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格作文的实施路径
2023-05-30郑西银史友玉
郑西银 史友玉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荆门市东宝中学教师郑西银领衔的作文教学研究团队经过六年的探索,通过不断反思、完善和总结,提出了“有格作文”作文教学法。
有格作文教学法注重操作性、实践性和有效性,遵循“目标上阅读与写作同步发展,方法上自主学习与合作共享结合,能力上先入格、再破格、最终实现创新发展”三大原则,采用“赏—探(入格)—仿(破格)—创(升格)”四步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理解、鉴赏、思辨、创新、写作的能力。
有格作文强调作文有规格、有格局、有风格、有品格。有格作文教学法从立意、结构、论证、语言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指导。教师采取“赏—探(入格)—仿(破格)—创(升格)”四步教学法,分范例赏读、方法探寻、模拟演练、个性创作四个模块教学,让学生作文实现由入格到破格再到升格的飞跃。
入格:赏析经典案例,建构写作规范
有格作文教学法注重学生习作的“入格”训练。该阶段是学生写作的开端,学生需要赏析案例、学习经典、探讨规律、总结方法,研习作文的常用章法,构建写作的基本规范,并在模拟演练中达到立意准确、结构完整、论证合理、表达明白的效果,写出符合写作基本要求的作文。
训练以“停顿与蓄积”为关键词的议论文标准语段时,笔者分“赏—探—仿”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议论文写作规范。在赏析案例、学习经典环节,笔者引导学生赏读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结合时事评论、高考优秀作文及学生优秀习作,形成对作文章法和规范的初步认知。学生明白了常见规范的文章结构多为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三种,分论点大多为三个,文章开头要提出观点,中间要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结尾要重申观点。在探讨规律、总结方法环节,笔者引导学生梳理范文行文思路、了解范文语言特色、剖析文章肌理、领会作者意图,使学生从范文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学生发现:标准段一般由提出观点(观点句)—适当阐释(阐释句)—材料佐证(材料句)—简要分析(分析句)—得出结论(结论句)五步(句)构成;语言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反问等修辞能增添文采,借用蕴含哲理的名言警句能使文章说理透彻,引用或化用诗句能使文章意蕴深厚、典雅精致,长短交错、整散结合、肯否相间的句式排布能使文章灵活多变。在建构规范、模拟演练环节,学生在理清文章内在逻辑和表现形式后及时进行仿写,写出合乎议论文基本要求的习作。习作中,学生采用五步构成法写出规范语段,明确了“适时停顿方能审视自我、提升自我,从而蓄积力量”的立意,写出了“入格”的习作。
破格:打破惯有模式,写出个性特色
文章始于模仿,但要有所突破。“破格”不是不要章法,而是要打破现有的模式,通过真诚、审慎的思考,写出有个性的文章。“破格”不要求全面开花,只要能突破一两点,就能表现文章的个性风采。
以仿写语段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从范文中学习语言表达技巧,特别是仿写一些思想与表达都贴切恰当、特色鲜明、新颖独特的句段。学生只要稍稍突破一点,就能得到新鲜的表达。比如,学生赏读了一篇四川满分作文《世界为立心者鼓掌》,对其中一段很欣赏:这个语段先引用了川端康成、加缪、梭罗、仓央嘉措等古今中外的十个事例,体现了作者厚积薄发的功力;然后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对上述事例进行总结性分析,诗化的语言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诗意和深邃的哲理,使之文采飞扬、思想深邃。一名学生仿写时,选用大量典型事例,如“谷川俊太郎夏日观景,袁隆平耕耘之余与农民‘把酒话桑麻’,林清玄在平凡中体会‘有花有月有楼台’,三毛在撒哈拉沙漠探求内心故土,辛弃疾喜悦地‘听取蛙声一片’,王阳明游山玩水获得启悟”等,不仅展示了他个性化的选材,给读者以咀嚼和回味的空间,还显示了他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语料积累。接着,这名学生围绕论点分析“学会停顿,绝不是荒于嬉,绝不是‘躺平’,而是涵养心性,蓄积力量”;然后,他打破仿写语段的分析思路和语言模式,另辟蹊径,用三个事例论证“停顿”与“蓄积”的关系“就像琵琶曲调,无声胜有声,‘声暂歇’是为‘刀枪鸣’蓄势;就像初竹不长,是为了蕴蓄养分、默默扎根,四年之后奋力向上、节节拔高,才有了‘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的佳话;就像荷塘花开,起初只有零星荷叶,以后每天成倍增长,当池塘有半塘荷花迎风摇曳,第二天便能见到荷花荷叶铺满整个池塘的奇观”。这样写不仅事例贴切、饱含哲理,而且灵活运用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表达更有意趣,使整个语段文气、灵气洋溢其间,展现了个性特色,让人回味。
升格:融通写作规律,成就自我风格
打破常用模式,才可能超越常用模式。“破格”之后,还须“升格”,方臻完善。“升格”指娴熟、灵活地综合运用写作原理和方法,从深化立意、优化结构、强化论证、美化语言四个角度全面提升,创作出有自我风格的文章。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升格”不只是语言的美化与丰富、材料的丰盈与充实,更是思维的丰富与深刻。一名学生的习作中有一个规范的议论文语段:先提出分论点“停顿自我,为下一次出发积蓄磅礴力量”;接著用“停顿,并不是怯懦的放弃,而是一种免于沉沦的善法,是在繁华乱世不人云亦云的坚守”对“停顿”进行阐释;然后用辛弃疾、李白、吴孟达等人物的生活经历,佐证“青年人要有李白适当停顿,与明月共饮,写下千古绝句的豪情;要有吴孟达一夜破产,却在失败中沉淀,终破土重出的坚持;要有辛弃疾毅然辞官,后得‘听取蛙声一片’闲淡生活的勇气……”;再分析“如此可见,停顿并非消磨时光的借口,而是借停顿间隙,重新审视自我、提升自我”;最后总结“我们需借停顿之力收获前进的力量”。这是一个规范的议论文语段,但论证上稍显不足。
在教师的指点下,这名学生进行了语段的“升格”。一是保留了观点句“停顿自我,为下一次出发积蓄磅礴力量”,并对阐释句做了优化:原文对“停顿”的阐释不够准确,而升格语段“停顿,不是怯懦地放弃,而是慢节奏地默默有为,是沉淀中的韬光养晦”对“停顿”的阐释更加精准和深邃。二是升格语段,用苏轼的事例替换原文中李白的事例:“君可见,辛弃疾毅然辞官,却在乡村夜行中收获‘听取蛙声一片’的野趣和惬意;君可见,苏轼被贬,却在反思中顿悟,达到‘万物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达境界;君可见,吴孟达一夜破产,却在失败中沉淀,最终逆袭成黄金配角……”这样修改不仅更能证明观点,使文章更有论证力度,而且用三个“君可见”串起三个事例,显得句式连贯、气势充沛。三是辩证分析“由此可见,停顿不是‘躺平’的借口,不是倦怠的原因,更不是佛系的来源,而是借停顿间隙重新审视自我,在寻找方向后再从容入局”,让说理更显深刻。四是加上《人民日报》的金句“每次归程,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每次停歇,都是为了积攒力量”作为佐证,使论证更生动、贴切、有力度。五是以“因此,真正的停顿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远离喧嚣,还体现在内心的‘修篱种菊’。我们需借停顿之力,从心底生长出奔赴万里前程的力量”做总结。总体来看,升格语段不仅语言上更精巧、明快、贴切、自然,而且事例更典型、阐述更周密、说理更透彻。
(作者单位:荆门市东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