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立交桥”的探索与实践
2023-05-30李百艳
李百艳
【摘 要】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浦东新区聚焦“双新”“双减”等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政策转化落地的热点、难点、瓶颈和关键问题,从“大教研”的视角出发,将区域教研工作转型纳入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内加以思考和推进,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根本方式,着力构建全域覆盖、层次丰富、互为融通、便捷有序、智慧开放、动力强劲的“教—科—研—训—评”一体化新型区域教育“研究立交桥”,推动区域教育从合作共治、整体智治逐步走向良法善治境界,支撑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区域教育 高质量发展 研究立交桥 教育治理 浦东新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教育治理现代化则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根本方式,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浦东教发院”)立足“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和“建设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区位优势,以具有“理直气壮的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教研制度为抓手[2],从“大教研”的视角出发,将区域教研工作转型纳入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框架内加以思考和推进,探索能够在治理视阈下促进教研定位与定性的结构性体系的整体转型[3],探求教研与教育政策研究、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教育督导、教育信息技术等各业务领域工作之间的有机融通融合,构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立交桥”的浦东范式,为打造“五育并举、公平优质、开放融合、活力创新”的浦东教育现代化发挥专业支撑作用,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浦东经验”,为探索解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难题贡献“浦东力量”。
一、构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立交桥”的时代价值
1. 教育使命担当所系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全方位、全程性、全员参与的推进过程和系统建设,既需要有自上而下、整体性的高位顶层设计,又需要有自下而上、个性化的区域实践探索。基于特殊的区位优势,浦东教育以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为光荣使命,牢牢把握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难点与方法路径,聚焦回应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教育热点问题,聚焦破解长期制约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全面增强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力打造与浦东地位相匹配、中国一流、世界先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教育,更好地向中国与世界展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浦东理念、浦东精神、浦东道路。
2. 教育改革大势所趋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正处于多重改革政策叠加、系统化的教育改革建构时期,伴随着“双新”课程实施与“双减”政策落地,基础教育的重心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营造良好育人生态,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育人新范式,促进人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然而,教学是课程改革系统中变革较为缓慢的领域[4],客观存在着一些顽固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教研机构体系不完善、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教研条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教研无力担当推进新课程的转化落地、推动教学改革深化、为教师教学变革赋能助力的重任。为此,区域教育研发机构如何从治理视阈下探索教研工作转型,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有力发挥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的专业作用,便成为浦东教发院着力探索与解决的重要命题。
3. 教育强区建设所需
浦东的基础教育犹如一艘“巨型教育航母”:截至2022年9月,共有学校645所,占全上海市学校总数的1/5;学生55万人,占全市学生总数的1/4;教职工7.7万人,占全市教师总数的1/5,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区。在国家对浦东新区高定位、高期待的时代新局中,浦东教育也迎来了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飞跃的新目标。但是,对照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素质队伍建设的发展要求,浦东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主要表现在超大教育体量中的优质资源规模质量与浦东作为排头兵和先行者的地位之间仍有差距;校际优质均衡水平与人民群众对家门口好学校的热切盼望之间仍有差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供给能力与教师旺盛的职业发展需求之间仍有差距;名校长名师短缺与全社会对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期待之间仍有差距;破解体制机制难题的政策研究和实施能力与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的要求之间仍有差距。浦东教育须举全区之力建设和完善特大型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引领浦东广大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向高质量教育目标迈进。
4. 教育研究大院所为
区域教育研发机构作为教育政策与思想理念落地实践的“桥梁”与“中介”,承载着区域教育发展的专业支撑、驱动引领和保障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任。面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区建设等新时代使命,推进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体系化转型成为区域教育研发机构的必然选择。浦东教发院作为全国第一家区域性、综合性教育研发机构,主动承担起区域教育治理研发责任,谋求从传统的教研、科研和培训指导走向对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设计、研究、开发与应用指导,致力于构建转化教育理论、生产政策思想、搭建交流平台、深化课程改革、培养教育人才、引导社会舆论的跨界联合、集成创新的现代化“研究立交桥”。
二、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立交桥”的基本内涵
浦东教发院将大城市交通解决方案的现代化“立交桥”作为一种教育隐喻,探索多主体参与、多中心协同、多系统开放、多路径交汇的教育研究转型的解决方案,主动探索从传统的教育管理转向现代化治理。所谓区域教育“研究立交桥”,是指以支撑区域现代化引领区建设与教育综合改革为使命,聚焦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堵点等关键问题,以问題解决为导向,以提升质量为目标,以智能技术为载体,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开展“大教研”,为教师成长开辟新天地、建立新赛道,形成全域覆盖、层次丰富、互为融通、便捷有序、智慧开放、动力强劲的“教—科—研—训—评”一体化新型区域教育治理形态,进而推动区域教育从合作共治、整体智治走向良法善治境界。
1. 多元主体,合作共治
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已发展成为一场多元主体参与、关联领域甚广、结构要素复杂、后续影响深远的深刻社会变革[5]。聚焦于解决当下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矛盾的系统性改革,迫切需要秉持“整体性治理”理念,跳出传统的“部门化思维”和“碎片化困境”,着眼于多元主体的协作性和育人资源的整合性,基于系统思维对改革全局进行整体性设计,实现多元主体的整体性行动。浦东教发院针对“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导致的多头管理但边界不清、职能交叉但职责不明、资源配置分散而统筹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尝试从纵向联动、横向协作、内部聚力、外部协同四个层面增强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共治。纵向联动方面,构建由区域教育研发机构、学段指导中心、学区集团、学校、教研组等主体构成的“新五级教研”;横向协作方面,以浦东教发院专职教研员、科研员、师训员、督学等为主导,以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兼职教研员等为主要力量组成“立体式团队”;内部聚力方面,推行“优师计划”,贴近每一类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对“萌师”“明师”“琞师”进行“分类层进式培养”;外部协同方面,吸纳国际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学会、协会、基金会等多元社会主体作为“开放型智库”,以期促进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多元治理主体形成强大的协调能力及合作能力,释放四通八达、并行不悖、交汇聚力的“研究立交桥”势能,实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2. 技术赋能,整体智治
现代社会是被新兴技术全面“座架”的社会,哪里有危险,哪里也生救度[6]。当前快速发展的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推进教育治理方式的转变和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整体性治理中的技术权重越来越多,强调在不消除组织边界的条件下,通过自动化流程的新形式、根本性的非居间化、互动性的信息搜寻与匹配、主题数据库等系列策略,打造透明化、有效率的數字化公共服务体系,以减少群众在部门和机构间疲于奔命的现象 [7]。
浦东教发院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立交桥”与“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同频共振,探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体智治”与区域教育整体性治理之间的耦合:立足整体设计,联通区域教育数据的流动渠道;促进合力升级,打造区域教育的系统协同结构;集成协同决策,建构大区教育数字化智能体系;洞悉技术逻辑,加强算法嵌入的监督监管规制[8]。通过围绕场景的教育业务协同和流程再造,提供高效、畅通、快捷的“一站式”教育专业服务,构建灵活多样、及时感知、科学决策、高效执行、主动服务、立体监管的数字化教育治理新形态。
3. 促进公平,走向善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公平,是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变革实现的更高水平的公平。本质上,教育公平和教育治理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就教育治理而言,“共治”是路径,“智治”是手段,治理的直接目标则应该是“善治”(good governance),即“好治理”,“善治”的最终目标则是办成“好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9]。
浦东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立交桥”的价值目标就在于为多元主体之“共治”、技术赋能之“智治”提供方向和指针,在治理改革过程中逐步走向“善治”,尽可能地缩小城乡间、学校间、教师间、学生间的差距,形成高效、公平、自由、有序的新教育格局,让全体浦东学子享有浦东开发开放成果和教育改革发展红利,让每一个个体都有机会享有优质公平的教育,实现所有学习者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立交桥”的构建策略
1. 纵横相通,“新五级教研机制”立体联动
为破解浦东因教育体量巨大而导致的教研结构性、机制性、效能性难题,浦东教发院一方面充分发挥原有国家、省级、地市级、区县级和学校“五级教研机制”的优势;另一方面致力于探索建立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区域性的“新五级教研机制”,即区域—学段—学区集团—学校—教研组。其中,以学段管理为特色的教育治理改革是浦东的创举,主要是通过建设高中(职业)与终身教育指导中心、初中教育指导中心、小学教育指导中心、学前(托育)教育指导中心,强化以学段管理为特征的整体性协调和专业化推进能力,增强执行功能、专业功能和服务功能,完善教育系统内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同时建立了由专职教研员主导,以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兼职教研员为主要力量的立体式团队,协同研究、合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转化和教学改革的深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主题化教研、智能化研训、精准化监测、个性化服务等,并打破基础教育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各地同行之间的壁垒,形成全域覆盖、层次丰富、互为融通、便捷有序、智慧开放、动力强劲的“教—科—研—训—评”一体化新型区域教育治理形态(见图1)。
2. 做优建强,“分类式教师培养”梯次攀升
浦东教发院作为专门的区域教师培养培训机构,如果仅仅依靠院内区区两百位专业教师,不可能完成促进区域内约7.7万名教职工专业发展的重任。为了使不可能成为可能,浦东教发院充分发挥“纽带”与“桥梁”功能,多元协同、立体联动、做优建强,整体“打造高地”,重点“塑造高峰”,开发专业标准,建立评价机制,致力于建设一个科学完备、开放灵活、协同联动的教师培养培训系统与行动路径,力求让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每一位教师都始终能够有自己的平台和追求。近年来,浦东正在力推教师培养梯次攀升“优师计划”,具体包含“萌师”“明师”“琞师”三个分计划,分别指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从专业发展与生命成长相辅相成的角度设计青年教师、骨干教师、高端教师梯次攀升路径。
3. 打通壁垒,“开放型教育智库”多元协同
浦东教发院不仅承担着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服务、研究、指导、评价等基本功能,还要承担起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政策研究、咨询决策服务、教育创新项目研发、引导社会舆论等功能。为此,整合浦东教发院内部、区域内部、区域外部专业资源和力量,打通各种界限壁垒,构建大小系统集成、新旧系统集成、内外系统集成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立交桥”治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浦东教发院内部,通过搭建院内11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研究立交桥”进行高位统整,增强各业务条线的工作内容整合融通;在浦东新区范围,打通各类教育单位之间的学段壁垒、资源壁垒、平台壁垒,促进信息资源在教育决策者、研究者、实践者等多种主体之间动态汇集、多向流动。
在区域外部,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学会、协会、基金会等各类机构之间的合作,汲取多元智慧,激发学术能量,建设“开放型教育智库”。目前,浦东教发院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等机构签署合作意向。
4. 智慧共生,“教育数字化转型”整体推进
作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浦东以建设“快转型、更智慧、高质量”的教育数字化新生态为发展目标,着力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1134”体系:构建“1”张教育基础云网,组成“1”座教育数字基座,建设智能化教学研训、智能化教育评价、智能化教育治理这“3”种區域智慧教育应用场景以及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致力于为学生、教师、学校、家长这“4”类对象提供服务。
5. 创新驱动,“引领区教育品牌”特色培植
对浦东而言,坚持创新驱动、深化协同创新,既合乎自身的发展特质,也是承担战略使命的必由之路。浦东教发院主动承担“引领区”责任,通过打造“引领区教育品牌”,引领浦东广大的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向建设浦东高质量教育体系迈进。主要举措有:开展“浦东杏坛”系列论坛活动,举办“双新”名师在线答疑活动,开展名师“面对面”、慧学促“双减”活动,整体推进项目化学习等。
“研究立交桥”构建目前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后续需要进一步以“整体性治理”理念为指引,以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整体智治为基础,向下扎根、向上升级,向内深化、向外扩容,进一步增强区域教育研究的内生性转化,做好“超前一公里”的研究思考和“最后一公里”的应用落实,营造一个更加互通互融的区域教育大环境,创造一个更加丰富鲜活的区域教育大系统,更好地实现以“共治”“智治”求“善治”,在协作共创中以高品质教育研究支撑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袁语聪.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刍议[J].教育研究,2022,43(10):34-43.
[2] 赵小雅.教研制度:理直气壮的中国特色[N].中国教育报,2014-03-05(6).
[3] 杨九诠.中国教研体系的定位与定性[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8):10-20.
[4] 刘月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挑战[J].中小学管理,2022(8):1.
[5] 高杭.以整体性治理助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5):112-118.
[6]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31.
[7] 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52-58.
[8] 章璐,侯浩翔.人工智能视阈下区域教育整体性治理:困境、转变与行动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21,39(5):104-112.
[9] 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35(10):4-11.
(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