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幼儿全面发展

2023-05-30郑嘉琳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班幼儿有效策略

郑嘉琳

摘 要:随着项目化活动的理念越来越被广大学前教育者熟悉,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开始重视这个对科学区项目化活动的多维优化和跨维度引导的改革,因此相应的工作思路和策略也相继应运而生。基于对以上趋势和事实的认识,笔者将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围绕“实现幼儿全面发展——探讨大班幼儿科学区项目化活动有效策略”一题撰文,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入手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希望能够给诸位的工作优化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大班幼儿;科学区;项目化活动;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3)01-0088-04

幼儿由于受到年龄和理解、行为能力的限制,幼儿园中的科学区域活动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游戏活动;然而由于区域活动对特殊的内容、活动和目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较多的科学知识、实践操作成分;尽管幼儿还没有具备真正意义上学习科学知识的理性思维和能力,然而有了接触科学并以之为纽带融合多方面知识内容的行为。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在科学区域项目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要树立鲜明的多维渗透和跨维度联动意识方能发挥出此项活动的引导效力。

1.科学区活动项目化

科学区活动主要指幼儿教师对相关区域进行专门的设置,将科学作为主题的活动区域,可以将室内角落或者墙壁等空间当作幼儿搭建科学探究的活动空间,用以引导幼儿开展与科学相关的探究活动。科学区活动的创设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作为幼儿提供一个充满科学氛围的环境,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学习科学探究技能,实现对科学知识的吸收,从而培养幼儿的综合科学能力。科学区探究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幼儿,然而大多数教师在创设科学区时陷入一定的误区,以至于科学区活动出现目标指向性单一、操作方法固定、过于重视结果等问题。因此,教师提出可在科学区引入项目活动的概念,将科学区角活动项目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区活动的作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并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掌握简单的探究技能。在项目活动中,首先要重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还能对自己的突发奇想进行大胆创作。幼儿在与同伴互相交往、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提高了主动发现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在项目活动的开展中有效促进了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项目活动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创设项目情境,将传统科学区活动的形式转换成做项目、解决真实问题,引导幼儿将原本的科学知识迁移到实际操作中,从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知,以此达到优化科学区活动的目的。

2.完善大班幼儿科学区项目化活动的意义

正如笔者在前文中所提到的,科学区域项目活动已然可以在幼儿活动的维度下反映出很多的科学知识成分,也对幼儿综合素养的初步萌发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因此,需要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设计、组织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多方面的知识元素,以取得开发幼儿多元思维意识和认知能力的效果。

(1)初步建立幼儿的认知储备

大多数的幼儿对外界的认知可以说处于“空白”或“半空白”状态,对一切知识性内容更是充满了陌生感,主要由于对相关生活经验的缺失。这种陌生感和缺失的存在一方面会使幼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花费大量时间做幼儿的前期经验的铺垫,继而降低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更容易让幼儿认知行为中形成对新知识的排斥感,进而滋生畏难情绪。通过对科学区域项目活动的有效设计和组织,幼儿们能够了解到的知识将不再局限于“肉眼可见”的自然现象,即使是肉眼可见,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也有很多隐藏的小秘密,进而多方面的知识形成初步认知,并在教师的有序引导下将这些知识内容主动融入自己的脑海中,从而使幼儿在后续的成长过程中更有可能产生一种对新授内容“似曾相识”的体验,让他们更容易取得良好的认知成果并为后续的活动做下有效的铺垫。

(2)发展幼儿的认知思维

对幼儿而言,他的“认知”不应该只是简单“看到”,而是需要在“看到”的基础上形成有规律的思维,并在这种思维的带动下尝试着去创造、发现。很多幼儿对“认知”的印象还停留在最原始的“是什么”的层面,对表面性、孤立性的信息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无法凭借规律性的思维完成对表面信息的串联,不会主动产生“为什么”“可以做什么”“我能怎么做”的想法,这必然会使他们的认知成长陷入“事倍功半”的窘境。因此,凭借科学区域项目活动的作用,幼儿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初步形成适用于不同方面的特色化认知思路,并在后续的游戏深度参与中将这些思路融入自己的认知潜意识中,在后续的认知活动中自主地对信息单元的排列和应用进行重新组合,从而让自己的认知思维从“是什么”逐步提高到“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高度。比如,在大班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看到了装饰的彩灯觉得很好看,可是也有孩子会感到好奇:“为什么一个电池就能让许多灯泡亮起来?”灯泡和电池之间有线连着,这些日常可见的装饰物,为后面灯泡亮的实验埋下伏笔,孩子们在实验中会想:“我设计怎样的线路,怎样连接才能让我的多个灯泡也能一下就亮起来。”

(3)培养幼儿良好的认知习惯

只有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幼儿教师的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通过实际观察不难发现,很多幼儿的认知习惯远远称不上“良好”,对待一些知识的了解满足于“似懂非懂”,面对实践活动常不知该利用哪些知识帮助自己,遇到困难也更倾向于放弃……这些“毛病”均会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中遇到更多的阻碍。在科学区域项目活动中,幼儿将接触到多种形式的认知和思维模式,能够凭借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组织参与更多的活动实践中,和其他孩子展开富有交流性和共促性的合作活动,并掌握更为有效处理问题的方法,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们敢于探索、乐于合作、勤于思考的认知习惯,让他们能够以自主、灵活、乐观的状态投入未来的成长中。

3.完善大班幼儿科学区项目化活动的具体策略

正所谓“有的放矢,百发百中”,在充分认识到科学区域项目活动对幼儿科学认知和综合素养成长作用之后,幼儿教师就要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设计和实施具体的策略。在笔者看来,这些举措可以被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科学区活动材料的投放工作

第一,确保投放材料的安全性。

安全是幼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也是幼儿教师各项工作的核心。在科学区中,幼儿会接触到一些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教师要考虑幼儿实验的过程的認知发展也要考虑实验中的安全因素,确保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中通过探索、操作、发现来完成科学区的发展的需要。比如,在灯泡亮的实验中,使用电池盒安装电池是就要指导幼儿正确区分电池正负极和电池盒的正负极,以免幼儿在实验中,将电池盒和电池安装错误,给幼儿的实验带来不安全的隐患。比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也要事先约定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备好保护材料如护目镜、手套等,以免幼儿在操作中失误,让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

第二,确保投放材料的有效性、支持性。

幼儿对外界事物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符合自己趣味的物品有一种天然的接触欲和探索欲,这对幼儿教育的开展而言是一项可供研究和利用的巨大优势。因此,幼儿教师在选择投放在活动区域中的材料时,要充分体现出对幼儿共性兴趣的尊重和引导,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项目化活动的开展进程适时的增减活动材料,比如,灯泡亮的实验中,幼儿在点亮火箭屋的活动中,发现小灯泡在火箭屋中亮度不够,幼儿围绕其展开讨论:灯泡太小、电池电力不够,电线太细等。教师就根据幼儿需求,可以投放不同瓦数的灯泡、电池等供幼儿实验对比和发现,进而支持幼儿的实验探究。

第三,确保投放材料的易操性。

区域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发展语言表现力、合作力、增强动手和探索能力等,因此,用于支持这些活动的物品应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幼儿的行为需求。若要确保材料的易操性,幼儿教师首先要保证区域内物品的使用难度不至于超出幼儿的平均能力范畴,避免因操作过于烦琐或困难而起不到行为引导效果;同时还要注意让物品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操作要求,以免因使用起来过于简单而无法有效激发幼儿的尝试欲望;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区域内物品应该配以通俗易懂地使用示意图或成品效果图,从而在更好地帮助幼儿利用物品开展活动的同时,还能为幼儿提供明确的检验个人行为成果的依据。比如,灯泡亮的实验中,教师可以针对大部分幼儿投放基础版材料:灯泡、电池、电线、电池盒,根据项目化活动小组的需求增加小屋、不同瓦数的灯泡、不同型号的电池、电线等。不同的材料满足不同需求幼儿在科学区中实验的需求,激发他们的探索欲,让不同层次的幼儿在科学区中都能有不同的提升。

(2)丰富幼儿科学区项目化活动中的认知方法

第一,通过生活观察总结科学知识。

一切的知识都有着“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属性,高效的教学永远离不开对生活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利用。幼儿的思维还有很强的感性特征,他们对外界对认知必然是以生活为主要渠道的,身边的一切存在都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启发效力。“生活是知识之母”,所有的知识无一不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学到的知识最后也是要回馈生活的。因此,我们在活动设计和组织中根据幼儿的生活经历、兴趣以及活动的主题、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通过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的观察发现具体的信息,并带领幼儿从这些信息中总结出共性元素,进而让幼儿初步意识到“由表及里”的总结式思维方法。比如,在进行“神奇的镜子”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好奇的镜子作为实验的材料,让幼儿发现不同镜子它所承载的科学秘密……而后向幼儿提出一个问题:“它们的样子都不一样,实验的过程和呈现的结果也不一样,那么大家看一看,它们有没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呢?”通过仔细对比,幼儿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出“镜子有用到玻璃,需要光”等结论,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帮助他们总结出镜子成像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第二,通过实验游戏探究科学知识。

既然是“科学”游戏,那么幼儿在参与科学区项目化活动的过程中就必然要尝试一下各种各样的小实验。幼儿教师要秉持“实践至上”的原则,投入更多的精力引导幼儿学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去尝试不同类型的小实验,用操作和观察、对比等方式去发现和强化认知,并凭借这种体验引导幼儿掌握丰富的认知方法。如果幼儿的条件比较好,教师甚至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好奇的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小实验。例如,在“灯泡亮了”这个游戏中,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用基础的电路材料让灯泡亮起来,根据幼儿的兴趣发展,引导幼儿将桌面操作的场景变换到大型纸屋中,让幼儿将实验趋于生活实际运用,再根据部分有共同兴趣的幼儿的探索需求,提供不同的实验材料,让其在实验中拓展自己的经验,比如投放小型太阳能板,替换电池,用小马达替换灯泡等,满足不同层次幼儿探索实践的需求,从而激发其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深入探索的欲望。

(3)在科学区项目化活动中培养幼儿服务生活、回馈生活的意识

所有的知识最后都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比如学习加减乘除,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买卖的问题。幼儿教师在通过科学区项目化活动教给幼儿多种方法的同时,还要鼓励幼儿依靠这些方法去处理一些身边的问题,一方面让幼儿在处理过程中形成更为娴熟的方法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真正让幼儿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幼儿形成更为浓厚的了解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与意识。比如,大班科学区中最常玩的探索实验“灯泡亮了”。孩子们在操作中不仅会进行基本的串联电路设计让灯泡亮了,在项目活动中探索不同瓦数灯泡和不同电力支持之间的联系,甚至探索并联电路的设计,探索节日彩灯电路设计等;结合“六一”儿童节、毕业典礼创设班级环境,让幼儿设计不同的电路,装扮班级,让幼儿感受自己日常“研究”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快乐和成就,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原来,我得实验这么有用,我还可以研究更多。”

(4)在科学区项目化活动中尝试塑造幼儿执行思维

第一,借助小组合作实现任务的“由繁而简”。

但凡能被称之为“项目”往往意味着它具有十分庞杂的内容,如果由一个人来完成那无疑会是场艰巨的挑战。幼儿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工程”规模的科学区项目化活动这些“项目”,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结成由若干名成员组成的小组,引导各组成员根据每个人擅长的领域来协商、分配不同的职责,每人负责任务的某一个部分,最后再汇总起来。这种组织方法既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思维,也能在客观上进一步实现幼儿之间情感和默契的增进。比如,趣玩纸杯游戏中幼儿互相合作设计线路和图案及所需的材料,两名幼儿负责根据设计寻找材料,多名幼儿负责将材料根据设计的图案或线路进行摆放。在这个活动中每名幼儿有自己的任务,而这些任务又能组合完成最终的终极任务。让每名幼儿在活动中都体会到被同伴需要和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就感。

第二,借助分段整合实现任务的“由易而难”。

有时由于任务本身的性质影响,一些工程性任务必须由某一个幼儿独立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就不得不以疲惫的状态应对。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一些相对复杂的独立性游戏,并协助幼儿试着将游戏环节进行拆解,根據任务中所涉及的方法、内容和目标的不同将之划分为若干个部分,以每个部分为一项子任务,以分段的方式逐个完成,最后再将各个阶段的成果整合在一起实现完成总任务的目标。这种思维的形成不但能提高幼儿个人的问题处理效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良好的耐心。

(5)科学区项目化活动中优化幼儿数学认知逻辑

知识从来不是单一存在,它们都是互通的,相互关联的,比如语言和各领域活动的结合,更何况均属于自然类型学科的数学了,数学活动和科学活动二者间有许多共同点、关联点。幼儿教师在带领幼儿开展科学区项目化活动时,也要凭借这些关联点和共同点,拓展幼儿的知识引导幼儿进行各学科的融合,使幼儿在活动中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继而实现科学区项目化活动对幼儿多元认知、思维能力的综合强化。比如,同样是“灯泡亮了”这个游戏,幼儿不仅需要设计电路,还需要结合数学的统计和配对等知识,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灯泡、电线和电池,从而优化自己的电路设计,使自己的实验更快获得成功。

(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要让学生学好科学,最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激发幼儿的科学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情感铺垫。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幼儿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呈现方面所具有的多元化、直观化和动态化优势,将课程内容以图片、音频或视频等更有感官作用力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同步引入一些富有趣味的关联课外资源,使幼儿一方面降低理解知识过程中的智力资源消耗,另一方面感受到更符合自己趣味取向的信息元素,从而让幼儿的科学学习体验得到彻底优化。例如,对涉及“植物”这一方面内容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或自行制作一些视频并播放给幼儿看,让松树、狗尾草、玫瑰、冬青等幼儿园中常见的不同形态的植物以卡通角色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上,通过他们的自我介绍和彼此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使幼儿自然了解到植物的共同特点并留下深刻的学习记忆。

4.结语

教育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多元思考、多方整合和多向发展基础上的动态引导,这也是教育的价值和效力得以有效彰显的绝佳路径。幼儿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并努力践行这一点,在科学区项目化活动设计、组织过程中不断加大对多元理念、多种形式和多重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力度,积极完善活动区域材料的投放工作,围绕丰富科学认知方法、培养服务生活、回馈生活的意识、塑造工程执行思维以及优化数学认知逻辑等主题设计富有执行性和效果性的策略体系,引导幼儿具备更为立体的综合素质体系,让科学区项目化活动成为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的强劲驱动,从而为他们日后进一步的成长和核心素养的稳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焦暘.幼儿园大班科学区探究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甘肃:天水师范学院,2019.

[2]陈尧,陈世联.大班科学区活动中幼儿游戏性的具体表现及教育建议[J].教育导刊,2019(10).

[3]王燕. 大班科学区中幼儿自主学习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4]杨洁.幼儿园大班开展科学区活动的实践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08).

[5]马瑾.大班科学区角活动环境与材料支持性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19(11).

猜你喜欢

大班幼儿有效策略
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襄阳市郊区农村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现状研究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编趣味绘本,绘精彩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