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云彬:新中国语文教材的奠基者之一

2023-05-30郭戈

语文建设 2023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

【摘要】宋云彬是著名的文史学者、杂文家、编辑出版家,也是新中国文史地教材特别是语文教材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主要从事编辑和教学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担任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委员兼国文组长,出版总署编审局一处处长兼国文组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兼语文组长,为开国教科书尤其是语文教材的编辑出版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他主持编写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1950),是我国最早使用“语文”字样的教科书。

【关键词】宋云彬;语文教材;奠基者;开国教科书

宋云彬(1897—1979),浙江海宁人,著名的文史学者、杂文家、编辑出版家。从1949年4月到1951年8月,先后在中央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出版总署编审局、人民教育出版社担任重要职务,积极协助叶圣陶选编出了新中国第一套教材。其间,宋云彬参与起草语文科课程标准初稿、修订《新编高级小学国语课本》、新编《大学国文》,组织编写《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独著《高中本国近代史》,特别是主持选编《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语文教材编辑和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编审开国国文和国语课本,起草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初稿

在开国大典之前,及时供应新课本无疑是建国大业的一项急迫任务。为此,党中央提出“教科书、马列著作、毛主席的著作都是要赶紧做到统一出版”[1],中央宣传部暂代国家文教机关的管理职责,通过成立出版委员会、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华北联合出版社和上海联合出版社,以及各地新华书店,编审、出版和发行了一套开国教科书,立下新中国教科书奠基之功。其中便有宋云彬的一份功劳。

1949年3月18日,宋云彬随同叶圣陶、傅彬然、王芸生、陈叔通、郑振铎、曹禺、马寅初、柳亚子等20多人,从香港出发,历经50天,抵达北平,参加即将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并参与筹建新中国教科书编审机构。4月5日,宋云彬在日记中记载:“适胡绳来,谈编审教本事”,“余当……专心致志,为人民政府编纂中学教本,庶几不背‘为人民服务之原则也”。4月8日晚,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副部长周扬,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晁哲甫等在北京饭店宴请叶圣陶、宋云彬、傅彬然、孙起孟、孟超、胡绳、金灿然、叶蠖生等,商议教科书编审事宜,并“商定机构名称为‘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在中央人民政府未成立前,这个机构隶属华北人民政府”。接着,“4月15日下午编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商决分国文、史地、自然三组。国文组为圣陶(兼)、孙起孟、孟超及余四人;每周开会一次,余为召集人”[2]。随后,国文组又选调了来自中华书局的朱文叔、“开明系”的蒋仲仁、北京大学的魏建功、河南教科书编审委的杜子劲等。由民主人士、进步学者与解放区出来的宣教干部组成的新中国教科书编审机构核心成员,就这样组织起来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编辑出版教材的行家里手。到开国大典之前,宋云彬及其所在国文组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对解放区和开明书店的一些中小学国文、国语教科书进行审读、筛选,从而确定了推荐版本,并分别而又有综括地指出这些版本教科书的优点、缺点或错误。这些意见和结果都体现在中央宣传部于1949年7月6日发布的《中小学教科用书审读意见书》之中。

二是以刘松涛、悳頫、黄雁星、项若愚编的华北版高小国语为基础,改编出《新编高级小学国语课本》(第一、三册),由新华书店出版,华北联合出版社印行。

三是由叶圣陶牵头,宋云彬、蒋仲仁参与,草拟了初步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为后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奠定了基础。

四是与叶圣陶一起多次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文系赵西陆、王瑶等商议编写《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的选文目录,共选取32篇文章,有论文、杂文、演说、报告、传叙、速写、小说等,旨在提倡为人民服务,表现群众的生活跟斗争,充满着向上的精神,洋溢着健康的情感。

此外,宋云彬在其专著《中国近百年史》(新知书店1948年)的基础上,改编了一部《高中本国近代史》(上册,三联书店1949年),还在《新建设》上发表了《略谈杂文》《从语文一致谈到语言的学习》等文章。

二、主编首部中学“语文”课本,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改革问题

1949年11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并入出版总署编审局,副署长叶圣陶兼任局长,宋云彬任编审局第一处处长。该处主要负责教科书编审,按照叶圣陶的说法,“编审局之第一处实际上即为华联之编辑部”,也是一年之后成立的人教社编审部构成的“一部分”。[3]据《宋云彬日记》记载,他当时审阅的主要是文史地三科教材,其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编审局《中小学教科书审读补充意见书》(1950年2月)和教育部、出版总署《关于1950年秋季中小学教科用书的决定》(1950年7月)有关学科教材中。可以说,宋云彬及其语文组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主持改编刘松涛等编的华北版《新编高级小学国语课本》(第二、四册,新华书店1950年8月),并负责约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魏建功、周祖谟、游国恩、杨晦、赵西陆、刘禹昌编写《高级中学语文课本》(6册,新华书店1950年8月)。

二是主持选编一套新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6册,新华书店1950年8月)。该书的编辑者还有朱文叔、蒋仲仁、杜子劲、马祖武、蔡超尘、王泗原、張中行等,校阅者叶圣陶,审读者罗常培、魏建功、吕叔湘。这套课本与上面提到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是我国最早使用“语文”字样的教科书。正如宋云彬在《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编辑大意”中所讲:“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三是与叶圣陶一起多次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张克强、李广田、章廷谦、游国恩、周祖谟、吴组缃、王瑶、赵西陆、许骏斋、马汉麟、阴法鲁、刘禹昌、浦江清、魏建功等商议编辑《大学国文》“古典文之部”的选文目录。一开始预备了大量选文,最后淘汰了好几回,才确定下来40多篇。叶圣陶作序说:“有爱国思想的,反对封建迷信的,抱着正义感,反抗强权的,主张为群众服务的。就思想方法说,逻辑条理比较完密的,我们才选它。”[4]

四是继续参与“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的拟定工作。据《宋云彬日记》记载,1950年10月21日,他与叶圣陶、魏建功一起出席教育部拟定课程标准座谈会,商讨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会上推定起草人员五人,除宋云彬与魏建功之外,教育部派三人参加。[5]

值得一提的是,其间宋云彬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新建设》《新中华》《学习》等报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谈中学语文教学》《再谈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三阶段》《文章为什么会写不通》等,为其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代表作。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宋云彬认为“归纳起来,无非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如何改进?“第一步当然从改进中学语文课本做起”。他说:“语文教本的选文,无论语体文言,都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性;但究竟是语文科的教材,也不容易忽视语文的规律……各类文字的选录,意识方面自然得合乎时代精神,还得求内容充实,有血有肉,思想发展正确而且精密,文字跟口语一致。”“就体裁说,中学国文的教材必须包括一般人生活上所触及的各类文字……包括得很多,文艺不过是一部分。”但无论哪种选材,“一定要写得流利通畅,有条有理,读起来感兴趣”。“就文字的性质说,有记叙文、论说文、说明文、抒情文等等,必须按年级作合理分配。”“就程度的深浅说,必须由浅入深那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还得注意高小和初中,初中和高中的衔接。”只要像他早年与夏丏尊、叶圣陶、陈望道一起编写《开明文言读本》那样,文言和白话分开,“辨别文言跟现代口语的异同”,让教师和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读文言,应该用怎样的态度读文言”,就可以避免上述的问题和矛盾。此外,“修改是编辑教本的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开明书店出版的《新编国文读本》,每篇都经编者作了文句上的修改的”[6]。他主张多请几位专家审阅,最后还得请教语文的专家来读一下。

关于文章为什么会写不通,宋云彬认为“这恐怕是把写文章和讲话当作两回事的缘故”,并且“跟在中学校里受的国文教育大有关系”。“我是主张中学校应该教一点文言文的,但是有一个条件:初中绝对不应该教文言文。高中教一点文言文,其目的是在培养阅读用文言写的书籍的能力,但只限于阅读,绝对不可以写作。而且阅读的文言,也只限于一般的、基本的。”[7]关于语文学习的阶段,宋云彬强调青少年写文章要过“三关”:第一关,“不把作文看作特殊的事项,要写就写,跟要说就说一样”。第二关,“丰富我们的词汇”,把掌握的各种词汇“加以分析、比较”,并“经过详细修改,废话没有了,语义含混的渐渐明确了,层次颠倒条理紊乱的渐渐清楚了”。第三关,“把每一句话经过仔细推敲写出来”,“做到比语言更精炼”,“比口头说的更恰当,更扼要,更深入,更有力量”,“要通过这一关,必须很好地把握思想训练……不但应该懂得辩证法,还得学学形式逻辑”以及“讲文法、讲修辞的书”。[8]

三、参与筹办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人教版第一套语文教材

1950年7月17日,“与胡愈之谈一小时。渠告我拟与教育部合组教育出版社,专事编审教科书,以第一处诸人为其一部分人员”[9]。由此拉开了叶圣陶主持,宋云彬、金灿然、叶蠖生等参与的人教社筹建工作的帷幕。8月31日,胡愈之、叶圣陶、宋云彬、金灿然、叶蠖生、朱智贤等前往教育部,与教育部长马叙伦、副部长韦悫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谈关于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事宜,并达成以下共识:一是出版总署和教育部两家共同负责成立一个专门编辑出版教科用书和一般教育用书的出版社,定名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二是该社在方针政策上受教育部领导,在出版业务上受出版总署领导,旨在逐渐统一全国教科书的使用工作。三是教育部指派有关司局长兼任人教社负责人,并选调教材编审人员加入其中。四是该社出版部分由华北联合出版社、上海联合出版社合并组成,所需资本由其负责提供。五是决定联合成立人教社筹备委员会,由叶圣陶、刘皑风、柳湜、宋云彬、金灿然、叶蠖生、葛志成等组成。经过多次沟通协调,顺利达成了部署共同组建人教社的一致意见和具体方案。[10]

1950年12月1日,出版总署召开署务会议,通过改制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各单位负责人名单,撤销编审局,将原编审局下设的新华辞书社、新华地图社及教育部的人民教育社转隶于人教社。任命叶圣陶为人教社社长,社务委员会由叶圣陶、柳湜、刘皑风、宋云彬、朱文叔、金灿然、吉少甫、曾世英、魏建功9人组成;叶圣陶兼任总编辑,副总编辑为柳湜、宋云彬、刘薰宇、朱智贤、金灿然。12月1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大会隆重召开,马叙伦、胡愈之、邵荃麟、韦悫等莅临大会并先后讲话,叶圣陶主持并致开场白。宋云彬代表全体员工发言,他说:“我们做的是编教科书的工作。这个工作从去年四月间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设立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的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没有停止过。”“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刚成立的时候,工作人员很少,后来合并到出版总署编审局,人员渐渐增多,现在改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受教育部和出版总署的领导,教育部派来了好多同志,都是工作能力很强的,我们添了一支生力军。”[11]

根据政务院批准的出版總署和教育部1951年工作计划,宋云彬作为人教社社务会和编审部的领导,协助社长兼总编辑叶圣陶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根据教育部1950年颁发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和《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草案)》,编辑出版了中学6年14科、小学6年12科的教科书,亦即人教版第一套教材。该套教材从1950年底开始陆续出版,1951年春季学期开始使用,1951年秋季基本出齐,其中中小学教科书36种90多册,还有师范教育科目教材15种15册。这是一套在全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通用教材,覆盖了中小学主体学科与师范、工农学校部分学科。这是一套以修订再版或改编为主的过渡教材,修订、改编中大量借鉴了苏联先进的教育经验。这套教材继承了开国教科书的衣钵,保障了新中国初期教科书的正常供应和平稳过渡,实现了在1951年底全国中小学课本由国家统一供应的基础的目标。[12]

宋云彬主要分管文史地教材,还兼任语文组组长。他率领语文组的朱文叔(兼)、蒋仲仁、王泗原、蔡超尘、张苑香、平润斋、王绮、周石华,修订再版了出版总署编审局修订的《初级小学国语课本》(8册)、《高级小学国语课本》(4册),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审定的《初级小学临时课本国语》(8册)、《高级小学临时课本国语》(4册),还修订了他本人主持编写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6册)与北大中文系周祖谟等编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6册),出版了徐勉一等选编的《农民识字课本》(4册),上海工校教材临时编审委员会编辑的《职工业余学校国语课本》(2冊)。

其间,他还发表了《请大家注意文法》(《新建设》1951年1月1日)、《对于历史教学的几点意见》(《新中华》14卷14期,1951年7月)等文章。其中前文提出:“从‘五四以来,文言改成白话,这是个大革命、大进步,可是还没改得彻底;咱们写的文章,往往不文不白,亦文亦白,只能看,不能念——念出来就听不懂,而且还常常犯‘文理不通的毛病。”“如果文章有不正确不通顺的地方,就是思想没有想通的缘故……我希望像扫除文盲一样,从1951年起,‘把文法上的一切错误,从我们所有发表的文字中,逐步地最后是彻底地消灭掉。”[13]

1951年8月,宋云彬调到杭州工作,担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文联主席、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多项职务,从此便离开了教科书编辑岗位。1957年,宋云彬被错划为右派并罢官撤职。翌年,由时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华书局总经理兼总编辑金灿然出面,将其调到北京中华书局工作,主要参与点校与编辑“二十四史”。1979年宋云彬得到彻底平反,同年去世,终年82岁。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1949—2000)研究丛书·出版管理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6.

[2][5]宋云彬.宋云彬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5:133~136,231.

[3]叶圣陶.叶圣陶论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07~308.

[4]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大学国文(古典文之部)[M].北京:新华书店,1950:叶圣陶序.

[6][7][8][13]宋云彬.宋云彬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5:66~71,75~78,64~65,82~87.

[9]叶圣陶.叶圣陶日记(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178.

[10]郭戈. 70年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筹建[J].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4).

[11]宋云彬副总编辑答词[J].出版情况,1951(1).

[12]郭戈.人教版第一套教材评析[J].课程·教材·教法,2022(1).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
有效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行文衔接的方法
用民俗文化视角解读文本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
结合教材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