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审计监督
2016-05-19钱启梅
钱启梅
摘要: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地方审计机关高度重视“三公经费”的审计监督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本文结合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实际,重点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审计难点,并探讨了解决对策,以进一步提高对“三公”经费的审计监督水平。
关键词:“三公”经费;审计监督;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三公消费”早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关心,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正逐步实行“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将其纳入预算,并随预算及时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三公”经费支出虽明显减少,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一、现阶段“三公”经费审计难点
(一)“三公”经费公开过于形式化
近年来随着中央对“三公”经费整治力度的加大,各行政事业单位也及时公开了“三公”经费。一般都是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公开单位内部财务,但由于缺乏健全的公开标准,通常只是对单位费用的简单罗列,并且公开的时间、方式、范围都不明确,随意性较大[1]。因此,职工难以知晓公费花销是否合规、合理。
(二)“三公”经费隐蔽性增大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规避“三公”经费的超支使用,将其隐匿于其它票据或其它科目之中。比如,借口外出考察出国(境)旅游;用差旅费报销公车油费;用会议费报销招待费。还有个别单位仅从数字层面上控制了“三公”经费,但实际上却把部分“三公”经费隐匿于相关专项资金中。另外,部分单位将“三公”经费发票换成购买单位日常材料用品的发票,或者混在会议费与培训费中,以混淆视听,掩人耳目。
(三)“三公”经费缺乏健全的内控制度
很多单位虽已制定了“三公”经费的管理制度,但不够细化,缺乏实质性操作。因此,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随机性很大。比如,没有详细列出公费考察明细,特别是出国考察的标准与考察地域范围等。又如,公费接待的具体标准、范围、人员,公车配置标准等均不明确。另外,针对“三公”经费开支中存在的违规违纪与浪费问题缺乏有效的追责制度,监管效果不明显。
二、“三公”经费审计监督对策
(一)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
作为财政支出的“大纲”,预算编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预算编制不真实,公开的“三公”经费也实不了。首先,必须从预算环节抓起,将“三公”预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很多单位“三公”经费不降反增的原因就是预算执行不严格、不到位。因此,要特别加强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管。重点把握“三公”经费的全部环节,包括预算编制、预算调整、预算执行、预算绩效等,建立健全相关预算标准,确保“三公”经费预算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经济化[2]。若预算数与上年度决算数实际列支数差距明显,必须引起重视,分析其中的原因。另外,严把支出报销审核关,对于超标、超范围、与公务活动无关的费用一律禁止报销。
(二)加强对项目资金与“小金库”的审计监督
审计部门在对项目审计的时候,要重点留意被审计单位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项目资金支出方向、数额等与预算之间能否保持一致。同时,关注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超支“三公”经费挤占项目资金的现象。另外,审计部门、财政部门与监察部门要加强合作,共同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要严查那些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用“小金库”掩盖“三公”经费不合理支出的问题。
(三)加强对被审计对象下属单位的延伸审计
对于有很多下属单位,管理链条较长的被审计部门,审计部门要开展延伸审计,通过对下属单位的审计来发现被审计对象是否有问题。针对主管部门将款项下拨到相关部门后,要着重检查资金使用流向,下属部门有无承担报销,而上级部门是否有“三公”经费超支使用问题。
(四)把握“三公”经费的三个环节
首先,要关注“三公”经费的完整性。我们要找准审计切入点,了解被审计对象是否存在“三公”经费藏匿问题。其次,要核查“三公”经费入账的真实性。对于相关票据要仔细核查,了解其真实性。其中,要重点留意是否有下列现象:将“三公”经费开支发票转换为单位办公材料发票;利用假发票报销超支“三公”费用;借“三公”经费之名用于个人消费。最后,要审计“三公”经费支出的合规性[3]。在审计接待费用时,要重点核查接待费用是否按规定办理了公务接待申请单,接待事由是否已说明,审批程序是否完备,有无超标准超预算列支接待经费。针对外出考察经费的审计,要核查是否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外出事由是否合理,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费用使用是否超标。针对公车要重点审计其合规性,公车配置数量、规格、价格等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有无超标。根据公车使用登记表中记录的车辆行驶里程数与车辆自身排量计算出相关燃油费用,再与账面燃油费支出报销数对比,从而了解是否存在违规问题。
(五)健全“三公”经费的管理制度
首先,要进一步细化“三公”经费的支出标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杜绝经费的超标准超范围支出。同时,积极推进财务公开,制定“三公”经费的统一公示模板,规定公开的方法与内容。对于“三公”经费来源要及时披露,并详细记录“三公”支出的明细情况,并公布在各级行政部门的网站上,接受公众监督[4]。其次,要完善“三公”经费的行政问责制,将其与领导干部绩效考评相挂钩,用量化的指标加强考核,增强领导干部节约“三公”经费的意识。同时,要加快落实“三公”经费问责制,严惩违规使用“三公”经费的责任人,强化制度的约束力。
三、结语
总之,深化“三公”经费审计工作,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构建节约型政府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协作,互相配合,加大对“三公”经费的监管力度。同时,审计部门要与时俱进,改进审计方法,总结专项审计经验,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丹莉.浅析我国“三公经费”审计[J].公共管理,2013,37(3):65-65.
[2]许 亮.对“三公经费”审计的一点思考[J].财经纵横,2015,16(1):259-259.
[3]马淑莹.强化审计监督严控三公经费[J].财会研究,2015,22(4):12-14.
[4]尹 平.基于“三公经费”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J].会计之友,2012,28(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