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园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探索
2023-05-30陈海霞马先锋王军伟许璐杨国顺
陈海霞 马先锋 王军伟 许璐 杨国顺
[摘 要]为了适应新农科背景下社会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强省属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人才的竞争力,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根据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等情况,对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分别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和优化,实施人才分类培养。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强化基础课、提前学习专业课、增强专业认同感和引导学生个性成才等特色。
[关键词]新农科;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3-0110-04
一、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必要性
(一)新农科的要求
2018年8月,中央文件提出高等教育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2019年《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安吉共识》)吹响了新农科建设的“开工哨”,提出新农科建设要肩负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四大使命”;高等农业教育也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开创农业教育新格局,培育卓越农林新人才,构建农业教育质量新标准,扎根中国大地办好高等农业教育。
目前,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存在专业吸引力不强和知识体系急需革新的问题,因此传统农业类的专业改造迫在眉睫。新农科要求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升级版,培育多类型人才,使培养的高层次、高水平和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农业创新研究;使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对接乡村多产业的融合发展领域;将爱农业、懂技术和有工匠精神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成现代职业农民。
(二)高等农业教育转变的需求
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仿效日本、学习西欧、照抄苏联和自主创新四个阶段,从第四个阶段开始,国家逐步对农业类高校进行布局和调整。最初高等农业教育担负的使命是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和不断提升的农业生产力水平需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的任务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小康社会和全面现代化。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现在已处于普及教育的阶段,由于受教育群体的多元化,教育更需要关注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高等农业教育不仅仅是为农业培养专业人才,更要承担起提升国民素质的重大责任[1-2]。高等农业教育急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充分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培养并重。
二、新农科背景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基础,是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指导书。随着高等农业教育的转变,农科类高校必须按照新农科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三农教育”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园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园艺专业将成为多学科交叉、协调发展和创新的高地,未来园艺人才的培养也必将发生变化。园艺产业对人才有了多元化的需求,一方面需要在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型人才,另一方面需要从事科技推广、产业开发、经营管理和现代园艺生产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教育部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就全国园艺类专业而言,聚焦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如何用现代技术发展新农业,二是如何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三是如何分类培养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学者对全国40多所高校的园艺本科专业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园艺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譬如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生源质量欠佳、学生学业不专、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就业困难和教学投入不足等[3]。归纳起来主要呈现为以下三个矛盾。
(一)传统农业教育与现代农业产业的矛盾
2019年12月,教育部提出要实施传统农林学科专业优化改革,建设面向智能农业、农业大数据、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等农林产业发展前沿的新兴涉农专业。现代农业是应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提供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持续化、目标是产业化[4-5]。因此,传统涉农专业的优化改革是为了主动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新生态文明的观念融入教学体系中,打破固有的学科边界,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全产业链的农业人才培养机制。
(二)高校培养的同质化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矛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园艺专业,不同院校对其的定位不同,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差异,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如,中国农业大学重点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家和学科发展需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是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甘肃农业大学以服务地方农业为主,培养与产业相关的高级复合型人才[6-7]。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主要考虑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所以同一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趋同性,如省属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均強调专业的“宽口径、厚基础”,对学生实施统一规范的教育和教学。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受教育背景和兴趣爱好差异很大,其发展方向和就业意向也就完全不同。因此,同质化教育与激发学生专业热情、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互矛盾。
(三)传统教学观念与新农科人才培养需求的矛盾
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是知识传授的场所,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体现在传统农业类专业教学中则是注重知识和技术传授,而轻能力和素质提升[8]。《安吉共识》指出,要基于农业产业发展前沿、多维度服务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融入教学体系,改造提升专业;要建设“金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教育和教学,将新的教育技术、前沿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深度融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同时实现知识技能传授、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可见,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新农科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湖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园艺专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的果树和蔬菜专业;1985年,花卉专科开始招生;1990年,我校将果树、蔬菜和花卉3个方向合并,在全国率先开始本科园艺专业的招生,经过30年发展,为社会和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据统计,我校2000年前的毕业生有约60%在政府部门任职,30%在与园艺相关的企业工作,还有10%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和自主创业;2000年之后,毕业生就业方向逐年发生变化,2020年毕业生就业流向显示,约40%的毕业生攻读硕士研究生,35%左右的毕业生留在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15%左右的毕业生进入政府机关,还有10%的毕业生无择业方向,处于待业状态。近年来,我校根据产业现状、学科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采取电话沟通、网络交流、座谈会和深入企业等多种途径对在校学生和毕业生进行了访谈,以了解园艺专业学生的个人需求、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在参考其他高校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2020版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受专业领域、社会层次需要和受教育对象的影响,本科生教育培养目标涵盖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9]。我校园艺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按照一流专业建设标准,提出“强基固本、校企协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总体思路,具体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心系“三农”,有家国情怀,掌握较完整的现代生物科学知识体系和深厚的园艺基础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园艺专业技能,能从事果树、蔬菜、观赏园艺、数字农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领域的园艺植物生产、技术推广、全产业链开发、教学和科研工作,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型人才。
(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涉及思政教育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等,其中思政教育体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教学体系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教材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载体[10]。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新农科也需要培育“新农人”。“新农人”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通识农业生产全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状况、农村社会与产业相关性,更要拥有“三农情怀”,因此要将农业、生态和人类发展的情怀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
我校是农业部与省政府共建的高校,是全国首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点建设单位,秉承“朴诚、奋勉、求实、创新”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和“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为契合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在新农科背景下推进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园艺专业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同类学科、园艺企业和学生的基础上,以“统筹设计、分类培养、突出特色、科学组织”为原则,通过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法等举措,凸显人才分类培养特色,统筹分配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课程学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专业劳动实践和科技创新实验项目。
(三)优化课程体系
我校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和强能力,针对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构建的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模块,分别为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模块。
1.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我校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中设置思政类课程,同时注重英语、体育和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和改革考核方式。将旧人才培养方案中第1~4学期开设的大学英语必修课改为在第1~2学期完成,在第5学期设置英语选修课,授课内容为英语应用和高阶英语。为了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将4个学期的体育课改为2个学期完成,改革体育考核方式,将日常体育锻炼时间纳入考核指标,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新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3学分的大学生综合阅读必修课,分6学期完成。
2.专业教育课程模块
我校在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根据课程性质和园艺全产业链的特点,将这三类课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有效避免知识点的重复讲授,并构建了六大课程群,分别为园艺植物栽培、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园艺研究法、园艺产品加工、园艺企业经营管理和园艺实践课程群。如园艺植物栽培课程群包含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和果树(花卉、蔬菜)栽培学等课程;园艺研究法课程群则包含高等数学、概率论、园艺研究法和生物信息学等课程。
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其潜在能力、发展目标和就业意向各不相同,通过前两年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对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有了初步了解,于是我校从第5学期开始增加专业选修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对多届园艺专业毕业生的调研得知,创新型和创业型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大,因此我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提出实施分类培养的策略。第一类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重点考虑将本科阶段课程与硕士研究生阶段课程衔接,在英语、实验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方面开设选修课;第二类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考虑将授课内容与园艺产业链相衔接,开设相关选修课,如园艺企业经营与管理、农业物联网、插花艺术、观光园艺学、园艺机械等课程。
3.实践教学课程模块
园艺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在实践教学部分,强化园艺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采取参观学习、课程实验、综合技能实验和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生产实习为综合性实践,分别从了解产业、基本技能锻炼和综合运用三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通过校内教学基地、校内科研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统筹安排课程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使学生将各项實践技能融会贯通。
我校的此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整了实践教学时间,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首先是在第1学期增加专业认知实习(1周),其次是增加分子生物学综合大实验(1周),最后是将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提前,同时将原有的“园艺学实验1”和“园艺学实验2”中所有的实验项目进行梳理,并分配至相应课程作为配套实验项目,从而有利于授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和巩固理论教学。
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一)增强专业认同感,提前学习专业课程
据调查,我校园艺专业学生对园艺专业的了解并不多,因兴趣选择园艺专业的学生比例仅占约30%。因此,在学生入学后,应帮助其准确认识园艺专业,让其理解专业内涵、价值和社会意义,从而树立专业自豪感。
首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第1学期增设专业认知实习(1周),该课程通过观看视频、参观生产与实践基地、邀请优秀校友举办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园艺产业的内涵和发展前景,增强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归属感。
其次,根据课程体系、性质和知识结构,让学生提前1~2个学期学习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利于学生在寒暑假参加专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促进学生就业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固本强本,强化专业基础课
在园艺专业知识体系中,植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和土壤肥料学五门专业基础课对专业课程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可将这五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和园艺生物技术三门专业课的教学重点进行对应分析。为了强化基础,我校增加了其中三门基础课的学时,提高了考核要求,如对植物学增加了8个理论课学时,重点讲述根、茎、叶、花和果的内容,同时增加了12个实验学时;增加了植物生理学理论课8学时,重点讲述逆境生理和同化物运输的知识;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理论课程中补充次生代谢的知识点,同时增设综合实验(1周),集中进行生物化学基础实验操作技术的训练,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试验和继续深造奠定基础。为了使专业基础课更好地体现园艺专业特色,遗传学实验材料以园艺植物为主,土壤肥料学的课时主要用于肥料学的学习,重点讲授现代施肥技术。
(三)与时俱进,契合新农科发展的需求
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农业学科边界被打破,新型交叉学科层出不穷,人工智能、机械化和生物技术等交叉融合的一些知识也进入了新农科的知识范畴中。本次我校在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将原方案中计算机基础和VB语言替换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和Python语言,同时还增设多门选修课,如农业物联网、园艺机械、园艺生态学生物信息学、视觉传达与科学艺术、植物分类与拉丁文、应用文与科技论文写作等,以扩大学生知识范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结语
在新农科背景下,农业教育要求面向“四新”和适应“五化”,因此必须调整农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园艺产业在农村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产业发展也离不开园艺专业人才。我校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就是结合新农科背景下社会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和加强实践教学,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今后,我校园艺专业将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专业内涵、优化专业课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等,设计出具有新农科一流本科专业水准的人才培养方案,稳步推进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洪才.论大学的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12):21-29.
[2] 包军.推进新农科建设培育卓越农林人才: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2):9-14.
[3] 胡瑞,李忠云.我国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我国42所高校园艺本科专业的调查[J]. 中国农业教育,2016(4): 22-29.
[4] 应义斌,梅亚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36(1):1-6.
[5] 吕杰.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9(2):3-8.
[6] 杨丽婧,安泽山,陈百鸿.农林院校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J].高教论坛,2017(7):61-64.
[7] 王春雷,卞月红,张静,等.新时代园艺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以扬州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9(30):45-46.
[8] 陈海霞,蒋辉,何长征,等.拔尖创新型园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49):163-164.
[9] 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15.
[10] 朱元娣,张常青,王倩,等.园艺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三能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9(2):79-83.
[责任編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