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劳动观的深刻内涵及时代价值
2023-05-30郑欢欢
郑欢欢
摘 要:习近平劳动观是在继承马克思劳动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融入个人实践经验而形成的。习近平劳动观包括新时代如何进行劳动以及劳动价值论、劳动幸福论、劳动精神论等内容,能够进一步凸显马克思劳动观的意义,在帮助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好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劳动观;深刻内涵;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1.001
劳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源。在辛勤劳动的过程中,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巨大的成就,让国家发展有了质的飞跃。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并形成了思想内涵丰富的习近平劳动观,在全社会树立了学习劳动精神的良好风尚。通过阐述和研究习近平劳动观,对于加深全社会对劳动的正确认识以及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习近平劳动观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劳动观受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影响,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并融入习近平总书记个人在从政生涯中的实践经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对新时代劳动的内涵进行扩充并提出新的要求,最终促进了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
1.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奠基
(1)人类是由劳动创造的。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劳动。马克思曾说过:“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最多是收集,而人则能从事生产。”区分人和动物的不同点就在于人类有自己的工作能力,动物只是通过自发的本能意识活动的维持生命。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也是区分人和动物最根本的标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根本动力,人能够通过劳动把物质资料变为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材料,从而构成了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观点相吻合。
(2)劳动创造了世界。
在劳动中,人改造着自己的意识世界,全部的人类历史都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是劳动。劳动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实现,劳动使得人类所生产的产品交换扩展到了世界范围内,促进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打破了世界隔绝的状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维度下,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凸显,这种经济秩序也推动劳动秩序的形成。人类社会的有序劳动,为世界劳动者构建大联盟提供了重要的理念引导。只有在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下,劳动才能有序进行,生产成果才能在全球范围内流通。
(3)劳动是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劳动异化的基础上,阐述了“自由劳动”和“解放劳动”的意义,认为只有实现自由的劳动,劳动就不再是被奴役的手段而能够成为实现个人解放的途径。劳动教育和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理论具有一致性,那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习近平劳动观就是在探索劳动本身所蕴含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主要目的就是基于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形成共识,让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到劳动中,改善各国民生,促进经济增长,让各国人民共享受富足安康。
1.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
热爱劳动、辛勤劳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的讲话也都引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愚公移山和夸父逐日等神话传说就是对劳动人民精神面貌的写照。中国古代许多诗词中就有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记录,比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描绘的妇女和儿童去给在南冈干活的小伙子送饭的场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所展现的劳动人民早出晚归,男女各司其职,儿童也从小接受熏陶并学习如何进行劳动的农村生活现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也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日常场景。明代《白兔记牧牛》有“春若不耕,秋无所望”的记载,也在提倡人民群众进行辛勤的劳动,把握耕种的时间和机遇。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模式下,劳动人民凭借智慧,发展农业生产。中国古代人民掌握播种和耕作的规律,并根据二十四节气把握农时,安排农业播种和收割。元代王桢的《农书》中也有劳动人民使用灌溉工具的记录,除此之外劳动人民还创造了耒耜等耕地使用的农具,发明了耧车等播种工具以及钱、铲和铫等翻土工具,还有耨、槟和锄等除草和培土的工具。此外,劳动人民还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总结,形成了相关的农学著作,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劳动。
1.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坚守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劳动观念。毛泽东的一生是艰苦奋斗、永保劳动人民本色的一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自己干,丰衣足食”的口号,带头和中央的其他同志一道,参与到大生产运动中去,在广大人群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在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全体干部参加劳动的氛围,主张实行将劳动与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也表明了自己在劳动问题上的主张和建议,提出要将教育和劳动生产结合起来的教育理念。以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示,江泽民总书记认为通过正确途径和方式获得的劳动成果都应得到尊重,更好地让一切通过劳动来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流动。胡锦涛顺应国家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以勤劳俭朴为荣、以不劳而获为耻”为内容的八荣八耻,更多关注劳动者劳动权益的保障和福利的享受。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劳动教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新主张,他做出在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指示,以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的一代新人。
1.4 习近平个人经历
习近平总书记的个人成长经历锻造了他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在延川县下乡的七年时间里,他与陕北老乡同吃同住,把自己当成农民,参与到挖沼气池,种植庄稼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许多农具的使用方法与劳动技巧。在河北正定做县委书记期间,也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重心,时刻关注劳动人民,为人民服务,注重对劳动者进行教育以提高劳动技能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青年发扬劳动精神,为社会发展付出自己的艰辛劳动,工作期间他经常深入到劳动者生活的一线中去,参与实地劳动,鼓励科研人员去田间去工厂进行劳动实践和锻炼,开展调查研究。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劳动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并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参与劳动与生产的良好氛围。
2 习近平劳动观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劳动观内涵丰富,涉及新时代如何正确认识劳动以及劳动价值观、劳动幸福观、劳动精神观等内容。
2.1 新时代如何认识劳动
如今世界各国都在面临新的发展条件和机遇,这种发展形势需要每一个奋斗者的共同努力,最终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前进。用劳动实现中国梦为人民造福,是劳动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上存在着“轻视劳动”“歧视劳动者”等现象,习近平的劳动观念有利于增强人民对劳动的正确理解,彰显劳动者的地位,维护劳动者的尊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2.2 劳动价值观
劳动开创未来,体现人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坚持为个人的幸福美好生活而劳动的理念,最终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解决发展面临的问题。劳动是保持共产党员本色,促进民族富强、民族富强的必要手段,在解放战争时期,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同时,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来说也具有深远的影响,能使个人更好实现人生目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面前,恢复经济稳定就业成了世界劳动的新任务,中国有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去展现大国形象,更好地造福于世界人民。
2.3 劳动幸福观
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源泉,是实现幸福的途径,劳动本身也是一种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他认为只有通过认真诚实的劳动才能收获幸福和快乐,在劳动中个人才能得到磨砺,通过劳动帮助个人成长和成才,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里,劳动者的地位和个人价值得到提升和肯定,创造出更多社会财富,人在勞动中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好的实现人生理想,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幸福。
2.4 劳动精神论
劳动精神是劳动人民一种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都是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劳动精神是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精神之源,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精髓,是激发劳动者生命价值的重要精神指向,成为推动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任何一个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先进力量,新时代涌现出的先进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等先进人物,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榜样。
3 习近平劳动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劳动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精神指导和理论指引,对于激励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不断完善并丰富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相关论述,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指引。
3.1 习近平劳动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内涵,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
马克思认为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发展中都有着决定性意义,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同时,马克思肯定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历史变革中的作用,重视人在劳动中的作用和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劳动的重要性进行解读,他说:“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要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习近平劳动观的精髓所在,通过鼓励全社会的成员都参与到劳动中去,有利于让个人创造更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在劳动中感受幸福,引导全社会劳动者勇立潮头,勇于进行创新创造,自觉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的行为做斗争。如今社会主要矛盾在不断变化,人们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而这些需求的满足也只能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实现,只有劳动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劳动观是在马克思科学劳动理论的基础上丰富并完善起来的,并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判断,具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科学性、严密逻辑性等特征。习近平劳动观对于劳动者的地位、劳动的主体进行重新定位,展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情怀和家国情怀。
3.2 习近平劳动观有利于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国家富强的精神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劳作,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改革开放的影响下,辛勤劳动的工人阶级用高度的劳动热情投入到改革开放的火热实践中去,发挥着工人阶级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一批劳动模范;实现中国梦依然需要劳动精神作为精神引领和价值引领。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实现,国家的富强与壮大,都离不开辛勤的劳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敬业”“友善”等内容也表明劳动者地位和价值的实现需要和谐的劳动关系和友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保障,从而更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国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表示“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在劳动精神的鼓舞下,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了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3.3 习近平劳动观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国家把重心放在“扶智扶志”这两个方面,拒绝“保姆式扶贫”,也是在强调发挥劳动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个人积极性,鼓励个人依靠辛勤劳动走上脱贫的道路。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影响下,陕西省柞水县因地制宜把种植蘑菇和木耳的技术带给当地村民,延伸食用菌扶贫产业链,带领农民致富增收;“百姓的好书记”黄文秀,依托广西百色产业优势,打造了系列特色农产品,带领农民销售农产品,持续壮大集体经济。这个过程是扶贫干部带领着人民走摆脱贫困致富的道路,也是激励农民主动寻找劳动致富之路的过程。如今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抖音等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发展火热,给劳动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让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提升个人劳动技能与手段,丰富劳动的形式,实现生产力的新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习近平劳动观也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行动指南,鼓励全国上下凝聚起国家复兴的力量,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4 结语
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本方式与途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辛勤的劳动,宏伟中国梦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中華儿女共同努力并辛勤劳动,以习近平劳动观为激励,把劳动作为基石和支撑,在实现个人人生理想的同时,推动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社会氛围的形成,更好地在新时代建功立业,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8.
[3]李宗芮.习近平劳动观的深刻意蕴——基于价值观、时代性和践行路径的三重维度解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03):2024+36.
[4]王闻萱,张慧.习近平劳动观的生成逻辑、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J].实事求是,2021,(02):1823.
[5]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02).
[6]郭明哲,吕佳琦.习近平劳动观解读[J].经济研究导刊,2020,(03):13.
[7]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2).
[8]郭雅丽.习近平劳动观对脱贫攻坚的价值研究[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20,20(03):69.
[9]吴少进,唐建兵.论脱贫攻坚的人民主体性——基于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视阈[J].广西社会科学,20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