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Story time语篇教学细节处理
2023-05-30王莉娟
摘 要:教师通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主题意义探究的具体做法,即:语篇学习前,多重铺垫,激活主题;语篇学习中,分层活动,深研主题;语篇学习后,迁移语境,聚焦主题。以此来提升语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Story time语篇教学;细节处理;主题意义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01-0059-06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要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开展有效教学设计。充分认识语篇在传递文化意涵,引领价值趣向,促进思维发展,服务语言学习,意义理解与表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展语篇研读,教师要明确主题意义,提炼语篇中的结构化知识,建立文体特征、语言特点等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传递的意义,挖掘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把握教学主线。根据学生基于主题的已知和未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设计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依据。”
译林版《英语》(三年级起点)教材,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编排教学内容。作为新授单元首个固定板块的Story time,可以通过对话、短文、短剧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Story time是整个单元的核心部分,其内容与单元标题(或主题)高度吻合。如何在《课标》引领下、从新的视角正确教学Story time语篇?在语篇教学中探究主题意义,可以从哪些细节着手?笔者将结合四年级下册Unit 8 How are you? (Story time)来谈一谈具体做法。
一、语篇内容分析
“语篇承载着表达主题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体素材。”语篇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本单元Story time的语篇呈现形式为对话形式。通过研读插图和文字,可知:对话呈现了两通电话。第一通电话,杨玲生病躺在床上给李老师打电话请假;第二通电话,李老师给杨玲回打电话,此时杨玲身体有好转。该语篇旨在引导学生讲文明懂礼仪,养成生病缺课主动请假的习惯;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同学、朋友对伙伴的关心等。内容具体剖析(见表1和表2)。
二、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Story time语篇教学细节处理
传统的语篇教学,教师已然有了固定的教学模式:主旨问题的导入,整——分——整的解读,听说读写的运用,语篇情境的延续等等。这一系列的设计,并未跳出教材,教师把文本内容教“实”了,却在不经意間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忽略了文本背后所要传达的意思。
语篇教学,应重点探究其主题意义。研读语篇时,重点围绕“What?”“Why?”“How?”三个问题展开。教师要让学生在习得书本表层知识的同时,透过教材,看到深层次的东西。教师要善于关注细节,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出发,设计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发展为一体的、相互关联的、循环递进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语篇学习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
(一)语篇学习前,多重铺垫,激活主题
为使教学不突兀,语篇学习前,教师往往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游戏、韵律儿歌等形式,渲染气氛,适度铺垫。而内容的选择,一般要与新课知识或语境吻合,这样,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中,智慧地引出话题,激活主题。
1.轻快歌曲唱一唱。课开始,教师引领学生——
T: Boys and girls, please enjoy a song: How are you?
播放歌曲视频。
T: Please listen again, you can try to sing after it.
学生跟唱。
T: In the song, how is the man in the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
学生逐一回答。
本单元的话题与功能是谈论疾病与打电话。在此,教师将重点锁定为询问健康状况:How are you? 挑选的歌曲,与话题一致,轻快、活泼,歌词简单,伴着画面,听着旋律,学生一下子便能轻轻哼唱。在随之而来的提问中,学生均能给出答案。一唱,一答,直激话题,紧扣主题。
2.插图回顾聊一聊。“教师要强调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确立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深入解读和分析单元内各语篇及相关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对单元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教材前一单元Unit 7 What’s the matter? 的话题是询问和表达“感受”和“感觉”,要求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其主题与Unit 8高度相关。而纵观整个四年级下册教材,Unit 7 出现的Feelings单词,均可在不同单元、不同板块中找到相应的插图来与之匹配。选用现成的书本插图资源,与学生展开积极互动,既能滚动复习旧知,又能有机渗透新知,让学生在问答中,熟练本课的新语言点。
在引出本课课题,贴好板书后——
T: By now, we have learnt seven units. From them, we know a lot about Miss Li and her students’ school life and activities after school. We also know a lot about Sam and Bobby.
T:(呈现图1) Look, this is Sam. How is he?
Ss: He is sad.
T:Look at Bobby. His hand hurts. How is he?
Ss: He is sad, too.
T: Oh, take care, Sam and Bobby.
教学:Take care.
教师很用心地挑选图片,从复习sad入手,有机地渗透Take care,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关切中,理解意思,掌握用法。在交流图中人物的感受时,学生还会给予一些帮助或建议,对他人的关怀自然流露。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学生体会到了助人的快乐,而这也在无形中凸显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3. 韵味儿歌念一念。在放电影式的图片复习回顾后,教师整体呈现Chant,让学生说一说。
Cold, cold. ...is cold.
Take care, Here’s your ...!
Thirsty, thirsty. ... is thirsty.
Have some...!
Ill, ill. Bill is ill.
Take care. Take this pill!
Sad, sad. Sam is sad. Take care, Don’t be sad!
Tired, tired. ... is tired. Take care. Go to ...!
Hungry, hungry. ... is hungry. Wake up and have a ...!
Happy. happy.
They are very happy.
Oh. Yeah!
这个Chant,基本保留了上一环节与学生交流的内容,只是稍加修饰,使其更具节奏感与韵律美。在整体朗读前,教师打节奏,给予示范。在比较夸张的拍手节奏后,学生跟着一起念诵,并做相应的动作。一遍读完,余兴未了,印象深刻。
(二)语篇学习中,分层活动,深研主题
语篇学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头戏。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学、有意义地学、创造性地学,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用英语做事”的活动,让他们在不同的体验中走进语篇,融入语篇,内化语篇。
1.引出主篇问一问。本课时的语篇内容简单,如何引出?教师一直在寻求突破口。可以简单地提出主旨性问题,让学生通过看图或看视频来找答案。可这样,并不能激发学生产生太大的兴趣,也缺乏语言的输入量与思维的含金量。
在本课时中,紧接着复习环节的Chant ——
T: On Sunday, Yang Ling and her friends go for a picnic. They are very happy.
T: (呈现添加的日历) What day is it today?
Ss: It’s Monday.
T: Yang Ling’s friends are all at school. But she isn’t here. 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her?
T: Where are you, Yang Ling?
引导学生提问(见图2)。
图2
Yang Ling是故事的主人公,周末她兴高采烈地与朋友一起野餐,可是周一居然没来学校。这时,引导学生对她进行一些自主提问。这样的情境设置,为话题的谈论提供了信息沟,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带着好奇,主动、自发地问了一些切合实际、符合逻辑的问题。学生在打开话匣子的同时,也在提高语言能力,显露出了对Yang Ling的担忧。诸多的悬念、推测,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与好奇。
2. 人性关爱露一露。“情感与教育教学有着极为深刻的关联,它是后者的重要对象和内容,也是其最关键的动机因素。关于它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为情而学,因情成学,学而生情,学情互哺;也可以讲,无情不成学,无学不生情,情始即学起,情终学亦止……”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处处发散出人情、人性的关爱。
(1)体温摸一摸。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fever一词,教师走近学生,弯下腰,温柔地轻触几个学生的额头。
T: Oh, you’re fine.
T: Oh, you’re fine, too.
T: You know, when we’re fine, our temperature is about 37℃.
T: Yang Ling has a fever. Oh, it’s 39℃.(同時多媒体呈现体温计)
教师放低姿态,走到学生中央,摸一摸个别孩子的额头,帮着学生形象理解正常体温与发烧的区别。亲切的举动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被摸到的学生,倍感幸福。从他们欣喜的表情中,教师看到了他们极大的满足。这一暖心的肢体触碰,为学生认真、积极参与本课时的学习,注入了无限动力!
(2)建议给一给。“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它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与智慧。画如果过满过实,在构图上就失去了灵动与飘逸,显得死气沉沉;而有了留白,便给予观赏者以遐想和发挥的空间。”同样,在编写教材时,译林版《英语》的编写者,也给予了学习者大量的留白。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留白,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思维的碰撞。
在用关心的口吻模仿 Miss Li,读一读“I’m sorry to hear that. Take care.”
T: Miss Li is sorry. You’re sorry, too. If you want Yang Ling to get better soon, what suggestions can you give her?
多媒体呈现提示语。
T: Yang Ling, take care. Drink some warm water.
学生分别给出不同的建议。
S1: Yang Ling, have a good rest.
S2: Yang Ling, you can go to see the doctor.
…
T: Thank you. You all care about Yang Ling. I think she’ll get better soon.
教材文本中,Miss Li对Yang Ling的关心只用了一句“Take care.”来展现,而具体怎么做,文本中没作任何交待。至此,书本的第一个情境已结束。显然,这样的情感表达并没到位。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及时补白,把对Yang Ling的关爱,通过给建议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由于有前面复习环节语言的储备,此处,学生脑洞大开,他们给的建议情真意切,令人心生温暖。
3.深入剧情猜一猜。本课语篇,根据时间,分为两个部分,逻辑结构非常明显——上午Yang Ling因病不能来校请假,下午Miss Li在结束一天的教学任务后打电话关心自己的学生。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教学时,可以采用“扶放结合”的形式。第一部分,教师带着学生进行精细地学习;第二部分,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由“探”学。
在学习完前半个故事后——
T:(多媒体呈现图3)Now it’s four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Look at Yang Ling. How is she now?
Ss: She is fine.
T: Miss Li calls Yang Ling. What will she ask Yang Ling? Please guess!
多媒体呈现关键词:How ...? Where ...? Are ...? When ...? ...
学生猜、问。
T: You have so many questions. I think they are all reasonable.
T: Can you try to call? Who’d like to be Miss Li / Yang Ling?
...
随着故事剧情的发展,学生可以预测、猜想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在家休息一天的Yang Ling,似乎采纳了学生先前提到的建议,她的身体已有了明显好转。看着插图,学生猜测Miss Li的问话。他们提出的问题并非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合情合理的。在此基础上,学生扮演故事人物模拟打电话,来一场真实的“用英语做事”的体验。相对于书本呈现的“How are you now? Can you come to school tomorrow? ”,此处,学生模拟电话的内容更为丰满,更为真实,也更具有生活场景感。而在“猜一猜、问一问、打一打”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意识得到了培育,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
“思维是学习的灵魂,是教学的心脏!”学生在多个环节的自发提问,一改传统的“师问生答”,为课堂注入了生命活力、思维气息。课堂上,学生成为了焦点,他们在探究、合作、尝试、体验、参与中主动建构知识,且是一些凝练的、结构化的知识。同时,我们发现,学生真的在思考,而且他们的思维越来越严谨、越来越周密、越来越全面。
4.情感升华点一点。不难发现:在整个语篇的语言文字里,处处流露着丰富的情感,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在学习完整个故事后——
T: In this story, there are two calls. In the morning, Yang Ling calls Miss Li. In the afternoon, Miss Li calls Yang Ling.
T: How to make a call? We can use:
Ss: May I speak to ..? This is ... speaking.
T: As we know, Miss Li cares about Yang Ling very much. And your teachers care about you, too. So you should love your teachers.
文本中的語言交流,透露出的情感关爱,如何迁移到学生身上?短短几句,点一点,学生便可以投入其中,产生共鸣。在一瞬间,学生可能会回忆起无数个不起眼、但令人感动的画面,这便是教育中所需的“共情”。
(三)语篇学习后,迁移语境,聚焦主题
语篇教学后,教师可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体验、运用语言。此时的情境,可以是故事情节的延续,也可以是相关话题的拓展。
1.前后呼应谈一谈。在复习环节,教师为学生选取了本册教材中的插图(见图4),此时,将它们再次移来一用。
在巩固文本故事,让学生尝试扮演Yang Ling的朋友、与其通话、对其进行关爱后,教师小结:As friends, we should care about each other.
接着——
T: When we have some matters, we should care about each other, too.
多媒体呈现复习环节单元回顾的几幅插图
T: You know, Sam is not happy today. Let’s help him.
师生示范对话。
T: I think you can care about others, too.
多媒体呈现一些对话用语,同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练习,并展示。
在设计本课时,教师具有大教育观。虽是教学一课时的内容,在通读全书后,把整本書中有用的插图全部挪用过来,整合在一起,在复习中渗透话题“How is ...? ”;在拓展运用环节,巧妙生成新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中彰显对别人的关爱。图片物尽其用,前后呼应,一节课的整体性不言而喻。
2. 绘本故事秀一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课标》中对语言技能内容的要求(一级、一级+)也有明确的规定:课外阅读量累计达到1500~2000词。英语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几本教材,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让他们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绘本读物。
在本课结尾,教师将绘本有机融入——
T: When we care about others, we will be very happy.
T: Boys and girls, are you happy in this class?
Ss: Yes.
T: Me, too. But in our daily life, we are not always very happy. We have different feelings.
T: Look, sometimes we’re ... Sometimes we’re ...
随着教师的介绍,多媒体同时快速逐页呈现绘本故事。
T: This is a nice picture book. If you like the story, you can read it after class.
在课的结尾,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一本名叫Feelings的绘本故事书。既是对课的总结,又是对课的延续,让学生意犹未尽。这样的设计,可谓用心用情。教师有理念,学生有意识,故事有意思,这项活动,就会大有收效。
语篇教学,不止于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而是关注细节、设计活动,逐步深入、探究其主题意义。这样的教学,的确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66,7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4]何 锋,齐 迅,沈 峰.英语教师教学用书 四年级·下册[T].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1.
[5]王莉娟.适度留白,让教学更有效![J].小学教学设计, 2017,(2).
[6]张 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7.
【责任编辑 张 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