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教融合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研究

2023-05-30周旭松 陈一凯

中国教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

周旭松 陈一凯

【摘 要】研教融合是整合教师研究和教学的一种新尝试,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探索。通过三年的研教融合实践,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总结了研教融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逻辑路径和原则路径,并从组织管理、实施理念、活动思路、实施路径、制度保障等方面阐述了研教融合的具体实践路径。

【关键词】研教融合 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教研

研教融合常被用作高校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教师的科研项目融入学生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创新模式。中小学阶段,研教融合一般是指以课堂教学展示为载体而开展的教学研讨。实际上,研教融合强调的是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要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具体而言,就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学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任务,以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校教育实践形态。

目前,有关普通中小学研教融合的系统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具体的学校实践案例,而中小学研教融合的难点恰恰在于落地操作。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以下简称“学校”)以课题为依托进行了三年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了以研教融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逻辑路径、原则路径和实践路径。

一、研教融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逻辑路径

研教融合是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中教学和科研“两张皮”的困境,从当前中小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制约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素质提高的原因,从而形成学校教育、教师发展、学生成才的多方共赢机制。研教融合遵循以下逻辑路径。

1. 以促进教师管理系统整合为目标

研教融合要求打破原有的教师管理机构和制度条块分隔的模式,通过学校教研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化,有效消除原有多头管理的弊病。学校厘清年级组和教研组的职责和功能:年级组享有行政管理权,可以安排年级内教师的具体岗位、课程编排;教研组则享有专业指导权,负责提供对教师的专业指导和业务提升,具体通过教研活动安排来体现。通过教研组内教学研究与日常教学的融合,实现了教师管理从条线分割走向系统整合,积极融合教学和科研力量,赋予教研新内涵。

2. 以实现对教师的指导引领为内核

研教融合意味着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在学校整体管理下,实现了对教学时空的统筹管理。教研组和备课组在开学初会根据学校总体安排,拿出各自不同而又相互衔接的工作时间表,让每位教师明确每一周的培训安排,从专题学习、专题沙龙到专题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学科组发展规划里得到了具体化的实施。每学期结束时,学校以“组长示范、组内合作,制度健全、成效显著”为主要指标考评教研组、备课组,强调教师之间要结为研究共同体,形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同时,一线教师开展教科研主要为了改进课堂教学服务,因此,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从研究专题的选择、研究的展开到成果的推广应用,都应立足课堂教学,从逻辑路径上解决了教学、科研两张皮的问题。

3. 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为愿景

研教融合的提出将改变传统教学管理的育人价值仅仅指向学生的局面。长期以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学校评价中的权重较高,而作为学生成长原动力的教师发展则容易被人忽识。实践证明,只有拥有高水平、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研教融合强调构建教学科研相融合的研究平台,通过理念设计和制度保障,使得学校在高度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二、研教融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则路径

研教融合在形式上整合了原有的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活动,是应对新课程、新教材、新课改的一种新探索,根本性的变化是将教师的研究聚焦于学校现有教学难题,而不是单纯发表理论文章。学校研究的功利性降低了,但实效性增强了,能更有效地解决学校所面临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研教融合通过教师联合攻关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增强了教师研究的兴趣,找到了研究和教学的连接点,构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依据。

第一,研教融合活动的理念设计强调前瞻性。研教融合的开展要顺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指导,通过系列活动落实好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制度的设计既符合现有的规范,又要有一定的创新性,拿得出,还要立得住。

第二,研教融合活动的组织管理强调系统性。研教融合的根本目标是整合现有分散的资源,强调通过整合教师管理机构和部门实现制度创新,解决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多头指挥、各自为战的工作环境,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现实便利的工作平台。

第三,研教融合活动的实施强调实践性。研教融合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研教融合活动,将学科思想理念贯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把实际课堂教学、日常教研工作相结合,提升日常教学中的有效性、可操作性。

第四,研教融合活动的效果评价强调开放性。研教融合形式上对教师的研究和教学有不少规定动作,主题和专题教学研究需要教师积极参与,但研教融合不是对教师原有研究和教学模式的否定,而是在融合研究和教学的同时兼顾教师的个性发展,多角度评价教师的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开放。

三、研教融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路径

学校开展研教融合创新实践,需要从创新组织管理、明确活动思路、完善实施路径、优化操作制度、强化制度保障等维度,构建研教融合的具体实践路径。

1. 创新研教融合组织管理

加强对研教融合的组织领导,创新管理机制。学校整合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现有管理职能,成立以实现教师研究与教学融合发展为功能的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下设学科教研室,直接管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九大学科中心组和各专题研究小组,同时,联合市级成立名师工作室和学科创新中心,由教师发展中心来协调管理。名师工作室、学科创新中心和学科教研室共同为教师发展中心提供決策资源、实践支撑,各课题研究小组开展课题(专题)研究,并在研究中接受教科室管理和教务处与教研组的指导,从而形成了严密互动的教学管理网络,其核心是互动式教研的规划、过程管理与成果推广应用。

2. 树立研教融合实施理念

研教融合实施需要科学理念的支持,需要整合原有的工作内容,优化或重构原有制度。

第一,让教研与科研成为一体。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研究内容,分解成具体的研究专题和研究项目,形成研究小组。通过组织教师开展科研理论和方法的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师开展研究,从而将教研与科研融为一体。

第二,让教师成为研究共同体。研教融合让教师成为研究共同体的主体,因为他们有解决教学问题的共同目标、共同的工作困惑,研教融合只是适时提供了一个平台。学校在这个基础上以“组长示范、组内合作,制度健全、成效显著”为主要指标,每学期考评教研组、备课组,以促进教师更好地成为研究共同体。

第三,让教学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与高校不同,不以发表学术文章作为重点,主要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曾经在中小学校推广过的小课题研究,就是基于学校教学实际而开展的研究,具有小而实的特点。研教融合活动使得教师开展研究更容易上手,研究出来的成果又能在教学中用得上,教学过程成为研究成果应用的过程。

3. 明确研教融合活动思路

研教融合活动的开展需要清晰的工作思路,力求在继承学校原有教科研工作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价值最大化。

第一,通过功能开发放大教研价值的多元化挖掘。教研组织是教师发展与成长的主要平台,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与价值应是丰富多元的,应该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方向引领、有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合作分享、有凝聚人心的团队文化引领功能。

第二,通过动态规划实现研究内容的整体策划。教学研究不可能完全按照预设的研究方向进行,因此,教研组、备课组要在动态实施过程中不断梳理和完善研究内容的序列,关注教学研究的“纵向序列”和“横向序列”,并适当延伸拓展,以实现研究内容的整体化推进。

第三,通过活动开展实现教师的主动参与。一是活动的形式从“展示”转为“研讨”。不同于原有的“展示”性教研活动,研教融合强调教师集体的智慧,强调教师的经验共享。活动承担者为教学研讨提供实例素材,而其他成员则由此为基础展开专题研讨,以实现研讨的不断有序推进与深化。二是活动的推进从“个体”转到“团队”。研教融合的活動推进不再以个体呈现方式为主,而是采用组合团队、骨干引领、全员参与的方式进行,评价政策也做了相应的调整,鼓励团队作战,以实现“同伴互动、自主研究”,不断提升活动成效。三是活动的主体从“观摩”转为“参与”。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上没有旁观者,研教融合强调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通过制度设计,让教师在活动中解决自己在教学研究中的现实问题,实现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的共赢。

4. 完善研教融合实施路径

一个完整的研教融合活动一般包括前期准备、互动参与、及时反馈和效果评估四个环节,其中,前三个环节是在一个完整的时间段内完成,而效果评估之后的反思和反馈则会成为新的研教融合活动的起点,最终形成循环上升的完整闭环。

第一,前期准备。前期准备是有效开展研教融合的前提。在确定活动主持人的基础上,由其负责召集组员制定详细的研教融合活动方案,明确研讨主题的背景和意义,阐明具体问题和内容。同时,收集、提供必要的研究和学习资料,引导组员有意识地观察、研读和思考,做好活动前的必要准备,以保证主体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

第二,互动参与。互动参与是有效开展研教融合的关键。通过互动参与环节、具体真实的任务情境,引导教师参与到教学研讨之中。以学校开展的高一年级“检测有效性”主题研讨为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研组长简要介绍各个备课组前期热身准备的情况。作为展开和引导,先由高一年级备课组长就“检测有效性”介绍组内开展过的专题活动、观课评课和研讨后的初步认识,即检测的价值、检测的有效性等,以起到情境导入、抛锚激活的作用。第二阶段,根据高一年级的经验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高二年级组和高三年级组分别从检测的内容与安排、检测的批改与反馈、检测资源的利用三个方面进行专题交流,旨在深化提高检测有效性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度研讨,从具体的细节深化认识。第三阶段,在教研组长的启发引导下,大家将检测的有效性集中到原有检测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安排与反馈的有效性两大方面,并分别梳理出可操作性的改进方法,在后续跟进的教学措施中予以验证完善。

第三,及时反馈。及时反馈是有效开展研教融合的精髓所在。当教研主题或专题活动接近尾声时,请参与教师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谈感受,也可以谈启发,还可以分享自己以往的成功经验,最后由活动主持人汇总整理大家的意见并撰写活动总结,会后发给大家供参考。

第四,效果评估。效果评估是有效开展研教融合的持续动力。研教融合活动效果怎么样,就需要进行评估,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形成工作闭环。活动搞得成功,教师收获大,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好,大家下次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更高;活动不成功,教师会反思问题出在哪里,从而改进活动设计和流程,完善研教融合的活动规则。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个别交流、集体反思等途径,总结研教融合活动的经验和不足,为未来的研教融合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5. 强化研教融合活动保障制度

第一,健全学校教研管理制度。在研教融合理念基础上修改、完善学校的教研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工作分工和协同机制。教师发展中心成员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形式经常到全校各教研组、年级组了解情况,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推广先进经验。

第二,营造重视研究的工作环境。积极探索研教融合实施的核心要义,要让研教融合成为教师工作的帮手,真正使教师日常教学成为研究的过程和师训的平台,让全体教师自觉学习教育新理论,自觉切磋教学技艺,形成重研究、擅合作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第三,建立不同维度的激励机制。激励是对教师、学科教研室工作的认可和鼓励。学校在具体操作时,把教师、教研组、备课组在研教融合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表现记录在册,教师个人层面与将来的职称评定、职务聘任、推优推先等相结合,目的是鼓励教师在研教融合活动中积极参与。教研组、备课组层面的考核与评价也主要参照其在研教融合工作中的表现。

第四,完善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学校安排专项资金,建立以教科室为联结点的、与教研相关的信息服务网,提供以流通为主要形式的文献服务和情报服务。学校还聘请高校教授、浙江省教科院相关专家为学校改革把脉护航,聘任校内教科研骨干担任兼职教研员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在研教融合活动开展中,教师间的学习交流大大加强,通过研究分享来共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难题,真正实现了以研究促进教学,提升了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随着研教融合模式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实践,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学生成绩不断提升,教育价值不断提升,研教融合已逐渐成为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

本文系浙江省教研课题“研教融合的校本研究与构建”(课题编号:G2020192)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1.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校长;2.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李莎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
利用网络教研激发校本教研活力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录播教室应用与管理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影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在研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