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23-05-30徐秋一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徐秋一

摘要:思辨能力是辨析与思考能力的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提升语文学习技能、拓展思维广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方面。本文围绕教学内容、课堂预习、教学情境、生活体验等方面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思辨能力是辨析能力与思考能力的结合。辨析注重分析与辨别一些客观事物的类型或性质等;思考则主要强调推断和分析某种客观事物的过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备受关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感悟、善于思辨,实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如下几方面研究。

1   把握培养要素,明确培养价值

1.1思辨能力培养要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要注重科学合理,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技能,丰富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设问、想象、思考、推测等学习方式来更新知识体系,打破固有认知,从多维度思考问题,拓展思维的广度,从而由浅入深地学习知识。

1.2思辨能力培养的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提升。小学生因为思维能力较差存在表达能力不强的问题,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思路,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另一方面,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中,教师采用辩证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学会以辩证思维分析问题,他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一个层面,而是能够发散性地思考与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

2.1选择教学内容,助推思辨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思辨能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进度、学情等选择教学内容。基于这些因素选择的教学内容才更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师要合理把控教学内容的难度,关注学习主体与教学内容的契合,据此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发展思辨能力。比如,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以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为切入点,使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抓住作品的灵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相关的作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开阔学生古诗文学习的视野,使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学习技巧。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难度稍大的古诗文作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教师给出的学习任务,深入思考,抽丝剥茧,获得答案和个性化的感悟,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

2.2优化预习环节,促进思辨生成

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优质高效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快地接受教学内容,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教师要结合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改变预习要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所学课文简单、学习难度比较低的情况,教师可以关注对学生背诵习惯的培养;针对中段学生具备一定认知能力、课文篇幅增长、难度提高的情况,教师可以关注对学生熟读、诵读习惯的培养;而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个性化认知能力,针对课文篇幅更长、难度进一步提高的情况,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并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增加一些个性化的解读要求。预习习惯的培养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为思辨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课堂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舞台,学生只有做好预习,才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辨、善于思辨、乐于思辨,才能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预解、预思。

2.3创设恰当情境,营造思辨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能力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让其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逐步提升其思辨能力。创设合理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情境创设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择。

2.3.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多维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拓展阅读范围,鼓勵学生在阅读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比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时,教师结合课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谈谈看了这个题目后想到了什么,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象。之后,教师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阅读,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自主提问、自主思考,营造了良好的思辨氛围,为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条件。

2.3.2创设表演情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学会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由点带面,深入思考,进而提升思辨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创设了表演情境,让学生将课文中的情节按照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学生在表演中将人物性格、形象、言谈举止等表达得十分准确,不仅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3.3借助图画创设情境,发散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字与图片的结合,具有形象性、生成性的特点,使教材更富美感。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比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黄山的风景图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图片展示的信息,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激活思维。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到“黄山奇石”的“奇”,在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进而推动教学向着高效化发展。

2.4联系生活体验,进行思辨启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有全面了解,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知识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体验的融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将学生关注的生活中的热点新闻、真善美的事例等融入课堂,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与语文的密不可分。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将课堂中学到的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落到实处,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2.5多维思考想象,提升思辨效果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思考是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思考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思考的结果。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多维思考,全面了解事物的各个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从而使学生学会分析事物,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提升思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驱动的方式,为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最终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鹿角和鹿腿》一课时,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如:鹿该不该锯掉头上美丽的角呢?你赞成它的做法吗?你想对鹿说什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全面看待问题,使学生明白看待事物不仅要看它的长处,也要看它的短处,不能因短处否定了长处,也不能只看外表,而忽略其实用价值。

基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目标的指向,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维思考,还应鼓励学生多维想象,开启学生的多元思辨之门。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应用了留白的手法,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留白部分,鼓励学生尽情想象。

2.6通过多元质疑,深化思辨逻辑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依据教学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大多缺乏个性化的思考和质疑,这使学生在课堂上失去了主动思考和自主表达的空间。在思辨性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发现思辨点,让质疑多元化、深层化,使学生学会应用批判性的思维去解读文章,深入文章灵魂,达成培养思辨能力的目标。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深入解读文章,找出文章的思辨点,引导学生思考。如在教学《桥》这篇课文时,教师梳理出这样的思辨点:老汉凶得像豹子一样揪出了自己的儿子,你如何看待这位父亲?在教学《穷人》时,梳理出这样的思辨点:当你自己也很拮据的时候,你还愿意帮助比你更困难的人吗?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思辨点去思考外,还应给予学生思辨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一位同学大胆质疑,对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桑娜心地那么善良,在看到西蒙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冷漠”?发现西蒙死了,都没有认真确认一下是不是真的死了,就抱走了她的孩子,给人感觉她没有同情心,也不够善良。这位同学的质疑引起了连锁反应,有的同学认为:通过认真阅读、理解课文的这段描写,可以知道桑娜看出西蒙真的死了,才抱走了西蒙最挂记的孩子,替她照顾孩子就是对西蒙最大的安慰。每种观点都有同学支持或反对,于是,教师就此生成了改写课文的教学。

有了思辨性思维,学生才能进行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思辨性学习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合乎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7搭设思维支架,清除思辨障碍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认知特点、思维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应结合学情预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以便于在关键之处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提升思辨能力。

如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有哪些特别的地方?中年级学生的语言逻辑是浅层的,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也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达不到更高的逻辑水平,在关键之处,他们的思维往往容易被“卡”住,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在阅读中强化学生的思辨行为。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中梳理出支撑自己观点的资料,以此提升学生从阅读资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并内化成自己的思辨能力,使学生完成从课文到思维,再到语言等环节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这个关键处为学生建立一个思维支架,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发散思维,应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进行梳理,使学生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出自己的思考结果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在讨论总结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2.8运用作文教学强化思辨训练

2.8.1锻炼创造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写作技巧和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引导,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一般来说,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任何思维都以想象力为基础,想象力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注入活力。创造性思维具有开放、自由、浪漫、夸张等多种特点,教师通过拓展作文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那么,应该如何拓展写作思路呢?一方面,选材要有新意。教师在设定作文题目时,不要落于俗套,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推出具有新意且能够激起学生写作欲望的题材,使学生能够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示个性。另一方面,要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在写作时,因生活阅历不足,素材不够充分,常常会出现作文难的现象。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功能,为学生播放视频、音频、图片等,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觉“有米下锅”。

2.8.2训练思辨能力

教师在作文训练中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有意识地引入一些能够引起较大争议的话题,或者设计开放性的作文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论证的角度,表达个性化的思考,体会探究问题的乐趣。这样的训练过程,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其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教师深入研究,结合小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探究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路径,最终实现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淑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文思辨能力[J].新课程,2020(21):188.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