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豪:数学走各种各样的路,青春走不一样的路
2023-05-30
1月3日,《最强大脑》官宣第十季选手,杨英豪的回归让不少人热血沸腾。2018年,14岁的杨英豪以超乎年龄的沉稳在第五季节目中尽显锋芒,并在最后一期以4 ∶ 0轻松击败日本“脑王”。5年后,英豪归来,此时他已是西湖大学创新班的学生。
从小在数学的海洋里如鱼得水,中学阶段在全国数学奥赛、信息学奥赛中硕果累累,杨英豪无疑是被数学选中的少年。尽管在节目中给人十拿九稳的感觉,杨英豪却直呼自己的记忆力不行。采访时,他偶尔想不起一些理论和术语的准确叫法,便坚持说:“等等,我查查,我一定要查到!”这种可爱的执着,或许正是数学对他的某种滋养。
Q = 中学生天地
杨 = 杨英豪
Q:你从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在数学方面比较有天分?
杨:有一次小学数学考试,我考了126分,满分是120分。老师说有几道题目我用了好几种方法,所以给我加分了。仔细想想,小时候,妈妈给我订了一些杂志,里面有好玩的小测试题,我都会尝试做一做。我也喜欢玩数独游戏。到了小学三四年级,去尝试了奥数,我进入了当时一家知名培训机构,很快从尖子班升入了超常班,一直没掉出来过。
Q:2018年,你还是一名初二学生,为什么会报名参加《最强大脑》?
杨:我一直是《最强大脑》的粉丝,总觉得自己有一种神奇的潜质,可以尝试这些项目。通过了在线测试、线下复赛之后,我去南京参加项目测试,发现选手都比我厉害,有清华、北大数学系第一名,还有许多节目组邀请的高智商协会成员,像我这样自主报名的选手不多。
Q:節目里,每道题目、每位选手都会有六维能力图(推理力、创造力、空间力、记忆力、观察力和计算力),或多或少都和数学有关。你比较擅长哪些方面?平时是怎么训练的?
杨:我比较擅长推理和空间吧。很多选手的计算非常快,我根本比不过。同时,我的记忆力也不行。观察力的话,我的视力不太好。创造力的话,大家的想法都蛮多的。平时我真没有专门训练过这些能力,能有如今的表现可能跟我从小练钢琴、玩数独、玩魔方有点关系。在我看来,智力分很多种,上《最强大脑》是一方面,在生活中还有其他方面。比如练钢琴,它能锻炼双手的协调能力。而双手协调,就需要大脑的很多部分一起作用,也许其中某个部分就会影响我的数学能力。
Q:第一次参加节目时,有没有哪件事让你感觉打开了数学的新大门?
杨:国际赛最终回合,我和来自东京大学的选手伊泽拓司进行的那场比赛。那个题目是,屏幕上显示若干节点,每两个节点由一根线段相连,我们需要移动节点,使每条线段都不相交。备战的时候,我们讨论尝试了很多方法。我们战队的栾雨是数学系的,他给了一个数学图论里平面图相关的理论。虽然是大学数学知识,但他讲得非常通俗易懂。大家用理论证明了一下,发现这个方法是可行的,我可以安心地使用。
Q:你怎么理解“最强大脑”?
杨:“最强大脑”主要提供的是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向和策略。其实许多项目,大家都能做出来,而“最强大脑”们就是在找最优解。
Q:你在中学阶段参加了不少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它与数学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杨:信息学奥赛,包括我以后想学的人工智能,主要关注算法。其实学计算机,数学是基础。我导师就叫我现在好好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这两门课。至于信息学奥赛与数学的区别,我感觉数学更偏向理论、规律,而信息学奥赛更偏向应用、解决问题。
Q:你觉得数学是怎样影响生活的?
杨:我想到的是柏拉图多面体,它包括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等。柏拉图用这些正多面体推出世界的组成元素,解释了宇宙的由来。虽然现在看来,这个理论其实没什么道理,但我觉得他在当时的条件下提出来还是很厉害的,对后来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一些推动作用。我感觉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用数学解释生活或者解释宇宙的例子,虽然比较宏大。至于微观层面,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Q:提到数学之美,你会想到什么?
杨:大学有门课的小组报告,我们组选择的主题是“分形”。“分形”比较典型的就是雪花分形,你把雪花的一个角无限放大,它还是一个雪花的形状。很多分形的图案超级好看。我之前仅限于知道它很好看,上了大学后才知道其实可以用一根一维的线铺满二维的平面,这很高级。
Q:第五季节目中,西湖大学的施一公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戴西蒙教授都向你伸出了橄榄枝。2022年报考大学时,你为什么选择了西湖大学?
杨:报考之前我了解到,西湖大学是一所比较注重创新的高校。其实我从小到大一直没有跟其他人那样按部就班地一路升学。小学升初中是通过奥数,初中升高中是信息学奥赛省一等奖提前批特招进去的,算是不走寻常路。包括我高中的时候,高一在搞信息学奥赛,高二担任音乐社社长,事情还蛮多的。我喜欢走有新鲜感、有挑战性的路。
(采写:许淑瑶 韩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