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提升路径
2023-05-30贺婷易灵芝
贺婷 易灵芝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也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者和实施者,是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中的识别者、调节者、开发者。实现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需要辅导员在加强学习实践、注重能力提升、创新活动开展、加强协同联动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角色定位;提升路径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1]现今,受原生家庭、学业和生活压力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内容。高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拥有一项重要的基础任务,那就是学习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其成长特点,指导和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掌握基础的應对心理问题的工作方式方法。[2]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骨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辅导员育人职责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也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厘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辅导员育人职责之间存在的关系和联系,对明晰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及提升路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政理论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这不仅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念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国家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需求。[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的育人功能,着力构建“十大” 育人体系。[4]可见,心理育人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使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养素质协调发展这一目标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目标。[5]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密切关联
高校辅导员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直接关乎到高校辅导员工作完成质量的高低,也关乎到大学生是否能健康成长成才。《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进行了明确界定: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6]这一界定反映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健康生活。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则是通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开展教育引导,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正确的三观,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使其能够积极乐观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和困难,从而最终实现成长成才和健康生活的目标。因此,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密切关联。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高度契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高度融合在高校辅导员的日常教育管理服务中,同向同行、不可剥离。《规定》中指出了高校辅导员的九大职责,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辅导员的第五大职责,明确了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具体内容。而高校辅导员其他的工作职责,如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日常教育管理等内容都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高度契合。如高校辅导员在践行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的职责时,离不开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和引导,也离不开对大学生积极心理素养的培养。因此,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高度契合。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一)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者
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基础的角色莫过于充当一个识别者,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情况并给予相应帮助。因此,辅导员需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初步区分出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并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从而进行心理咨询介入和帮助。辅导员还可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报告、班级心理委员报告、学生主动反馈等渠道识别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同时,辅导员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密切关注特殊群体,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库,按照“一人一策” 原则逐步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台账,这也是辅导员摸查识别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渠道。
(二)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情绪和行为的调节者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情绪和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辅导员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其态度和人格魅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如果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扰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开解和疏导,就极有可能引发消极情绪和心理,甚至转化为心理障碍。严重的话,一些特定的刺激还会成为某些学生病发或做出危险行为的导火线,即使这些刺激在外人眼里可能无关紧要。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直接接触和关系密切的群体,更容易察觉到他们的异常情绪。因此,也更能践行调节者的角色。
(三)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者
高校辅导员扮演着大学生心理潜能开发者的角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讲和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高校辅导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态,能够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引导学生开展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因此,高校辅导员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和谈心谈话会等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从而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养。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路径
(一)加强学习实践,掌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
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并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日常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理念,实现学生工作的高质量提升;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主动学习一些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心理咨询方法和心理干预技能,以切实提升工作实效。辅导员要紧紧抓住学校、学院(部)提供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机会,通过实训实践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逐步掌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
(二)注重能力提升,增强对心理事件的预防能力
一是要重点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使自身具备较强的甄别能力和消除心理安全隐患的能力。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力度,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语、神情、态度,從细微的表现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当遇到自己无法调节或干预的学生心理问题时,要及时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教师联系和沟通,以便开展进一步的心理干预和治疗;二是培养自身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自身具备处理简单心理问题的能力。辅导员要充分尊重学生,通过与学生共情、目光鼓励等积极手段,及时对学生出现的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进行安抚、疏导和化解,尽量避免使细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有效防止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培养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提高自身对学生心理事件的预防能力。高校辅导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宣讲和组织能力,做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时能够游刃有余和轻松自如,从而助力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开展创新活动,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素养
高校辅导员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在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组织开展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素养的目标。一是要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在常见的讲座、宣讲活动中加入大学生喜欢的元素,提高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可以举办“压力树洞”“正念冥想训练”“情绪管理游戏”“趣味知识竞答” 等活动,增加大学生在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感知能力,培养其健康向上、珍爱生命的乐观心态,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二是积极组织开展“一对一” 心理咨询活动,邀请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三是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班级或年级的名义组织开展观影、参观实践、辩论赛、心理剧等集体活动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四是辅导员要适当针对学生的现实需求,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考察、参观访问、手工实践等,使学生与社会保持紧密接触,在增长阅历见识的同时,也能使其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7]
四、总结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安全工作中充当着参与者的角色,但也要明确其非专业心理治疗咨询人员的身份,以便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能够各司其职、协同联动,而不致越俎代庖、错失良机。因此,推进心理育人工作,必须在有限的条件下整合所有教育主体的力量,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高校辅导员要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任教师、学生工作队伍的协作,形成一体化的心理育人队伍,提升心理育人实效。高校辅导员要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专业教师、班主任、专任教师的协作,不仅要及时向班主任、专任教师了解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专业教师加强合作交流,能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进行及时察觉和干预,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合力;高校辅导员要用好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朋辈群体。除此之外,高校辅导员要坚持全员育人理念,将党政干部、社会各界力量和家长等都吸纳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汇聚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EB/OL].[2018-07-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2] 刘天浩.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0,(26):62-63.
[3] 光明网.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EB/OL].[2022-08-22].https://reader.gmw.cn/2022-08/22/content_35970062.html
[4] 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6(6):33.
[5] 朱友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机结合[J].江苏高教,2006,(6):122-123.
[6]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34):28-32.
[7] 吕东刚.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的偏失及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5):35-37.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编号:2021ZJY1542)。
作者简介: 贺婷,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学生管理科副科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易灵芝,女,汉族,湖南怀化人,硕士,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