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小学生理想教育的研究
2023-05-30黄福梅
黄福梅
[摘 要]新课程背景要求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学班主任要基于这一点设计工作策略,聚焦核心素养,安排立志教育、挫折教育、初心教育,丰富理想教育的内容。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主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等工作原则。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各种理想教育实践活动,如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具体工作细节;挖掘乡土资源,规划班本课程;组织学生走入社会生活,参与公益活动。这些方法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特点,有助于改善理想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理想;教育;小学;班主任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美德,具有民主法治意识,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实践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时代新人。理想教育是新课程工作的重点之一,它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这几个层次。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教师也要基于新课程的要求设计工作环节,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远大的理想,更好地融入社会建设中。
一、聚焦核心素养,谈理想教育的具体内容
(一)立志教育,贡献社会价值
理想教育的内容较多,教师要做好启蒙阶段的工作,用榜样示范、主题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强化目标意识,拓展理想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深化对理想信念的认同感。立志教育指的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认识到要利用现在的时光积蓄力量,锻炼自己,将来更好地贡献社会,体现人生价值。
我采用学科结合的方式,将立志教育和语文学科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阅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说周总理认真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体会他的精神品质,然后结合现实生活思考自己将来打算从事什么职业,如何将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如有学生提出自己将来打算当一名医生,因为自己的母亲身体一直不好,他想要学好医术,照顾母亲。我让他拓展开来思考,从自己的母亲想到天下人,该学生认识到学医不仅能帮助自己的家人,还能造福万民,这样就更坚定了他从医的决心。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贡献自己的社会价值,回报社会。
(二)挫折教育,培养坚强意志
挫折教育也是理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一个人在树立理想之后,不可能一帆风顺,成功达成愿望,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扰,如果轻言放弃,那么很可能最終一无所成。因此,教师要展开挫折教育,让学生坚定信念,并从失败中获得启迪,得到继续前进的勇气。
在“中国革命者的意志力”主题学习中,学生将历史和理想教育结合在一起,他们搜索史料,了解中国革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体会革命者的理想,认识到他们为了拯救国家、民众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学生再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在自己的人生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自己如何面对困难,并探讨如何才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如有学生提出了自我暗示法,用榜样的力量给自己鼓励。我鼓励他们交流互动,相互鼓劲,逐步消除挫折的困扰,形成坚强不屈的精神。
在挫折教育中,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的,人生也是一样,必然会遇到各种困扰。在逆境的时候要保持信心和意志力,变得坚忍不拔、积极进取,这样才能更好地造福社会。
(三)初心教育,懂得脚踏实地
初心指一定要铭记自己当初因为什么原因而树立了人生理想,在经历重重困难实现愿望的过程中,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要懂得脚踏实地,继续朝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迈进。这能让学生时刻保持纯真之心。
我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展开讨论。如某些明星在成名后,忘记了初心,一心想着赚钱,但是忘记了要为艺术而献身的初心。还有一些身居要职之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忘记了要担当人民公仆,做出了违法乱纪之事,他们也忘记了初心,必然会遭受法律的制裁。学生可以上网搜索相关的事件,分析事情原委,并揣摩主人公的内心想法,思考他们为何会忘记初心,然后对照自我,端正想法,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在一番引导后,学生认识到要脚踏实地工作,不能好高骛远,在得到点滴成绩后不能骄傲自满,而要思考如何回馈国家和人民。
立志教育、挫折教育、初心教育体现了人生实现理想的三个阶段。在最初阶段,学生要立下志向,认识到自己要为什么而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他们面对挫折,要勇往直前,不能轻言放弃。当他们初步实现理想后,要不忘初心,继续奋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实现理想。
二、基于认知特点,谈理想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加强实践体验
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新课程要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时代少年。小学阶段是人生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要把握住该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参与实践活动等特点,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策略,优化理想教育。小学阶段的理想教育要注意体现出主体性原则,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其认知进步、全面发展。
如在“我的未来不是梦”主题活动中,我让学生先自主收集资料,了解古今中外的名人分别有哪些梦想,并阅读马丁·路德·金发表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然后他们要和同伴互动讨论,说说如何才能设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梦想。他们讨论认为梦想要体现出时代性、适宜性、进步性等。最后组织学生参与演讲活动,他们要自主创写演讲稿,写下自己的梦想,并思考该如何实现梦想,通过演讲比赛,和他人交流,得到他人的鼓励和启发。这样的实践活动将主动权、选择权都留给了学生,能体现出主体性原则。
教师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活动策略,如引导他们参与交流讨论,鼓励其自主收集资料,参与调查,引导其投入实践活动中。这些方法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增强其实践体验效果。
(二)差异性原则,尊重个性心理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身心差异,这是班主任在开展理想教育的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教师可以先了解一下学生的性格特点、意志力、专注力和应对力,然后根据他们的个性心理特点设计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使沟通和引导更有效。
在收集学生信息,进行分类甄别方面,我采用了观察法和调查法,一方面,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具体表现,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是否有远大的理想;另一方面,则设定了调查表格,让学生填写表格,看看他们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在差异性指导方面,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不同的类别,并分别引导。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引导他们自主搜索拓展资料,了解名人的理想,并試着了解他们实现理想的艰辛道路。对于性格活泼的学生,则组织他们参与实践中,如调查研究各种不同的职业,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职业,参与角色扮演,体验该职业的辛苦。
班主任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其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生树立理想。
(三)适度性原则,融入日常活动
适度性原则指的是要做到适可而止,避免灌输过多的知识,说教成分太重。教师可以将理想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不知不觉中加以引导,这样才能减少他们的压力,避免产生负面效果。
如果能将理想教育融入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在早自修阶段,我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鼓励他们自主阅读,在了解名人事迹的过程中,他们自身也会得到感悟,想要树立理想。在升旗仪式中,给他们讲述革命烈士的故事,让他们受到感染,逐步树立起要建设祖国、报效国家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将理想教育融入各种学科中,如在语文课中开展和“理想”有关的诗歌诵读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思考人生,进行未来规划等。我还将理想教育融入生活点滴中,如在吃饭的时候,给学生讲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并给他们介绍袁隆平的人生理想。这样就起到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教学的效果。
德育工作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要避免直接灌输知识,而要采用暗示性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这样才能避免用力过猛,能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理想。
三、指向德育实践,谈理想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结合学科教学,融入具体细节
目前,我国教育工作呈现课程类型单一、科目比重失调等问题。新课程则要求课程设计体现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设置德育课程的时候,班主任也要认识到这一点,要均衡设计理论和实践活动,多组织综合性活动,并给学生一定选择的余地。这样才能优化课程实践的效果。结合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英雄人物的理想,感受具体细节,激发自己的情感。
《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后的综合性学习为“难忘小学生活”,笔者将理想教育融入进去,将活动主题调整为“回忆小学生活,展望美好未来”,并设计了若干具体活动。在任务一中,学生参与“了解校友事迹,感受美好人生”调查活动,我邀请本校毕业的人回到母校,给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回忆当年的小学生活。如果没有相应的条件,校友也可以用视频、文字等方式,将美好的祝愿传递给学生。通过该活动,学生不仅回顾了小学生活,而且从校友的身上得到启迪,认识到要融入社会,建设社会。我鼓励学生多了解细节,如校友在融入社会后,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如何克服困难,实现愿望等。在任务二中,学生要思考自己将来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打算从事什么职业。他们可以说说自己的家长从事的是什么工作,获得了哪些成就,并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职业,未来打算从事什么职业。我让学生从具体细节入手,想象每种职业的特点是什么。在任务三中,学生要写一封信给未来的自己,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并通过具体细节,想象未来的生活画面,他们可以将这封信保留下来,等就业后再行阅读,看看是否实现了愿望。
结合学科展开探究活动,理想教育会变得更生动具体,学生也能结合具体范例,了解什么是个人追求,思考个人和社会、国家、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体会人物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优化自己的品德。
(二)挖掘乡土资源,建设班本课程
各地丰富的乡土资源也是理想教育的重要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名人,看看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为家乡做出了什么贡献,引导学生参与班本课程的设计中。这样学生能深入了解故乡之人,并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到家国情怀,从而产生想要建设家乡的愿望。
在“我的家在这里”这个主题中,安排学生挖掘江苏南通如东县的乡土资源,自主编写班本课程。在“了解家乡故事,走遍家乡土地,了解家乡问题,展望家乡未来”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激发了家国情怀,树立了想要建设家乡的伟大理想。在“了解家乡故事”这个环节,学生自主上网搜索资料,或者向身边人打听,看看家乡有哪些和实现理想有关的名人故事。如有学生了解了如东名人黄先祥,他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要报效国家,为国家的边防事业做出贡献。他提出了新的作战思想,突破了发射技术领域的多项难关,建立了新型高精度定向瞄准系统,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走遍家乡土地”的任务中,学生走访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参观马塘革命烈士纪念馆,了解烈士们保家卫国的伟大理想,体会他们不畏惧艰难困苦的坚定信念。在“了解家乡问题”环节,学生了解如东县的发展情况,思考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发展,并思考是否能从这方面入手,树立自己的理想,为建设家园奉献力量。在“展望家乡未来”环节,学生开展演讲活动,一方面,可以说说自己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是否树立了理想,另一方面,也可以想象自己融入社会建设后,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不同形式的探究中,如通过阅读民间故事、地方志等方式获得文字信息,又如,可以走访名人故居、历史遗址,获得实践感悟,进而体会到历史名人的理想、信念。
(三)走进社会生活,参与公益事业
小学生社会接触面不广,社会能力不强,对未来的人生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教师要组织他们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参与公益活动的方式了解人生,思考如何才能自食其力、成就人生,探究怎样在实现自我愿望的同时帮助弱势人群,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
如东县重视志愿者服务工作,牢固树立“先塑文明人,再建文明城”的理念。在此背景下,我设计了“我参与,我奉献”活动,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未来打算如何报效国家,建设家乡,并让他们从现在做起,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如有学生参与“给白衣天使献爱心”的活动中,通过送冰镇饮料等活动,表达对疫情防控期间,坚守在抗疫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敬意。此后,我让他们说说这样的活动对自己树立理想是否有帮助。有学生感悟,认为义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让自己很感动,这使得他也认识到人生理想要更宏大一些,不能只想着自己,而要考虑如何帮助他人。还有的学生受到的影响更大,认为自己要好好学习医学知识,将来也要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和疾病斗争,保护如东人民的健康。通过公益活动,学生献出了爱心,同时也从他人的身上得到启迪,认识到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人,这样就起到了理想教育的效果,能帮助学生找到未来的前进方向。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学生学以致用,将理想和现实融合在一起。这样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让他们在做中学,提升应用实践能力。此外,他们还能在实践中领悟人生道理,引起他们对自己人生理想的重视。
理想教育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确立崇高的毕生理想和追求,并在这个过程中不轻言放弃,能经受住挫折和苦难,最后还能不忘初心。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生力量,融入未来的生活中。教师要在小学阶段就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理想的重要性,逐步树立理想。
参考文献:
[1]向敏.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生理想教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0.
[2]李侃衎.小学生理想信念启蒙教育的班级实践[J].江苏教育,2021(92).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