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二十大精神引领审计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05-30周维培孟金卓

会计之友 2023年3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未来展望高质量发展

周维培  孟金卓

【摘 要】 回顾历史,国家审计催生并引领审计教育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激发并助推审计教育全面进步;总结历史,审计教育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与智力支持,探索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教育模式,取得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根行业、彰显特色、自主发展、开拓创新等宝贵经验;展望未来,中国审计教育的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审计教育发展道路,自觉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审计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二十大精神; 审计教育; 历史经验; 未来展望;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3)03-0153-07

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审计教育是这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从1981年天津财经学院财务会计系自主招收审计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溯源,还是从南京审计大学的前身南京财贸学院1983年建校算起,中国审计教育已进入或接近不惑之年。审计人才培养对于审计事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 1 ],审计教育是我国审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我国审计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审计教育工作积极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审计人才,为审计工作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独特贡献。审计教育工作者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牢牢把握”要求,正确看待审计教育工作的历史发展与重大意义,正确看待审计教育的根本使命与时代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当前与未来的各项工作。

一、中国审计教育发展回顾

(一)国家审计催生并引领审计教育快速发展

首先,审计事业起步阶段对审计人才的迫切需求催生了我国高校审计学专业的设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确立之前,我国本科院校的经济和管理学科中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学专业,只是在少数高校的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中开设审计相关课程[ 2 ]。在审计署成立之初,国务院领导同志就指出,审计工作要现代化,“从现在开始就要在大专院校设立审计专业,培养审计人才”[ 3 ]。1984年底,审计署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签订委托办学协议,开设审计学专业,从1985年开始每校每年招收60名本科生、8名研究生。这一模式至1999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停止。1986年起,审计署还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合作,联合创办了审计学专业成人高等专科和专升本教育,仅1987年就招收学员4 000多人[ 4 ]。1987年,审计署与南京市政府在原南京财贸学院基础上,共建南京审计学院,当年招收审计学专科学生250人,1991年该校划归审计署直属管理并升格为本科高校[ 5 ]。审计署对审计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极大的示范作用。1985年以后,西安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或自主开设审计学本科专业,或在会计学之下开设专门化方向。在审计署成立5周年之际,审计教育已初具规模,计有审计学院1所、审计中专3所,另有30多所大专院校和20多所中专开设审计学专业[ 6 ]。

其次,以业务培训为先导的审计教材建设奠定了中国审计学专业知识谱系的底色。审计署成立之初就着手组织审计教材编写,并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干部培训[ 3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审计署邀请上海财经大学娄尔行教授主编《审计学概论》,该书于1987年5月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在两个月内印刷了32万册,成为当时审计学专业的必修书目之一。借助高校的优质师资,审计署建设了一批以审计业务为主题的专业教材,在发挥审计干部培训功能的同时,兼作审计学专业学生的专用或辅助教材。在《审计学概论》之外,审计署还邀请阎金锷(中国人民大学)、葛家澍(厦门大学)、张以宽(北京工商大学)等会计审计名家带领一批中青年教师会同审计机关的一些实务专家编写完成了《金融审计》《财务审计》《工业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交通商业审计》《外贸审计》《农业审计》等系列教材。这一系列教材对中国特色的审计学专业知识谱系建构和教材体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是加强了审计学的学科独立性,摆脱了审计学在会计学知识体系中的从属地位;二是突出了国家审计在审计知识谱系中的重要性,扭转了社会审计在审计教育内容领域一枝独大的局面,为后来形成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位一体”的知识格局奠定了基础;三是归纳并研究了重要行业和门类的审计知识与方法,开启了以审计对象为主题的教材编写体例;四是为中国审计教育形成更加重视实用性、更加聚焦行業需求的传统,发挥了引领作用。

最后,审计署对审计干部队伍建设与人才梯队建设的长期重视保障了审计教育的持续发展。《审计工作发展纲要(1991—1995)》提出“要审编审计业务教材,认真办好南京审计学院等各级审计人员培训基地”,《审计工作发展纲要(1999—2003)》提出“进一步加强南京审计学院和审计培训基地建设”“继续选派部分业务骨干参加高等教育脱产学习和出国培训学习”,《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健全审计职业教育体系”,《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具有审计系统特色的干部职业教育体系”,《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健全……具有审计系统特色的干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按照共建协议,推进南京审计学院的教学科研能力建设”,《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在重申前一份规划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审计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深度融合”“深入推进高校审计学科建设、审计专业硕士学位管理、优秀审计博士论文评选、审计署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办好接收国际留学生项目”,《“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在落实上述规划内容的过程中,审计机关与高校在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及审计人才培养方面的协作愈发紧密。如,2002年审计署委托北京大学为审计系统培养在职公共管理硕士(MPA),还先后与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培养专业硕士。再如,2020年审计署专门发文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加强与审计硕士培养单位的联系合作,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和推进审计事业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

(二)改革开放激发并助推审计教育全面发展

首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经济监督保驾护航,释放出大规模、多样化的审计人才需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必须搞活,监督检查必须加强”“国家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有权威的专门审计机关……以强化国家对财政经济活动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 3 ]。在筹建审计机关时匡算全国共需行政编制约6万人,到1988年底全国已形成了5万多人的国家审计干部队伍[ 3 ],目前已发展到11万多人。国有企业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现代企业制度,所有制结构改革造就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并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内部审计成为国家审计加强国有企业监督的重要支撑,也是国有企业和大中型私营企业加强内部治理的重要抓手,而社会审计则成为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队伍从1988年底的10万多人发展到目前的近30万人,社会审计队伍从1988年底的不足1万人发展到目前的40多万人。市场经济的活力激发与审计队伍的发展壮大对审计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直接要求[ 7-8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招收审计学本科学生的院校已达到215所,在校学生规模6万人左右,毕业生规模稳定在15 000人左右。与此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等多重因素也对审计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培养单位有效回应了审计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一方面积极加强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审计人才的知识体系与专业能力不断更新迭代;另一方面主动争取办学资源不断拓展培养方向,在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等传统方向的基础上探索出了计算机审计、工程审计等特色方向。

其次,教育体制改革与政策制度指引审计教育发展方向,促使中国审计教育走上自主发展道路。中共中央于1985年5月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我国教育体制全面改革进程。高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办学自主权扩大以及实行中央與省市三级办学体制等关键举措,为审计教育发展初期提供了宝贵的政策空间。审计署委托高校培养审计干部、与南京市政府共建南京审计学院以及各高校设置审计学专业等标志性发展均得益于此。党的十四大之后教育体制改革重在改变政府包揽的办学格局[ 9 ],为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审计教育开放了渠道。然而,1997年调整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以下简称《学科目录》)及1998年调整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均将“审计学”排除在目录之外,众多高校纷纷停止审计学专业招生,审计理论研究与学科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正因如此,在21世纪以来的大学扩招进程中,审计教育整体上选择了“小而精”的模式,走上自力更生、自主办学、自我完善的发展道路。在审计教育界集体呼吁及多方努力之下,2012年调整后的《专业目录》恢复了“审计学”专业并保留至今,2018年之后的《专业目录》中还新增了“工程审计”,使审计学本科教育得以较快地恢复和发展。更令人欣喜的是,2011年修订后的《学科目录》中首次设置审计硕士专业学位,2022年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明确了审计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置,审计人才培养层次得到了明显提升。尽管审计学的专业归属与学科地位出现过一些波折,但总体处于上升态势。

最后,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推动审计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国家审计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显现。审计教育国际化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审计署建立初期,教育界与实务界专家翻译了众多国外审计理论、制度及实务相关书籍与资料,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审计干部培训素材与审计专业教学内容。通过审计署组织的中外合办在职干部培训和出国人员培训以及国内学者对西方审计教育的研究借鉴[ 10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及先进教育理念逐渐引入国内,促进形成了以实践为导向的审计教育教学思想[ 11 ],提出了审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总体设想[ 12-13 ]。20世纪90年代,为期9年的中德政府审计合作项目不仅引进了大量专业书籍及培训资料,而且改进了南京审计学院的办学条件;审计署与英国公认会计师公会(以下简称ACCA)开展的合作不仅加强了审计干部培训,而且推进了ACCA国际会计师资格培训和考试。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内高校开始在审计学或会计学专业下开设ACCA方向,并逐渐拓展形成了美国注册会计师(USCPA)、加拿大特许专业会计师(CPA Canada)及内部审计教育伙伴(IAEP)等特色方向和办学项目,也由此深化了与海外高校的师资交流及合作办学。进入21世纪,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领域的教育国际化仍以“引进来”模式为主,国家审计方向的高等教育则因我国国家审计在国际舞台上的优异表现而逐渐发展到“走出去”阶段。南京审计大学专家团队在参与我国首次联合国审计项目之时就着手建设“联合国审计”等全英文特色课程,并为国外最高审计机关开展了多轮次的专题培训。2012年,南京审计大学在审计署的推荐下,接受利比里亚共和国审计署委托,为其培养审计硕士留学研究生10人。自2016年起,南京审计大学承担审计署和教育部合作设立的“中国政府审计奖学金”项目以及商务部“援外学历学位教育”项目,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高审计机关招收在职研究生,累计为70余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82名审计专业硕士。多数留学生已经成为审计骨干人才,不少担任部门领导职务,第一届毕业留学生杜飞(Islam,Toufique Shafiqul)已担任孟加拉国审计署副审计长。此外,南京审计大学还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审计官员近300人,8名教师在国际组织任职,聘请29名外国审计长及35名行业精英担任荣誉教授,为服务审计外交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中国审计教育的历史成就与经验

(一)中国审计教育的历史成就

首先,通过多种方式向审计行业输送大量人才,有力支撑了审计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委托培养渠道为审计系统培养专业人才。根据审计署与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签署的委托培养协议,从1985年到1999年共培养审计学本科生约2 000人,研究生200多人。三所高校的审计毕业生每年大约150人进入审计机关,绝大多数都成长为审计骨干。现任审计署党组成员、副审计长章轲就是中山大学审计学专业首届优秀毕业生。二是通过干部选调渠道向审计系统输送高级人才。全国审计机关在不同时期陆续从高校遴选人才充实审计干部队伍。曾任审计署副审计长的石爱中,1981年天津财经学院毕业后留校开展审计教学工作,1994年担任审计系主任,1996年调入审计系统,2004年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现审计署党组成员、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郝书辰长期在高校任教,2013年从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职位调入审计署,2019年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2021年底以来还兼任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三是通过招聘招考渠道向审计行业输送新鲜血液。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该校累计培养7万多名学生,其中审计学专业本科生2.18万人。这些毕业生在全国审计系统、大中型国有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中迅速成长,涌现出一大批业务骨干和行业精英。其中,27人担任审计系统(特别是审计署)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58人担任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

其次,通过多种途径为审计事业提供智力支持,有力促进了审计工作发展。一是通过审计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审计实践发展。高校教师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指导审计实践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统计,中国审计学会2012年至2022年共立项134项重点课题,其中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军事经济学院、陆军勤务学院等高校承担了66项,占总数的49.25%。以西南财经大学“政府审计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审计智库建设成果显著,影响和带动了一批高校成立审计理论研究基地。不少专家学者深度参与审计制度改革、审计准则修订、审计指南制定等重要工作,并通过联合课题研究等方式在审计技术创新、审计管理咨询等方面为各级各類审计主体提供专业服务。二是通过专业师资丰富审计业务团队的知识结构。不少高校教师通过挂职锻炼、人员抽调等方式参与审计实践,教师的理论功底与专业观点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持。在审计署两度担任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期间,多所高校的审计学专任教师深度参与联合国审计工作,部分教师已经能够胜任现场审计组组长等重要岗位的工作。以本轮(2020—2026年)联合国审计为例,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近10所高校选派教师参与审计项目。其中,南京审计大学共派出33人次参加了58项联合国审计任务,部分审计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性批示。

最后,逐步探索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教育模式。经过40年的自主探索与不懈发展,我国已经有215所审计学学士学位授予单位,50所审计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所审计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审计学一级学科论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虽然在本轮《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功亏一篑,但是审计专业博士的设置已经为高层次审计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空间。以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作为审计学学科建构的标识,以课程或者专业体系作为审计学教育的主干,以专门的科室、院系乃至独立设置的高校作为审计学教育的平台,这样一种中国式的审计教育模式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并无它例。笔者对世界大学排名所列示的美国商科排名前50位高校进行了调查。资料显示,从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商学院到位列最后的马里兰大学伯克分校斯密斯商学院,均未设立专门的审计学专业,仅有格鲁吉亚大学特里商学院在会计学硕士之下设立了审计学方向。再看审计类课程开设情况,50所大学里只有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等12所商科院校在会计学本科或硕士学位中开设了相关审计专业课程,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除了会计学硕士外还在管理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开设了审计专业课程。英国以及欧洲其他著名商科院校的情况大体类似。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课程、专业、学科作为载体,中国审计教育形成了鲜明的本土特色。它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发展需要而萌生、发展和壮大,是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审计教育工作者对国际商科教育体系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中国审计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只有围绕中心才能找准方向,只有服务大局才能体现价值。坚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是开展审计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审计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审计教育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人才需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觉融入不同时期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与成效。只要始终将审计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调整审计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不同时期的发展定位,正确认识审计教育的特殊使命,全力践行审计教育的时代责任,就一定能够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二是坚持扎根行业,彰显特色。只有扎根行业才能夯实根基,只有彰显特色才能提升质量。坚持扎根行业谋求发展、突显审计特色办学是开展审计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审计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审计教育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与审计行业发展同生共荣,既从审计行业领域获取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也为审计行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成果,充分展现出审计教育因审而立、为审而存、依审而兴、靠审而强的发展规律。只要始终将审计教育与审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精准把握审计领域的发展前沿与现实需要,正确认识审计教育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空间,坚持行业特色发展思路,落实审计人才培养主责主业,就一定能够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三是坚持自主发展、开拓创新。只有自主发展才能赢得主动,只有开拓创新才能持续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通过创新破除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是开展审计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审计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略。审计教育在40年的历程中,始终按照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实际探索发展道路,注重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强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通过改革创新来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热点问题,探索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教育模式。只要始终将审计教育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客观认识新时代审计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持续激发教育改革活力与创新动力,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审计教育,形成更高水平的审计人才培养体系,就一定能够在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三、中国审计教育的未来展望

(一)中国审计教育的发展环境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推动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成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任何时期,审计在党和国家事业各方面工作中超过了许多领域[ 14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审计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国家发展战略的科学指引、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审计人才需求的内生增长、审计教育资源的持续拓展、学科建设成果的有力支撑、学科交叉融通的多维驱动等一系列有利因素,共同推动审计教育迈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春天。当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审计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必将发生深刻而重大的变化。

首先,外部环境对审计教育工作提出新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审计领域及教育领域的思想、理念、文化、观点在互相交流与融合的同时,也在意识形态、指导思想、道路选择、发展模式等方面出现了交锋与对抗。我国审计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各界对审计教育的定位、特征及发展战略等方面的认识尚未完全统一。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风险意识与战略定力,凝聚各方共识与发展力量,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其次,新时代赋予审计教育工作新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求“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新时代的审计人才培养和审计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的内涵实质与实践要求,积极探索审计人才自主培养道路,全面提高审计人才培养质量与审计理论创新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独具审计特色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最后,审计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审计教育规模与层次难以充分滿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显示度与培养特色辨识度普遍偏低,审计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审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成果偏少,教师队伍相对松散与学科团队整体薄弱等仍然存在。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方面下功夫,在教育资源拓展、教师队伍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重要工作领域花心思,确保精准施策,加快补齐短板,不断解决影响我国审计教育发展的突出现实问题。

(二)中国审计教育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为推进新时代审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审计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审计教育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自觉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具体而言,就是要为全面贯彻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治国方略以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人才。审计教育不仅要积极为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及社会审计组织培养审计专门人才,还要为各类党和国家监督主体及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培养紧缺的经济监督人才。

首先,要坚持办好中国特色的审计教育。审计教育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党的建设与教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在开展审计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审计教育首先是社会主义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确保审计教育发展方向与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我们办的是中国的审计教育,要在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下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确保审计人才的自主培养;要推动中国审计教育走向世界,合理吸收有益的理论观点、学术成果及办学经验,积极打造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努力提升审计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其次,要确保审计教育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整体要求相匹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也随之发生新变化,这就要求审计教育必须主动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点,服务时代需求,确保审计教育发展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协调推进。要主动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国之大者”持续发力,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确立审计教育发展战略与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提高审计人才培养能力与培养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创新动力。

最后,要提升审计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审计教育发展要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展开,在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中找准切入点与着力点,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亟需的审计人才。要进一步增强审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全面按照审计人才成长规律改进审计人才培养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知识能力结构。既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审计人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审计精神、职业道德及专业品质,又要通过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等多种方式更好地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三)中国审计教育的发展重点

一是推进审计教育创新发展。要加强审计教育理论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话语体系,从审计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践中孕育新思想、新理念、新观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新模式、新概念,提升审计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要加强审计教育制度创新,在宏观层面调适好高校与政府、行业、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多方积极性,在微观层面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激发审计教育系统的内生动力与内在活力。要加强审计教育实践创新,结合审计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审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和落实“五育并举”要求的过程中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方法。

二是推进审计教育协调发展。要确保审计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重点推进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审计教育区域发展平衡,推动审计学学科与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加强培养单位与审计行业及就业单位的联系交流,实现审计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科学匹配。要确保审计教育发展与新文科建设相协调,重点从学科与专业整体布局上提升审计学的地位,提高审计教育与会计教育的区分度,推进审计学与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要确保审计教育发展与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相协调,重点提升教学对科研的带动作用,发挥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充实审计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训练提高审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是推进审计教育内涵发展。要坚持以规模适当扩张为基础、以结构合理调整为支撑,通过思想观念、制度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教育治理结构与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文化建设,更好地实现审计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要实现审计教育从同质化发展向特色化发展转变,坚持政策引导、行业支持与自身建设相统一,完善高校依法自主办学机制,推动审计人才培养单位依据自身办学历史、资源、成果等多重因素找准定位、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鼓励高校重点打造特色和优势审计学科专业,实现审计教育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

四是推进审计教育开放发展。要扩大审计教育对教育系统的开放度,加强与其他专业教育的互动,盘活不同部门之间的办学资源,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要扩大审计教育对社会的开放度,通过加强培养单位与教育部门的沟通对接,提升教育政策的精准度与国家投入的效益性;通过加强培养单位与审计行业的联系合作,提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要加强审计教育的对外开放度,合理吸收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先进理念,拓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等合作渠道,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及审计行业组织的合作办学,向国外输出中国审计教育的理念、模式与成果,提升中国审计教育的影响力、辐射力与吸引力。

五是推进审计教育共享发展。要推进审计教育共享发展的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优势与长期积累的合作传统,加强东部高校对中西部高校的支援与帮扶,深化高校、科研机构及审计行业之间的协作,不断拓展审计课程教学、审计教材编写、实践基地建设、审计教育科研、审计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构建形成审计教育共同体。要推進审计教育共享发展的平台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审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审计教育资源共享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互联网+审计教育”的新形态,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等形式共享优质审计教育资源,促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通过虚拟教研室等形式共享优质审计教育经验,促进教师队伍成长与教学能力提升。

四、结语

我国的审计教育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而生,随着改革开放进程而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教育体系。在过去40年中,审计教育聚焦审计人才培养的主责主业,在探索与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审计行业特色的教育模式。审计教育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正确把握审计教育的根本使命与功能定位;得益于始终坚持扎根行业、彰显特色,不断提升服务审计事业发展的能力与质量;得益于始终坚持自主发展、开拓创新,逐步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人才培养体系与培养模式。新时代审计教育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我们要牢记中国审计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审计教育高质量发展。

回顾历史,审计教育始终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为审计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紧缺的审计人才。立足当下,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科学内涵,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各项部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面向未来,要正视审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握新时代审计教育发展契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审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余其汉.今天的审计教育就是明天的审计实力[J].中国审计,1996(8):17-19.

[2] 任教.财政部所属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纪要[J].会计研究,1983(2):17-19.

[3] 吕培俭.中国审计年鉴(1983-1988)[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89.

[4] 李金华.中国审计25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6-23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工作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268.

[6] 本书编写组.创业者的足迹:与老一辈审计人面对面[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8.

[7] 孙坤.改革审计教育的几点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1991(9):59-61.

[8] 吕文基.努力办好审计院校为经济建设培养急需人才[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2(S1):1-3.

[9] 赵丽.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分权改革:历程、经验与趋势[J].齐鲁学刊,2018(6):67-72.

[10] 陈今池.美国内部审计的专业教育[J].审计研究,1985(1):34-38.

[11] 李宝震,郝振平.案例教学有助于造就智能型审计人才[J].审计研究,1986(1):5-9.

[12] 娄尔行,竹德操.试论建立审计学的学科体系[J].审计研究,1986(6):1-4.

[13] 孙福明.试论审计专业学科建设[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1(3):80-85.

[14] 孙宝厚.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8(4):3-6.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未来展望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关于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及趋势研究
浅谈我国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论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