遗留下来的传统。但也正因为追求快速、追逐热点,使得有些作品只图主题正确,却忽略了艺术化表达,使得艺术水准欠缺,需要引起我们反思。

二、线上线下两线联动增强传播力

在电台、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出现之前,曲艺都是通过与观众面对面的形式进行现场演出。早期曲艺艺人演出场地有撂地、靠地等,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各地曲艺演出场(厅)的大量兴建,曲艺演出场地由简易的说书棚转到了设施先进的现代舞台。不管是撂地、靠地还是现代舞台,只是硬件设备的区别,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亲密关系却从未改变。对演员来说,现场演出时演员与观众共处同一场域,演员可以根据观众反应及时调整演出内容和节奏,观众的正面回应和鼓励会极大调动演员的积极性,使演员发挥最佳水平。对观众来说,观看现场演出时能与演员近距离交流,观众与演员以及观众与观众间能产生强大的情绪感染力,极大增强观众的观感体验。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传播媒介如何变化,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线下演出永远是曲艺最具生命力的传播方式,是曲艺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落脚点,是曲艺生存发展的根本。

虽然现场演出是曲艺生存发展的根本,但其受众覆盖面窄、时间地域局限性大的缺陷也显而易见,所以曲艺在任何时期都不排斥采用先进的传播技术。20世纪初,唱片流行才让今人有幸领略当年刘宝全、王少堂、谢大玉、邓九如等曲艺大家的风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快书以及七八十年代相声、评书在全国走红,离不开广播电台、电视的功劳。进入21世纪,随着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拥有便捷高效等诸多优势的网络新媒体后来居上,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时代曲艺要扩大影响力、传播力,就要搭载上网络新媒体这趟快车,直面与电影、电视、游戏等大众流行娱乐方式的竞争。

2023年胡集书会首次实行线上线下联合演出,设置于胡集镇的主会场和10个曲艺小舞台,极大渲染了现场弦鼓争鸣的热闹气氛,满足了现场观众近距离感受曲艺韵味的审美期待。与此同时,50余部作品在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热门媒体和新华社现场云、山东艺术等官方媒体的同步展播,吸引了数十万网友围观,极大增强了书会的影响力。2023年胡集书会线上线下联合演出的方式正在成为新时代曲艺演出的新常态,在努力扩大曲艺线下演出场次的基礎上,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建立曲艺传播矩阵,通过在不同媒体投放优质传播内容、发起话题、营造宣传亮点、线上线下相互引流等方式,吸引更多受众参与交流互动,引导受众对曲艺遗产的持续关注,成为新时代曲艺传播努力的新方向。

三、“书会+”理念丰富书会文化内涵

据记载,胡集书会起初为鲁北地区的传统书会。每年正月十二胡集镇大集,当地农民都要为欢度元宵佳节到胡集请艺人到村里说书,故名“灯节书会”。后来因艺人在集市上对阵竞技,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时间也越来越长,逐渐形成了包括“前节”“正节”“偏节”三个阶段,绵延近月的胡集书会。农耕时代北方正月属于农闲时节,也是曲艺艺人挣取酬劳的黄金时节,胡集书会期间较平时数倍甚至十数倍的超高书价吸引了天南海北的众多曲艺艺人前来亮艺。①所以,胡集书会一开始就是曲艺艺人说书卖艺的集市,后来因参加艺人和围观群众众多,逐渐演变为以联谊为主、具有习俗性质的自发性民间曲艺交流活动。

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胡集书会几经沉浮。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许多人已没有时间参加书会;再加上电视、网络的普及,人们的娱乐方式日趋多元,人们对听书的需求也不像原来那么强烈,所以书会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复存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参加书会的艺人锐减,最少的时候仅有几档,一度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2006年,胡集书会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7年开始,胡集镇政府改变由各村自主买书的方式,开始实行“政府买单,送书进村”的新政策,书会在政府部门的积极组织和大力支持下得以重新恢复生机。

不难发现,在新的时代条件和背景下,胡集书会赖以存在的生态和功能悄然改变,不再是民众自发参加的曲艺集会,而是成为政府主导的文化品牌和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2023年胡集书会的主题为“赶黄河大集、品曲艺古韵”,书会现场融入了“黄河文化、基层党建、理论宣讲、摄影比赛”等多重元素,传统的书会形式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面貌特征。在文化产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逐渐成为重要经济支柱的时代背景下,植根传统,挖掘自身独有的文化资源;在保持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将同类型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丰富提升书会的内容形式,提高大众参与书会的热情,不失为提高地方知名度、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而且,这种整合对当下边缘化的曲艺来说也是引流观众的一个有效路径,大有裨益。

胡集书会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传承演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书会顽强生命力的有力体现。但是,不管书会内容和形式如何发展变化,书会作为曲艺展演平台的功能一直没变,曲艺作为书会绝对主角的地位也一直没变,因为曲艺才是书会的根脉,也是避免书会与其他节会“同质化”的根本所在。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入不是要消解曲艺的地位和作用,而是用现代元素将传统曲艺激活,这一思路也为新时代曲艺相关活动的举办提供了借鉴。

注释:

①《中国曲艺志·山东卷》编辑委员会编写:《中国曲艺志·山东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2年8月,第500頁。

(作者: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琪颖)

猜你喜欢

书会曲艺艺人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一本书
南宋永嘉“九山书会”研究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简论元代“书会才人”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