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订单式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
2023-05-30潘宏刚覃国秀姜鑫傅玉栋
潘宏刚 覃国秀 姜鑫 傅玉栋
[摘 要]文章以沈阳工程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意义,针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着重分析了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能力模块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需求导向,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新工科;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3-0113-03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1]。新工科建设是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的需要,是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新要求的需要[2]。新工科的主要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一、新工科背景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意义
2015年11月,辽宁省正式启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将高校的办学思路转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3]。高校如何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重点。打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通道、实施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重点工作。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院校针对用人单位实际工作需要,與用人单位共同制订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学生在学校、订单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学习和顶岗实习,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适应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距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帮助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的最佳方式[4]。
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促进高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使高校专业设置更有针对性,更具有行业背景和市场依托,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和准确,使课程方案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时代性,使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更符合社会需求,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产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能促进高校进一步提高就业率[5]。
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将产学研合作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是当前本科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充分体现了“以本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文以沈阳工程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该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服务能源电力、核技术利用和环境保护行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爱国敬业精神,作风朴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核电厂运行、维护和检修,核辐射监测与防护,核技术利用,核电工程项目的安装和调试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预期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 5年能实现以下目标:(1)牢固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专业领域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及与工程相关的标准、规范、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2)具备工程师专业素质,胜任核科学与核技术领域及相关行业的工程设计开发、施工安装、设备调试检修及运行管理等工作。(3)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能恪守职业道德,承担团队工作,具备协作履职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4)自觉开展学习、参加培训,通过多种学习渠道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并主动适应职业需求和社会变化[6]。
(二)专业课程体系及专业能力模块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能力模块如图1所示。该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工程制图与CAD、机械设计基础、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导论等专业基础模块,主要为核电运行维护能力模块、核电安装检修能力模块、核辐射检测与防护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四个模块做基础铺垫。四个模块分别有对应的专业课和实践课支撑,形成了专业课程体系与能力模块的交互衔接,确保学生实现前述的培养目标。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
以企业需求、工程实际为着力点,以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7],基于基础理论教学,不断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始终秉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理念,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结合专业实际特聘行业技术专家,打造理论过硬、实践能力突出、熟悉生产实际的优秀教学团队;注重企业培训,组织交叉学科的教师到生产企业进行学习,掌握企业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的具体状况,了解生产企业员工基础能力状况;以企业员工技能要求为导向,为学生提供满足资质要求的实践教学资源[8]。由企业工程师、高校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技能水平答辩考核。学生对教学团队进行评价,实现“评教”“评学”双向考核。教学团队根据上述考核评价的结果,查找教学运行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校企共同制订能力导向培养方案,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组建专家委员会,分析讨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以“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根本定位,以“夯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理念为指导,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源头上解决产学研脱节的问题。
校企协同重构实践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基于岗位群能力分析,构建了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的“一、二、三级项目”实践课程体系,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不再是从属关系,而是相互支撑关系,解决了以往实践教学内容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的问题。实践课程体系按职业标准划分能力模块,每个能力模块对应一、二、三级项目,其中:三级项目对应课程,实现课程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相应培养;二级项目对应能力模块,开展实践训练,加强知识与技能的相应培养;一级项目针对多个模块知识开展综合性实践训练,要求一级项目能完整、有衔接地贯穿整个本科教学阶段。
(二)需求导向,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特点,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性强、目的性突出,与专业结合更加紧密;企业关注度高,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成才;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场地、实习设备和实习环境,充分保障学生的就业率;学分及基础课程设置严格遵循国家专业设置标准;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则根据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特殊模式进行设置,特别是在专业课设置中,需考虑企业具体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微调;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突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与企业需求情况,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论证,提出具体实践要求和任务;在实习实训环节、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体现企业的实际需求,保证人才培养能够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合作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与高校共同负责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专业实验、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有利于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以学分课程置换为抓手,重新构建联合培养期间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并将该体系按培养目标划分为多个模块。一方面,学生的学分要达到学校刚性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在联合培养期间需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储备的要求,可以通过学分置换等形式达到刚性学分要求。重新构建联合培养期间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联合培养期间的学生实践教学(尤其是大学四年级涉及的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需要重新调整,按照培养目标要求,拟定实践教学方案。重新构建联合培养期间的学生管理和评价体系。学生联合培养过程包含企业顶岗实习期,在这一时期对学生的学业管理、学习效果评价以及安全管理都应该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为安全、高质量的学生培养保驾护航。
(三)校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合作良性循环,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作实施方案,奠定校企合作组织基础。结合校企实际建立健全专家委员会机构和管理制度,做好校企合作人才储备工作。选聘经验丰富、技术能力突出的企业专家,成立专家理事会。通过举办技术讲座、学术交流会议、校企合作咨询会等,提供专业技术咨询、行业拓展指导、产品升级等服务,提高校企合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建立学校与企业师资、设备共享资源,以及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教学交互的校企合作体系,形成校企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开发生产、实习合作新模式。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双方共建的培训中心或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通过场地、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各方面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加强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使人才培养更贴合就业岗位要求,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状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校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践环节,将企业需求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校企、校地合作,以面向企业、服务地方、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为目标,大力推动校、院两级与企业、地方等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教师锻炼实践技能提供丰富的机会。
(四)服务地方,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服务电力、服务辽宁,工程教育、应用为本,产教融合、卓尔不群”的培养方向。团队教师依托专业优势,发挥专业特长,积极为学校和相关社会机构服务。
优化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构建突出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完成专业课试卷库建设,全面实现教考分离,并将部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内容。聘请企业专家为客座教授或讲师,参与编写教材并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上课。以应用型发展为路径,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大学。
认真研究专业定位,确定特色发展方向,组织开展基于学校转型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各级实践教学体系。完成覆盖能源与动力学院三个专业所有实践课程的实践基础建设,形成省内先进且有影响力的运行、检修、设计实践基地,拓展创新实践和开放实验基地,保证大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进入开放实验基地。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让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实践创新能力拓展部,让学生自主进行实践创新能力训练。
四、结语
本文以沈阳工程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具体论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以产教融合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现校企合作共赢,最终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应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方式,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执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与学校协同育人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黄毅,唐宏宾,何志勇,等.新工科背景下的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新模式[J].大学教育,2021(7):71-73.
[2] 周端明,沈燕培.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指引新工科建设的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4):1-7.
[3] 潘宏刚,王树群,王强,等.“以本为本,立德树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6(4):109-112.
[4] 陈曦,田薇.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6):102-105.
[5] 王变奇.“订单式”培养对深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48-50.
[6] 孙维峰.大数据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21(8):128-131.
[7] 孙凤琴,吕和荣.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21(8):16-18.
[8] 王婋,潘琳,朱芳冰,等.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及思考[J].大学教育,2021(8):125-127.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