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表演艺术中形体语言的运用
2023-05-30于易冰
于易冰
摘 要:本文旨在探究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艺术中的舞台表现与视觉应用。研究和论述上运用了结合戏剧舞台表演中的形体行动、语言行动表现方式,对形体语言的应用方法、应用要点进行分析的方法,最终得到结论:形体语言对于戏剧表演艺术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形体语言的应用能够增强戏剧表演艺术感染力,是展示戏剧情感的重要支柱;戏剧表演过程需要发挥出形体语言的表现优势,赋予戏剧表演内容更加突出的活力与艺术渲染力,从而令观众在观赏戏剧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感触。
关键词:戏剧表演艺术;形体语言;行动感觉;交流与适应;形体表现
形体语言是戏剧表演艺术中“外部行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形体语言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强戏剧表演过程的动感,还能够为烘托人物内部行动、渲染戏剧舞台气氛奠定基础。在实际的戏剧表演当中,形体语言的运用更能够做到与舞台情境息息相关,表演者通过形体行动与言语行动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一幕又一幕的舞台场景,最终才能够将戏剧内容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形体语言的运用能够增强戏剧表演的艺术性,对于体现戏剧表演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一、形体语言表现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戏剧表演的冲击性
形体行动在戏剧表演的外部行动中具有第一性的作用,只有通过形体行动来衬托戏剧表演中的言语,才能突显表演者想要表现的戏剧内容。因此,形体语言的应用有利于增强戏剧表演的冲击性,改善戏剧表演的舞台表现效果。[1]形体语言在增强戏剧表演冲击性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以下优势。首先,戏剧表演中的形体语言具有行动性特征,它并非一种随意的行为或动作,而是一种有机的情感或艺术体现,表演者通过在戏剧表演中把握好形体语言的应用与选择,有利于在表演过程中排除多余的形体动作,推动戏剧内容向前发展,从而避免戏剧表演出现内容繁杂、表现力不足的问题。其次,在现实主义戏剧创作方法以及戏剧观念中,形体语言被界定为舞台表演中最具表现力、审美价值以及欣赏价值的语言,表演者通过利用形体语言来展现戏剧中人物的性格,即思考“人物动作的节奏、各种行为的起始与协调”等内容,形成一种对戏剧中人物形体语言特征的自我感觉。这样一来,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的舞台动作将会更具感染力,使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情感、习惯以及人物特点,并且切实增强戏剧表演过程的视觉冲击性。
(二)有利于凸显戏剧角色情感与精神
从戏剧演员的角度来看,形体语言是基于剧本内容而做出的形体行动,而形体语言中的肢体动作、人物神态以及对话等,都是推进戏剧内容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地运用形体语言进行戏剧表演,能够更加轻易地展现出戏剧角色的精神生活。例如,在戏剧《窦娥冤》的舞台表现中,对于剧中塑造的具有鲜明人物特征的女性角色,演员需要深入观察,并且将内心复杂、精神负荷沉重以及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进行创作表现。而在根据人物特征创作形体语言的过程中,戏剧演员要做到不丢掉人物行动的任何一项环节,并且真正做到以人物心理活动为载体,有机地呈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做到戏剧表演的艺术统一化。如:剧中人物窦娥的内心中充满反抗的呐喊,演员利用形体语言中的打、做、说等,展现出人物的刚、实等角色情感,实现舞台人物表演的内外统一;演员自我感受剧中人物的心境、人物的所思所想,展现出刚正不阿、敢与世俗抗争的外部形象,实现舞台表演者体验与表现的统一。通过运用形体语言传达舞台精神,才能够更轻易地展现出戏剧角色的特征、情感及人物精神,使戏剧作品的内外部表现得到升华。[2]
二、戏剧表演艺术中形体语言的应用要点
(一)把握好形体语言的表现性质
在一些戏剧的舞台表演中,“戏不够、手势凑”的表演方法是极为忌讳的一种表现形式。表演者没有充分理解形体语言在舞台表演中的表现,直接运用表情或者形体的形式表达戏剧中的人物情感,导致戏剧出现虚假、模式化的缺点。对此,表演者必须把握好形体语言在舞台表演中的表现形式,除了将形体语言作用于观众以及其他表演者,还需要在形体语言中产生更加深刻的心理体会,从而使表演中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到对手戏当中。例如,在对戏剧《雷雨》人物周朴园的角色处理中,由于剧本中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不断激化、不断发展并且最终达到高潮,因此在表现人物情感的过程中,表演者应当避免直接运用“瞪眼”来表现“愤怒”、运用“哭泣”来表现“悲伤”,而应当结合戏剧各场景的人物心理独白、剧本动作等,有意识地把握住戏剧人物的心理表现技巧,最终通过手势、行为习惯、言语等形体语言配合人物表情、人物神态等,将剧本中的人物特色完整地体现出来,从而优化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表现程度。
(二)把握好形体语言的行动方法
在戏剧表演艺术当中,形体语言的行动表现需要从感知、判断再到行动中实现,形体语言的运用过程是活的过程,并且兼具舞臺表演的空间性与时间性特征。为了运用形体语言优化戏剧表演艺术效果,表演者必须在戏剧表演中把握好形体语言的行动方法,协调好形体语言的应用过程,从而创作出剧中人物行动的有机过程。[3]表演者在熟知剧本内容以及人物故事的基础上,需要运用合理且清晰的心理依据,表达戏剧中形体语言的变化过程,避免戏剧表演只是一味地在“释义性的、表情化的解释”的过程中推导。如:在话剧《风波》的表演中,表演者应当贯彻体验派表演的艺术理念,体会剧中“小翠、林雀”人物再会场景中传达的惊喜之情,通过听、看、触等方式,对剧中事实与规定情境产生联想,从而以一种真切的角度表现人物形体语言。这样一来,表演者才能够在掌握形体语言行动方法的基础上,增强戏剧表演内部情感的驱动力。
(三)行动线的建立
表演者的个人表现是突出戏剧表演特色的精髓所在,在戏剧表演当中,表演者的形体语言需要以一种串联的方式表现,并且紧紧围绕剧本中的时间线推移,逐步展现到观众的眼中,因此,为了确保形体语言运用顺序的合理性,表演者必须明确戏剧表演过程中形体语言的行动线,从多个方面把控好形体语言的应用节奏。首先,在对戏剧舞台行动的把握上表演者既需要关注戏剧台词在剧中的行动性,还需要结合剧本中人物的上场任务,在剧中穿插各种形体语言,并且把握形体语言的应用逻辑。其次,在解读剧中角色贯穿行动的过程中,表演者应当根据角色的思想线以及情感线,明确各个演出片段中应当做出的行动,并且时刻以动态的视角观察角色的行动节奏以及行动走向,从而通过形体语言来展现剧中人物的思想变化以及情感起伏,体现戏剧表演内容的动感。最后,从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人物形象的展示需要依托语言、行动进行表现,并且逐渐勾勒出角色的全貌。在此过程中,表演者应当把握好形体语言在情感、肢体行动上的应用,使角色的行动能够做到前后连贯、首尾呼应,为烘托剧本内容的导入、高潮奠定基础。
三、戏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应用表现与方法
(一)利用形体语言烘托角色塑造
在塑造戏剧角色的过程中,表演者需要站在角色的角度思考,真正地做到“替角色说话,替角色行动”。为此,表演者通常需要借助丰富的形体语言,表达角色在剧中的行为表现,真正地塑造好能够融入戏剧内容的戏剧角色。首先,表演者应当以贯穿行动为核心,把握好贯穿全剧主要思想的行動内容,在此基础上组织好演出过程中的各项形体语言,从而优化形体语言在表演中的表现效果。[4]以话剧《城南旧事》的片段演出为例,在英子妈与兰姨娘围绕“施大哥”的话题对话表演中,饰演英子的表演者应当联系角色在台前的所作所为,将其转化为角色表演中生活的、行动的线索,结合“(赶忙问)什么开怀?(把舌头一伸)我?”等剧中角色的行为,深入理解为什么角色需要此时上场、为何角色需要此时引出对话等问题,从而在表演中借助形体语言来表现出活泼、俏皮的角色形象。其次,为了把握好形体语言运用的起始线与终止线,表演者应当优先把握好角色行动的起点与终点,再通过穿插形体语言进行深层次的角色塑造,体现出剧中角色特点。仍然以话剧《城南旧事》的片段表演为例,剧中兰姨娘的人物行动具有鲜明的特征,该角色引入多个剧中话题,并且从话题对话当中展现出自己的人物特色,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演节点有“讨论开怀经历、讨论德先、安然离场”等片段,演员只有创建好人物在剧中的形体行动节点,才能够把握好形体语言应用的“度”,并且既能够体现出人物的饱满激情,又能够按照角色表演的起始顺序,有节奏地行动在舞台之上。
(二)把握好形体语言的交流与适应
戏剧表演中的形体语言能够增加表演者与其他对象之间的交流,并且在体现人物情感特征的同时,推进戏剧故事的发展。为了在戏剧交流表演中体现形体语言的应用效果,表演者需要根据表演中交流的形式,选择合适的形体语言来衬托行为。首先,在表演者的自我交流中,表演者更多的是通过独白的方式,描述戏剧中某个事件或传达某个角色的思想,用于表现戏剧的故事内容。而为了突出自我交流的演出片段效果,表演者应当采用言行合一的表演方法,向观众传达故事中的信息与内容。以话剧《茶馆》中“马五爷独自坐在角落喝茶”的片段表演为例,剧中角色在自述的过程中结合“拍板低唱、摇头眯眼”等一系列形体语言,体现出一种孤独落寞的人物特点。而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应当强化该片段中角色的形体语言,依次通过“皱眉、携壶”等形体行动,给予演出场景一种孤独感,从而增强人物自我交流的感染力。其次,在与同演者的舞台交流中,表演者需要将表演过程看作交流对手间的相互行动,从中接受对方给予的行动刺激,再运用相应的形体语言做出回应,使戏剧故事的内容逐渐趋近完整。以话剧《茶馆》中“乡妇乞讨”的片段演出为例,剧本中描述的乡妇这一角色显得十分落魄可怜,该角色在乞讨、搂住孩子的行动表演中,体现出该人物所剩无几的亲情。而为了体现好剧中乡妇与常四爷等人的交流效果,表演者可以在剧本中形体语言应用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形体语言来强化情感。如:在直视众人之后增加掩面低泣的形体行动,用于突出角色的无力感;在抹泪往外走的动作之后增加驻足而立、缓慢回首的形体行动,用于渲染乡妇与孩子之间难以分割的情感,使一众角色之间的交流能够令观众产生情感的触动。
(三)利用形体语言体现舞台生命力
舞台表演中需要借助道具对舞台场景进行渲染,然而,舞台布景以及道具在戏剧表演中并非只有衬托的作用,表演者需要根据剧本内容,运用形体语言来与之建立联系,从而体现出戏剧舞台表演的生命力。例如,在利用形体语言与舞台道具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表演者需要理解这样一种交流是潜在的交流,演员自身需要通过想象,结合剧本表演需要,渐渐与舞台中各个事物建立联系,从而赋予舞台场景与物品生命力。如:在话剧《北京人》第一幕的人物介绍中,戏剧表演对曾思懿自私与虚伪的人物形象做出详细阐述,而在实际的舞台表演中,为了建立起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表演者可以在剧本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剧中曾思懿与周围场景的互动,用于生动地刻画出其刻薄、奸险的角色形象。剧中介绍到“曾思懿(大奶奶)贪财若命,自己却说她是第一等慷慨”,舞台表演中可以配合“小心窥望窗外、奸邃的眼神盯着珠宝、小心翼翼地藏起亮闪闪的钥匙”等一系列体现人物形象的形体语言,使表演者的行动能够完整地概括出剧本中对人物特点的细节刻画。在此基础上,增添的形体语言能够增强戏剧表演中人物与场景之间的互动,通过窥望窗外、小心翼翼藏起金钥匙的形体动作,突出剧中道具在表演中的重要性,使表演者的行动、舞台布景、演出道具能够在表演者形体语言的作用下实现协调应用,突出表演过程体现的舞台生命力。
四、结 语
总的来说,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舞台表演者根据所处的情况以及心境表现艺术作品,通过形体行动与言语行动将情绪的内容进行表达,最终使观众有感而发。所以,为了在规定情境中体现出戏剧表演的艺术性与艺术感染力,表演者需要充分地发挥出形体语言的应用优势,将形体语言行动作为戏剧表演内部行动的表现方式,通过形体语言行动配合表演中的心理行动,丰富戏剧表演的艺术情感,改善舞台戏剧表演的表现效果。
(英国皇家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
参考文献
[1] 徐一凡.戏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研究[J].大观(论坛),2022(10):93-95.
[2] 习习.戏剧表演艺术当中对形体语言的运用探究[J].戏剧之家,2022(1):30-31,52.
[3] 丁礼宁.浅谈戏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1(35):26-27.
[4] 黄思琦.如何有效运用形体语言深化戏剧表演的艺术性[J].参花(下),2019(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