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微金融服务的精准性与普惠性

2023-05-30叶似剑王军吕延丰黄星刚

银行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小微贷款

叶似剑 王军 吕延丰 黄星刚

党中央、国务院就扎实稳住经济、帮扶小微企业等做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各级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也积极出台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助推小微企业回归正常生产经营。截至2022年11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3.16万亿元,同比增长23.66%,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3.14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为3832.02万户,同比增加511.12万户,阶段性完成“两增”目标。

但是,小微企业的恢复发展势头仍不稳固。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显示,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集中在订单、成本、回款、融资需求、物流等方面,部分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小微企业面临资金链脆弱、缺少流动性等问题。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12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7.9,仍处于不景气区间(0—100)。在具体分项指数中,市场、成本、资金指数等反映出小微企业正面临成本上升、预期偏弱、账款拖欠、融资困难、开工不达产等问题,复苏基础尚不稳固。

前期小微金融服务的举措与成效

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从融资规模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整体上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2022年10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58.2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2.9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约为24.4%。从融资成本看,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利率继续保持下降态势,2022年上半年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5.35%,较2021年全年下降0.35个百分点。同时,银保监会继续明确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扩面、提质、降价的工作目标,督促金融机构助力小微企业“爬坡过坎”“轻装前行”。

金融服务质效不断优化。一方面,金融服务便利性明显提升。随着金融科技应用不断深化,小微金融服务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根据不同需求特点,主动改变服务模式,加大线上线下专属产品开发,使小微企业可以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有银行开发“交易快贷”产品,提高需求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有银行推出“小微易贷”产品,对接稅务、工程、外贸等信息,更精准地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信息整合和共享力度不断加大。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通过整合产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有效打破信息壁垒,助力小微企业融资。例如北京市充分发挥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作用,拓宽小微金融服务渠道、完善授信评审机制。有银行实现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深度融合,小微企业不仅可以自助操作,还可以参与金融产品定制。

助企纾困政策不断强化。助企纾困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重点更加突出。2022年5月,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明确要求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资金支持比例由1%提高至2%。相关部门加强联动,出台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加大对重点区域、领域和行业金融支持,确保纾困政策落地。银保监会明确提出42条助企纾困政策举措,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帮扶市场主体力度,针对金融服务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采取针对性纾困措施,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金融支持。

小微金融服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银行机构“放贷难”:部分企业“猫冬”意愿凸显,有效融资需求不足。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家调查结果显示,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59.0%,比上季度上升2.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9.3个百分点(见图1),其中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为63.8%,比上季度上升2.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8.3个百分点(见图2)。部分小微企业经营策略趋于保守,倾向于收缩产能、减少支出,导致有效融资需求不足。在市场趋势不明确的情况下,企业“猫冬”意愿凸显,只有明确看到市场机会时才有资金需求。部分企业资产与经营状况较好,但缺乏投资和消费动力,主动还款增多。有效需求不足导致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放贷难”。

小微企业“韧性弱”:部分企业面临供需两端压力,现金短缺风险加大。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存在资源禀赋不足、产业低端化等问题,对内外部环境变化更加敏感。一方面,小微企业订单不稳定,人工、原材料等固定投入高,导致企业成本端负担重、现金流紧张;另一方面,产业链、供应链及物流不够通畅,导致企业销售端受阻、产品销售变现能力降低。小微企业在供需双重压力下经营韧性弱,金融服务需求呈现“短小频急”特点,现金短缺风险大。金融资源在应对“韧性弱”、畅通“金融血脉”等方面力度不足。

金融服务“可得性不足”:部分企业信用信息、抵质押品缺失,无法获取足够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信息存在孤岛现象,金融机构对各类涉企信用信息的采集、更新、运用不充分。有的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过度依赖抵押担保,在授信审批、放贷环节仍过度关注企业基本面,存在信用贷款占比偏低问题。部分科创型小微企业由于传统抵质押物缺失,难以满足担保物融资要求;部分盈利能力较差、现金流紧张的小微企业难以获取足够的金融支持,金融服务可得性有待提高。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小微企业单户融资需求是当前实际获得信贷规模的2.8倍。受信用信息缺失、银企信息不对称、抵押物缺失等因素制约,小微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有待进一步强化。

配套支持政策“需要强化”: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尽职免责等政策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支持政策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2)》,当前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增信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对初创企业、首贷户的支持力度有限;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不健全,各地由于财力不均衡,有的未建立财政贴息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有的风险分担比例较低或实际代偿门槛较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尽职免责等政策制度需要进一步落实,部分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激励措施不够、服务意愿不足,“拒贷”“惜贷”问题仍然存在。

此外,部分银行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还面临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相对于国有大型银行,中小银行资金成本较高、贷款利率高,虽然纾困类金融产品有专属利率补贴,中小银行贷款利率仍不占优势。部分大型银行存在“掐尖”和“挤出”中小银行的情况;部分中小银行也未充分发挥贴近市场和客户的优势,未能“门当户对”地服务小微企业。

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小微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不仅要找准症结所在,还要坚持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努力让信贷“活起来”,让企业“动起来”。

聚焦“精准性”,从供需两方面支持小微企业纾困和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推动金融供给提质增效,切实为小微企业“加油”。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继续提升信用贷款占比和首贷户数量。要围绕国家战略导向,完善重点客群专属服务模式,强化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杜绝违规收费和变相转嫁服务成本,保持普惠贷款利率稳中有降。金融机构要建立高效的银企互动关系,關注小微企业融资变化情况,探索为优质成长型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定制化金融服务。要实施差异化风险定价,根据小微企业规模、发展阶段、行业等因素综合评价信用风险水平。要扩大服务覆盖面,创新信贷产品,促进小微企业采用供应链融资、随借随还贷款等个性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使其更好地发挥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努力推动金融纾困政策落实落细,打通长效机制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形成小微企业稳健发展的良性循环。做好金融服务和困难行业支持工作,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金融机构要抢抓时间窗口,梳理纾困企业名单,提前对接客户到期融资,采取续贷、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推动惠企政策落地,助力小微企业渡过难关。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服务,聚焦制度、办法的可操作性,提升客户对政策的知悉度,确保应知尽知。对有信贷需求但现阶段不满足贷款条件的小微企业,要充分发挥政策合力,聚焦普惠性和针对性政策措施,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断贷、抽贷。

聚焦“普惠性”,初步构建“敢做”“愿做”“能做”“会做”普惠金融服务机制。针对融资门槛高等问题,推动构建商业可持续、成本可负担、风险可控制的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强化普惠金融与基层治理协同,提升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硬科技”和“软环境”水平。一方面,银行机构不能仅依靠财务数据评价企业风险状况和还款能力,要充分运用金融科技等手段识别小微企业信用,在授信管理、贷款定价、信息整合等环节提高数字化水平,使具备贷款条件、有贷款意愿的客户获得贷款,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在确保数据合法合规应用前提下,探索以数据资产为企业增信,充分挖掘企业内外部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信用信息,进而对小微企业精准画像、综合评价,提升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

另一方面,对缺少传统抵押物的科创型小微企业,要加强联动,科学合理地对知识产权等进行确权和定价,持续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等环节,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高服务过程透明度。在降低企业金融服务门槛的同时,银行机构要加强信贷风险防控,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利用数字化技术工具,增强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管理。

强化正向激励和评估考核机制,深化贷款风险补偿、融资担保、尽职免责等政策机制。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提供小微企业贷款贴息和奖励。积极开展银政担保业务合作,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担保效率。推动银行机构持续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绩效考核和尽职免责等安排,增强支持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加强基层员工培训,有效保护基层从业人员想干事、能干事的积极性,科学判定从业人员是否存在违规操作风险。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国有大型银行要提升小微企业“首贷户”考核占比,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法人银行要用好、用足相关政策工具,改善金融服务的可负担性,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强场景开发,实现金融服务提质降本。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作者单位:中国银保监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共建平县委党校,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责任编辑:杨生恒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小微贷款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小微课大应用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小微企业借款人
贷款为何背上黑锅?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