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
2023-05-30徐慧敏
徐慧敏
摘 要: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资源,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提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要挖掘教材的精神价值,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要关注主流媒体,引导学生涵养家国情怀;要重视探究与分享,厚植家国情怀;要巧妙引领课堂生成,升华家国情怀;要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践行家国情怀,为家国情怀的培育开启新篇章。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家国情怀 培养策略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挖教材的精神价值,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对话中思考、在实践中升华,培育家国情怀,成长为有信念、有追求的时代新人。
一、挖掘教材的精神价值,感悟家国情怀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载体和依据。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丰富,包含很多经典古诗文、名言警句、历史故事等,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深入探究其精神价值,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拓展空间”栏目引用诗词“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教师就可以与学生一起诵读,从这些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诗句中,感受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关注主流媒体,涵养家国情怀
主流媒体是国家舆论的旗帜,覆盖面广、权威性强、影响力大。主流媒体报道的新闻资讯和人物事件代表着国家意志和社会主流观点,具有科学性和导向性。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时刻关注主流媒体信息,在课堂中引入合适的时政资源,增强教学的鲜活性和时代感,让学生学会用辩证思维探究身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涵养家国情怀。
例如,在教学《守望精神家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频,让学生认识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迎客松、中国结、虎元素、青花蓝等。这些节目向世界多维度展现了我国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简约、绿色、精彩”的开幕式中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增强了文化自信,从而培育家国情怀。
三、重视探究与分享,厚植家国情怀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设置了六个活动栏目,搭建了“教”和“学”的支架。其中,“探究与分享”栏目是每一课的重点,它聚焦主题,常以“活动+问题”的形式多次呈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优质资源,通过展示资料、讲述故事、角色表演和小型辩论会等形式,创设情境,设计富有启发性、哲理性、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与探讨。这样的探究活动,在由易到难、由表象到本质的思考中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八课“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节时,教师可以将“探究与分享”和“阅读感悟”栏目整合在一起,并拓展钱学森的故事,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钱学森、钱伟长和黄旭华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简要讲述他们的故事,接着依次呈现以下问题:“他们面临的国家利益是什么?面临的个人利益又是什么?面对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他们的选择是什么?如果他们选择了个人利益,对国家利益会有什么影响?选择了国家利益,对个人利益会有什么影响?他们有没有一种选择可以兼顾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他们的选择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这些问题设计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四、巧妙引领课堂生成,升华家国情怀
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使教学有章可循,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新时代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这时,教师就要运用教育智慧,对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机智的处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精彩纷呈的教学中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关爱他人”一节时,“探究与分享”栏目讲述了南瓜大王的故事,旨在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关爱他人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收获,从而树立关爱社会、积极奉献社会的价值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小李好有心机呀!”这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探究了“心机”的含义,认识“心机”是贬义词。接着,笔者连续追问:“小李第一次获得冠军是靠欺骗得到的吗?第一次获得冠军之后就一直将最好的种子分给邻居,他错了吗?小李把最好的种子分给邻居,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邻居得到了什么?”通过讨论这一系列问题,学生能清晰认识到,小李并没有“心机”,他真诚地希望“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从而深刻感悟“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关爱社会”,升华家国情怀。
五、开展实践活动,践行家国情怀
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统筹教材内容,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变“坐而论道” 为“做而论道”,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一)依托教材栏目,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了很多探究性、实践性活动,特别是“拓展空间”栏目,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生活相连接,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社会实践相连接,能够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阔视野,实现学以致用和知行合一。
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一课“坚持改革开放”一节的“拓展空间”栏目是以人物采访、摄影作品等形式与学生分享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成就。这一实践活动难度大、耗时长,教师可以将其与“探究与分享”整合,让学生采访父母和观看“我”家的照片,了解父母的经历和“我”家的变化,在活动中感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二)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乡土资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比如,笔者家乡修武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有千年古县之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教育基地。教师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研学旅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例如,修武县黑岩村有“中共修博武中心县委旧址”,是对学生进行“四史”教育的红色基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通过观看历史照片、珍贵实物和了解人物事迹等,感受先辈们矢志不渝的拼搏精神和崇高坚定的革命理想,从而树立为国家不懈奋斗、勇毅前行的远大理想,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家国情怀,在情境体验、对话交流、行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成长为有信念、有理想、有奋斗、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冉沫.《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活动栏目的分析及使用建议[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2]范婕.初中思想品德课对话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
◆(作者单位:河南省修武县教师进修学校)
本文系河南省焦作市2022年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2—JZKY—3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