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精神探究

2023-05-30袁业虎胡冰

会计之友 2023年3期
关键词:审计监督

袁业虎 胡冰

【摘 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及理论对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秉承了党的精神,主要有坚守初心、听党指挥、忠于使命、依靠人民四大精神。坚守初心是审计监督的根本立足点,听党指挥是站稳审计监督人民立场的政治保障,忠于使命是坚持审计监督人民立场的内在要求,依靠人民是坚持人民立场的根本特点。党的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核心和灵魂,传承党的精神对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审计监督;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

【中图分类号】 F239;F830.59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3)03-0116-09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向社科界提出了“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大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秉承了党的伟大精神,在审计监督领域延伸了党的精神特征。

审计是中国共产党基业长青的重要法宝,而制度建设是审计工作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1 ],进一步挖掘百年审计监督史中体现的党的精神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从理论意义来说,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题中之意,然而,尚未有学者从传承和发展党的精神角度探析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理论的路径。从现实意义来说,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推进,审计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析百年来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中体现的党的精神,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要求。

党的精神在审计监督领域的体现方面,方宝璋(2013)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审计经验(包括党委对审计工作的重视以及实行审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等)是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关键;朱灵通、何瑞铧(2018)认为,革命根据地时期审计的群众路线体现在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参与审计组织、发动群众检举贪污浪费等方面;张晓玲、魏明孔(2019)认为,革命根据地审计监督是根据地反贪污腐败、反浪费的重要手段,审计监督制度的创立与实施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执政的信用。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方面,朱殿华(2019)认为,历史维度是认识和理解国家审计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国家审计制度始终是顺应着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历史逻辑;王会金(2020)认为,要完善审计监督体系,一是始终坚持党统一领导这一根本保证,二是坚持做到全面覆盖这一根本要求,三是牢牢把握权威高效这一根本标准;陈骏(2020)从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视角探讨了如何更好发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马轶群(2020)分析了完善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作用的三个方面。

本文在借鉴以上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查阅梳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相关人物史料、制度史料,将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体现的党的精神研究拓展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一步挖掘和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体现的党的精神特征,以探究党的精神对审计监督工作的巨大历史促进作用,探寻党的精神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及国家治理体系的路径。

二、审计监督精神一:坚守初心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是党一切事业的中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党的红色基因,体现出一切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精神。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后,进一步发展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审计监督,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革命战争年代的审计监督实现、维护、发展人民利益

革命战争年代,审计监督的人民立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保证革命战争胜利是审计监督根本任务;第二,减轻人民负担是审计监督重要目标;第三,使用集体经济资源的单位是重要审计对象。

1.保证革命战争胜利是审计监督根本任务

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指出,现在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 2 ]。在革命战争年代,审计监督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最终取得革命胜利这个根本目标开展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该条例第一条指出,制定本条例是为着保障苏维埃财政政策的充分执行,使财政收支适合于目前革命战争的需要[ 3 ]。鲜明地表达出苏区审计“为着革命的胜利”的工作宗旨,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审计监督的人民立场,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陕甘宁边区,审计机构的设置几经变动,审计阶段性的重点任务有时是对贪污浪费的监督检查,有时是对党和政府经济政策贯彻执行的检查,但始终以保证革命的胜利为最终目标。这一点在当时的审计制度中也有所体现。1948年10月的《陕甘宁晋绥边区暂行审计条例》第一条明确指出:本条例是为更合理的审计财政收支、贯彻统筹统治、发展国民经济、加强支援解放战争的目的而制定之[ 3 ]。表明审计监督是以支援解放战争、支援革命为工作宗旨的。

2.减轻人民负担是审计监督重要目标

对于经济工作,毛泽东指出,“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与革命战争的积极性……就需要进行经济方面的建设工作”[ 1 ]。改善人民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33年9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第四十九次会议制定了新的财政计划,指出将财政负担放在剥削者身上、依靠工农的革命积极性帮助国家财政,以这两点为原则提出将来六个月财政收付计划,并作出不能多用一钱的决定[ 3 ]。同时,苏维埃政府加强审计以配合反贪污反浪费斗争和节省运动,为的就是最大效率使用物资,以减轻民众负担。在陕甘宁根据地,为了节制贪污浪费问题,党中央加强了审计工作,把减轻人民负担作为重要的审计目标。如,1946年3月晋察冀边区发布的《关于各级委员会之基本方针与组织》中提出,各级审计委员会的基本方针是严格财政收支,坚守财政制度,避免浪費,减轻人民负担[ 4 ]。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审计工作也贯彻这个指导思想。如1948年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公函通知》明确提出:审核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务求财政金融运用得当,人民负担公平合理……

3.使用集体经济资源的单位是重要审计对象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营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 1 ]。苏维埃政权内的国营经济是发展到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审计监督把国营企业作为重要对象,体现出苏区审计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维护。1934年3月,中央审计委员会分别对中央印刷厂、造币厂、邮政总局、贸易总局、粮食调剂局等企业进行了审计调查,并将审计报告《中央审计委员会审查国家企业会计的初步结论》在第169期的《红色中华》上发表。根据该审计报告,中央印刷厂“只知道收来的钱都用光了,而且每月的开支,似乎还向国家领过钱,但没缴过钱给国家”;邮政总局“二月份邮局工人节省和募捐达二千余元”“如果如此巨款,竟被吞没了,这是谁应负的责任”。对此,中央审计局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得出“我们苏维埃的国家企业是簇新的发展的形势,但因上述的缺点,还未能得到尽可能应有的进步”的结论[ 5 ]。此外,审计委员会还从生产计划、节省运动等方面,对企业的成本核算情况进行了评估,这是对国家企业管理效益的把控,体现出对发展国营经济的思考和探索。川陕根据地审计工作的一大重点是对经济公社、工农饭店、国营药店等国营商业和各地合作社的审计。对国营商业机构,要求及时制定预算并上报,由审计部门严格审查后划拨资金,还派专门的巡视员常驻经济公社监督账务;对合作社,要求及时算账并接受审查,发现有些合作社整年没有算账,及时要求“按期算账分红”[ 5 ],体现出对集体经济资源的重视。

(二)新中国的审计监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领导和发展了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场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为根本立足点,以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重要内容,关注群众切身利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1.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审计监督基本立足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审计监督职能不断深化和发展,由最初的维护财经法纪、财政监督,发展到加强宏观调控、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发展到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和预警,始终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1992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要从宏观着眼,对审计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促进政策、法规的完善和改革的推进。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审计监督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成为国家利益的捍卫者、经济发展的安全员、深化改革的催化剂。2014年以后,审计署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等开展跟踪审计,提出加快建立清单制度以“限权”“明责”等建议,推动了“放管服”改革的深化。2015年12月出台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明确完善审计制度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机制。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审计工作进一步与国家治理相适应。例如,在金融审计领域,对金融监管部门、重点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实现了跟踪审计全覆盖,关注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资产变化、债券市场管理等方面情况,及时发出风险预警,推动监管的加强。

2.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审计监督重要内容

国资国企的保值增值对我国践行社会主义道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审计监督将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资国企保值增值作为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审计机关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重点,紧密配合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化企业审计。党的十八大以后,审计监督工作服务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要求完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体制机制,做到国有企业、国有资本走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不留死角。为了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审计机关积极创新审计方法,稳步推进实现企业审计全覆盖,促进企业体制机制完善。2021年,新修订的《审计法》进一步增加了对国有资源、国有资产审计的相关规定,审计监督对国资国企的监督范围进一步扩大。

3.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审计监督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对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天然的敏感性。改革开放之初,因制度体系的不完善,经济领域各种违规违纪、欺骗造假的行为较多。审计署成立不久,在部署全国审计工作任务时就提出要维护消费者利益。1985年3月举行的第二次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指出,审计机关在纠正新的不正之风中,重点要抓以改革为名严重违反政策规定和财经纪律、损害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问题[ 6 ]。之后,审计机关陆续在多个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进行了审计,发现了较多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党的十六大以后,审计机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等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党的十八大后,审计机关对民生领域的关注突出表现为持续组织开展扶贫审计,推动打好脱贫攻坚战。

三、审计监督精神二:听党指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心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审计监督听从党的指挥,服务于党在各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实现党政治影响力的重要抓手,是保证党的各项政策方针贯彻落实的有力工具。

(一)革命战争年代的审计监督是党政治影响力延伸的重要抓手

在革命战争年代,审计监督高度配合党的指挥,以党的思想为指导,严格检查监督各项政策方针的落实,提高了党的领导力、组织力,是党权力的有效延伸。

1.审计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完善

审计工作的起步、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为了监督产业工会的财政收支,建立了带有审计性质的机构。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当月,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明确要求组织审查委员会[ 3 ]。1934年2月,毛泽东签发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提高了苏区审计委员会的层级,并规定审计委员会由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任[ 3 ]。1940年1月,林伯渠等签发《边区财政经济计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中财经部审计处的职权,负责审查党政军一切财政经济”[ 3 ]。1942年1月,陕甘宁边区审计处提交给政委会讨论的工作报告提纲中指出审计工作需要加强,“若喻财政金融为国家命脉,则审计工作当为心脏”[ 7 ]。此外,党的重视给了审计工作有力的支持。根据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在苏中三分区负责过审计工作的同志回忆,“党委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有力支持,如亲自写信给我们去有关单位检查账目,亲自听我们的工作汇报,对我们的工作及时给予指示,从而使我们产生搞好工作的信心与勇气”[ 3 ]。

2.审计重点任务服从党的中心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自诞生起就是为党的革命任务服务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经济委员会的审查部和经济审查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后设立的最早具有审计性质的经济监督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为了保障经济斗争所必需的物资基础,审核俱乐部工会经费的开支。1933年9月,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为保障前线红军的物质资源,苏区政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节省运动。苏区中央审计委员会对中央各部门、各军事机关等进行预算决算审计,“在裁减军政机关不必要的随意浮开预算表中,仅仅十二月份已经节省了二十万元以上”[ 3 ],有力配合了节省运动的开展。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应对空前的财政危机,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精兵简政。边区政府审计处认为审计“不但需要详尽的调查研究,而且需要能以精密计算具有政治远见、把握政策适当的解决问题”“工作方向应当为深入的调查研究,精密而又系统地收集材料,切实而周到地了解情况”“找出生产自给的规律,发现好的、坏的具体情况”。1946年7月,《山东省各级粮食机构组织条例》更是明确规定负责会计审计的总局第三科的职能包括“关于严格与改进粮草开支制度之研究事项”[ 3 ]。以上体现了审计监督工作对党的中心任务的高度配合。

3.审计实践融合党的思想路线

只有站在政治高度看待问题,才能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有更透彻的领会,才能在审计具体工作中更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1943年9月,晋冀鲁豫边区审计会计干部培训班开学,边区粮食局王局长在讲话中谈到审计会计工作不好的原因时提出对“人民性”认识的缺乏:“第一,忽视财产,不了解财产是人民的,要对人民要负责任;第二,不知道公营企业不是私人个人买卖,而是为人民服务。”[ 3 ]可见,他认为对“一切为了人民”这个党的思想路线的把握是提高审计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已经胜利在望,如何搞好财经工作、审计监督工作如何发展,成为党思考的问题。一份《审计工作方案》体现了当时党的领导人对审计监督工作发展前途的思考:“我们认为审计工作其发展前途应该成为将来国家监察机关的一部分。这个机构,必须是真正的人民代表来参加组成。它的工作绝对向人民负责,它代表人民,有权监督和检查整个国家财政经济建设以及多种财政经济方面的措施。”[ 3 ]可见,审计发展的思路跟党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建立中国人民自己的国家的思路是一致的。

(二)新中国的审计监督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重要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审计机关不断加强自身基础建设,提高审计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并紧密围绕党各阶段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切实保证党的政策方针贯彻落实,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1.党的部署要求是审计工作发展方向和总纲

1983年9月15日审计署正式成立后,以党的部署和要求为审计工作发展的方向和总纲。党的十三大提出要适当加强审计等部门,提高政府对宏观经济活动的调节控制能力;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强化审计和经济监督,健全科学的宏观管理体制与方法。审计机关在党中央的指示下,实施调整工作方针,将审计工作重心逐步由企业审计转向财政、金融、重点投资项目和重点企业审计,开展了向“内部控制、经济效益”延伸审计。党的十六大要求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求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时,发挥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此后,审计机关努力探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途径、新方式、新举措,积极履行法定职责,大力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注重发现大案要案线索,促进加强宏观管理和廉政建设。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在党的全面部署和大力推进下,审计机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等历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在推动党中央政令畅通、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方针是审计机关中心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作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4年3月,时任审计长于明涛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审计监督要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财政经济状况、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作出贡献。此后,审计机关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了财务收支审计、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专案审计等。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进一步改革计划、投资等专业部门的管理体制,强化审计和经济监督,健全科学的宏观管理体制与方法。为此,1992年12月,时任审计长吕俭培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审计机关要成为高层次的综合财经监督部门,审计机关要在监督中了解和反映执行中的问题,促进其改进和完善[ 6 ]。党的十六大后,党的中心任务是带领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3年1月,时任审计长李金华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6 ]。党的十八大以后,审计机关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持续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深化“放管服”改革等重大政策,开展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着力推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

3.思想上政治上忠诚于党是审计人员首要素质

审计署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在审计队伍建设中特别注重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1983年9月,时任审计长于明涛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局长座谈会上指出:要选配在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精通业务、敢于斗争的业务骨干,坚决不能让“三种人”进入领导班子,要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质好、精干内行的审计队伍[ 6 ]。1998年,审计署党组以“治散、治浮、治骄”为核心开展机关思想作风整顿。2008年9月,审计署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促进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党的十八大以后,审计机关党的建设和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推进。2016年,审计署以“坚定理想信念”“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等12个主题开展学习讨论,并举办了3期专题培训班,全署1 000多名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在“正心修身”“培根固本”“补钙壮骨”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2020年9月,《审计署关于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的意见》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党组(党委)强化领导和把关作用,确保审计干部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

四、审计监督精神三:忠于使命

审计监督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反贪污、反浪费、反腐败重要工具诞生的,是党的重要监督手段,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服务于党的建设的重要使命。在革命战争年代,审计监督从专业经济监督角度,发现党的建设的不足和缺陷,是促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审计监督不断探索支持党风廉政建设的新途径,在全国掀起“审计风暴”,推动一批大案要案的查处,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一)革命战争年代的审计监督是加强党的建设重要手段

在革命战争年代,审计监督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手段,带有配合党的建设的天然使命,通过反贪污、反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等,审计监督对党尽忠、为党尽责,成为党反腐倡廉的利剑。

1.配合党的建设是审计工作重要内涵

革命战争年代,反贪污反浪费是审计监督工作的鲜明特色。这一点在许多审计文件中都有明文规定,例如:1934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开宗明义指出,裁判检举对贪污浪费的行为是制定本条例的目的之一;1939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规定,审计处掌管关于贪污、舞弊及浪费事件之检举事项;1942年4月《晋冀鲁豫边区岁入岁出审计规程》第二条明确,一切收入非经审计核准不准征收,一切开支非经审计审核不准动支,违者以贪污论处;1946年3月《太岳第四专署一九四六年审计制度》中关于审计任务的规定,第一条就是掌握支出概算等的检查与防止贪污浪费;1948年3月《陕甘宁晋绥边区暂行审计规程》明确指出,各级审委会之一般职权包括“关于贪污浪费及收支不合理等行为之清查与检举”等。[ 3 ]许多领导人都认识到遏制贪污浪费离不开审计监督。比如,1943年,粟裕在谈到贪腐问题时认为,肃清贪污浪费现象要建立严格的审计工作,在党内进行教育,并开展思想斗争,对贪污浪费的人,给予一定的处罚,甚至不惜做流血的斗争等[ 3 ]。

2.助力党的监察是审计机构天然使命

审计监督是党的监督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党的五大成立监察委员会后,中央领导机构中设立了中央审计委员一职。1928年党的六大着重讨论了党内财政监督的问题,并通过新的党章对党的监察工作作出调整,明确提出要设立中央和省县市审查委员会来监督各级党部之财政、会计及各机关[ 8 ],大会还成立了由刘少奇任书记的中央审查委员会。这是党将审计监督纳入监察制度体系的开端。党的六大之后,中央机关曾一度设有审计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包括行政监察、审计监察及司法监察等在内的监察制度体系,审计监督开始与党的监察工作密切配合。1934年,黨的六届五中全会选举了党的中央审查委员会,加强了对党内经费的审计监督。转战陕北之后,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体系由党内监督、参议会监督、行政监察、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六个部分组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来源。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1948年拟定的《审计工作方案》第一次明确提出“审计工作其发展前途应该成为将来国家监察机关的一部分”[ 3 ],清晰地表明党将审计监督纳入国家监督体系的思路。

3.增进党的净化是审计监督显著成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赢得苏区人民对党的支持和信任,苏区政府亟需树立廉洁政府的崭新形象。1932年苏区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开始进行大规模、深入持久的反贪污浪费斗争,并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工农检察机构。1933年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后,开展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及专项审计,配合监察机关查处了一批贪腐人员。1933年12月,工农检察部副部长兼审计委员会委员高自立亲赴瑞金查处该县财政部会计科长唐达仁贪污案。1934年,审计委员会查出了中央印刷厂会计科长杨其兹“付账与清算的数目不对”贪污170.332元,军委印刷所会计科长路克勤多开工人工资、多报工人米贴与伙食吞没公款40余元,中央造币厂会计科长凌全香贪污公款210.678元的事实[ 5 ]。中央工农检察部以此为依据,核实了这三个单位会计科长的贪污行为,杨其兹、路克勤、凌全香分别受到审判和处理。审计在经济监督方面的专业作用为监察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二)新中国的审计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审计监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维护财经纪律、助力党风廉政建设始终是重点工作内容。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提出和推进,审计监督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审计机关在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中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1.揭露违规违纪线索是审计监督助力反腐的重要方式

审计署成立后,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将维护财经纪律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为1983—1987年的全面整党提供了助力。从1993年开始,党中央每年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并逐步确定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反腐败三项工作格局,强调了审计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十六大后,审计机关进一步强调“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发现大案要案线索”等审计工作指导思想。《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在明确审计工作指导思想时,提出要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在明确审计工作主要任务时指出要继续严肃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和经济犯罪,惩治腐败,推进廉政建设。党的十八大以后,审计监督更加深入地贯穿到党的建设工作中,《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等许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文件中都设置了审计监督方面的内容。

2.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监督管理干部的重要手段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审计监督在反腐倡廉中作用的重要探索。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标志着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初步确立。党的十六大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各地全面推行。200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正式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2015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配套文件,明确完善审计制度的核心是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019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经济责任,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着经济责任审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推开。

3.全面融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审计监督重要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之后,审计监督的独特作用被重视起来,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党和国家不但在众多关于党员队伍建设、党政干部监督管理的制度中设置了关于审计的条款,而且在关于公务员、事业单位领导人、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农村基层干部,以及教育、医疗等机构重要领导人员的管理制度中也有审计相关条款。比如2001年9月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强化预算管理和审计监督,经费按预算支出,不得随意追加;2010年11月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发〔2010〕19号)第十九条明确,应当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追究的情形包括放任、包庇、纵容下属人员违反审计、统计等法律法规,弄虚作假的;2016年10月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发现党的领导干部涉嫌违纪的问题线索,应当向同级党组织报告,必要时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并按照规定将问题线索移送相关纪律检查机关处理。此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规定》,以及关于公务员调任、离职等的制度规定也将审计工作纳入对干部的考核范围。

五、审计监督精神四:依靠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力量。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体现和国家性质的根本要求。能够充分动员群众,实现群众力量的优化整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审计监督坚持依靠人民开展工作,不断探索联系群众、动员群众的新方法、新途径,让审计监督工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革命战争年代的审计监督畅通群众参与的路径通道

在革命战争年代,紧紧依靠群众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成功的保证。在战争年代,人力、物力都极端紧缺,审计监督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离不开群众的大力支持。审计监督利用和动员群众力量主要从审计人员由群众推选、审计工作向群众公开、审计机构利用群众力量这三方面体现。

1.审计人员由群众推选

工人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机构的人员就是由群众选举产生的。1926年3月,省港罢工委员会通过审计局组织法,其中第三条规定,审计局共设委员十一人,由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选出[ 3 ],这表明审查工作的根本权力属于工农群众。土地革命时期,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农监察委员会拥有对财政经济收支的综合性监督审查权,该委员会是由工农群众在群众大会上选举出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合作社经济在红色政权的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1932年4月,合作社成立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事务及财务。为了监督和检查管理委员会的工作,社员大会选举五至七人组成审查委员会,定期召開会议开展审查监督工作[ 5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审计对土地革命时期的审计有许多继承和发展,其中就包括对审计人员的安排。比如,1946年5月,山东革命根据地出台规定指出,为了加强国库管理,撙节使用革命资材,行署决定在未设审计工作的机关,可民选审计委员会,由三至五人组成,负责审计检查开支合理与否[ 5 ]。

2.审计工作向群众公开

审计结果公开是增进审计监督效果、落实审计成效的重要方式。这个制度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时期就具备雏形。1923年4月,安源工人俱乐部第一届最高代表大会决定组织经济委员会,并通过《经济委员会简章》,规定经济委员会审查部负责审查经济收支,并且审查结果要向全体部员公布,接受监督[ 4 ]。1934年2月,苏维埃政府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设立了中央审计委员会。在阮啸仙的领导下,中央审计委员会开展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以及专项审计等,先后向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提交了《中央审计委员会审查三月份中央政府预算的总结》《中央审计委员会审核粤赣省三月份的预算的总结》《中央审计委员会稽核瑞金经济开支的总结》等审计结果报告,同时还将这些报告在当时重要的党媒——《红色中华》上予以公布,开了审计结果向媒体公开的先河。1943年11月,刘瑞龙在谈到整顿粮政问题时指出,为了肃清贪污浪费,应建立强有力之审计组织及经常的审计制度,各乡经济审核委员会立即成立,乡长须按月向乡代表会报账,审核委员会应按月将审核账目公布,只有上下夹攻,群众监督,行政人员本身切实检查,才能肃清贪污浪费现象[ 3 ]。这也说明党的领导人对保证群众对审计工作知情权和参与审计监督的重视。

3.审计机构利用群众力量

为了充分动员群众,更好地把群众组织起来参与到审计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在机构设置上进行了各种探索,开创了群众参与审计监督的多种形式。1931年7月间,湘鄂西苏维埃政府要求各地通过团组织选拔优秀的青年团员组成“轻骑队”,每队十人或十五人,队长由民主选举产生,对所在地的苏维埃政府及所属各机关的工作人员逐一进行检查,以发现问题,洗刷官僚腐化分子[ 5 ]。琼崖苏维埃政府组织财政支销检查委员会作为群众监督的机构。1931年,为发动群众共同监督财政,鄂豫皖特区苏维埃规定各乡各区苏维埃的账目,可由群众参加组织清算委员会,专门进行清查,并且公开号召广大群众凡看见有腐化舞弊、肥私为己的情形,应随时报告监察委员会或革命法庭[ 9 ]。经济委员会也是群众参与审计的重要途径之一。1948年3月《陕甘宁晋绥边区暂行审计规程》第八条规定:“为实行经济民主,各级政府、机关、部队、学校等应按伙食单位,以民主选举,组织经济委员会,为审计机构之基层组织。”[ 3 ]此外,中央苏区的群团组织工农检查委员会也是群众行使审计监督权的组织。

(二)新中国的审计监督创新发展践行群众路线的新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工作继承和发扬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在审计工作方法与途径、审计制度创新与完善等方面继续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增加审计工作成效,利用审计制度丰富民主监督的形式,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民众对国家经济政治的监督权。

1.媒体宣传是增强审计工作成效的有效工具

1983年9月,审计署正式成立之时,面临如何在缺乏经验、缺乏人才的情况下迅速打开工作局面的问题。对此,审计署连年对宣传工作进行部署,力争让新闻媒体成为审计机关联系群众、获得群众支持的重要渠道。1983年9月,时任审计长于明涛就提出要做好宣传工作[ 6 ]。1984年3月,于明涛进一步指出,各级审计机关要经常向新闻单位介绍情况,提供材料,提出报道要求,把社会舆论作用同审计监督作用结合起来[ 6 ]。1991年1月,时任审计长吕俭培指出,要加强审计宣传,主要通过各种新闻渠道宣传审计理论、知识和成果[ 6 ]。在审计署的指导和安排下,审计机关注重利用媒体的力量获取社会支持,取得明显成效。1991年,审计署对北京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的财务决算进行了审计,审计结果专题报告了国务院,并由新华社向社会公布[ 5 ]。1991年,审计机关对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民政部及安徽等八省接受、分配、使用救灾款物情况进行了审计,《人民日报》公布了审计结果,并发表了《让捐赠者放心,使灾区人民满意》的社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此后,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持续对审计工作的成果进行报道。

2.特约审计员制度是听取群众意见的重要途径

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该文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与协商。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发展,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勤政,根据中央文件精神,一些地区的审计机关开始探索聘请特约审计员。1990年5月,上海市审计局聘任首批特约审计员。1991年3月,吕培俭在审计署颁发特约审计员聘书大会上指出,党中央提出审计机关聘请特约审计员参加审计工作,这是加强审计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地区审计机关认真贯彻执行相关制度文件,充分发挥特约审计员的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据统计,从1991年到1995年上半年,审计署聘请了13位特约审计员,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哈尔滨、长春、南京等12个大中城市的审计厅(局)聘请了443位特约审计员。特约审计员参加了工交、商贸、基建、财政、金融等行业135个项目的审计,参加审计事项的研究、咨询和审计调查310余项,还有人参与了审计法规的起草[ 10 ]。

3.审计结果公告制是实现民众知情权的重要渠道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建立于2003年,并不断发展完善。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新增了关于“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的规定,赋予了审计机关向社会公众公开审计结果的法定权利。1999年,时任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作审计工作报告并首次向社会公布。2002年,审计署印发《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和《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明确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要求凡审计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除涉国家机密和特殊情况不宜公告外,原则上都要对外公告。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审计系统要大力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2003年,审计署依法向社会公布了《审计署关于防治非典型肺炎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审计结果的公告》,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此后,审计署在较大范围内推行了审计公告制度,对外公告了11个部门(单位)和3項专项资金的审计结果,受到社会公众的高度评价和积极支持。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整合审计资源、丰富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2011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第157条规定,审计机关依法实行公告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制的稳步推进扩展了民众对国家重大事务的获悉渠道,有利于进一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必须实现的民众知情权。

六、启示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及文化是一个国家任何理论、任何制度、任何事业发展的底色和灵魂。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相互交织、碰撞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千锤百炼中,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深刻融入国家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是支撑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气”和“神”,同时也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审计监督工作产生、发展、完善全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孕育、产生和发展中起着方向性、根本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是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实践的内核,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基本属性、主要内涵和重要特征。

(1)坚守初心是引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发挥更大作用的精神和灵魂,是审计监督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审计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听党指挥的精神特征站稳了审计监督的人民立场。因此,必须加强党对审计监督的领导,必须坚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证党的政令畅通。(3)忠于使命的要求让审计监督发展成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发挥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作用,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规范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促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4)依靠人民的精神特征要求必须坚持审计工作的群众路线,继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维护审计监督坚实的群众基础,探寻审计监督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困难、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路径方法。

加强党对国家审计的全面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国家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两个前提[ 11 ]。要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和理论的发展完善,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及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必须坚定传承和发展党的精神,以百年来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工作中沉淀的精神为核心进行发展创新,确保审计监督工作不变质、不變色、不迷路。

【参考文献】

[1] 王雁,刘东.百年红色审计历史对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启示[J].会计之友,2021(17):156-158.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中国审计学会,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中国革命根据地审计史料汇编[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4] 李金华.中国审计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工作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

[6] 中国审计史编辑委员会办公室.于明涛、吕培俭、郭振乾、李金华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上册)[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7] 陕西审计学会,陕西省审计研究所编写组.陕甘宁边区的审计工作[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185.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年)(第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90.

[9] 方宝璋.中国审计史稿[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530-531.

[10] 中国审计讯.审计署聘请第二批特约审计员[J].中国审计,1995(7):3-4.

[11] 何瑞铧,郑小荣.以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J].会计之友,2021(20):160-封三.

猜你喜欢

审计监督
前移审计监督?预防腐败滋生工作机制研究
浅谈独立审计招投标制
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成因及治理路径研究
电网企业小型基建项目的审计监督和改进对策
新常态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与重构之路
基于我国国情的COSO报告应用研究
国家扶贫资金审计监督的深化探讨
雁鸣湖农村财务公开与民主理财的审计监督研究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审计监督
基于审计监督视角的记账凭证“业务摘要”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