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州市乡村产业振兴案例分析

2023-05-30方沁怡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产业振兴案例分析乡村振兴

方沁怡

摘   要: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以余村、鲁家村与黄杜村为研究对象,进行乡村产业振兴的案例分析。通过深入实地调研与理论研究,了解各村概况与包括“生态保护+乡村旅游”“盘活资源+家庭农场+三产融合”“绿色发展+一村一品”在内的发展模式,梳理、分析并总结其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的生态保护、产业振兴、家庭农场等的现实经验,以期为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291X(2023)01-0023-03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2]。乡村振兴战略是引领乡村发展的方向盘、压舱石。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居于首位。只有产业兴旺,农村才能稳定,农民才能增收,农业才能发展。因此,本文对湖州市乡村产业振兴进行案例分析,以余村、鲁家村与黄杜村为例,研究产业振兴的现状、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余村经验:生态保护与乡村旅游

(一)生态保护

余村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典型成功案例。由于当地有着优质丰富的石灰岩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余村人长期依靠“石头经济”发展,视矿山为“命根子”,全村一半以上的家庭收入都是围绕矿区产生。靠山吃山的余村,通过建造石灰窑矿、兴办水泥厂等等经济活动带来全年300万元的净利润,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但随之而来的是亮起“红灯”的余村生态环境,由于过度开发矿山资源,导致村内河水污染、土地裸露、粉尘蔽日、竹林失色,连竹林里的竹笋也因粉尘覆盖、缺少光照导致连年减产,甚至想呼吸口新鲜空气都成为了奢侈之事。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不仅使村民深受其害,而且严重影响了矿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余村人痛定思痛,面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破坏这一看似矛盾的两方面进行深度思考:余村应当跟随国家生态发展的战略要求逐步转变产业发展思路,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目标,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富山。

2003年,安吉县紧跟浙江省战略发展规划,将生态保护列为村庄发展的重要环节,随后余村也积极响应安吉县号召,开始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随着污水治理工作的起色,余村生态建设的各项工作也在不断完善。2005年,余村人下定决心关停所有矿山和水泥厂,并拆除了村内所有违法建筑,修复了水库,尽管在此期间余村集体收入严重缩水,但是生态保护的建设和推进并没有因此停滞。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此鼓舞下,余村人民更加干劲十足,逐步形成了具有余村特色的乡村生态经济。

(二)乡村旅游

余村建设以生态保护为重心的美丽乡村并不是单纯追求环境改善,而是力求建设一个以绿色发展为基础、可持续发展产业为保障的美丽乡村。自2003年余村开始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后,村集体经济缩减至原来的1/10,几乎半数村民“失业”。村民迷茫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余村指出了发展之路,坚持打造“休闲余村”的做法是高明之举,“生态旅游是一条康庄大道”,坚定了余村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信心。

余村人以“两山”理念为引领,从“矿山经济”转向“生态经济”,将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发展路径。村内领导人将目光放到了“农家乐”这一发展模式上,认为这是一项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展产业经济的新型模式。因此,村集体着眼全局,有效规划村内的自然资源,将余村划分为居住区、休闲旅游区和观光区三大区域,创造性地将乡村旅游这一新兴业态丰富化、创新化,开发了漂流、民宿、果蔬采摘等休闲项目[3]。截至2019年,全村已拥有20家农家乐,3处旅游景区,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796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1万元。同时余村百姓也极大改善了生活条件,拥有了更优越的居住环境和更便利的交通道路,老百姓走上了绿水青山路,当上了幸福余村人。

二、鲁家村经验:盘活资源、家庭农场与三产融合

(一)盘活资源

2011年,鲁家村还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山村,村内产业发展落后,部分村民只能通过最基础、最简单的农村种养业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但是不仅利润微薄,而且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土坯房的屋前房后都是茅坑,道路泥泞不堪,鲁家溪河床里堆满垃圾。面对日渐衰败的村庄,鲁家村的书记和村民都万分焦虑,这时他们将目光放在了乡村的本地资源上。由于鲁家村有许多闲置的宅基地、集体土地、山林等资源,因此,鲁家村人通过土地流转,将村内1 000平方米的集体建设用地,建设成为了3层的村民联建商住两用楼,不仅扩大了办公面积,而且通过租赁等方式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收入。

鲁家村不仅依靠盘活自身资源进行乡村产业发展,还利用外部资本发展乡村经济,双方共同对家庭农场等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利用。因此,鲁家村形成了以“公司+村集体+农场”为核心的发展机制,既有效壮大了鲁家村的产业发展,也成功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鲁家村运用已有的财政资源支持,目前已经撬动了超过10亿元的社会资本。

(二)家庭农场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鲁家村并没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也没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既缺少特色鲜明的产业,也缺乏便捷的交通设施,如何进行乡村产业升级发展成为了鲁家村一大难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鲁家村根据文件精神,在村书记的带领下,通过聘请外地设计团队,量身定制发展蓝图。2014年年初,鲁家村的转型之路由一列乡村小火车开头,从此大力开发种类丰富的农场项目,实现了乡村产业快速发展。

鲁家农场经济模式也改变了村庄的经济状况和村民生活水平。从2014年开始至今,鲁家村通过家庭农场的壮大发展,在 “三农”问题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改善和提升。在农业方面,鲁家的传统农业通过家庭农场模式实现了产业转型,18个家庭农场已完成投资4.5亿元,鲜花农场、果蔬农场等实现了种养殖和观光农业的结合与提升;对于农民来说,鲁家村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14 719元增长至35 615元,增长超2倍,基本实现全民就业,农家乐也由原先的1家变为5家,并且有近30余家申请建设民宿;对于农村来说,从2011—2017年,鲁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1.8万元增至333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迅速壮大。

(三)三产融合

农村三产融合作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对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作用,鲁家村模式就是农产三产深度融合的一个良好示范。首先,鲁家村大力推动“一产”和“二产”相连,在发展茶叶为主的第一产业基础上,鲁家村通过聘请专业人员培训、学习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且将重心放在了特色文化的发展上面,解决了村内部分妇女等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升了经济收入。

同时,鲁家村在通过建立家庭农场为支柱产业和发展方向后,并不满足于这种产业单独发展现状,而是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将“一产”连接“三产”,促进产业融合。鲁家村坚持推进旅游与生态农业、传统农业等相融合[5];同时,鲁家村还创造性地修建了贯通各家庭农场的观光小火车,这条名为“阿鲁家”号的小火车使得这些家庭农场互联互通,使农村产业发展不止局限于农业,而是以家庭农场集群带动休闲农业发展,实现“一产”与“三产”相连。

鲁家村的家庭农场运营模式可以为鲁家村提供近千个就业工作机会,这不仅可以解决村内诸多劳动力就业问题,而且可以吸引外来人口来村就业,助推鲁家村就业结构向非农的第二、三产业转移;并且村民自主经营民宿、农家乐、农副产品及其他旅游相关周边产品,每年产值也可达800万—1 000万元。利用家庭农场这个资源,鲁家村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产业发展,推动三产深度融合、共同进步。

三、黄杜村经验:绿色发展与“一村一品”

(一)绿色发展

黄杜村位于浙江省安吉县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十分有利于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而黄杜村的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村内的生态环境优越,四面环山且茶林遍布,空气新鲜,水质甘甜,十分受外来游客喜爱,在节假日会有众多旅客前来。黄杜村本地自然资源丰富,不仅有14 167亩山林面积,而且土壤质量特殊,内含有偏酸性的红壤,富含铁、铝氧化物,可以使产出的茶叶味道更好。因此,自村干部领头发展白茶产业后,黄杜村村民因茶而富,村内近90%的家庭都从事白茶种植、加工与销售相关工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更是农村产业发展的根基与命脉。黄杜村虽然将白茶产业作为经济产业发展的重心和支柱,但是并没有盲目发展,而是将生态保护作为了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一方面,黄杜村在种植白茶过程中,为了保护好山地水土,坚决不在山体坡度大于25度以上的区域种植白茶,并且在白茶的种植过程中保留了一定的空间,以种植相关的树木植被。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土地的生态价值,也给茶农提供了一定的休息空间。另一方面,安吉县作为全国果菜茶有机肥代替化肥试点县,现已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生物链。目前,黄杜村现有工商登记茶叶经营户131家,通过QS认证26家,通过有机认证11家,绿色食品19个,无公害基地、产品认证18家。

此外,黄杜村依托本地茶产业的自然资源,加大了白茶产业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研究与宣传,2019年举办了以“安吉白茶·共享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白茶博览会,得到了农业农村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等国字号行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大力推广了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同时,黄杜村还开设了“农民田间学校”,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种养技能,让“两山”发展理念深入百姓内心,目前在乡村统一规划和政府协助下,全村村内主干道及入户道路硬化率、农村垃圾农户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和生活污水治理水平逐年提高,生态环境优美的白茶茶园景区也已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乡村大世界栏目》的指定外景地之一。

(二)“一村一品”

黄杜村位于浙江之北,村内山多地少,曾是县里最贫困的村庄之一。为了脱贫致富,村干部曾带领全村村民开办过竹制品工厂、拉丝厂、制铁厂等,也尝试过种植红竹、菊花等农作物,但始终无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黄杜村人立足实际,反思乡村产业发展状况,最终将目光放在了发展本地特色产业上,村干部于1997年带领村民开启了种植白茶产业之路,逐步形成了以“一村一品”为核心的白茶产业发展模式[6]。

黄杜村本地自然资源丰富,不仅有14 167亩山林面积,而且土壤质量特殊,偏酸性的红壤富含铁、铝氧化物,可以使产出的茶叶味道更好。因此,自村干部领头发展白茶产业后,黄杜村村民因茶而富,村内近90%的家庭都从事白茶种植、加工与销售相关工作。截至2018年,黄杜村全村种植白茶产业面积3万亩,年产值达4.32亿元,并建立起国家级生态白茶基地;村集体经濟收入超1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数十年前的不到1 000元达到如今的4.2万元以上,其中90%以上经济收入来源于白茶的种植、销售;同时黄杜村的白茶产业通过乡村品牌建设,获得了更大的知名度,目前获省著名商标4个,省名牌产品1个,市著名商标7个,市名牌产品5家。随着白茶产业的大力发展,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村内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2-22(001).

[3]   岑朝阳,王诗蕾.农村文化建设活动背后的利益交往及其规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6):211-213.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6-01-28(001).

[5]   岑朝阳,吴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21,(24):141-143.

[6]   岑朝阳,颜丹妮.精准扶贫中信息共享的模式、风险及规避——基于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视角[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0,(6):55-60.

[责任编辑   文   遥]

猜你喜欢

产业振兴案例分析乡村振兴
论如何促进当前景德镇陶瓷产业振兴
“两南”临夏定西脱贫攻坚与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兴旺和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产业振兴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