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与灯笼

2023-05-30徐新林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罐头灯笼

灯笼,映照着喜庆,寓意着团圆。犹记得孩童时期的我,提着父亲制作的灯笼走街串巷、放鞭炮、吃糖人,在灯笼的陪伴下度过儿时的春节。这些经历,成为至今抹不去的记忆。

那时,我家住的是铁路连脊的公房,家家都盖个门斗,不仅增大了面积,里边还是一个冬暖夏凉的小仓库。父亲在大门两侧安装了两个专门挂灯笼的架子,每到过年就挂上自己做的各种灯笼,一眼望去,煞是好看。

每逢腊月,父亲就要开始琢磨做灯笼了。他做过许多灯笼,有椭圆形的纱灯、六角菱形的宫灯,还有用水梢、喂得罗制作的冰灯,而其中最难做的,是七彩旋转的走马灯。这种灯笼制作起来有点烦琐。父亲用板条固定骨架,板条的尺寸也很有讲究,对接的地方要分毫不差,上下还要对称,我从心里佩服父亲高超的技艺。

还是孩童的我,就像崇拜英雄一样仰慕做灯笼的父亲。

那时候的冬天格外寒冷,一出室外,顿时就感受到凛冽的北风无情地吹在我和父亲的脸上,像刀割一样疼。父亲把我捂得特别严实,头戴狗皮帽子,身穿大棉袄,手戴棉手闷子,脚穿棉水靰鞡。我们爷俩缩紧脖子,紧紧地裹上外套,可还是觉得冷。从家出来,沿着铁路线往前红阳老孙家房后的松树林走去,父亲和人家商量好了,于是砍了一根四米多高的松树杆子,把树丫子砍掉,树头也砍掉,拾掇利索,父亲扛着往家走。我用一根绳子拽着几个翠绿的松树枝子,历尽艰辛后终于到了家。父亲用八号线把绿树枝捆绑在松树杆子的细头上,生怕让大风刮掉,还多勒了几下子,捆绑在当院子的障子上,用一个滑轮,一根尼龙绳,把大红灯笼吊了上去。

父亲的木工活计很不错,他用锯把板子旋成两个圆形,以细砂纸打磨,再准备一些薄铁条片,用細小的钉子固定下来,中间则拿两根铁丝把上下两个圆形木板拉紧,使铁条片成弧形,灯笼的架子就这样成型了。然后用红纸或者是红绸子,一张一张地往架子上贴,再剪些图案、福字粘上去,灯笼糊上一圈红纸后,再把金黄色的皱纹纸剪成尺寸正好的穗子,随风飘动着,粘在灯笼的底座上,仿佛多了一缕金胡子,最后把电灯头挂好,一个完整的灯笼就做好了。每逢除夕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把灯笼点亮,庭院里悬挂的父亲做的大红灯笼,总是最先吸引我的目光。

父亲还常用水桶来做灯笼,大大小小的水桶在父亲手下绽放出别样的风姿。首先把水桶刷洗干净了,灌上纯净的自来水,放到零下二十几度的院子里,注意别放偏了,水桶上面放一个空铝盆,当作放蜡烛的口,记得要及时观察,不能一觉闷到天亮,那就冻实了。观察冻好了,就用一盆热水转圈地浇水桶的四周,等到化了一层,就可以把冰桶拽出来,把空铝盆拿掉了,等到把里面的冰水倒出来,再进行冷却后,坐在适当的位置,放上蜡烛,一个木桶做的灯笼就闪亮登场了。

那时家里买不起冰箱,父亲还用这种办法制作过大的天然冰箱,里面放点肉、馒头、豆包、冻豆腐啥的,我在心里暗暗地夸父亲,真有办法。

父亲不仅做花灯是一绝,做手提灯也做得十分精巧。那时逢年过节,前后院的小孩子都凑到一起,不是放鞭炮,就是提着灯笼挨家挨户串门子。父亲给我做的手提灯,有的用小水桶,有的用喂得罗,有的用罐头瓶子,外形相当别致,使我受到了其他小孩子们的羡慕。

我还记得那年流行吃罐头,据说吃桃罐头能消灾辟邪,于是家里攒了一些罐头瓶子,都扔在了外面的雪堆里。

父亲就琢磨用木座和罐头瓶子做一盏罐头灯笼给我玩。为了获得完美的灯罩,他从户外捡回挂着霜雪的罐头瓶,然后飞快地将一瓢热水浇下去,这样,它的底儿就会很快脱落。这样取灯罩并不容易,有时一瓢热水下去,它整个就碎了,只能弃了;有时,那罐头瓶子又表现得顽固倔强,热水泼来,纹丝不动,每每这样,父亲只得再跑回雪地中,去翻找新的罐头瓶子。

在父亲制作灯笼的过程中,我会在一旁帮忙,我虽然不会干细活儿,但也能帮点小忙,递个剪子,拿个糨糊啥的。

父亲在做灯笼时问我:“儿子,你知道灯笼是怎么来的吗?”

我说:“这谁不知道,是大人们用手和工具一点一点地做出来的呗。”

父亲语重心长地说:“我是问你,灯笼的由来,你知道远古的时候,先贤们怎么想到每逢过年过节,挂大红灯笼的吗?”

我摇了摇脑袋,天真地反问父亲:“那个时候有电吗?有大红纸吗?”

父亲笑了笑,解释说:“关于灯笼呀,有几种有趣的传说,其中都寄托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眨了眨眼,瞧着他。打开话匣子的父亲接着说道:“有一种关于打灯笼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乡邻和牲畜,乡邻们就组织起来去围捕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了路而降落人间,由此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天将在正月十五到人间去放火,把人间的牲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跑到了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乡邻。一个聪明人想出了一个法子,让全屯子的人在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人间一看,发觉火光一片,响声震天,之后连续几天都是如此,以为自己的旨意得到了执行,就此作罢。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大红灯笼,以此作为纪念和庆祝。”

听到这样的民间传说,小小的我却寻思着,天帝的女儿真是善良,长大了,要是娶一个这样的媳妇该多好。感叹的同时,又晃动着小脑瓜,自言自语地说:“爸爸,你不是说还有别的传说吗?”

父亲喝了一口水,又说道:“那是章回小说《封神演义》里讲的,传说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己却没有什么司职,只有在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个替班。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了,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人们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点灯笼的习俗。”

“哦,知道了,那每年元宵节,都要给已故的爷爷送灯,也是可怜我爷爷没地方待吗?”我问父亲。

父亲嘿嘿笑道:“在我小的时候啊,每逢元宵佳节,你奶奶就在家里做面灯,灯的形状类似碗盏,俗称‘灯碗。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插上用棉絮缠裹的高粱秸秆做成的灯芯,再往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送到倉库,猪、马、牛的圈门旁,还有井台、碾磨坊,送到大门旁、大路口等处。这算是祭奠祖先和长辈们的一种方式吧,不是你爷爷没地方待了。”

“那么,今年元宵节,我也要捏几个面灯给我爷爷奶奶送去。有一年,奶奶怕我冷,还给我做了一件大棉袄呢!”我冲父亲说。

“对,燃灯思亲,祈祷先人保佑我们一家人在新年里一顺百顺。”

说着聊着,竟然勾起了我满满的好奇心。

“那年去江边,你放那个‘许愿灯也有讲究吗?”我问父亲。

父亲说:“那也叫‘孔明灯‘天灯‘祈天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手工艺品,在古代多作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施放。我们老家也有这种习俗,在元宵节里,来到祖宗坟头放飞一只、两只许愿灯,寄托着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和新春佳节的美好祝愿。”

听着父亲的讲解,我还是纳闷。那时没有电,只有蜡烛,那么高的杆子,怎么点亮蜡烛呢?要是来大风,下大雪,不是把蜡烛吹灭了吗?

父亲说:“孩子,这是传说,你懂吗?什么是传说……”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接着,父亲又说:“其实,真正有打灯笼,扎彩灯,元宵观灯习俗的,还是起源于汉朝初年。到了唐朝,唐明皇在位期间,元宵节的时候还要办灯展、猜灯谜,为了庆祝国泰民安,能工巧匠们扎结各种各样、五花十色的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赏花灯的风气,至今仍广为流行。”

我瞧着父亲,感觉真好玩,不仅参与了灯笼的制作,还听了许多关于灯笼的故事。

在除夕的夜里,两排冰灯,一排三个,还有两只宫灯,在高高的大红灯笼的引领下,将我们家的小院映照得一片通红,就连看门的小狗也被照得一身喜气,蹦来蹦去地围着我,换来仨瓜俩枣的食物奖励。

在我看来,父亲的手不仅是一双做灯笼的巧手,更是支撑我们家庭的能手。父亲在单位是会计,打算盘儿,分毫不差。小时候去父亲的办公室玩耍,我瞪着小眼珠,瞧着圆珠笔在父亲的指尖上蹦蹦跶跶地跳舞,旋转着就是掉不下来。父亲还会剪纸,过年了,弄一张红纸,上折下叠,在手里摆弄一会儿,用剪刀东一剪子,西一剪子,不一会儿,一个窗花就形成了,有的像花,有的像草,有的像小兔子,有的像鱼……

父亲不经意间教会了我做很多的手工艺品。我喜欢父亲的手,更喜欢父亲。

可惜,这样的年,这样美好的回忆,一去不复返了,父亲再也不能给我糊灯笼了。

今年的春节,我带着母亲来到三亚,灯笼则是在淘宝上购买的,亚克力材质,是二○二三年最新款的LED七彩旋转走马灯。看着那熠熠闪光的灯笼,虽然比父亲做过的走马灯更加精致,却终归少了一丝家的韵味。《牡丹亭》中那句最著名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不止一次在我的心中回荡。

好在童年的时光依旧烙印在心里,虽人事已故,但余香尚存。虽然光影渐渐消逝,但仍有一脉烛火在记忆中跳跃,让我在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是在极寒的东北,还是在四季常青的南国,依然怀揣着往事赋予我的温暖,并激励我在新的一年里继续阔步前行。

作者简介:徐新林,笔名风行水上。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诗词学会会员,有多篇散文、随笔、游记、诗歌、小小说发表于报刊和网络平台。

(责任编辑 象话)

猜你喜欢

罐头灯笼
“红”“星”灯笼鱼
请带只灯笼走吧
阳光罐头
为战争而生的罐头
糊灯笼
鸟与灯笼
挂灯笼
挂灯笼
吃剩的罐头怎样保存
阿佩尔与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