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牧区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行动研究

2023-05-30徐晓霞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行动研究家校共育

徐晓霞

摘 要:学校与家庭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一样,教育内容也各有侧重,学校教育重在“教书”,家庭教育重在“育人”,两者若是能够实现深度结合,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文章通过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整理归纳牧区小学家校共育模式,首先分析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指出这可以实现教育目标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互补性,还可以提升教育的及时性。基于此,依据家校共育需求与特点,简要阐述牧区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构建策略: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夯实家校共育基础;合理设置家长课程,构建家校协同局面;有效建立沟通平台,提升家校共育合力;立足实际开展亲子活动,促进情感交流;实施多元化评价,建立完善的共育机制。

关键词:牧区小学;家校共育;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3)01-0004-04

家校共育是一种协作共建的教育活动,一端连接着教师,另一端连接着家长,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中,给予孩子科学、积极、健康的教育指导。与传统的学校单方面教育不同,家校共育具有协作优势,既可以帮助家长实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还能助力学校教师工作的有序与高效开展。牧区小学环境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家校共育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存在问题较多,仍然以学校单方面发力为主,育人效果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因此,本文立足牧区小学家校共育现状,就如何有效构建家校共育育人格局进行探讨。

1.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

家校共育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在牧区小学,家校共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首先,可以实现教育目标一致性,从而提升教育合力。虽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思想上存在差异,但都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家校共育可以进一步坚定目标,将双方对教育的期望拧成一股力量,朝着一致的方向去努力,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其次,可以实现教育内容的互补性。21世纪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和谐与全面发展的教育,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侧重点不同,涵盖以及涉及的教育层面也不尽相同。仅仅依靠某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无法满足教育需求,这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补充,基于充分交流、联系而塑造教育共同点。最后,可以提升教育的及时性。家庭教育并非整块、系统进行的,家长主要通过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展开教育。家校共育可以让教师与家长实现信息共享,多角度、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从而在协商后各有侧重地实施教育,保证教育的及时性,避免因为信息不互通而耽误最佳的教育时机。

2.牧区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1)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夯实家校共育基础

就当前牧区小学家校共育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教师与家长的教育理念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偏差。就家长方面来说,牧区很多小学生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教师的职责,甚至认为自己给孩子交了学费,教师应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而家长只需要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即可。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所以很多家长在家校共育上表现出来的热情与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触、排斥情绪。再就教师方面来说,虽然大多数教师都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但是因为学校作为系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教师也都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所以更具有专业性,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实施的教学方法,都更加科学、实用。也因为如此,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在家校共育中“高人一等”,家长需要无条件配合学校的工作,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家长要听从教师的指导与安排,甚至不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种思想观念让一些教师在一开始就没有摆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位置,没有与家长构建平等、和谐的互助关系,所以育人效果不理想。

实际上,家校共育由两个重要的教育主体组成,一端是家庭教育,另一端是学校教育。要想实现共育目的,前提与基础是双方要建立正确、一致的共育观念,与此同时,家校共育协作优势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家校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在教育活动中,学校、家庭是平等独立的主体,不存在一方服从另一方的情况,它们发挥的教育作用不同,但两者又相互依托、相互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锻炼孩子的品质与行为,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双方共同给学生创造完整的教育生活,二者缺一不可。因此,牧区小学要想实现家校共育,不论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树立正确的共育观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从而夯实家校共育的基础。

以语文教育为例,教师除了关注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还要注重他们其他方面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对于家长提出的观点与意见给予尊重,理解家长对于教育的困惑,然后从专业角度给予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配合其需求。同样,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能忽视自身责任,不可将教育完全推给学校,要抱着与教师同向同行的心态,积极、主动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了解教师的需求与困惑,然后从家庭教育视角出发,尽可能地给予教师支持,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性格发展情况、成长环境等。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积极主动地与对方沟通,尤其在教育理念上出现冲突或分歧时,要以谦和、平等的姿态去交流,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树立一致的目标,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夯实家校共育的基础,有效推进共育工作的进行。

(2)合理设置家长课程,构建家校协同局面

虽然家校共育中,教师与家长都是不可或缺的主体,两者处于平等的位置上,但是教师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教育培训。因此,教师在家校共育中应发挥指导作用,要成为学生在家庭生活与学校学习之间的重要纽带。这意味着,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生知识、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重任,还肩负着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责。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教师应站在专业角度传授家长正确、科学的育儿理念与方法,引导家长通过合理的教育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效果。新时期下,家长课程作为新兴事物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价值也得到广大教师与家长的认可,这是促进家校协同共育的重要手段。在牧区小学,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家长课程,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构建和谐、融洽的家校关系,引导学校与家庭更好地共育。这可以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更加合理化、专业化,从而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向同行。

以语文教育为例,教师可以根据牧区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成长环境等,从教育小故事着手设置各种主题教育课程,如家庭活动篇、家庭情感篇等,使家长能够关注和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了解他们身体机能的成长目标以及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变化等。通过这些主题教育课程,家长的教育从之前的无目标、无方向转变为有指向、有目标的教育,可以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语文课程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双重特征的课程,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审美素养、思维品质的培养,需要学生感悟生活和体会生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牧区实际情况设置体验生活类的课程,鼓励家长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引导孩子体验生活,发掘牧区生活的魅力,以此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有主题课程的引导,家庭教育更加科学、有效、專业,这可以促进家校共育的高效推行。

(3)有效建立沟通平台,提升家校共育合力

家校共育需要建立在家长与教师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可以说沟通是重要的“桥梁”,假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甚至不沟通的情况,就容易产生信息错位,继而出现家长不理解教师、教师不理解家长的问题。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学生的教育就会脱节,甚至家校相斥,不仅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反而削弱了家校共育合力。因此,必须保证学校与家庭之间顺畅、良好的沟通,这样家长才能实时、全面了解教育目标,教师也能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换言之, 只有保证信息的共享性、互通性,才能真正打通家校之间的壁垒,真正构建家校一体化育人格局。

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背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思想动态等,从而掌握真实学情,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以及管理方案契合现实需求,满足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要。避免因为对学情把握不够而造成教与学脱节的问题,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同样,教师也可以通过沟通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包括好的表现,也包括不足之处,让家长实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并且积极配合教师做好环境营造、作业监督等工作。只有家校在教育理念、方法、内容、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各方面保持同步,才能给学生创设一致的学习与成长环境,从而发挥“1+1>2”的效果,育人工作也会事半功倍。因此,在牧区小学实现家校共育,建立沟通平台是至关重要的。

在过去的牧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主要依赖家访、打电话、家长会等,如今牧区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拓宽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从而保障信息共享的及时性、有效性。通过这样的沟通平台,教师可以及时向家长传达学校的信息,而家长也能及时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困惑与需求等,这样才能及时解决、及时响应,构建团结的家校关系,更好地开展家校共育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钉钉等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及时发布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措施,家长则通过这一平台实时了解学校教育目标以及相关政策。尤其是科任教师,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自“双减”政策贯彻实施以来,学生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家庭教育也被提到更高的位置,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可以基于微信公众号、钉钉等平台与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以及当天的作业等,让家长课后有效监督,还能实时接收家长提出的问题与困惑并为其解答。以沟通平台为纽带,教师与家长共同解决学生思想变化、学习习惯等多种问题,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合理的家校共育方案。总而言之,家校共育中的沟通至关重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家校之间的协作更加及时、顺畅,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可以多角度了解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从而有效提升家校共育合力。

(4)立足实际开展亲子活动,促进情感交流

在家校共育中,学校扮演重要角色,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场所以及指导家庭教育的重要力量,还是发展亲子模式、融洽家庭关系的中坚力量。牧区的家长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家长可能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上比较盲目,存在教育不恰当的问题,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他们产生摩擦、矛盾等。随着思维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升以及年龄的增长,小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个时候学校要适当地介入,以第三方角色发挥调节、磨合作用。简言之,学校不仅在家校共育中扮演着指导者角色,还承担着融洽家庭亲子关系的重任,要帮助家长构建健康、积极、和谐的亲子关系,这样方便家长在家庭中有效实施教育,又能给学生提供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使其获得幸福感。因此,教师应立足实际开展亲子活动,利用亲子活动建立学校、家庭、学生三者之间的融洽关系,在增强家校共育合力的同时,给学生创设温馨快乐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使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以语文学科的教育为例,教师可以抓住一些节日契机开展亲子活动,如春节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写对联、包饺子;端午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家长和孩子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爱国诗歌朗诵活动。诸如此类的亲子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语文综合能力,还能形成亲密的家校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一举多得。以班主任角度为例,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长的职业、能力等开展特色化亲子活动,比如职业是医生的家长可以给学生以及其他家长讲述健康知识以及日常保健方法等;职业是导游的家长可以给学生以及其他家长讲述牧区的独特美景与风光等。这样的亲子活动可以营造浓厚的家校共育氛围,有助于提升家长的责任感、共育意识,学校与家庭之间更加团结,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而发力。

(5)实施多元化评价,建立完善的共育机制

家校共育的有序与高效开展需要有效的反馈与评价。如果不注重评价,家校共育很容易流于形式,难以获得理想效果。在家校共育中,家庭、学校是两个不同但都十分重要的主体,虽然教育方法与任务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通过沟通平台与家长共同协商共育机制,并确定共育评价策略。与此同时,在共育过程中有效实施评价,共同监督与推进,为共育活动的有序与高效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

以语文学科为例,首先教师和家长共同探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就评价主体来说,通过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之一。此外,家长也要参与评价,比如班级举办的诗歌朗诵活动、辩论赛等,教师可以将比赛视频通过微信群分享给家长,而家长根据视频内容给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参与评价。当然,教师也要从专业角度实施评价,指出学生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再就评价内容而言,要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查看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综合考虑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如课堂听课认真程度、参与积极性、学习态度等,以及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如完成作业的独立性、自觉性等。综合这些内容实施评价,可以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其次,还包括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家长的评价,让家长和教师都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发挥长处,更好地实施家校共育,提升教育合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校与家庭是两个主要场所,前者是学生素养发展、认知建立的场所,能够增强学生个体能力,使其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而后者是提升学生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因此,学校与家庭在家校共育中各占优势,相互影响,可以让学生在统一的目标下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在当下以及未来的工作中,家校共育始终是我们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应坚持从学生出发、从家庭出发、从学校出发,有效凝聚这三股力量,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让牧区的小学生不论在小环境中还是大社会中都能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生香.基于新教育理念引导下的小学家校共育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0).

[2]王倩.抓家校共育建设,提升家长育儿水平[J].考试周刊,2022(38).

[3]孙广源.“雙减”政策下小学班主任“家校共育”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2(15).

[4]安晓燕.牧区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方法初探[J].科普童话,2019(21).

[5]雷芳芳.立足核心素养 实现“家校共育”[J].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2(05).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牧区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行动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57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行动研究家校共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关于七年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行动研究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