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校外优质资源进校园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2023-05-30马自莉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1期
关键词:双减协同政策

马自莉

[摘    要]“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推进了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优化改革,其中,减负提质以及课后服务模式的应用,实现了多元资源的统筹优化,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校外资源在“双减”政策下需要发挥优势作用,突出教育引导与全面育人的核心价值,校内环境则需要认识校外资源的核心优势,通过整合优化配置手段,实现校内教学层面的引入,实现资源共享与教学系统的全面升级,提高学校教学服务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双减”;政策;校外;资源;协同;教育

一、“双减”政策下校外教育资源的类型和主要作用

(一)“双减”政策下引入校园的校外资源主要类型

顾名思义,校外资源是指校园之外能够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各种资源,根据一般的教育实务特色和主要场域来进行划分。目前,“双减”政策下能够引入校园内部参与教育服务的校外资源主要包含社会教育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两种资源类型。其中,社会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外部社会环境,呈现多元化、多主体和多形式的基本特点,这一类资源一般是学校教学体系中所不具备的资源,在“双减”政策下,这一类资源引入校园中能够缩短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获得多样化教育内容和导向的教育服务;另一种资源为社区资源,这类资源主要集中在学生所处的家庭生活社区环境中,社区资源为典型的集群社会主题资源,“双减”政策之前在校外系统中发挥作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可以作为补充资源引入校园中,弥补校园内部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的缺陷。

(二)“双减”政策下引入校园的校外资源发挥实质作用

从资源建设角度来看,校外资源的引入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与校内资源的互补,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特征层面,校外资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并在校园内教育中发挥扩充、补充、优化、全面覆盖的实质作用:首先是校外资源相比于校园内资源更加丰富。校外资源系统包含更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拥有更为丰富的物力资源,同时还融合大量的组织资源和信息资源,这些资源使教学方式方法能够实现更为全面的突破和升级,带动校园内部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提升,展现资源服务面向学生发展的前沿性。其次是资源开发更加灵活,校外资源在教育应用当中并不受到课程标准、教学制度限制,相反,在校外资源的发展过程中,校外资源的投资渠道更加宽阔,各种企事业单位参与其中,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教育资源。校外资源同时还十分灵活,能够紧随科学技术发展,突出技术前瞻性,使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结合更加紧密。最后是校外资源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观察可以发现,校外资源既拥有课程资源的综合性,也表现出管理资源的综合性,甚至表现为相关教育活动评价方面的综合性,对于现阶段校园内部所开展的全面育人、综合发展来说,校外资源具有支持效用。

二、“双减”政策下校外资源进校园的现状

(一)校外资源的形态分布相对集中

在“双减”政策下,要在校园中融入更多的校外优质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运用到校本课程中来,更好地为课程形式和综合实践活动而服务,通过这种典型形式来实现教育服务目标。但就校内教学系统的融合度看,校外资源在进入融合过程中,相应的课程数量不足、整体质量一般,未能形成系统化的融合机制,最终导致校外资源在教学服务的融合中,随意性较强,形态分布相对集中,范围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学校当中的校外资源需求与获取,主要包括内容资源、保障性资源和教师资源三种类型。其中内容资源主要以校外资源投入建设下的兴趣社团、实践活动课程项目为主要形式;保障性资源主要以各种场馆、活动空间或校内外联动的活动项目组织策划为主要形式;师资主要表现为提供到学校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各种教师,这些教师组成了整体的师资力量形态。

(二)校外资源的服务范围主要体现在文化、科普等领域

“双减”政策下校园内部所吸纳的校外资源,主要是以补充为基本原则,通过引入校外资源来对以往校内教学缺少的育人环节进行补充。这些校外资源主要涉及文化、科普、艺体和社会活动实践等领域,针对这些环节,校园引入校外资源进行扩充。例如,文化教育方面,小学校园尝试引入文旅资源、文物资源,通过打造文教合作等教学服务机制,为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服务,充实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体验,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科普资源方面,“双减”政策下各省市积极开展科普资源建设,通过科学家教育、科学家讲座、科普活动、科学文化宫参观等教育资源等来组织学生近距离感受科学技术,认识科学精神,提高学生们的科学意识;艺体教育的相关资源可以借助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体育总局通过相关政策支持与完善实现,通过与校外相关的艺术审美资源、体育资源等进行结合,实现教育创新。实践活动资源方面,各个地方需要积极挖掘优化本地区的地域资源,从地区文化角度出发,不断优化特色劳动等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

三、“双减”政策下校外资源进校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校外资源进校园的总量标准尚不明确

从教育服务与“双减”政策的校内落实情况来看,“双减”政策所推进的课后服务需要作为主要的教育场景,引入校外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教育引导服务。“双减”政策所做出的制度要求明确了校外资源进校园的基本制度体系,相应的校外资源在教育服务中的主体如文旅部、教育部等,便需要依托“双减”政策的课后服务资源支持的制度要求,进行资源开发,开展教育服务协同。当前,校外资源进校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何对校外资源与课后服务之间的精准适配进行管控,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控制与课后服务无关的教学资源进入校园内部。同时,也要解决校外资源所涉及的相关人员管理如何进行标准总量的控制。目前,国内不同地区出台的不同地域性政策,对相关环节给定了不同的标准要求,但是在具体要求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未能形成统一的标准机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二)校外资源进校園的供需双方未能做到统筹协调

对校外优质资源的资源类型进行观察后可见,校外资源呈现多主体特性在满足了资源丰富综合性特色的同时,也导致了多主体之间难以进行协同和适配,多主体的校外资源供应对应单主体的校园资源需求时,很难做到精准的统筹协调。事实上,不同供应主体所开发的多样化校外优质资源,所处不同的教育场域环境,发挥着不同的育人功能。进入校园过程中,需要与校园内部教学机制进行配套,进而实现教育价值层面的资源统筹和共享。教育系统所建构的共享机制表现为教育资源的多样功能和全面覆盖,而校外资源的开发却难以真正做到从校园实质需求出发来完成协同与共享。不同主体之间本身承担的社会职责的差异,导致他们在开发校外资源中,难以从校园教育服务这一目标结果进行开发模式的反推,最终导致供需双方难以做到切实有效的双向协调。校外资源进校园中,供需双方所遵循的自由选择的合作机制,本质上是相对松散、随意的合作模式,难以达成切中肯綮的机制共识,并利用机制标准做到统筹协调。

(三)区域差距导致教育资源公平性问题凸显

校园资源的形态和整体质量来源于所在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縱观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看到,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内所形成的地区性教育资源,在资源总量、资源质量、资源覆盖方面有着不同,甚至可以说差异极大。校外资源的客观背景差异,导致校外资源在进入校园环境中,区域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将会被持续扩大。例如,农村地区基层教育所能够获取的校外资源总量,仍然与城市校外资源获取量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使原本表现为教育资源供应不均衡的情况进一步放大,教育资源公平性问题将会进一步凸显。对于“双减”政策下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全覆盖的教育诉求来说,区域差距下的校外资源供给问题及其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影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四、“双减”政策下校外资源进校园的优化策略建议

(一)结合地区发展优化制度策略

政府部门、教育主管单位以及学校方面、校外资源供给主体方面,应当做好先期协调,从协同发展角度出发,讨论整合,寻求制度优化。利用制度手段对校外资源的供给服务模式、供给总量和所需要达到的供给服务目标确立标准,最终达到全局优化的实质性目标。

首先,地方政府要结合“双减”政策推进减负提质实质性要求,针对地区经济环境、校外资源禀赋情况以及校内需求情况,针对资源进校园环节进行制度建构,确立明确统一的标准机制。其中的考量标准包括机构资质、人员资格、课程内容、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估等,从开始环节、实施环节和结束环节这几个方面保障机制的质量。教育行政部门也要重视制定标准的要求,组织好公开申报和审查、遴选这几个环节,最终将机构名单公示出来。与此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引入优良的课后服务内容、设计服务形式。

其次,要结合校外资源进校园对于校内教育服务的质量效果进行监管,通过确立标准的质量监督指标系统,落实多环节、综合性的制度监管。利用监督手段推进校外资源进校园的高质量体系建设。在制度建设方面,为了能够保证公平公正,针对校外资源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依托标准进行评估。评估系统重点针对校园课后服务的资源容量、资源类型丰富度、服务质量、学生及家长满意度等相关指标进行评价,通过指标评价机制确定高质量的资源发展方向,鼓励校外资源的融入机制不断推陈出新,学校方面不断购买优质的服务项目、引入各种社会、社区资源,强化志愿者服务的基本方式,实现管理改善。

(二)强化校外资源高质量协同发展解决供需关系不平衡

校园优质资源的校园课后服务供给,需要解决关键性的协同发展问题。其中校外资源在实际开发中要坚持协同发展原则,建立多主体彼此协调的基本框架。本文结合“双减”政策下校园课后服务资源需求情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协同开发建议:

首先是发挥社区的带动引领作用,搭建以社区为单位的教育资源环境,实现资源整合,提高校外资源在学生群体服务中的针对性。在具体的协同发展中,社区校外资源可以参考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社区经验,如蓝带学校奖励计划等,利用社区带动,发挥社区活动实质优势,引导熟悉社区环境的学生群体更好地参与社区活动项目中,打造校园课后社区活动教学项目,提高校园课后服务质量。

其次是要利用校外机构进行校外资源开发,提供给校园更多样、更多元的服务内容。例如,可以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等校外机构场景,创建图书日、博物馆日等活动项目,利用校外机构进行具体主题活动项目的资源整合,保障资源活动以整合的形态与校园进行对接。校园在引入校外资源方面,不必再面对碎片化、非系统的校外机构,而是直接与整合后的活动资源进行对接,使学校能够更好地进行选择判断,实现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优化。

(三)注重区域保障缓和区域差异矛盾

开展高质量的校外资源进校园的制度建设,要认识到差异化资源影响作用下的教育公平性问题,针对区域差异,要做好统筹兼顾,有针对性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保障,降低区域差异所带来的教育资源矛盾。一方面,要针对当前校外资源与所处地区环境、经济发展背景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判断,明确经济差异所造成的资源差距,推测对于校园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形成优化保障方案。例如,“双减”背景下部分省市明确课后服务的成本分担机制,还有的省市是政府部门制定出台标准的,促进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府层面的投入支持需不断提高标准,并加大对薄弱地区、学校的倾斜和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区域间校外资源差异的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针对本地校外资源进行统计整理,并结合小学校园教育计划,对各类资源的资源形态、师资配套等进行梳理和评估,针对性组织开展目录清单编制,创建资源基地,建立起优质资源的共享性调配机制,实现统筹管理的优化。注重对薄弱地区的扶助,“双减”工作中发挥机关部门、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的作用,共享优质资源,有效促进校园文化发展。课后服务重视科目和课堂时长的设定,让校外资源以最好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和素养的提高。

教育资源投入与保障是高质量教育教学工作前提。“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后服务需要落实多渠道资源,其中校外优质资源作用显著、优势特征明显。开展校外资源进校园的制度建设,需要解决资源质量、资源标准、资源开发与供应以及资源均衡性等多方面问题,地方政府、校外资源主体与学校需要做好多边协同,做好统筹兼顾。

参考文献:

[1]黄艳.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区域教育网格化多维数据治理体系研究[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2022(10):19-22.

[2]张海洋,陈静勉,成伟丽.“1+N+1”区域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2(5):42-49.

[3]黄宜璇.浅论校外资源渗透小学版画教学[J].读写算,2020(22):193.

[4]王倩娟.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校外资源开发与利用初探[J].新课程,2020(5):95.

[5]李丽莉.依托“核心素养”探索拉萨校外资源开发模式[J].西藏教育,2019(9):40-44.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双减协同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