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方文史资源的学校物型课程建设

2023-05-30李建华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1期
关键词:脸谱京剧社团

李建华

[摘    要]教育是基于物质、超越物质的人的精神与灵魂的再造。学校在物型课程建设中关注“物”的课程意象、情感表达和文化塑型,通过打造承载文化内涵的物型载体,创设涵养教育意义的场景资源,构建指向“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搭建实现多元互动的展示平台,将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化组合成好的课程,在课程的实施中使学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实现了以“全面”的育人路径,育“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地方;文史;课程;建设;物型;文化

2021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进一步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植入青少年儿童心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西场小学在认真研读《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多年的办学历史,聚焦基础教育“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进行了基于地方文史资源的学校物型课程建设的探索。

一、“五个一”以物入心,打造承载文化内涵的物型载体

一支妙笔。笔,是校园中最常见的器物,也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物品;笔,与学校所处的古镇西场也颇有渊源。西场是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的“书法之乡”,更是著名书法艺术家仲贞子的家乡,西场中学内的仲贞子艺术馆,陈列着仲贞子老先生及海内外众多名家的书法精品。学校借助“笔”的物型意象,带领学生走进书法艺术的广阔天地,领略粗细、俯仰、呼应、避让、顾盼、疏密等汉字中的美学原理,同时获得心智的成长。

一本字典。在中国,说起《新华字典》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新华字典》的主编就是曾任新华辞书社社长、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江苏海安西场籍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他又是西场小学的创始人魏慰农的孙子,是西场小学的校友。我们借助“字典”这一打上地方文化烙印的物件,提升物我合一的精神品质。一本字典,一位良师,一位益友,伸手即聪,开卷必明。

一根连厢。一根简单的竹棒,一袭翠绿的衣裳,阵阵清脆的铃铛……从古镇西场走出来的“打连厢”,打出的是健康,舞出的是希望。连厢是承载着地方文化的一个物件,围绕“连厢”,学校开展了收集连厢,欣赏连厢,制作连厢,美化连厢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使物、用物中精致品质,提振精神,让“连厢”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一副脸谱。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特殊物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它是美与丑的矛盾统一,它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它多变的色彩、丰富的象征意义也让它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学校在楼梯上布置“京剧脸谱墙”,并开展“京剧脸谱”项目化学习活动,引导孩子们认识脸谱、走近脸谱、创作脸谱、展示脸谱……让脸谱成为学生钟爱的物件,成为学校特色艺术化的展现。大家对京剧脸谱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切身的体会。文化的种子不仅仅挂在了这面脸谱墙上,更深深植进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徐徐发芽、茁壮成长!

一粒蚕种。学校所在地是有名的“茧丝绸之乡”,制种、栽桑、养蚕、成茧、收烘、缫丝、绢纺、织绸……已形成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而这一体系的源头就是一粒蚕种。每年春秋两季,学校都围绕“蚕”这一物象设计系列活动。蚕的一生要经过四次蜕变才能成茧,一次又一次的阵痛,一次又一次的成长,最终留下的是华丽的蚕丝和全新的生命。这种终此一生,不断剥离的生命过程印证了蚕执着忍耐的优秀品质。蚕心何其坚韧,丝绸得来不易,这正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劳动教育的最好教材。

一支妙笔,一本字典,一根连厢,一副脸谱,一粒蚕种,是器物,也是精神,是历史,更是文化。“五个一”融汇德智体美劳,通过物我合一,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器物精神,实现物与人的相映成趣,和谐共生。

二、“五个馆”取物造境,創设涵养教育意义的场景资源

场景具有育人功能,它能够浸润儿童的心灵,使儿童身随心动,情智合一。

建功字典馆:新华字典之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者魏建功先生是学校的校友。我们充分挖掘这一文化资源,在新建的“玉成文化课程中心”一楼打造字典馆。“字典馆”既是师生的“汉字辞书博览室”,又是学生的“语言文字体验中心”。馆内围绕魏建功、新华字典、汉字辞书三大主题进行布置,介绍魏建功其人及他当年主持编撰《新华字典》的故事;面向社会征集各版本的《新华字典》,并在馆内陈列;展示其他各类汉字辞书。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字典馆,走近魏建功,走近《新华字典》的前世今生,探寻中国汉字的根、中华文化的魂。

国粹京剧馆:学校新建“国粹京剧馆”。馆内建有三个区:“体验区”建有一个小型戏台,供学生平时表演使用;“展示区”则利用墙壁、房顶展示各类京剧服饰、京剧脸谱、京剧名角介绍;“手工文创区”则可以让学生亲自制作与京剧相关的手工艺品,如京剧脸谱、演出道具、京剧玩偶等。在京剧馆,学生可以获得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干货知识、现场体验。

贞子书法馆:“书法馆”取名源于海安西场籍书法家仲贞子先生。馆内正前方塑有仲贞子先生半身雕像,南北两侧墙上陈列仲贞子先生的生平简介、书法作品及海内外众多名家的书法精品。馆内还将配备高档实用的桌椅、书写工具等,打造温馨怡人的书写环境,打造书法主题教育基地。

健康连厢馆:赋予学校“舞蹈教室”以展示和表演的功能,完善“健康连厢馆”设施建设。按照“认识连厢”“追溯由来”“践行传承”“活动剪影”等几个版块进行连厢知识的展示,兼顾连厢歌曲、连厢与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体验式教育。

蚕桑种子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粒小小的蚕种,在我们眼里微不足道。但是,种子虽小,世界却大。学校筹建的蚕桑文化馆以当地农耕文化和蚕桑文化为基础,以生态、生命为理念,以种、桑、蚕、丝为元素,打造一个空间有序、功能合理、引人入胜的蚕桑文化特色场馆。“蚕桑种子馆”将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深入大自然,探索生命奥秘,追寻生命足迹的好去处。

五个主题场馆的建设是主题鲜明、形式独特、不可复制的地方文化磁场。它们为孩子的在场学习提供了学习的“境”、实践的“场”、创造的“器”,让孩子们在场景化、情境化、多元化的学习场景中,探其源、求其真、赏其韵,获得自我成长的滋养,促进了教育的悄然发生。

三、“五条线”互补共生,构建指向“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学校充分挖掘地方文化,整合校内外、课内外课程资源,结合学校特色创建,进行课程的规划和开发,努力构建富有个性的课程体系:

立德课程——以仲贞子书法“翰墨飘香”为主项目;育智课程——以魏建功“新华字典”为主项目;健体课程——以非遗传承“健康连厢”为主项目;臻美课程——以传统艺术“国粹京剧”为主项目;尚劳课程——以乡土农技“蚕桑文化”为主项目。围绕五大课程,我们进行了校本化的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开发趣味盎然的校本读本

校本读本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将围绕课程建设目标,系统性开发五大模块的校本课程:《探秘字典》《静悦书法》《玩转连厢》《漫话京剧》《亲近蚕桑》,编印相应的学生读本及案例集,同时聘请省、区、市专家作为课程标准和校本读本的研发顾问,指导学校科学制订课程教学计划,落实课时,形成校本特色。我们以校本读本的开发为抓手,培育人文情怀,提升智育水平,形成健康体魄,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劳动观念,全面育人,育全面发展的人,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在学校层面,实现三级社团管理网络:一是面向全体的班级社团课(排入课表);二是以年级为单位的学科类社团;三是校级特色社团,拟聘请区域内名师和民间艺人作为特色社团的辅导教师。

“翰墨飘香”书法社团:拟聘请仲贞子先生的得意门生,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通市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海安市书法家协会硬笔分会副会长、仲贞子艺术馆馆长——杨兴旺老师担任该社团的特聘指导教师,带领爱好书法的孩子走进书法艺术的广阔天地,领略粗细、俯仰、呼应、避让、顾盼、疏密等汉字中的美学原理,同时获得心智的成长。

“小小戏迷”京剧社团:面向二至五年级学生,继续聘请南通市艺术剧院的两位老师为专业辅导教師,社团的成员采取自愿报名和教师挑选双向结合的方式,训练内容包括京剧唱腔、身段、化妆、服饰等。

“璞玉微芒”文学社团:精选校内优秀语文教师、海安市级以上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担任社团辅导教师,面向三至六年级的文学爱好者进行创作、表达的培养。另外,学校将分别推出《璞玉》校刊教师版和学生版,鼓励社团成员和其他爱好文学的师生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文学浸润心灵。

“舞动艺术”连厢社团:打连厢作为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最基本的、普及性活动,以体育健身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学校将开设连厢艺术社团,拟聘请我校退休教师、连厢爱好者崔杨云老师作为社团的顾问,将连厢与艺术相结合,通过编排连厢舞蹈,开展收集连厢、制作连厢、美化连厢等活动,让“连厢”的教育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妙趣横生”字艺社团:吸引一批对汉字感兴趣的孩子加入该社团,定期举办汉字字谜大会、汉字审美创意、汉字3D打印等活动,带领孩子亲近汉字、爱上汉字,同时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品质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社团活动做到“三定”,即人员固定,时间固定(特色社团可以与课后延时服务相结合),地点固定(充分利用好新建的“玉成文化课程中心”),通过三级社团活动的开展,开阔学生视野,发展个性特长。五大课程,精准课程项目定位,精华课程项目内容,精心课程实施方式,必修与选修相结合,“五育”并举,融合知识的趣味与艺术的魅力,开辟一条学生兴趣发展的新通道。

(三)建构情智共生的教学模型

1.“选择+体验+表达”的项目学习模式

在以“蚕桑文化”为主项目的玉成尚劳课程中,我们将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开展“我是小小养蚕人”项目化学习活动。

选择:孩子们先从若干研究主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蚕的一生”“蚕的精神”“丝线是怎么被抽出来的”“桑叶保鲜的秘密”“蚕宝宝只吃桑叶吗”……

体验:领养蚕宝宝,边养蚕边观察边研究。

表达:说一说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与收获,画一画蚕宝宝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样子,记一记自己在养蚕过程中的心得与感悟……

2.“普及+提高”的社团活动模式

“普及”层面,依托每周的班级社团课,每天的晨诵(阅读)、午练(练字)、阳光体育等时间,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训练。“提高”层面,满足学有余力、学有兴趣的学生的个性发展,以组建校级特色社团为主要方式,打破年级、班级局限,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

“普及+提高”的社团活动模式,更能契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满足他们不同的发展需求。

3.“场景熏陶——主体参与——多元互动——展示提升”的在场学习模式

“场景熏陶”就是借助主题场馆打造有利于学习的场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主体参与”就是带领学生入情入境,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重构认知体系;“多元互动”是引导学生与自我、学生与同伴、学生与教师多元对话,发生观点的分享、思维的碰撞;“展示提升”需要学生手脑并用,将新的认知自觉地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实现创生。

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中,我们努力寻找育人的独特载体,创设学习的独特空间,融合知识的趣味与艺术的魅力,开辟出一条学生兴趣发展的新通道。

四、“五个我”因地制宜,搭建实现多元互动的展示平台

围绕学校“玉成”文化,常规开展五项活动,以自主性、实践性和多元性,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农场我动手:开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在校园一角为孩子们准备蔬菜种植区、花苗培育区、种子观察区……引导孩子们走出教室,亲近自然,看一看田地,听一听经验,试一试种植,体验劳动的辛苦,感受生命的成长。

秀场我来秀:开辟校园秀场,从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面展开,围绕“传承中国精神,放飞童心梦想”这一主题,展示学生各方面学习的阶段性成果,如京剧选段的演唱、京剧服饰的走秀、京剧脸谱的DIY,连厢舞蹈的表演、书法作品的展示、字典课本剧的编排等。玉成秀场的活动力求体现儿童立场,给予所有参与的孩子心灵的感染和陶冶,让他们体验心理上的满足与成就,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舒适。

假日我行动:利用寒暑假、元宵、清明、中秋、国庆等节日开展寻访活动。如寻访民间连厢艺人,学习连厢技巧;拜访京剧票友,切磋唱法技艺;寻访本地书法名家,收集书法墨宝;走进田间地头,感受四季植物的生长;走访资深蚕农,了解蚕的一生;深入丝绸工厂,探究抽丝成布的奥秘……

讲坛我参与:校园讲坛是促进师生素质提升的一个有效载体,每周一个主题,拓展学校育人形式,深化学校育人内涵,提升师生人文素养。民间艺人、京剧票友、优秀学生、骨干教师、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等都是我们聘请的对象。讲坛的内容涉及地方文化、时事政治、人物榜样、天文地理、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通过讲坛活动,师生的思想更加理性和睿智,涵养更加厚实和儒雅。

周节我做主:改革原有的校园体育节、艺术节、母语文化节的活动形式,举办“字典文化节”“京剧艺术节”“健美连厢节”“书法艺术节”“快乐劳动节”活动,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他们学习成长的收获。

教育是基于物质、超越物质的人的精神与灵魂的再造。学校在物型课程建设中关注“物”的课程意象、情感表达和文化塑型,将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化组合成好的课程。通过适合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的建设,通过链接课堂学习与海量知识的主题场馆的构建,通过“人——物”“人——场”“人——人”互动的在场学习,实现了景、物、人、情的相映成趣,和谐共生,使学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实现了以“全面”的育人路径,育“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王伟.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反思》[J].语文建设,2020(15):84.

[2]纪德奎,张丽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行动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20(6):44-49.

[3]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Z].2021-01-19.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脸谱京剧社团
缤纷社团
帖脸谱
京剧表演开始了
做个脸谱迎『六一』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我的京剧之路
灶王爷的“脸谱”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K-BOT拼插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