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言语形式的角度析《过秦论》的说理艺术

2023-05-30王军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言语形式过秦论修辞

王军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过秦论》的教学中,可尝试引导学生从言语形式的角度聚焦文本,感受“以赋体写史论”的艺术特色。从言语形式的角度看,本文的说理艺术主要表现在铺陈渲染的语言之美、共情共鸣的修辞之美、意脉流畅的结构之美。

关键词 《过秦论》 言语形式 说理艺术 语言 修辞 结构

《过秦论》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一唱三叹”“铺陈渲染”的文赋之势,在结构上有“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流畅文脉。文章多用夸张、对比,通篇一气贯注,气势充沛。分析言语形式是对本篇说理艺术进行鉴赏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一、语言之美:铺陈渲染

《过秦论》一文精彩的说理艺术首先得力于语言的铺陈和渲染。文章开篇说:“秦孝公据淆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文章起一开始即作浓墨重彩的描绘。一是以秦孝公之丰功伟业和雄心壮志开篇,并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仅在后两个短语上加“之意”“之心”,又使得文赋的句式整散结合,铺陈之中富于变化。二是同义词叠用,尽显语言张力。同样是表达“天下”之意,连用“字内”“四海”“八荒”“六合”四个词语;同样是表达“统治”,连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御”“吞”“制”七个字词。词汇丰富,辞职华丽。作品汪洋咨肆的语言表达,使得文本的空间从有限的淆函、雍州拓展到无限的宇内、八荒和四海;时间上跨越近百年,概括性叙述了惠文、武、昭襄三代君王的业绩。再结合“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几句可见,作者将不同时代的人和事通过聊聊数语精准无误地概括表达,有着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还原历史现场的效果。至于后文“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腆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一句,更是以点带面,仅选用“取、举、割、收”四个动词,便从空间上将东南西北地盤全面扩张表达得清晰完整,使得铺陈有序,逻辑严谨,彰显深厚的史论功底。

铺陈和渲染完全可以并用。上面提到的开篇几句既是铺陈,其实也极力渲染了秦国地利优势和秦孝公的政治雄心。既然是论秦之过失,“颂美”和“讽喻”是要并存的。如果说“铺陈”可以有效地歌颂,赞美。那么“渲染”则指向讽刺和警醒。例如“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一句,旨在渲染突出。“拱手而取”形象、生动。教材的课下注释中将“拱手”解释为两手合抱,形容不费力。而“取”字具有轻而易举得到的意思。这和后文“开关延敌”,秦国不费吹灰之力离散了合纵的九国之师形成了呼应。前文将九国气势渲染得越充分,越能突出秦国力量的强大。其背后都是指向下文陈涉起义后速败的结局。

二、修辞之美:共情共鸣

《过秦论》精彩的说理艺术能够引发后人共同的情感和情绪,得益于夸张、对比修辞的运用。

在对比衬托中展开议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观点的突出与强化,对比手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六国之众衬托秦国之强。文中第二段,先写秦与六国乃至九国的对比;接着是秦与陈涉的对比;最后是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写六国的人数之多,力量之强,目的是对比衬托出秦国之极强。“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一句中,“逡巡”一词写九国之师虽然强大却顾虑重重、徘徊不前,正反衬出秦国军队的更加强大。写秦国乘胜追击:“有余力制其弊”“追亡逐北”“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与六国的惨败之状更是形成鲜明对比:“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槽”“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几个方面的对比叠加在一起,衬托出秦国兵力强大,与诸侯抗争势如破竹,也是预先为下文的速败作了极为充分的铺垫,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气势磅礴。

以百越俯首称臣衬托始皇之威。文中第三段极写秦始皇之威,至此,文章重点朝着突出秦国暴虐的方向过渡,以致于将文章重心转移到对秦始皇善攻而不善守的论述上来。《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此段有阐释:“先是写军事出击,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使得‘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以‘百越之君‘胡人‘士的表现,衬托始皇帝的声威,寓含对攻守形势变化,秦仍以攻取姿态统治天下的批评。”这里用“百越之君”和“匈奴”进行对比和衬托。对待“百越之君”,重复使用动词“取”,含有轻而易举之意,与被“百越之君”的“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待匈奴,使用动词“却”,含有击退之意。这都是衬托出始皇善于进攻的一面。

在夸张中彰显强劲笔力。《过秦论》强劲笔力,能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强大气势。这主要得益于文中多次使用夸张手法。通过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能够将作者的情感准确地表现出来,引起读者强烈的共情、共鸣。试析夸张手法的妙处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夸张手法彰显出作者强劲的笔力。透过文字,读者仿佛跟随作者亲临历史现场,感受到血雨腥风,领略到大秦帝国强大的兵力。

三、结构之美:意脉流畅

《过秦论》文脉如行云流水,衔接自然流畅,得益于内在的理路、纯熟的构思和流畅的脉络。

以《过秦论》末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例,这句话是全篇的主旨所在,即全文之“意”。全篇在经过充分的论证之后,语意收尾,语势突变,达到了意脉贯通、水到渠成的效果。回看全篇,为了引出中心论点,以秦国为主线分阶段展开论述。采用“正面对比论证分析”的说理方式,围绕主旨,层层递进。首先是秦国的根基及秦孝公的雄心壮志,详细阐述了秦国的地理位置优势和采取的改革措施。其次写到秦国的不断发展壮大,领土的扩张,从外交、军事上果断采取进攻为主的策略。再次,写始皇的威武,标志秦国进入了鼎盛时期,威风震慑四海。最后写秦国的暴虐,自然引出“仁义不施”的论点,重点阐述了大秦帝国在暴力统治下倾覆的结局。

文章将叙史和议论密切结合,从秦国的“兴”详细论述至“亡”,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内在逻辑清晰,符合认知的规律。

综上所述,《过秦论》体现了文赋写史论的特征,多样的论证手法、语言质美,兼有修辞之美。全篇超出了读者的审美期待,说理透彻浅显,不愧为“西汉鸿文”。

[本文系2021年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教学模式的建构”(课题编号:GDJY-2021-A-b06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猜你喜欢

言语形式过秦论修辞
评《过秦论》之弊病,析议论文之写法
关于教科书《过秦论》中对“相与为一”“与”字解释的讨论
“言语形式”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