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官话“愿意”的多情态意义研究

2023-05-30蒙晶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官话情态谓语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愿意”既可以作为实义动词,也可以作为情态动词。当它用作情态动词使用时,常表示做某事或发生某种情况符合心意,认为符合自己心意进而同意做某事,其后不能带名词性宾语。“愿意”所在句子的主语一般为有生命之物,所在句子的谓语是主语主动发出某种希望、意愿,此种“控制情态”的用法在东北官话中同样适用,且在东北官话的长期发展中,东北官话中的“愿意”逐渐由控制情态发展出提升情态。本文以诸多语言实例为本,对东北官话中“愿意”的多情态意义进行简单剖析。

二、“愿意”的控制情态与提升情态

在形式句法中,情态动词通常会受到主语的选择限制,并且可以分为提升和控制两种情态。黄正德等人在著作《汉语句法学》中指出,“那些具有提升情态的动词不会限制提升主语的语义内涵,准许任何与子句动词语义所兼容的主语。而具有控制情态动词的语义限制主语的语义内涵,要求主语具有意志性和感知性。”现代汉语中的“愿意”对主语的语义具有限制性,并且要求主语具有感知性与意志性,一般选择有生名词当主语,且必须是具有自觉意志的主体,如你、我、他、张三、李四,等等。因此,在普通话的应用中,“愿意”属于控制情态动词,例如:

1.李四不愿意做太剧烈的运动。

2.你愿意嫁给他吗?我愿意。

3.冬天地窖里的大白菜放不好就愿意烂。

在现代汉语的日常表述中,例3是一个错误的表达,因为主语“大白菜”本身不具有感知性和意志性,属于无生名词,并不是“大白菜”自己主观愿意烂,而是储存不好的话,大白菜就容易烂掉。因此,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冬天地窖里的大白菜放不好就容易烂”。然而在东北官话中,例3却是一个正确的表达。这是因为在东北官话中,“愿意”除了有在现代汉语中表示意愿情态的用法之外,还发展出了言者导向的情态用法。此时,言语行为句发展成了命题句,即“S愿意P”表达说话人对事件的认识与判断,此时的主语已经被剥夺了自觉的意志,并非意愿主体,说话人往往根据事件的状态与发展增加对事件本身的主观判断,因此,对是否指人或有生名词作主语基本没有什么限制。这里的“愿意”虽然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但其事实上的认知主体是说话人,句子中的“愿意”语义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容易/爱”等(不同方言区的使用偏好不同,有的也用“肯”“易”等,但是表达的语义大体相当,在此不做赘述),譬如:

4.患者身体免疫力低下,因此愿意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愿意=容易)

5.青春期时,小吴特别愿意长痘儿,小刚就不愿意长痘儿。(愿意=爱)

6.冬天地窖里的地瓜放不好就愿意烂。(愿意=容易)

从4-6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出,“愿意”最终所表达出的情态并不是主语“患者”“小吴,小刚”“地瓜”所要表达的主观意愿,主语“患者”“小吴”“小刚”“地瓜”的自主意志已经被剥夺,代之给句子主语赋予了说话人的意识。因此,应该是“青春期,小吴(的脸上)特别爱长痘儿,小刚(的脸上)不爱长痘儿”“地瓜放不好就容易烂”。也就是说,说话人针对客观事物发展的状态结果,给予自身的经验判断,根据常识主观推测“冬天地窖里的地瓜放不好就容易烂”等,以上例子皆属于言者情态导向。

三、东北官话“愿意”的多情态语义

(一)心理动词“愿意”

在东北官话的表达中,“愿意”是常用来表示心理的动词,表示的语义为“希望”,用来表达主体单纯的愿望,笔者记为“愿意1”,譬如:

7.这两部电视剧题材差不多,我更愿意你看《如懿传》。

例7表达的是主语单纯的情感愿望,主语个人的主动性以及自主意愿在事件中并未得到体现,所以“两部电视剧的题材差不多,我更希望你看《如懿传》”这种表达“希望”的用法,实际上保留了古代汉语“愿”表示“希望”的语义和用法,譬如:

8.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史记·秦始皇本纪》)

先秦时期,“愿”常用来表示希望对方有什么情况发生,此句解释为“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他们打乱诸侯的计划”。“愿”表示“希望”的含義,但这种表达“希望”的用法经常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使说话人带有一定的祈使意味。

(二)控制情态动词“愿意”——主语为认知主体

在东北官话的表达中,“愿意”也可以作控制情态动词,用来限制主语的语义内涵。此种用法与“愿意”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相同,句子的主语往往是为主动发出意愿的人,即认知主体,谓语事件由句子主语(施事)主导,是施事导向情态,笔者记为“愿意2”, 譬如:

9.一个人生活多好,愿意吃什么就吃什么。

10.觉慧带着一颗颤抖的心读了它,他极其感动地立誓说,他愿意做一个作者所希望的那样的青年。(巴金《家》)

这里的“愿意2”具有动力情态义,表主语的“意愿”,即主语有“意愿”使某一件事情成真,或者在一定条件下,谓语表达的事件有可能成真,其否定是在前面加“不”,用“不愿意”表示,譬如:

11.我看了看妻子,继续说:不是我不愿意,是我妻子不愿意。她不愿意,我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余华《空中爆炸》)

12.他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坐车。

13.旅行社不愿意冒险给旅客办理签证。

在此注意,例13的主语“旅行社”是一个无生名词,但此处的“愿意”并非是东北官话中的提升情态,主语“旅行社”和谓语“办理签证”关系密切,“不愿意”的语义指向应该是“旅行社(的人)”,因此,属于成分的省略。同时,“愿意2”的提问形式常常用“愿不愿意+V”或“愿意+V吗?”表示,很少使用“愿意不愿意+V”进行提问,譬如:

14.你愿不愿意为了面包放弃梦想?

15.你愿意去柬埔寨当汉语老师吗?

另外,“愿意2”和句子所在的主语人称存在选择自由度的区别,朱敏在研究中曾指出,“愿意”对主语人称也具有选择性。具体地说,在陈述句中,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和“愿意”的搭配相对自由。除此之外,第二人称与“愿意2”搭配的自由度就没有那么高。疑问句里,第一人称和“愿意2”的选择会受到限制,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和“愿意”的搭配选择就相对自由,譬如:

16.你愿意吃他剩下的东西吗?

17.你愿意娶她为妻吗?

18.他愿意去村口等父亲回来吗?

19.她愿意陪你去南方打工吗?

“愿意2”还可以组成“愿意V不V”的结构,用来表示“无论哪一种情况都随便,不关我事”并且带有不满的情绪。“愿意V不V”也常常省略“意”变成“愿(意)V不V”,表达“爱V不V”的无所谓,随你便的心理,例如:

20.反正我通知到了,你愿意去不去。

21.车在那儿放着,愿骑不骑。

例20表示,我把事情通知到了,你去或者不去都不关我的事儿,例21为车在那里放着,你骑或者不骑都可以,不关我的事兒。

(三)提升情态动词“愿意”——主语为认知客体

与现代汉语的表达不同的是,在东北官话中,“愿意”已不再对主语的语义内容有选择和限制,并允许任何与子句动词语相匹配的主语进行搭配组合。正如笔者在上文第二部分所提及的,句子已经不再强制地限制主语为能主动发出动作或意念的认知主体,而成为被说话人所观察的对象,即认知客体,笔者记为“愿意3”。首先,在东北官话中,“愿意3”句的认知客体经常是由没有自主意愿的名词代替的,比如“白菜愿意烂”“鞋愿意开胶”“衣服愿意脏”中的“白菜”“鞋”“衣服”等,即主语为无生名词,譬如:

22.裤子上的按扣总愿意开是怎么回事?

23.阴天下雨的,家里的土豆愿意长毛。

24.这种大旱的天气,玉米不愿意长粒儿。

例22中,“裤子上的按扣”和“开”中间有提升情态动词“愿意”,表示的是“裤子上的按扣容易开”,并不是说主语“裤子上的按扣”有了人的意识,能够控制“开”或者“不开”这个动作。例23的“长毛”也并非“土豆”的自主意愿,而是说话人根据前面的小句给出的条件“阴天下雨”,主观推测“家里的土豆容易长毛”。例24同样,“大旱的天气”,因此,说话人根据这种客观环境推断“玉米不容易长粒儿”,并不是“玉米”不想长粒儿。其次,认知客体也可以由有生名词来充当,但这和控制情态下有生名词作主语是有差异的。认知客体作主语的句子所表达的并不是主语本身的自主意志,而谓语部分也不会受到主语的主观制约,可以由自主动词充当,也可以由非自主动词充当,譬如:

25.他不经常锻炼,跑步老愿意咳嗽,也愿意心慌气短。

在这个例句中,主语“他”愿意“咳嗽”和“心慌气短”并非主语“他”的主观意愿,而是由于“不经常锻炼”这个客观因素存在,导致“咳嗽”和“心慌气短”这个结果发生。此时,谓语部分的“咳嗽”和“心慌气短”并不受主语“他”的主观制约,而是受客观因素限制而产生。最后,在东北官话中,“愿意3”句还经常出现在一整个事件作为主语的后面,用来表示说话者对整个事件发展状态或后果的判断与评价。譬如:

26.感冒快要痊愈的症状就是鼻子愿意通气儿了。

27.大热天戴口罩跑步愿意窒息。

这两个例子的主语都具有事件性,“通气儿”“窒息”这两个结果是说话人基于观察前文提到的事件,即“感冒快要痊愈的症状”“大热天戴口罩跑步”而做出的基础性判断与评价。例22-27中,“愿意3”的语义都涉及言者的主观猜想判断与评价,是对前文提到的一个命题的态度,所以,“愿意3”是情态导向为说话人。

(四)“愿意2”和“愿意3”的区别

在上文的描述中笔者谈到,东北官话中“愿意2”和“愿意3”有相似之处,它们的主语都可以由有生名词充当,谓语动词也可以具有主动性。然而在整句的形式构成中,却很难察觉二者的句子组成有何区别,那么如何区分句子的语义表达的是意愿还是认识呢?区别如下。

第一,句子焦点不同。事实上,“愿意2”与“愿意3”在句法上是有一定区别的。 “愿意2”所在的句子、句子焦点以及逻辑重音均在“愿意2”上,如下文例28,在朗读这句话时,也是将重音放在“愿意”上;而“愿意3”的句子,句子的焦点及逻辑重音在整个句子的条件或结果上,如下文例29中的“经常浇水”和“死”。

28.为了生活,我愿意承受苦难。

29.经常浇水,花愿意死。

第二,可省略成分的问题。“愿意2”可以省略其后成分,而“愿意3”不可以省略其后成分。这是因为“愿意3”句更加注重强调客观条件或是结果,而“愿意2”句子更加强调主语想要表达的情态。在“愿意2”句子中,“愿意2”之后的信息可有可无,不影响整句句意的表达,也不会使听话人产生歧义。如下文例30想要表达的是“我愿意娶她为妻”,将“愿意2”后边的成分“娶她为妻”省略后,句义并没有发生改变。而“愿意3”则不允准其后成分省略,如下文例31说“花愿意”就不行,“愿意”前后并无与其相兼容的成分,因此产生歧义,句子不成立。

30.你愿意娶她为妻吗?我愿意!

31.经常浇水,花愿意死不?花愿意。

同时,例31不合理还因为“愿意”的辖域是整个命题“经常浇水” ,而不是动词短语“愿意死”本身。 另外“愿意2”后是可有可无的旧信息,往往是前文提到过的或者对话双方都知晓的内容,而“愿意3”后是不可省略的新信息,若不出现其后成分,则会影响句义的表达。

四、结语

总之,从“愿意1”到“愿意3”,言者角色和行为的主体在整句频繁地发生变化,言者的自主意识与价值不断攀升。在东北官话“愿意”的多情态意义研究中,从“愿意1”还保留了先秦时期表达“希望”的古汉语用法,整个句子也只是表达主语单纯的愿望;到“愿意2”认知主体作主语,整句体现行为主体的意愿与主观意志,起到控制情态的作用;到“愿意3”句的行为主体及其自主意志被剥夺,代之以给认知客体赋予了言者的认识,达到了提升情态以及凸显言者情态的作用。“愿意”的语义也由主体导向逐渐转向客体导向,由说话者内心的主观愿望发展到对他人的要求希望,再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推测,使客观事物的发展状态与结果赋予了言者主观的意志判断。“愿意3”更能表达言者对命题为真的看法和态度。可见,从“愿意1”到“愿意3”所关涉的内容越来越多,情态动词的黏着性在不断增强,这也许正体现了其走向语法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越.基于“条件-结果”语义的意愿确定和认识盖然——以东北官话“愿意”为例[J].当代语言学,2022,24(05):750-763.

[2]王越.沈阳方言语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3]苏瑞丽.汉语情态动词“要”的意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0.

[4]李亚非.形式句法、象似性理论与汉语研究[J].中国语文,2014(06):521-530+575.

[5]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

(作者简介:蒙晶,女,硕士研究生在读,陕西理工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官话情态谓语
非谓语动词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非谓语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非谓语动词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西南官话中古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俗话说,官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