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金融事业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
2023-05-30刘梅英蒋超
刘梅英 蒋超
摘 要: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发展金融事业始终贯穿其中,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践发展、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大突破,以及新时代以来的历史性跃升四个历史阶段,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总结中国共产党发展金融事业的基本经验,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以人民为中心是基本遵循,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核心任务,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是应有之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金融事业;百年历程;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F83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1-0088-04
一、研究背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金融事业是开展经济工作的主线。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时期,经济发展面临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入深水区,金融开放进程不断提速,进一步催生了改革的风险和难度。同时,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病毒感染冲击导致全球金融环境趋于恶化,国际金融风险不断加剧,金融霸权主义盛行对我国金融发展造成巨大挑战和威胁。内外困境的交织对我党进一步发展金融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金融事业的百年历程,从中探索我们党领导金融事业发展的经验规律,对更好地指导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金融事业的百年历程
中国共产党金融事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党诞生之初,随着金融实践的走深走实,金融逐渐成为我们党争取革命胜利和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对中国的革命、经济建设和改革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金融事业的初步探索
中国共产党孕育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浪潮中,自诞生起就以反帝反封建为己任,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洗礼下,前瞻性地认识到封建主义经济体制和剥削性生产关系的存在是广大无产阶级遭受落后反动势力压迫的根本原因。拯救广大劳苦群众于封建剥削制度之中、推动革命胜利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金融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建立具有工农属性的金融机构。以毛泽東同志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提出“设立农民银行等条件极低的贷款机关以解决农民的资本缺乏问题”[1]的设想。在这一设想的指导下,规模不等的农村银行和农民信用合作社等具有工农属性的金融机构陆续建立,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革命运动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2.服务根据地和革命政权建设。为保障革命与战争的胜利前进,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一系列金融政策,禁止高利贷,对利息的利率进行明文规定,维护农民利益,巩固革命政权;发挥工农银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的作用,对根据地的工农业生产提供金融支持,进一步激发根据地经济活力;借助金融系统筹措军费,为革命提供资金保障。
3.初步构建独立自主的金融体系。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把握独立自主发展金融事业的基本准则,在根据地自主发行货币,建设自有可控的金融运行系统,同时利用经贸手段搭建与外界的金融关联,实现了资源内外双重良性循环。革命胜利前夕,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人民币开始发行,全新统一的货币流通体系得以形成。同时,中国共产党对原有金融业进行了改造,初步构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金融体系。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金融事业的实践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服务国民经济恢复,进而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金融事业的重心,中国共产党在控制通货膨胀、改造金融机构、发展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1.通过金融手段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从稳定国内大局的角度出发,提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和物资供求平衡的“三平”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混乱的经济局面很快得以稳定,人民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2]。中国共产党还注重通过发挥银行的资金聚拢功能来突出金融的调控作用,号召人民群众将多余的资金用于储蓄和购买国债,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积累更多资金[3]。此外,为了支持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人民银行有意地促使信贷资源更多地涌入国营经济,使国家掌握了大批民生物资的供应,为平抑物价、改善民生作出了贡献。
2.实现对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府除了加强对私营金融业的整顿和管理外,还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公私合营的形式,控制民办银行,大力支持国有银行的机构创设和业务拓展,建立和巩固国有银行在金融业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以确保国家对金融业的管理严格有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自1952年下半年开始对私营金融业进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改造,同年12月,全国60多家金融业、企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成立了公私合营银行,为全国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3.对发展社会主义金融事业进行有益探索。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进行金融发展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保持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必要意义,并在开展金融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央行在货币政策和产业经济政策制定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平稳发展。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金融及其衍生产品这一问题上,以陈云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认为应当对资本主义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对其金融信贷方面的先进技术进行有选择性地学习,并吸收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中来[4]。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金融事业的重大突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过去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全面的修正,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金融事业也随之发生重大转变,不仅加强了对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而且确立了金融体制改革方向,把金融体制改革纳入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局之中。
1.强调金融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提出“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5]。在这一重要论述指引下,中国银行、中国投资银行等一大批国有银行相继建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央行地位也正式得到确立,金融机构设置、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市场筹建等多层面金融体制改革的帷幕也逐渐拉开。对于金融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走向,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地提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6],明确揭示了金融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关键地位。随着对金融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股票、外汇、证券、期货等长期以来严格受限的敏感行业得到激活并快速发展,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对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结构进行了现代化改革,赋予银行较为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决策权,增强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通过发展股份制和培育金融市场来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参与主体的扩大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则提出更高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决策部署下,国务院于1992年、1998年、2003年先后成立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有效弥补了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金融市场唯一监管者这一长期缺陷,标志着我国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正式确立。
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金融事业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态势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切实解决金融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领金融事业全局。在发展金融事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更加考虑促进就业、防止通货膨胀和推动消费,提升金融产品质量和金融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各方面需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中国共产党开始更加认真思考如何维护金融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难题,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两个方面充分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对经济发展态势进行调控,有效化解了潜在的经济风险和矛盾,维护了经济的可持续运行和发展。
(四)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金融事业的历史性跃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金融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對新的更加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切实立足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和阶段性特点,全面归纳国内国际金融实践的经验教训,稳抓经济发展主方向,针对性地运用金融手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和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贯穿于金融工作全过程,创造性地提出金融发展思路,推动金融事业取得历史性跃升。
1.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有效运用货币调控手段,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疏通货币调控传导机制,这一系列措施为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创造了条件,也有效维护了金融稳定。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强调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扭转金融从实到虚的趋势[7],同时积极发展普惠金融,扎实开展金融扶贫等民生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严厉打击金融违法行为,坚决惩治金融腐败,规范金融机构运作[8],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行业的有效监管;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将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为新的银保监会,实现了新形势下对金融业的混合监管[9]。
2.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稳步开展银行市场化改革,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门槛逐渐降低并得以明确,民营资本开始涌入中小银行机构。2014年,首批5家民营银行正式获准筹建。次年,具备准入条件的民间资本按照规定允许设立中小型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民营银行业发展进一步提速。建设透明高效的资本市场体系,服务经济发展,为高科技等重点产业提供配套的高水平融资体系,加快资本市场优化升级,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推行“注册制”,拓宽融资渠道,满足了投、融资者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3.金融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不断完善,并正式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纳入SDR货币篮子,奠定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重要地位。进一步融入全球金融市场,金融业外资持股比例上限不断放宽,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持续降低;中资金融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各类中资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推进海外业务,金融业双向开放走深走实。积极参与全球金融合作与治理,推动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等全球性金融合作机构的建立,推动国际金融体系和秩序改革,使之更好地惠及发展中国家。
三、中国共产党发展金融事业的基本经验
在百年金融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国内和国际发展形式和立足服务革命和战争胜利、服务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革开放的出发点上,对金融的本质、金融工作的重要性、社会主义金融市场发展规律等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形成一系列宝贵经验,其内容丰富、蕴意深远,对新形势下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一)党的领导:金融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也是中国金融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脱离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金融事业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金融事业得以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对金融事业的领导,必须深化金融领导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精准研判金融发展形势,对金融改革发展规划进行深层次分析,形成科学合理的金融发展策略。一是加强金融系统领域党建工作,注重培养金融机构负责人的党性意识,构建党的领导与自主管理相结合的金融机构现代化治理机制。二是提升领导干部金融专业水平,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应该注重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紧跟金融前沿动态,努力熟悉金融业务,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和高效的工作能力推动金融事业的发展。三是要求各部门树牢“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对金融事业的统一领导和部署,各司其职,担当尽责,密切配合,构建协调有序的金融发展格局[10]。
(二)以人民为中心:金融事业发展的基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理念,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区别。因此,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各项金融政策,致力于让金融事业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观,一是明确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服务性功能,努力提高金融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优化金融领域的资源配置,使其更多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二是利用金融手段重点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所求,加大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使金融服务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便利;健全以健康、养老、大病医疗为重点的保险机制,推动构建稳健完善的民生金融保障体系。三是深化金融改革,在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增强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保持金融平衡充分的发展态势,让越来越多的改革发展红利为人民所共享[11]。
(三)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金融行业在长期发展历程中积累下来的风险因素,在金融工作中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跌宕起伏和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金融领域始终面临着风险易发的高压态势[12]。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金融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对金融安全有着清醒认知和足够重视,一直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视为金融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
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是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作为抵御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二是健全金融开放体系,不断提升开放水平,更好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局中,深度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合作,以更大的对外开放步伐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构建合理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以科学的分析预见潜在的风险,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掌握风险防控主动权;不断加大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中切实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四)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金融事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金融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金融事业得以持续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所在。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有利于更好吸收发达国家金融领域的优秀经验和先进技术,为中国金融行业迈入国际市场创造良好条件,推动建设更高质量和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一是把握金融开放节奏,保持开放过程中的自主性。必须排除一切外界干扰,根据我国金融事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自主决定开放的节奏和路径,确保相应的制度建设能够同我国金融开放的步伐相适应。二是形成制度化、标准化的金融开放配套体系,加强建设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形成上下联动协调的金融开放体系;对中外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予以明确规定,不断完善相对应的监管制度,健全法律法规。三是积极拓展与外资的合作往来,进一步密切同国际金融市场的往来,支持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开展业务,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國际参与度和认可度;吸引更多的优质外资机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促进资本市场的公平健康发展[13]。
参考文献:
[1] 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对农民宣言[R].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日刊,1927:16.
[2] 汪春凤.陈云“三大平衡”理论研究——以1949—1956年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13-14.
[3] 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94.
[4] 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8.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0.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6.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56-274.
[8] 邹新月,蔡卫星,潘成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思想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2):4-11.
[9] 刘壮.马克思金融理论与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8,(4):39-44.
[10] 耿刘利,黎娜,王琦,龚洁松.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18.
[11] 黎阳.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金融梦”[J].中国金融家,2017,(11):62-63.
[12] 黄孝武,程敏.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1):3-8,158.
[13] 范若滢.新一轮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影响[J].中国国情国力,2019,(8):4-8.
The Centennial Course and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Financial Caus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u Meiying, Jiang Chao
(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historical periods when the CPC led the people to carry out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cause has always been running through it. Through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historical leap since the new era, we have walked out the path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sum up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CPC in developing financial undertak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the focus on the people is the basic compliance, the prevention and resolution of financial risks is the core task, and the expansion of financial opening up is the proper meaning.
Key words: CPC; financial business; centennial history; basic experience
[責任编辑 卫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