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风琴、管风琴音乐文化交流研究

2023-05-30唐晓博

音乐生活 2023年3期
关键词:风琴管风琴日本

关于风琴,从广义上说是众多管簧类的键盘乐器,包含很多种类,一类是美式吸入式风琴,其中包括有脚踏风琴、婴儿风琴、旋律风琴、客厅风琴、自动演奏风琴等很多种类。第二类是法国发展起来的吹出式簧风琴。第三类则是通过音管发响的历史悠久、体积庞大、音响巨大的管风琴。狭义上而言,在我国和日本,普遍称呼美式吸入式风琴为风琴,在当时的学校中广泛使用。本文将根据资料使用这些称谓,并无勉强统一之意。

一、日本风琴、管风琴发展概述

(一)日本风琴的发展概述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对西方音乐的接受是从风琴开始的。风琴的引进在日本的历史上,无论是在文化史上还是在产业发展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是日本最早制造的,也是那个时代制造最多的西方乐器,同时也是进口最多的乐器。这都源于日本义务教育中推广歌唱教育,并以风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1883年5月,在“文部省音乐审讯规则”中明确规定在唱歌课程中使用风琴。这件乐器被引入全国各地的小学,一步一步进入日本的公共教育领域。风琴国产化的成功时期恰好与小学引进唱歌科目的时期相吻合。这一点对中国后来的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1888年,东京音乐学校(1949年成为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开设了风琴专业,当时学校里还没有大型管风琴,只有采购自美国、法国的风琴和簧风琴。学校聘请的第一位风琴教师是鲁道夫·迪特里希(1861—1913),在任职6年的时间里,他的最大成就是将各学科优秀的毕业生送到欧洲深造,从而积蓄了后来东京音乐学校的师资力量。其中,岛崎赤太郎(1874—1933)曾赴德国莱比锡学习管风琴,回国后留校任教。他于1893年11月11日在本乡中央会堂举行毕业后的首次公开演奏,本次音乐会应该是日本人第一次公开演奏管风琴,可以看出,岛崎赤太郎是日本风琴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1899至1904年法国传教士诺埃尔·佩里(1865—1922)成为第二位风琴外教,与他的继任者楠见思三郎一起为学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904年之后,岛崎先生和楠见先生的教学时代一直持续到大正时期。另一方面,明治时代访问日本的外国基督教传教士超过800人,他们对风琴的传播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日本管风琴的发展概述

日本初期的管风琴大约是1884年在东京筑地的一座教堂里建造的。到了1917年,大约有10架管风琴,分布在7 座教堂以及晓星中学、立教大学和东京音乐学校之中,這些管风琴大部分在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中被毁坏。1932年,由日本乐器公司(现在的雅马哈公司)制造了日本国产的第一台管风琴,1941年安装在同志社女子学院。1953年波恩市送给广岛市一台管风琴。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管风琴的数量从战后10台左右增加到1985 年的300台,2002年超过了800台,再到今日的上千台。从1973 年NHK 音乐厅大型管风琴的出现,管风琴开始离开教堂安装在音乐厅里。

二、中日风琴、管风琴音乐文化的交流

清朝末年,随着新式学堂、师范学校、中小学校音乐课的陆续开设,中国的许多城市相继从欧美、日本购买大量风琴充实教学,风琴的传播范围日趋扩大。其中,大多数的风琴是从日本采购的,源于地域优势、价格优势,最重要的是留日学生与日籍教师的推广作用。之后,北京、上海相继建立了风琴厂,开启了国产风琴之路。有众和风琴厂、关记风琴厂、律成风琴厂等。其中众和风琴厂的厂长王肇桓曾在英国学习过风琴制造技术。“1906年,王肇桓以唯一制造风琴技术者资格,在中国开制造风琴业之端。由于光绪皇帝的提掖,国内各处纷纷觅购、转运,不消几年,该厂风琴便销行于全国。”[1]

(一)中国的风琴教育

从20世纪初开始国内各地师范学校陆续开设音乐班,起初,音乐班的内容只是唱歌,后来随着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这些师范学校在开设唱歌课的同时,还教授器乐演奏,其中最为常见的乐器就是风琴。实际上这类音乐班并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中小学、幼儿园的师资来进行教学的,对学生的演奏水平和演奏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1903年2月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上奏获准建立三江师范学堂(1905年改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开启了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先河。学堂将音乐科列为副主科,讲授风琴、钢琴、唱歌等,由日籍教师石野巍及本国教师许崇光授课。

1905年直隶师范学堂开设音乐课,聘请日籍教师近森出来治任教,使用的乐器均从日本购买。1905年严修在天津创办严氏蒙养院,是我国第一所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学校。聘请日籍女教师大野铃子任教三年,讲授音乐、风琴、钢琴等课程。所用风琴都是从日本购买的,修业年限为两年。“这批学生20 多人,三年后毕业,分别在天津、北京两地的幼儿教育机构中工作,是我国最早一批受过师范教育的幼教工作者。”[2]

1907年8月曾志忞、高寿田、冯亚雄等日本留学生在上海举办“夏季音乐讲习会”,讲授西方音乐理论知识及器乐演奏技能,设有风琴等乐器。此次活动是中国近代首次举办的社会普及音乐教育活动。

1908年直隶学务公所在天津创办附设音乐体操传习所,该所是政府创办的最早的一所培养音乐和体操师资的机构,创办人是日本东京音乐学校毕业的留学生李侨。聘请日籍教师村岗洋太郎教音乐,学制为一年。

1909年4月17日沈心工在上海务本女塾创办“乐歌讲习会”,由沈叔奎讲授关于风琴演奏的知识。

1919年吴梦非、刘质平等人自费创办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是我国近代第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目的的学校。风琴课使用的教材是吴梦非编写的《风琴弹奏法》。

1922年8月经萧友梅提议,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改组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这是我国第一所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培养了一批早期专门音乐人才。从招生简章中可见,设本科、师范科、选科三种,其中师范科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学制四年,乙种学制两年,钢琴(或风琴)学时均为每周一小时,学费为每年50 元。选科中的风琴学科,每年学费20 元。风琴授课教师推测为教授钢琴的杨仲子或俄籍德国人嘉祉。

1924年大连音乐研究所创办,分为初级部、中级部、高级部、应考部四部,均设有风琴科目。主要培养从幼儿园开始的儿童至报考东京音乐学校或报考小学音乐教师的人员。

1925年大连音乐学校创办,据《大连市》(1930年版)一书记载:该校是关东厅长官许可的唯一的私立音乐学校。设有本科、研究科、师范科,学制二年。聘请的风琴教师是增田信子和藤田喜三郎。

1938年吉林师道高等学校设立音乐班,专业课设有风琴课程,是从1 年级开始,每周1 学时,一年结业,任课教师是王恩显,使用教材是《风琴教程》上下册(赤岛编)。至1945 年,共培养音乐类师资约146 人。

以上整理的教育机构或社会普及活动并非那个时期的全部内容,主要是与中日风琴音乐交流有关内容的归纳。

(二)留日学生与日籍教师对风琴传播的贡献

中日间风琴音乐的交流是从清朝末年中国派送留学生至日本和日籍教师到中国任教开始的。从1896 年起中国陆续向日本派遣大量留学生,其中学习音乐的留学生人数非常少,但以萧友梅、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的一批人却成为近代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创始人,为西方音乐的引进与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1902 年至1920 年,在日本东京音乐学校留学并选修风琴的学生约有11 人,从前文中可知当时东京音乐学校的风琴老师是岛崎赤太郎和楠见思三郎。这些学生大多数回国后都在学校教过音乐课,对风琴音乐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一些来华的日籍教师们也为传播西方音乐文化,促进风琴在中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重点介绍近森出来治和大野铃子两位老师。

近森出来治毕业于东京音乐学校,于1905—1923 年在中国保定、大连等地担任音乐教师。1905—1909 年间在直隶省保定师范学堂教授歌唱、风琴等唱奏技能。曾因乐器匮乏专程回国采购十多台山叶(雅玛哈)风琴。于1906年上半年举办教学成果音乐会,其中风琴独奏有中国学生崔氏演奏《练习曲二首》,日籍教师寺本三二(在保定初级师范学堂任教)演奏《家》《進行曲》。1915年开始近森出来治任日系大连神明高等女学校音乐教师,1918—1923 年间兼任日系大连第一中学校和神明女高两校的音乐教师。他为中日音乐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野铃子在严氏蒙养院授课,根据学员接受水平的不同分别教授风琴。学员在结业时的最低程度可以弹奏进行曲,个别学生能够弹奏更有难度的作品。“从1905年到1908年期间,大野铃子共计培养学员20 余人。”[3]

(三)中国风琴教育使用的教科书

随着风琴在学校的快速传播,教学、演奏用的风琴教科书也陆续问世。

1904年5月,沈心工编辑的《学校唱歌集》第1集出版,书后附有风琴的使用法。1905 年曾志忞编写《风琴练习法》,是我国较早问世的音乐教学法及音乐技术知识方面的书籍。1911 年由铃木米次郎编撰、辛汉翻译的《风琴教科书》,曾经被师范学校和教会学校广泛采用。

1919年索树白编辑《风琴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发行。书中详述风琴的构造、踏板及增音机的使用法、手指运指法以及应用曲练习,是一本针对性很强的教科书,学生可以掌握初级的风琴演奏法,可尽快适应小学音乐课教学的需要。

1924年3月萧友梅根据1922年制订的新学制编著《新学制风琴教科书》(初级中学用)。书中介绍了风琴的种类和音乐基本理论,对于中学生和一般初学风琴者都是适用的教材。

1932年丰子恺编写《风琴名曲选》,由上海开明书店发行,书中精选了库普兰、巴赫、亨德尔、门德尔松、弗朗克、雷蒙等12位作曲家的18 首乐曲。

1935年吴梦非编写《风琴弹奏法》,由开明书店发行。本书依照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初中课程标准编辑,供作初中音乐科练习风琴的教本,包括有韦伯、莫扎特、门德尔松、贝多芬等人的40首作品及音栓的使用方法。

还有《新中华风琴课本》(朱穌典、徐小涛合编)、《师范学校风琴练习曲集》(周玲荪编写)、《新中华小学老师应用音乐》(高级中学师范科用,朱穌典编)、《风琴演奏法》(柯政和著)、《初等风琴教科书》(柯政和著)等等。

可见,清末和民国时期风琴在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许多师范学校中是必修科目,在很多中小学、幼儿园是乐歌课的伴奏乐器。学生在学习风琴的过程中能学到风琴演奏法、风琴伴奏法以及各种乐理、和声知识,在促进新音乐的传播、推动音乐教育发展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中日管风琴音乐文化的交流

中国的管风琴专业教育起步较日本是非常晚的,2006年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引进Rogers 管风琴,创建管风琴教学小组讲授管风琴课程。2016年上海音乐学院设立我国首个管风琴本科专业,2018年中央音乐学院增设管风琴专业,2019年浙江音乐学院开设管风琴专业,其他多所音乐学院的电子管风琴专业中安排有管风琴曲目的教学内容。日本目前有很多设立管风琴专业的院校,如东京艺术大学、圣德大学、洗足学园音乐大学、明治大学等。课程设置方面是非常完善的,如东京艺术大学管风琴专业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学生每周有一小时的专业课,每月一次不同专题的小组课。专业基础课程有即兴演奏、合奏课、器乐样式研究、器乐特殊研究、乐曲分析等。

1.中国留学人员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后共有5 位中国师生赴日本学习管风琴演奏专业,其中有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有国家公派的访问学者,有校际间的交换生。

沈媛(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管风琴演奏家)于2007—2011年在日本东京圣德大学攻读管风琴博士学位,师从松居直美教授。

张亚达(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作为2012年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东京艺术大学跟随音乐学部管风琴科主任廣江理枝教授进行为期一年的管风琴演奏指导研究。

唐晓博(沈阳音乐学院教授)作为2018年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同样赴东京艺术大学跟随廣江理枝教授进行为期一年的管风琴演奏学习。在日期间参加多场音乐会。2018年12月18日在明治学院礼堂管风琴音乐会,演奏巴赫《三重奏鸣曲第二乐章》BWV528。

李美乐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交换生,于2016—2017年在东京艺术大学跟随廣江理枝教授学习。

杨澈于2018—2020年在洗足学园音乐大学攻读管風琴硕士学位,师从荻野由美子教授。

2.日本来华教师

(1)水垣玲子教授大师班

已故的日本圣德大学管风琴博士生导师水垣玲子教授分别于2008年9月、2009年5月和2010年4月三次到沈阳音乐学院讲学,被聘请为沈阳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水垣教授针对“管风琴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管风琴的历史与发展”“巴洛克及巴洛克之前的管风琴音乐”“浪漫时期的管风琴音乐”作了专题讲座。极大地调动了师生们学习和研究管风琴的热情,对拓展沈阳音乐学院电子管风琴专业的教学新领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沈阳音乐学院管风琴演奏与教学的发展。

(2)松居直美教授大师班

2010年10月23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第一届北京电管风琴国际比赛”期间,松居直美教授举办了管风琴大师班。松居教授现为日本圣德大学管风琴教授。她针对巴洛克以前、巴洛克时期、浪漫时期管风琴的发展以及作品的演奏做了详细、系统的讲解。

2011年10月26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第二届北京国际电管风琴比赛”期间,松居直美教授再次举办了管风琴讲座。

3.日本管风琴演奏家来华音乐会

(1)山口绫规管风琴独奏音乐会(2006年12月11日,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曲目:巴赫《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547;莫扎特《G 大调吉格舞曲》KV574;莫扎特《F 小调幻想曲》KV608;巴赫《卡农变奏曲》BWV769;阿兰《连祷》;艾尔加《威风凛凛进行曲》。

(2)松居直美管风琴独奏音乐会(2010年10月23日,中央音乐学院综合楼201演奏厅)。曲目:欣德米特《第一号管风琴奏鸣曲》;巴赫BWV669、670、671和《c小调帕萨卡利亚舞曲》BWV582;当德里厄《A 大调圣母颂组曲》;弗朗克《大交响曲式的乐曲》Op.17。

(3)山口绫规管风琴独奏音乐会(2011年10月23日,中央音乐学院综合楼201演奏厅)。曲目: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565、《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547;勃拉姆斯《来自十一个合唱团的前奏曲》Op.122;阿兰《多利亚合唱团》;维艾纳《威斯敏斯特钟楼》;肖邦《分钟圆舞曲》Op.64-1;弗朗克《祈祷》Op.20;埃尔加《威风凛凛进行曲》。

(4)松居直美管风琴独奏音乐会(2011年10月26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曲目:斯韦林克《大公舞会》;匿名《达芙妮》;布鲁恩斯《来吧,异教徒的救世主》;布克斯特胡德《d 小调托卡塔》BuxWV155;巴赫《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545;《来吧,异教徒的救世主》BWV659、660、661;《F 大调托卡塔》BWV540。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日之间风琴音乐文化的交流主要发生在清末1900 年以后至抗日战争之前这30 多年间,而管风琴音乐文化的交流则发生在21 世纪了。由于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风琴这一乐器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但是并不能抹灭它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风琴在中国的推广与发展是深受日本影响的,作为学堂乐歌的重要辅助乐器,在全国遍地开花。沈心工、曾志忞、索树白、萧友梅等人和近森出来治、大野铃子等日籍教师不仅是为中国风琴音乐,更是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从管风琴专业音乐教育在中日两国的发展来看,日本要早于中国一百多年。从东京音乐学校1888 年开设风琴专业,聘请外教开始,尽管当时学校里并没有管风琴,教学用琴使用的是风琴,但是教材、教学内容都是管风琴的作品。时至今日,东京艺术大学的管风琴专业已经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教学的完善体系。中日两国间的专业交流是从2006 年才开始的,日本管风琴教授、演奏家们来华讲学、举办音乐会与中国师生赴日本留学、访学广泛展开。相信在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管风琴专业的教学与推广定会迎来美好的未来!

唐晓博 沈阳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李欣阳)

猜你喜欢

风琴管风琴日本
Prophylaxis with intraocular pressure lowering medication and glaucomatous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intravitreal anti-VEGF therapy
日本元旦是新年
和声在电子管风琴即兴演奏中的应用研究
探寻日本
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演奏技巧的对比性研究与思考
口风琴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口风琴带来快乐
七问管风琴
《黄金时代》日本版
我爱吹口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