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以美润心”的课后服务辩证思考及路径设计

2023-05-30邰发普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1期
关键词:时政网红美育

邰发普

[摘    要]依托课后服务提升美育质量应被大力提倡。提升美育素养,是学生发展个性的需要、学校道德建设的需要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课后服务教师应辩证把握网红与审美的关系,处理好创作与竞赛的关系,通过凸显传统文化、强化时政资源、注重地方资源,大面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重视、做活、创新课后服务时间内的美育活动,应该成为“双减”活动中新的风向标。沿着这样的风向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学生从沉重作业负担中解脱的同时,必将收获到沉甸甸的美学体验。

[关键词]课后服务;美育素养;传统文化;时政热点;地方资源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由此,“双减”工作进入“协同推进、综合治理、多元参与的新阶段”。所谓“协同、综合、多元”,是指减负不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校内校外应是一盘“大棋”,齐抓共管应是关键,“五育”共同发展应是基本。说到底,多个因子的糅合最终指向教育的合力。作为学校与教师,尤其要发挥合力中的主体性作用和引领性作用,其中,依托课后服务提升小学生美育素养应成为“双减”行动中的重要内容。

“双减”中的“减”必须有倾斜性——减去“过重的、机械的、重复的”,增加“轻松的、快乐的、赏美的”。如此,减时、减量、减压才有意义,“双减”与课后服务的正效应才会显示出来。由知识点的背记到素养点的提升,由智育的提升等显性倾斜到智育、德育、美育的协同提升等隐性倾斜,这样的转身有可能为“双减”政策的落地生根提供更多样化的可能。如何厘清课后服务中提升美育的时代意蕴,如何辩证把握审美教育中的多重关系,如何创新课后服务中提升美育的路径设计,真正把学生从过重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真正打造美的课堂、美的校园与美的人生,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

一、课后服务中提升美育的时代意蕴

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原因多多,其中,审美教育的缺席不应小觑。如果作业以及学习过程是枯燥的、重复的、机械的,很少有赏心悦目的美学欣赏,那么,学习中的厌烦及沉重负担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由此,课后服务中加大美学体验成为必然。深刻理解课后服务中提升美育的时代意蕴,对于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美学行动有推动作用。

从学生而言,课后服务中倾斜于美育素养的提升,能够更好地提升其创造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将来长大以后或能创造更多个性化产品或艺术品,而这正是创新性社会所不可或缺的,能够为人才就业新渠道提供新的思路。个性特长的培养离不开课后服务中社团活动的开展。艺术社团应该进一步细化,分解为更细微的小组,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创意手工小组、具有乡土味的泥塑小组、极具个性的剪纸小组、飘逸灵动的书法小组、形象逼真的摄影小组、趣味连连的版画小组……“让学生尽情体验多彩课程”。多彩课程的大天地中,学生有更多选择,个性得到发挥,能够充分展开自己的个性审美追求,进而为以后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奠定基础。

从学校而言,课后服务中倾斜于美育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德育的内涵式改革。新的时代背景下,那种单向灌注、直面批评、惩罚为主的德育应该予以摒弃了。相反,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修身等应该大力提倡。实践证明,拥有一颗向善向美之心的学生,知道羞耻,懂得美丑,明白善恶,其心灵与情感世界丰富,道德情操高尚,行為举止文明,善于抵抗庸俗、低级趣味与不文明行为。实践也证明,追求真善美的学生一定是杜绝假恶丑的,美学修养较高的学生,最有可能发生接地气的道德成长。可见,课后服务时间加大美学教育的力度,从另一个层面为学校德育的高效和学生的精神成长助力。

从社会而言,课后服务中倾斜于美育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和谐家庭、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的打造。当学校为社会输送一批善于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学生,“人人都能出彩,行行皆有状元”,无形中就会在家庭、社区或社会中形成正效应。比如,人与人之间文明相处,家长懂得以美养心,邻里之间互相传递美好,表达善念,共同创造美好小区、美好集体与美好社会,小区或社会上到处是和谐的、美的音符,美的语言、美的动作、美的服装等扑面而来。另一方面,因为学生心灵塑美与人格立美,诸多矛盾被化解,家风淳朴,民风淳朴,违法犯罪事件逐渐减少,而这,正是“双减”背景下多个层面盼望的结果,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比较理想的境界。

二、课后服务中提升美育的辩证分析

(一)辩证把握网红与审美的关系

学校减去一些过重的作业之后,部分学生通过手机上网的时间增多,随之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部分网红于不经意间引领小学生的审美潮流。长时间浏览或沉浸在良莠不分的网红网页中,小学生高品位审美元素的稀缺或消失,追捧或盲目模仿时而发生,也就不足为怪。网络中不乏这样的镜头:鲜艳的染发给人以刺激之感、醒目的文身夺人眼球、奇怪的举止让人惊艳……部分学生以为这就是时尚美、新潮美,产生一种不追赶就要落伍就要与时代脱节的感觉,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事实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中的诸多审美资源有“正负之分”,需要严格意义上的甄别与筛选。成人应引领学生睁大眼睛,甄别假恶丑,抵制庸俗甚至低俗审美,让负向审美无立足之地,让小学生对低级趣味的审美资源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实际上,网红也有正面与负面之分。成人的责任就在于引领学生从正面网红中汲取精神养料。比如,网络牛人林金勇是一名中学教师,他之所以红遍网络,在于他用粉笔勾画出一个精彩的美术世界,仅仅是简单的几笔配上几个词语,包括四大名著的主人公都在他的粉笔画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从中看出林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细微的触摸和深刻的把握,体现出画法技巧的精湛与熟稔运用。他笔下的花木兰、诸葛亮、孙悟空等,曾经吸引了很多儿童的眼球。类似的正面网红的激励性作用应该被充分发挥。另外,正面网红的名句、事件、生平等也可以成为艺术社团的审美素材。他们积极奉献的细节都可以定格为美的印记,他们身上流露出的正能量,应该浸润到学生的内心,当然,也成为丰富学生精神骨骼的一部分。教师应与家长联手,制作或发布正面的抖音、快手作品,让美的印记或美的作品充盈在网络世界中。

(二)辩证处理创作与竞赛的关系

一方面,竞赛的激励性作用不容忽视,做好健康、正向、具有正能量的艺术竞赛性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有帮助。但部分竞赛急功近利,重名次而轻过程,重技能而轻审美,重个别参赛学生而轻全体学生,这种尴尬理应摒弃。如果竞赛与排名总是以纯技能单项灌注为主,不见美学的深层解读,不见品性的具体纯化;如果教师总是关注参加竞赛的那几个有限的学生,时不时给“开小灶”,无视或漠视其他学生的美学体验,那么,这样的竞赛是得不偿失的。另一方面,源于职业操守的弱化,为了暂时利益的获取,艺术比赛中成人“捉刀代笔”的现象比比皆是。部分教师为了聘任职称,常常自己创作美术作品,之后挂上学生的姓名去参加比赛,以至于发生学生获奖了还不知道作品名称与内容的事情。如此,艺术竞赛中的水分太多,真实的美学体验被替换、被遮蔽、被无视。这与美学的初衷背道而驰,遗忘了“双减”政策的初心。

“双减”政策下,类似的作弊竞赛应予以摒弃。一方面,教师应该坚守职业操守,应该主张学生真实绘画能力的提升,提倡原生态的绘画竞赛,善于对不良习气说“不”,勇于拒绝急功近利的作弊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应面向艺术社团的全体学生,做实日常辅导工作,而不是将全部心血投入部分学生的竞赛活动中。学校或课后服务社团教师应秉持这样的理念:美育素养的提升在于潜滋暗长,美学体验在于悄然升华,赏美与创美在于螺旋递进。美在路上,过程性感受或审美更加重要。比如,剪纸社团中“剪来剪去”的一点一滴的训练过程,艺术社团中的选材、写生、交流过程,书法社团中“手把手示范”的过程……做实做细社团中每一个学生的审美活动,注重过程中的赏美与创美,必要时通过正常竞赛与网络大面积呈现检验其成果,才是对学生真的负责与呵护。

三、课后服务中提升美育的路径设计

(一)凸显传统文化

近年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课堂尤其进美术课堂成为课改的趋势之一。“双减”背景下,这一趋势变为现实的概率大大增加。“双减”后多余出来的家庭休息时间或课后服务时间,正好为“以文化人”提供持久动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资源特别丰富,对于开启学生审美的天眼不可或缺。课后服务时间内加大传统文化渗透的力度应被提倡。比如,成立剪纸艺术社团,通过分辨“锯齿纹”和“月牙纹”,通过学习剪纸娘子,学生在剪剪拼拼中提升审美修养。再如,成立书法社团,通过模仿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的作品,让学生从一撇一捺中欣赏结构美、意蕴美、细腻美、浑厚美等。其他传统美术文化如具有乡土气息的泥塑、盘泥条、拼泥板,具有民间风俗的风筝制作、编花篮等等,都应该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都应该成为被传承的对象。教师应是传统文化的筛选者、开发者和更新者,应该与学生一道品味传统文化,提升美育素养。

当然,“在考虑文化的‘是非’的同时还要考虑其‘适用性’”。传统文化在课后服务中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第一,基于小学生年龄特点,资源选择应符合小学生对新知的期待,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上面提到的剪纸及书法应在低、中、高不同年段中进行区别对待,应该基于年龄特点而有所侧重;第二,基于审美的角度,资源选择应与小学生内心情感对接并能引起共情,无痕般实现情感的浸润;第三,基于最近发展区,资源选择应该被学生理解、内化并外化为现实印证,在实践中践行美学。社团教师应在全面梳理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选择教材中没有被编排的传统文化资源,力争让课后与课内形成互补与互鉴。可以分学期,通过“周期学习单”,让传统文化进课堂变成系列化审美体系。而这,正是“双减”行动中课后服务趋向理想境界的有力体现。

(二)强化时政资源

时政热点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力量,其“时代性、现实性、鲜活性”能够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眼球。部分时政资源既有思想教育性,也有审美浸润性。选择时政资源中的美学因子,相机渗透到课后服务时间的审美教育中,能够为课堂赋能,能够为课程的开发助力,当然,更能为学生审美视阈的扩大与审美品质的提升而助力。上文提到的正面网红就是时政资源之一。除此之外,其他具有激励性、时尚性、普适性的时政资源,也应该通过必要的筛除与遴选之后,变为学生的审美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强化时政资源的筛选与甄别,加大现实育人的力度。

比如,钟南山逆流而上的故事中蕴含着人性美,其浓浓的家国情怀,不仅仅是绘画上的高站位,也是学生成长中的主旋律。白衣天使勇敢面对安全威胁的故事中蕴含着敬业美,其强烈的坚守精神,是这个重大公共安全体系遭到挑战的时代最需要的。志愿者砥砺前行的身影中蕴含着坚韧美,而这,也是所有立志走向成功的仁人志士所不可或缺的。以上都能发挥“证据、意义和潜能”的审美作用,其审美价值不应小觑。作为教师,不妨给学生提供相关时政资源,先阅读后创作,先有涵泳后有行动。最终引领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画出这些先进人物的精气神,同步让人格立美与心灵塑美成为可能。

(三)注重地方资源

注重传统文化与时政资源的同时,应注重地方资源的盘活与利用。地方资源的亲切性与鲜活性,尤其更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地方上的审美资源,虽然常会被人熟视无睹,但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支架”。对于学生而言,地方资源就在身边,触手可及,面对地方资源,学生的认同感更强,审美变得自然而然,素养提升变得强而有力。“双减”背景下,因為多余出来的时间,教师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多多触摸地方资源,进而进行基于务实的审美鉴赏活动。

身处于大西北的武威,很多景点或乡土资源中都有美的印记。一方面,学校应在积极盘活的基础上,择其精华,让地方资源进入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和美育发展中;另一方面,教师应引领学生形成随时在地方资源中发现美、欣赏美、创作美的习惯,让有意义的审美活动成为常态。比如,通过改编,把武威地区的民间红灯笼与门神画作为学生练习与临摹的对象,品味制作的快乐,演绎版画的精彩,积累美术经验,提升审美素养。或许,学生画出了什么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此过程中,地域文化的传承,审美眼光的开阔、文化意识的浓厚,才是“双减”政策有效落地中更加迷人的风景。

“双减”并非不要负担,而是“减去不必要、不合理的以及额外的负担”。诸如美的发现、美的体验、美的创作等能够带给学生愉悦的合理负担不能减去。当“减负增效”与学生审美修养的提升息息相关时,课后服务时间的“含金量”大大增加,“双减”的落地生根成为可能。重视、做活、创新课后服务时间内的美育活动,应该成为“双减”活动中新的风向标。沿着这样的风向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减去“丑”而留下美,演绎美的瞬间,沉淀美的情感,创造美的作品,打造美的人生,学生从沉重作业负担中解脱的同时,必将收获到沉甸甸的美学体验。

参考文献:

[1]韩晓敏.“小切口”撬动“大改革”:“双减”减负增效的路径探索[J].中国德育,2021(20):29-32.

[2]吕彩云.开展延时服务,有效落实“双减”政策[J].中国德育,2021(22):61-63.

[3]司晓宏.“双减”之下:教育焦虑现象的纾解与治理[J].中小学管理,2021(10):40-42.

[4]孟勐.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内容时的不兼容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课程(下半月),2022(1):27-32.

[5]刘露.“教育减负”的生态治理策略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20(7):14-16.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时政网红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不要上“网红”的当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网红滚滚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ВаНхУН»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