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压轴题创新解法的教学设计

2023-05-30张昆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压轴题解题教学教学设计

【摘 要】 数学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最为理想的数学解题教学应该实现这样的结果:对于探究解题思路的某些非常疑难的环节,学生萌生操作行为指令的数学观念,虽然是在教师的启发或鼓励下实现的,但是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技巧,促使学生认为教师对于解题思路的发现没有起到多少作用,而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文章以2022年全国数学高考甲卷压轴题为例,加以必要说明.

【关键词】 数学高考;压轴题;解题教学;教学设计

以函数知识为背景的高考压轴题总是以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包括最大值与最小值)、函数零点与不等式相结合等知识点为背景材料.在探究解题思路时,需要通过分析函数解析式或所要求解的问题特点,启发学生萌生指令自己操作行为的数学观念,重新构造一个新函数解析式,从而运用求函数的导函数来探究解题思路.这就要求考生与指导学生复习的教师认识到,依据问题及其解题环节的具体特点,考虑选择函数解析式的形式,从中设出合适的新函数解析式,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以函数知识为背景的高考压轴题,绝大部分老师都会帮助学生总结出“三对矛盾”:其一,自变量与函数的矛盾;其二,一元与二(多)元的矛盾;其三,常量与变量的矛盾.根据问题条件与结论不同的具体特点,基于这“三对矛盾”与其他知识点(例如,不等式及其证明中所使用的“作差”“作商”與“放大或缩小不等号所连结的一边”等具体方法)相结合,选择其中的一对矛盾作为指令操作具体信息的数学观念,就可以启动探究解题思路的思维活动,再遇到相对疑难的环节时,还是要使用“三对矛盾”中的某对矛盾作为指令,才能萌生出突破这个疑难环节的数学观念[1].

为了说明帮助学生寻找“三对矛盾”中的一对合适矛盾所形成的操作信息的行为指令,从而圆满地获得具体压轴题的解题思路,下面实录笔者启发学生探究2022年甲卷压轴题解题思路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活动,并加以必要说明.

例1 (2022年全国甲卷理科·题21)已知函数f(x)=exx-lnx+x-a.

(1)f(x)≥0在定义域上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2)若函数f(x)有两个零点x1,x2,求证x1x2<1.

对于问题(1)的教学设计及其课堂实施实录:

师:记函数f(x)=exx-lnx+x-a为①,则容易知道,函数①的定义域为x∈(0,+∞).函数解析式①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1:观察函数①的解析式特点发现,利用对数运算的基本性质,函数①的解析式可以变形为f(x)=exx+lnexx-a②的形式.于是,设函数g(t)=t+lnt-a③,t∈(1+∞),知g′(t)=1+1t>0,由函数③单增,从而g(t)>g(0),但是g(0)没有意义,……(省略号表示学生思维暂时中断,下同)

师:生1看到了函数式①的项与项之间的关联形式,获得了函数式②,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其后述的运算错在了什么地方?

生2:对于函数式③的自变量t的定义域判断成t∈(1+∞)而产生了错误.其实函数解析式③中的t=exx,可以看作是自变量为x且定义域为x∈(0,+∞)的函数,即t(x)=exx,于是t′(x)=xex-exx2=exx-1x2,因此当x∈(0,1)时,t(x)单减,当x∈(1,+∞)时,t(x)单增,从而知t(x)≥t(1)=e,即函数③的定义域为t∈[e,+∞),而g′(t)=1+1t>0,知函数式③单增,所以g(t)≥g(e)=1+e-a,即f(x)≥1+e-a,而f(x)≥0,知1+e-a≥0,知a≤1+e.

注 一方面,在探究解答问题(1)的过程中,获得了已知函数①表达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即函数解析式③.在这里,需要学生养成关于更换自变量后,其相应的函数定义域也对应地进行改变这种数学观念,否则不利于后面解题环节的实现,生1由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致使解答过程无以为继,或者出现解题环节或结论中的错误.另一方面,函数解析式③及其定义域t∈[e,+∞)的确定,将有利于探究问题(2)证明不等式x1x2<1的思路,以及在简化运算的环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在源于问题(2)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中,仔细思考如何发挥函数解析式③的作用.

对于问题(2)的教学设计及其课堂实施实录:

师:如何探究问题(2)关于不等式x1x2<1的证明思路?

生3:我想采用分析法探究这个问题的思路,仔细考虑“若函数f(x)有两个零点x1,x2,求证x1x2<1”的内涵,记不等式x1x2<1为④.过去探究证明不等式思路的经验引导我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想法:由于不等号所连结的两边具有对等性,我想将不等式④的右边转化为含有自变量x1,x2的某个代数表达式的形式(因为,不等式④的左边无法转化为一个具体的常数——笔者注).经由试探,将不等式④变形为x1<1x2(如此,达到了不等号所连结的两边都是变量,即实现了对等性的目的——笔者注),然后利用函数式①的单调性,寻找比较函数值f(x1)与函数值f1x2的大小(由“自变量与函数的矛盾”,将比较函数的两个自变量大小,转化为比较这两个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的大小——笔者注).但是我发现,如果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很难利用函数式②,或函数式③这种非常良好的解析式形式,所以不应该选择这条解题通道.

师:生3分析的结果很有道理,但是需要足够的耐心进行试探,这种解法也是能够达到目的的,只是可以预料环节比较复杂.那么,我们如果通过使用函数式②,或函数式③来达到证明不等式④的目的呢?

生4:对于不等式④的形式,利用不等号所连结的两边具有对等性的数学观念,我通过函数式②,或函数式③及其相关条件,希望直接将不等式④的右边常量1,转化为含有变量x1,x2所表达成的代数式形式.据此想法,展开相应的操作检验活动过程,由于x1,x2是函数f(x)的两个不同的零点,于是,不失一般性,可设0<x1<x2,由函数解析式②,或者函数解析式③的形式能够知道,f(x1)=ex1x1+lnex1x1-a=0,f(x2)=ex2x2+lnex2x2-a=0,得ex1x1+lnex1x1-a=ex2x2+lnex2x2-a⑤,得ex1x1=ex2x2⑥,得ex2-x1=x2x1,因为0<x1<x2,知x2-x1=lnx2x1,得x2-x1lnx2x1=1⑦.由④⑦,知期待证明不等式x1x2<x2-x1lnx2x1⑧成立(据此认识到,生4的想法得到了技术中的具体实现——笔者注),即需要证明lnx2x1<x2-x1x1x2⑨成立.但有些可惜的是,我目前还没有找到证明不等式⑨的有效方法.

师:生4的想法非常好.但是还存在瑕疵,在这些论证过程的环节中,从等式⑤过渡到等式⑥存在逻辑上的问题;还有一点,在证明不等式⑨时出现了疑难,那就必须要分析不等式⑨的具体特点.那么首先如何弥补从等式⑤过渡到等式⑥所存在的逻辑漏洞呢?

生5:记t1=ex1x1,t2=ex2x2,由函数式g(t)=t+lnt-a③,t1,t2是函数③的两个自变量,且t1,t2∈[e,+∞),由生4的分析结论,知f(x1)=ex1x1+lnex1x1-a=0,f(x2)=ex2x2+lnex2x2-a=0,知ex1x1+lnex1x1-a=ex2x2+lnex2x2-a,这就是g(t1)=g(t2),而g′(t)=1+1t>0,知函数③在t∈[e,+∞)内单增,知必有t1=t2,即ex1x1=ex2x2成立.由此,堵住了從等式⑤过渡到等式⑥所存在的逻辑漏洞.

师:非常好.那么现在如何证明不等式⑨成立呢?

生6:我们知道,不等号所连结两边的内容应该具有对等性,但是不等式⑨的左边可以看作是自变量的0次方,即一个常量,而不等式⑨的右边却是自变量的-1次方,因此,从自变量的指数上看,这个不等号所连结的两边内容是不对等的.因此,首先从自变量的指数这项内容出发,寻找使不等号两边“对等”起来的条件及操作活动,这是可以办到的.我的想法就是将不等式⑨的不等号右边分母x1x2的自变量的指数降成1次,这只要将x1x2取算术平方根,即x1x2就可以达到目的,于是希望证明不等式x1x2<x2-x1lnx2x1成立,即期待证明不等式2lnx2x1<x2x1-x1x2B10成立.为了证明不等式B10成立,可设u=x2x1,因为0<x1<x2,知u>1,所以希望证明不等式2lnu-u+1u<;0B11(u>1)成立就达到目的了,于是设f(u)=2lnu-u+1uB12,则f′(u)=2u-1u2-1=-u-1u<0(u>1),知函数B12单调递减,于是f(u)<f(1)=0,这就是说,不等式B11成立.

注 虽然这里将代数式x1x2转化为代数式x1x2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生6使用了不等号所连结两边的内容具有对等性的数学观念予以解释,便形成了一种非常好的启动思维活动的心理内驱力[2].从生6的这种思维过程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种选择使用代数式x1x2替代代数式x1x2并不是“神来之笔”,而是在探究解体思路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分析与综合、选择合适数学观念指导的自然结果.

由于这道题是压轴题,需要具有较高的区分与选拔功能,因此对于不少学生来说,这道题具有一定难度,选择其他的解题思路,也会出现较大的运算量.如当学生发现了所设定的函数解析式①的结构,可以转化为函数解析式②的结构,从而利用不等号所连结的两边具有“对等性”或“对称性”的数学观念,从而将不等式④,通过不等式⑧,转化为不等式⑨,进一步在期待出现代数式x2x1的情况下,将不等式⑨通过不等式B10转化为不等式B11,如此,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设出的函数解析式B12铺平了具体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昆,罗增儒. 数学解题教学设计研究——指向萌生数学观念的视点\[J\]. 中学数学杂志,2017(11):15-18.

[2] 张昆. 整合数学教学中设计问题的取向——透过“观念性问题”与“技术性问题”的视点\[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06):53-56.

作者简介 张昆(1965—),男,安徽合肥人,中学高级教师,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

数学教学论、数学史、数学教师培训;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0余篇,其中2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猜你喜欢

压轴题解题教学教学设计
2016年高考物理压轴题考查分析
中学数学中的解题教学及案例分析
探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变式训练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25题的分析与启示
中考数学压轴题的方向研究
题海无边,方法为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