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冯至“无名化”叙写,发掘散文审美意蕴

2023-05-30姜博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审美意蕴

姜博

摘 要 在课堂教学中融合文学教育,解读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独特的“无名化”叙写方式,有助于探究文本的审美意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无名化”叙写 审美意蕴

语文教学离不开文学教育。将文学教育有效地融进语文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

一、教与学的一致性:指向文学教育的教学目标

文学教育既指社会上所有与文学相关的教育,也指校园内的文学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应包含“文学知识教育”“文学审美教育”和“文学创作教育”。其中“文学知识教育”是指教材中有关文学的概念性的知识概述;“文学审美教育”即对教材中文学作品文学鉴赏教育和文学批评教育;“文学创作教育”即文学创作训练等。本文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下的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为例,通过解读冯至“无名化”叙写,发掘散文审美意蕴,探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文学教育的实践路径。

冯至“无名化”叙写方式,是在其《山水》后记中提出的,这种“无名化”的写作方式,学生在初读文本时很难发现,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将文学教育和课堂教学融合,让学生尽量通过自己的探究对其写作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在后期学习中有更深刻的审美体验。

教授本课时,笔者设置了如下目标:1.通过对几篇散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究,以这些文本作为时代镜像,学会关注文本要表达的生命意识,关注现当代文化现象,拓展人生视野。2.学会通过研读课文,寻找有特色的词语和句子,深入分析鉴赏,感受作者自然地表现个性、自由地抒发情感的写作方式。3.提升撰写读书笔记的能力。

该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相一致,前两点扣合了“文学审美教育”,第三点与“文学创作教育”相关联。

二、问题链的深入性:指向文学教育的课堂任务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融合文学教育,笔者设置了如下课前任务单:1.联读冯至诗歌《鼠麴草》和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择文中印象最深的画面,改写成一首现代诗。2.阅读冯至散文集《山水》中《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人的高歌》,分别以“村女牧羊图”“石匠凿山图”为素材,为《山水》设计藏书票。

该任务单的设置将学生的生活情境与学生资源包联系到一起。前者从文学教育融合的角度将冯至的诗歌和散文进行关联,让学生仿写一首现代诗。目的是让学生在接受文学审美教育的同时,锻炼文学创作能力。后者是让学生通过图文转换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冯至文章的写作意图。这两个课前任务,让学生既能在学习文本之前更多地涉猎冯至的其他文本,拓宽其阅读广度,也能从不同形式中感受冯至的思想内涵,拓展其阅读深度。

在学生有效地完成了课前任务单后,笔者设计了两个课堂学习任务,即:探究冯至散文独特的叙写方式;探究作品的审美个性和时代意义。前者从文本入手,让学生以该文本为纲,领悟冯至独特的叙写方式;后者将该文本与其他文本联读,结合该单元学习提示“时代镜像”的主题,由特殊到一般,探究相关散文的审美个性和时代意义。

在“探究冯至散文独特的叙写方式”任务中,根据课前学习任务要求,结合学生仿写的诗歌,让学生充分交流,将学生的诗作和冯至的两篇诗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再引导学生梳理文中情感思路,思考作者为什么不选择奇胜的山水来表达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而只选择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麂子等当地很常见的景物来呈现。在该学习活动中,学生对文中所提及的物象继续讨论、分析、总结,概括出冯至散文独特的叙写特征,即景物的无名化、人物的无名化和历史的无名化。学生能够结合课前完成的作业和阅读的诗文,初步感受冯至散文的写作特征,在课堂学习中,经过讨论、交流,明确冯至散文独特的叙写方式,比较明确地探究出作品的审美意蕴。可以说,课堂教学有效融合了文学教育。

在“探究作品的审美个性和时代意義”任务中,笔者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结合课前阅读的《人的高歌》,分析两篇文章的“性质相近”之处;结合课前所做的藏书票,思考二者的不同之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展示自己设计的藏书票,阐释设计意图。学生分析所展示的藏书票,可明确“村女牧羊图”的重点应凸显整个画面的大背景,村女只是画面的一小部分,她不应该是画面中的主体,这正是其“无名”的表现。《人的高歌》中的“石匠凿山图”藏书票强调的是石匠的创造。石匠所创造出来的山路应是画面的主体。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就容易明确《人的高歌》是要凸显人所创造的文化。

通过这个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感知文学实际上就是时代之镜。“村女牧羊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通过无名之景、无名之人表现自然的永恒、生命的意义;“石匠凿山图”能让学生感受到人顽强的意志,认识大时代下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石匠通过一次次凿山,开通了路,让人们看到了石窟,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这时代之镜下映射下来的也是一个个文化的传承。

活动二:品读《秦腔》细节描写,体会民俗文化中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意义。师生共读《秦腔》的几处场面,讨论、分享,感受秦人身上散发的生命的真实与朴素,感受到秦人生命的坚毅与韧性。

活动三:将三篇文本进行联读。阅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人的高歌》,感受自然的永恒和生命的哲学意义;阅读《秦腔》感受文化的强大力量。引发学生思考:这“有名”的“秦腔”如果消逝了,变成一个无意义的名称,我们能够像冯至这样平静地接受这一切么?我们往往会对遥远的生命和文化的消逝感到怜悯和同情,但这三秦大地上秦腔文化的消逝可能会来得更直接,让我们更悲恸。

根据“文学创作教育”的要求设置作业:1.校园电台计划在“时代镜像”听书栏目中推出冯至的散文集《山水》,请为电台拟写一则推荐语。2.阅读冯至散文集《山水》,以“无名与有名”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读书笔记。作业设计融通“读—悟—写”,既将文学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又切实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任务群的序列性:指向文学教育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笔者遇到了一些困境。文学教育重在拓展文学知识储备、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学创造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判定其界限、如何有效融合成了难点。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同一作家的多篇作品或同类型的作品,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在课前学习任务单和课后作业中,可设置一些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写作,以提升其文学创作能力。

[作者通联:福建厦门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审美意蕴
陶渊明诗歌中“琴”意象的审美意蕴
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文化传承
试论朝鲜朝文人李廷龟的中国山水游记创作
化妆品外包装设计中中国元素的审美意蕴
舞台朗诵艺术的审美意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