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景驱动的非遗湖口草龙传承路径研究
2023-05-30张冠男
张冠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经抢救性保护后仍面临需求少的现状。基于湖口草龙所具有的广泛民众基础,分析其核心元素与当代社会需求的连接点。通过探索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核心元素创新,构建满足当代社会需求的各类应用场景,驱动草龙游舞、手作、展演等各类需求的增加,从源头上稳定手工编扎,更好地促進湖口草龙的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化繁荣有着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由于以前交通不发达等原因,往往仅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存在和传播,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或自然资源有着紧密的关系[1]。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不断变化,非遗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土壤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陷入边缘化、乏人问津等困境,难以继续融入当代社会,不能得到有效传承[2]。因此,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基于人们当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等客观条件,研究分析非遗及其核心技艺等元素在当代社会的独特价值,在此基础上围绕非遗的当代价值来发现社会需求,构建非遗应用场景,使其融入社会日常生活,从而实现有效传承。
草编湖口草龙——源于民俗活动的国家级非遗
湖口草龙是流行于江西省湖口县一带的民间草扎技艺和民俗活动。按当地旧俗,湖口当地农民每年秋天收割完稻谷后,用剩下的稻草扎成九节至二十一节的草把,每节再用细棍擢住,节与节之间用草绳串起,扎成草把龙之后在田间地头游舞,借以表达人们祈盼五谷丰登和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3]。湖口草龙游舞主要包括祭龙、游龙、参龙、送龙等环节。湖口草龙作为一项植根于当地生产生活的民俗活动,其草编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目前草编技艺由于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代际传承而暂时处于稳定状态,但家族内部传承在持续性和长久性方面始终存在较大风险,这对于草编非遗的长远发展以及保护都不利。
核心元素——湖口草龙的社会需求分析
需求是某一事物能够在当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某种事物具有价值,是因为该事物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成为人们所追求的对象,非遗也不例外。因此,需要研究分析湖口草龙的哪些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哪些需求,也要分析湖口草龙的独特核心元素,以及这些核心元素在面向不同受众时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并围绕其当代价值来发现社会需求,构建相应的应用场景,以使其融入社会日常生活,从而实现有效传承。
元素是事物的组成单元。核心元素是组成事物所有元素中最主要、最关键的部分,是此一物区别于彼一物的根本因素。从非遗的元素来看,往往包括其产生的渊源、信仰、载体、仪式流程等。渊源是指某一非遗产生的由来,以湖口草龙为例,主要是人们为祭祀谷神、祈盼风调雨顺而产生。信仰一般指参加者为了某种信念而加入某活动。有学者指出,经久流传的乡村传统民俗能折射出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既有厚重的人文底蕴,又具有各自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是我国乡村地区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信仰的体现;这些民俗既是同一地域人们价值和信仰的集中体现,反之又对当地人们的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4]。以湖口草龙为例,作为当地一项经久不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俗活动,湖口草龙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同时这项民俗活动背后还蕴含着祈祷丰收、祈盼平安等美好愿景。载体是指非遗活动进行的主要承载物。在湖口当地,除草龙外,还有手工纸龙、手工布龙等,但由于民以食为天的朴素信仰,再加之编扎技艺之高超、外形之精美是其他手工扎龙所不能媲美,草龙被公认为群龙之首。从仪式流程看,湖口草龙包含祭龙、游龙、参龙、送龙等环节,人们通过一系列仪式来表达风调雨顺、平安顺遂的愿望。因此,从其组成元素的特征看,湖口草龙的编扎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高超、特点鲜明,草龙游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仪式流程表达的民间信仰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区别于其他舞龙民俗活动的核心元素。因此,通过对编扎技艺、草龙游舞、仪式流程等核心元素进行重构,分析湖口草龙具有的当代价值。
应用场景——社会需求下核心元素的重构
从非遗当代价值出发创造新的应用场景,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可以使非遗与当代社会产生“连接点”,重新与人们的生活建立联系,逐步培育适合其生存的社会生态土壤。需要注意的是,为使非遗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在其重新融入当代社会的过程中,非遗的核心技艺等元素不能发生根本性变化。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同时,与现代社会需求结合,非遗才能重新回归到当代生活[5]。因此,要寻找湖口草龙在当代社会具有的独特价值,通过核心元素的改良创新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提升当代社会对湖口草龙的需求量,实现活态传承。
核心元素重构的维度分析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内容也趋向审美化。编扎技艺作为传统文化符号和休闲生活方式象征的手工艺,由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受到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青睐。手作成为现代城市中主要消费人群新中产阶级的新型消费方式[6]。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在物质生活富足后,人们消费需求发生了结构变化。因此,可以对湖口草龙编扎技艺进行适当重构,设计编扎大小、形态不同的各种小物件,以满足人们对手作的需求。编扎技艺的功用由编扎草龙转变为手作这种都市生活方式。此外,为适应不同群体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校园手工艺实践需求,可以调整湖口草龙的大小和长度等以方便中小学生操作,培养不同梯次的编扎人才。
草龙游舞方面,当地人们为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往往在秋收之后进行扎龙、祭祀、游舞。目前游龙也成为当地一些活动庆典的重要形式。舞龙动作往往经过精心设计和排练,因此,其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民俗舞蹈动作,还可以作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满足社区群众强身健体的需求,还可以引入校园,培养中小学生对民间体育的热爱,强身健体。
所蕴含的民间信仰方面,舞龙是当地民众的一种自发性活动,由于编扎技艺和时间限制,当地游舞往往以普通草把龙为主,存在审美价值不高、仪式内容不能及时体现主流价值观等问题。因此,可以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角度,为湖口草龙注入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等表意内容。
核心元素需求重构路径
为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可以从功用、形制和表意等维度对湖口草龙核心元素进行重构。
1.功用创新下的应用场景
编扎技艺方面,精编湖口草龙编扎工艺极为复杂,前后需采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手法,要求成品自然生动,古朴典雅,不露人工痕迹,完美展现出草龙庄重威严的气度[7]。编扎是扎龙人为舞龙民俗活动编扎草龙而使用的手工艺。当前,手作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中的一种潮流,是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的手段。作为一种极富技巧性的手工活动,草龙编扎具有现代社会手工制作的体验感,可以满足锻炼双手灵巧性和头脑构图能力、思维能力的需求,可运用于城镇社区或中小学校手工课程的手工活动中。通过传承人现场教学等方式培养孩子和居民的手工爱好和审美能力,可以构建草龙在学校和社区开展手作的应用场景。
舞龙表演作为一项民俗活动,舞草龙是一种人向天和神表达敬意的舞蹈仪式。同时,从体育学角度来看,舞龙也是一种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因此,可以将舞龙活动作为学校体育课程或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加强文化认同等角度出发,将舞龙相关活动纳入学校的体育教学,从小抓起,让学生接触并参与到当地民俗体育活动中去,不断接受当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体育人才,为草龙游舞传承和发展打好人才基础。因此,通过在中小学校开设特色体育课程或开展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可以构建在学校和社区开展草龙游舞的应用场景。
2.形制创新下的应用场景
目前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精编的草龙,其身长可达二十多米,躯干直径达四十厘米左右,从龙首顶部到下颌龙须之间的高度能达一米左右,主要适用于成年人进行游舞。为使草龙适合在中小学校和在社区中活动,可以将草龙的体积进行缩小,形态向萌态化改进,使其呈现出轻盈、活泼的造型特征,使小朋友也能机灵敏捷、轻松自如地操纵,还可以使春节等节假日从城市返乡的小朋友对舞龙活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满足他们的文化消费需求。
此外,湖口县本身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富有特色的县城,当地持续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可以从草龙编扎创作中开发手工DIY,做成微缩版非遗“材料包”,作为一种旅游创意产品进行销售。具体而言,可以编扎微型草龙或龙头、龙珠等部件,或者其他更为简单的动物造型,并辅以扫码视频教学等手段,满足手工爱好者和非遗爱好者的需求,使其在“玩”中建立对草龙的认知。
3.表意创新下的应用场景
湖口草龙的表意主要通过仪式流程来表现。作为一种民俗活动,湖口草龙游舞前后一般都先要举办一定的仪式。在这个过程中,基本村里每家每户都会参与进来,舞龙者内部之间、舞龙者与观演者之间通过仪式表演进行互动。这些仪式流程往往蕴含着当地村民朴素的伦理观、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在草龙游舞仪式操演的过程中,随着祭龙、游龙、参龙、送龙等仪式和流程的逐次推进,敬畏天地神灵的民间思想和祈福辟邪、团结互助等传统理念在无形中传给下一世代,帮助他们逐渐树立和践行传统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自觉认同和遵循仪式所传达的价值理念。人们通过共同的仪式活动,可以达到强化民间信仰和身份认同的作用,满足当地政府加强情感联系和社会管理的需求。
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当前迫切需要在探明传统乡村文化衰落原因的基础上,加强保护和传承,实现传统乡村文化的现代性发展[8]。传统民俗活动的保护与传承亦是如此。有研究发现,通过对传统民俗活动进行改造,可以增加人们的认同感,实现从村落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跨越和转换[9]。传承人编扎的精编草龙和普通草把龙由于编扎工艺繁复程度不同,耗时不同,草龙呈现出的精致程度和影响力也无法相提并论。由于编扎技艺复杂,精编草龙往往是师傅独自完成或师徒两人合作完成,耗时一般较长。但因为经济效益较低,目前编扎的草龙数量很少,主要用于外出展演等重大场合,更多出现在官方场合和主流媒体报道中。而普通草把龙虽然工艺较为简单,但由于其对技艺要求不高、耗时较少,当地村民可以共同协作,短时间内完成编扎,在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中出现的频次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草把龙由于制作成本不高,在送龙环节以焚烧的方式“送龙回天”,仪式流程更为完整。而送龙是人们对这项民俗活动信仰表达最为直接、最为强烈的环节。这恰恰是目前精编草龙由于耗时巨大、经济价值较高等原因而难以做到的。因此可以考虑对草龙活动进行改造,适当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一方面,依托建立的代表性传承人传习所加大精编草龙面向社会培训游舞的次数和覆盖面,不断扩大传承人队伍和影响范围,另一方面,通过精编草龙增加送龙环节,并在张彩内容上进行改造,赋予其新时代内涵,使精编草龙的游舞形式完整化,增强教化影响作用。通过国家化改造,使湖口草龙更能反映时代特征,朝着规范化、常态化方向发展,代表性传承人培训和编扎任务变得更为稳定和规律,传习人员数量得以扩大,技艺传承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可以得到更大保障。同时,国家化改造也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挥湖口草龙这一乡村传统民间仪式的社会功能,推进乡村传统民间仪式转化为乡村文化资源,实现乡村现代性转换与发展的一种探索。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體目标和具体措施,明确要求加强分类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由于市场需求等原因,可以通过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较少,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如何有效传承发展的困境。通过挖掘湖口草龙的核心元素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构建湖口草龙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场景,并辅以政府补贴等措施,支撑起草龙编扎的发展,从而稳定编扎技艺的传承,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村落活态传承、重新融入社会生活实践的一种路径选择,同时也是对《意见》有关“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要求的积极探索。通过运用以场景驱动的传承路径策略,使湖口草龙这一民间传统仪式在乡村和社区扎根,并转化为乡村文化资源。其前提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核心元素进行深入分析,在核心技艺不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围绕应用场景对核心元素进行重构,找到与当代社会的“连接点”。同时,在湖口草龙的非遗传承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仅能增强乡村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与功能性,也能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荣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21.
[2]韦依帆,刘畅.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10):119-124.
[3][7]严娟.湖口草龙文化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3.
[4]李玉雄,李静.乡村文化传统的实践与乡村文化振兴——以清潭街“舞草把龙”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01):32-39.
[5]章莉莉.非遗活态传承:重链手工艺和现代生活需求——章莉莉谈设计与扶贫[J].设计,2020,33(18):70-74.
[6]滕璐阳,徐赣丽.弥散性传承:都市语境下手工艺传承的一种路径[J].文化遗产,2022(04):51-58.
[8]沈费伟.传统乡村文化重构: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J].人文杂志,2020(04):121-128.
[9]涂传飞.对一项村际传统龙舟赛国家化实践的人类学考察[J].体育科学,2021,41(06):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