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探究

2023-05-30李丹丹

理论观察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本硕博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呈现出视角丰富、各有侧重、逐级深化、一体化发展等特点。需要通过整体设计统筹规划、专题式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及强化师资培训等多种途径,提升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完成时代赋予的任务。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1 — 0074 — 04

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生态文明教育相融合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

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

(一)价值契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生态文明教育在教育目的和任务上有较大的契合度,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全球性资源环境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生态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关注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

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有利于大学生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增强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也是培养生态公民的重要手段。

(二)理论契合: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解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其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阐释,而这些科学阐释正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生态文明教育在理论基础上有着很高的契合度。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理解和建构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开端,要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世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在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生成的,认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首先,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它为人类提供生存所必须的各种条件,如气候、地质、水文等等,也为人类生活提供必要的原材料。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受人类实践活动的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缝。第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人类实践活动来调节,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其可能性。人可以调节人类实践活动、改变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制度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守正创新,深刻回答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

(三)实践要求契合: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生态文明教育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重要作用是培养合格人才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走向社会主义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3]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就更加需要全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培养具有科学的生态文明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表现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其主要载体就是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在教材内容中体现生态文明教育。目前,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在已有的研究中,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范围,大多为本科阶段生态文明教育,很少涉及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然而,在高校思政课一体化中,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高校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呈现出视角丰富、各有侧重、逐级深化、一体化发展等特点。针对高校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探索其中的基本规律,充实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支撑,也丰富了生态文明教育理论。

(一)视角不同、各有侧重

本硕博阶段的八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每门课程都或多或少地融合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虽然内容上有交叉和些许重复,但各门课程是从不同视角融入了生态文明教育,且各有侧重。

在本科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教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生态危机的根源和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等三个方面进行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普遍联系、自然的发展规律、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等内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了自然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人要在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实践论的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践基础上的对象性关系。在政治经济学部分,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秘密——剩余价值的生产,指出当前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资本无限贪婪的本性。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提出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侧重于我国生态文明政策方针的教育,系统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具体部署。几代领导人根据社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实际,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文明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提出“绿化祖国”的口号。进入社会主义改革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环境保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我国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发展经济与保持环境生态的矛盾日益突出等压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侧重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的教育,虽涉及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较少,但可以通过历史阶段的学习,感受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重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从历史发展中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史明鉴,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侧重于生态文明道德和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生态文明道德素养,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道德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进行生态文明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遵守有关生态文明的社会公德,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生態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来规范,也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在课程法治部分的学习中,主要了解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法治理念和相关法律法规,树立生态文明法律意识,提高生态责任感和生态权利感,自觉做到知法、守法、护法。

“形势与政策”课侧重于从当前生态环境关切问题出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了解当前生态危机已是全球共同关注问题,增强生态危机意识,正确地认识国家的生态环境现状,了解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政策、举措,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侧重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系统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任务和制度。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符合研究生的学情,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也更加深入,侧重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是在本科阶段课程内容基础之上,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更加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生态文明教育关注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与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比较,更加侧重于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强化了问题意识。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依据来回答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从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等多角度回答了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生态文明教育则更加关注当代世界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代人面临的严重全球性问题,虽然国际上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与尝试,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还面临着种种障碍,要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科学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设美丽中国取得重大进展,为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的来说,本硕博各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在内容上虽有部分交叉和些许重复,但整体上呈现出从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视角出发,围绕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特色,各有侧重地将二者融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意对那些有交叉、有重复的内容的处理,既要符合各阶段的学情,又要适合所依托的思政课的特点,做到呼应衔接。

(二)逐级深化、一体化发展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方针、生态道德观、生态法治、当代世界生态环境现状等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从整体性角度出发进行顶层设计,教学内容具有一体性的特点。生态文明教育与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基础,以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体系为依托,系统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逐级深化,避免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简单重复,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得到切实有效的发挥,从而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自觉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实践者,推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

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涵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政策、生态文明道德和生态文明法治等多个方面,目的是使本科生在有一定的生态文明理论基础上,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在日常生活中能从小事着手,一点一滴地践行生态文明,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硕士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对本科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化。在课程内容上,硕士阶段的课程是在本科阶段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方针、政策等理论内容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在课程要求上,硕士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侧重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确立问题导向,要求硕士研究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高研究和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担当起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使命。

博士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教育是对本科和硕士阶段生态文明教育的提升。通过这个阶段生态文明相关理论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士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聚焦当代生态环境的前沿问题,帮助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加以分析,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对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重大贡献,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更加热情饱满地投入生态文明建设中来,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与美丽世界的历史重任。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途径

(一)整体设计、统筹规划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涉及到多个阶段的多门课程,需要各个课程之间相互合作,也就是需要从学校、学院层面对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整体设计和统筹规划。学校、学院要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建立相关组织机制,形成统一规范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各个教研室要组织集体备课,基于每门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划定每个阶段的每门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范围和边界,避免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上的重复,使各门课程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生态文明教育,保证生态文明教学的整体性。

(二)专题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本科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以多个切入点的形式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以专题式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从教学效果上来看,专题式教学能更好地从整体性上呈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内容,有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和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所以,本科阶段的课程在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设计上,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有机统一起来,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生态危机产生根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方面讲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通过专题式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性,让学生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更要在实践教学中融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如节水节电、杜绝浪费、垃圾分类等等,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以及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等等,展开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环保意识,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践行者。

(三)加强师资培养

要提高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要提高教师素养。当前,本硕博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存在教学背景不一、研究方向不同等构成特点,这就导致教师对于生态文明相关领域的知识掌握情况不同,影响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为保证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就必须加强对教师在生态文明领域相关内容的培训。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相关生态文明专题研修培训、召开集体研讨会、与其他院校之间的调研交流、举办专业论坛等多种方式方法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生态文明相关领域的教学素养,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48.

〔责任编辑:丁 冬〕

收稿日期:2023 — 01 — 11

基金项目:海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中生态文明教育研究”(hsjg2020-53)。

作者简介:李丹丹(1990—),女,山东临沂人,助教,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